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3186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docx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

为进一步创新卫生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经研究决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方案在2007级新生开始实施。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方针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医疗单位等社会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结合我院实际,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增补。

二、基本思路和宗旨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是:

应用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入学学生的特点;特色定位,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特长”的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有效地为卫生职业培养一线需求技能型人才。

三、修订的专业(见表1)

表1修订的专业

层次

学制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中职

二年

医学美容、药品营销、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卫生信息

三年

护理、助产士、药剂、医学检验、卫生信息

高职

三年

高级护理(包含英护)、助产、口腔医学技术、康复医学技术、药学、医学检验

四、修订的原则

1.突出我院办学特色,继承和发扬我院教改成果,体现学分制原则,按模块化课程设置。

各层次各专业的学分要求见表2。

同时借鉴兄弟院校较好的办学经验。

表2各层次各专业最低学分要求

教学环节层次、学制、学分

中职

高职

三年

二年

三年

社会实践(包括见习)

4

6

6

课外活动(包括军训)

4

6

6

岗位培训

4

4

4

毕业实习

40

40

40

毕业考核

2

任选课

4

6

6

其他

40

70

70

合计

96

132

134

2.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中职专业立足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面向基层,面向农村,起点符合一线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切忌定位太高。

3.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制订方案时,要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特长”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体系,落实到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中去,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技能。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或英语、计算机等技术等级证书。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课程的整体优化,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特点是“倒推法”,即从就业岗位所需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5.课程设置要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坚持必须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

加大课程整合力度,课程内容应突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尤其是已取得的课程建设成果要加以推广(生命周期课程模式和医学基础课程整合)。

6.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力度。

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应控制在1:

1左右。

加大实训力度和医教结合力度,让学生早接触一线工作环境,三年制中职、高职专业增加见习时间。

继续实施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三段一体”教学模式。

定期考核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学生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对培训项目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合格作为参加实习的准入标准。

7.英护专业的英语教学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3-AET、METS、骓思、托福和CGFNS考试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对学生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高职专业适当增加专业英语内容。

8.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立足于本区域卫生行业发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根据地区、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突出“订单式”培养特色,让学生顶岗就业,试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按市场所需可实行“1+1”“1+2”“2+1”等培养模式。

9.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专业的培养方案要能体现不同培养规格的要求。

五、组织领导及时间安排

1.领导小组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由教学办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由专业所属系(部、中心)完成,实行系(部、中心)主任负责制,指定专人负责完成相关的修订工作。

为了保证修订工作顺利完成,特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组长:

沈曙红

副组长:

林志军、赵宏、董贞荣、胡兴娥

成员:

曾凡钰、吴玉斌、王亚莉、李修明、尹仕红、朱成智、罗明玉、胡华明、刘少华

2.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7.4.10-2007.5.10)。

安排和布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各系(部、中心)组织进行卫生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构建课程设置框架。

第二阶段(2007.5.11-2007.6.10)。

各系(部、中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于5月底上报教学办。

第三阶段(2007.6.11-2007.7.10)。

教学办和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后,各系(部、中心)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上报教学办,报主管院长签批。

六、教学计划的学时安排

1.教学周数分配

(1)三年制中职专业总教学周104周(包括岗前培训、见习、毕业实习),高职专业总教学周为106周(包括岗前培训、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入学教育、军训、复习考试、毕业鉴定与考核、假期等其他工作28周,具体周数分配见表3。

表3三年制中职、高职专业教学周数分配表

周数学期

项目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入学教育

1周

军训

1周

社会实践

1周

公益劳动

1周

教学

16周

16周

12周

12周

见习

4周

复习考试

1周

1周

1周

1周

岗前培训

4周

实习

40周

毕业教育及鉴定或技能考核

1周

假期

6周

8周

6周

1周

合计

25周

26周

24周

18周

41周

注:

假期周数包括“五一”或“十一”假期1周;高职专业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2周,第五、六学期总周数为43周。

(2)二年制中职专业总教学周72周(包括岗前培训、毕业实习),入学教育、军训、复习考试、毕业鉴定与考核、假期等其它工作计12周,具体周数分配见表4。

2.三年制中职和高职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应控制在1600学时左右,二年制中职专业应控制在800学时左右(不包括临床实习学时)。

3.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控制在30学时左右(包括任选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表4二年制周数分配表

周数学期

项目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入学教育

1周

军训

1周

社会实践

1周

公益劳动

1周

教学

16周

12周

复习考试

1周

1周

岗前培训

4周

实习

40周

毕业教育及鉴定或技能考核

1周

假期

6周

合计

26周

18周

41周

七、课程体系框架及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即社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方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社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方法能力培养课程以选修课、实践课程体系为主。

三个模块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

1.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文和英语)、计算能力(数学和计算机基础)、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为主,注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就业与指导、毛邓三)的培养和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体育)。

高职专业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安排参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执行,中职专业主要注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三年制专业安排在前三学期,二年制则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每周2学时,30学时为1学分。

2.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要求按照“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

实施课程综合化,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医学专业基础课主要以人体形态学基础、人体机能学、药物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来设置。

各专业按专业特点选择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从纵深型向横向复合型课程转变。

以群体职业课程模式为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较窄的职业范畴,而以类似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条件、技能水准等性质相仿、便于迁移的职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为主。

专业课亦可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采取模块选修方式进行设置,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

3.选修课

开设选修课为培养、发展学生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为后续学历学习打下基础,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

(1)选修课的设置:

选修课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全院性选修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思想道德、文学艺术修养、身心健康、方法、英语应用和科学技术等六个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第二类为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其目的是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原则,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第三类为提高模块选修课。

其目的是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取得执业资格打下基础。

(2)选修课选课要求:

第一,各专业学生在全院性选修课中二年制至少选修4学分,三年制至少选修6学分,第二类选修课必须达到各专业规定的学分,第三类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修。

第二,全院性选修课不受修业年限的限制,该类课程按学期进行滚动安排,其余选修课要按照各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选修。

4.实践课程

(1)结合项目教学合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能力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设置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

实验课应根据专业特点,多安排一些技能性实验,少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亦可适当开放实验室。

(2)加大专业技能训练力度和技能操作考核力度。

学生实习前安排4周岗前培训,实习前后分别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各安排一次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3)毕业实习与见习

三年制中职和高职专业增加见习时间。

专业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共计40周,第三学期12周教学结束后分别安排4周见习;二年制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共计40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能力的培养。

(4)毕业考核

三年制高职专业完成课程和取得要求的相应学分后进行毕业实习,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总结,并进行综合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才能获得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三年制专业第一、二学期以核心课程为主轴,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原则,扩充或充实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按不同专业有选择开设文化基础课。

具体讲,就是为学好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包括为升学作准备。

第三、四学期从以基础教育课程为重心向群体职业性专业课程转移,加大实训过程比例,强调学生在学习、掌握职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设置课程。

第五、六学期课程根据分流之需分两类:

一是就业为主,进行岗前培训,二是以升学为辅少部分课程为后续学历学习奠定基础。

二年制专业主要实行近期就业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

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1.基本内容和格式:

(1)招生对象、学制;

(2)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3)培养要求;

(4)毕业的基本要求(包括毕业应达到的最低学分及其分配);

(5)核心课程设置;

(6)教学计划表(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总时数、理论教学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和学期考试、考查安排);

(7)教学活动安排表;

(8)教学周数分配表(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假期等安排,以周为单位);

(9)本计划相关说明。

2.课程名称要规范、完整。

高职专业与自学本科相同课程,课程名称尽可能一致。

3.课程的安排应注意先行后续关系。

4.各学期的必修课程门数要大致均衡。

5.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职业能力。

然后,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

在总结过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基础上,经系(部、中心)及教研室充分讨论后提交方案交领导小组讨论、审定后实施,并报学院主管部门备案。

6.遵循并领会“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

7.注意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

建议高职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2:

3:

4:

1。

中职专业的学分之比为3:

3:

3:

1。

选修课中限选课、任选课学分之比为6:

4。

8.技能训练课程建议按实践类课程开设。

岗前培训以强化适应岗位需要能力训练为主,主要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同时兼顾社会人文及沟通交流能力培训。

9.合理续接执业资格认定和充分考虑学生出口的多向性。

10.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任务系(部、中心)要高度重视、认真修订。

其他系(部、中心)主动配合,积极支持,保证修订工作顺利完成。

11.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应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对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二○○七年四月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