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3168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docx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第二单元《张衡传》全套教案

课题及内容

《张衡传》

总课时数

2

学前准备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

目标

(一)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三)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

重、难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

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

“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疏:

“谓举动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

“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注:

“从容,举动也。

”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

淡静,淡泊娴静。

全句:

(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

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

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

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

举,推荐。

辟,征召。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

“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

拜,授予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

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

转,迁调官职。

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

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

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

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

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

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

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

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

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三)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

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

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

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

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

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1)张衡的潜心科研

(2)张衡的不慕名利

(3)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

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四)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分析:

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

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

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上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

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

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在获得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

(五)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

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分析:

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时间——阳嘉元年

名称——候风地动仪

材料——以精铜铸成

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

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

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

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

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可把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来学习,让学生读了以后仿照着写一段说明文。

(六)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分析:

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

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七)《张衡传》的原文全面地记叙了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选作课文时删节较多。

课文选材及剪裁特点是什么?

分析:

原文比较多的篇幅收录了张衡的文学创作,节选时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还有:

“著《周官训诂》,……凡三十二篇。

”综合介绍张衡的著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节选时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张衡政治上的表现。

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经历,因关系较小,也略去了。

在写到他的为人时,详写了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了“上书乞骸骨”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节选时又删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间,不敢与阉党斗争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现的文字。

可见,本文是以科学家的传记这个角度选择材料加以剪裁组织的。

这样,它就既全面地仍从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三方面介绍了张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现,又重点突出地详写了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

在重点写他的科学成就时,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地动仪时,除了具体记述机构、作用以显示其不平常的科学才能外,还生动描摹了地动仪的形状雕饰,使所写事物更为形象;对地动仪不仅写了它的“静态”,还写了它的“动态”,不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语概述了它的灵验,还用“地震陇西”这一典型事例证明它的神妙。

由于剪裁恰当,详略适宜,使人对他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政治表现和性格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而对他首创的地动仪则印象更为突出鲜明。

(八)本文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清晰扼要,还由于作者是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深入理解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学生记事状物能力的提高。

(这一内容,可作为基础好一点的班级进一步探讨之用。

分析:

大体上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句,点明地动仪制作的时间和名称。

第二层“以精铜铸成……周密无际”,写地动仪的构造。

构造写得井然有序:

先写材料,再从大小、形状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从外过渡到内,分述内部构造,然后又回述整体构造,涉及外形的下部。

使读者既看到地动仪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内中的机构。

这是具体事物说明的关键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决定说明的顺序。

这可算是地动仪的“静态”。

第三层“如有地动……未之有也”,写地动仪的功能,或者说是它的“动态”吧。

这里用“振”、“吐”、“衔”几个动词准确、连贯,说明都柱、龙首、铜丸、蟾蜍的报震功能的灵敏,却只用了十三个字的一个假设复句,“振声激扬……”是说功能的自动。

“虽一龙发机……”一句说明地动仪八道机关的报震功能的准确。

唯其功能灵敏、自动、准确,而且从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称赞。

功能,是具体事物说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构造,要写得条理清楚、具体精确,功能,要写得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第四层“尝一龙机发……所从方起”,写地动仪的验证。

这看似设下的波澜,以显示“合契若神”的效果,点出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实际更可使读者领会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重要意义,即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观察地震的科学仪器。

总之,这段文字除开头的时间与名称之外,是从地动仪的外形、构造、功能和验证几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值得好好学习。

(九)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教学环节

(一)结合课题注释概述文化常识。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乐羊子妻》,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二)指导自读。

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读提示”第二小节已作了说明。

自读课文时,要对照提示想一想,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

刻苦钻研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自读时要适当圈点勾画。

2.本文叙事按时间顺序写,而且详略得当。

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的?

写得最详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文语言质朴简练。

试举例说明。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自读作业(除翻译外,可直接做在书上):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属文()②不好交接俗人()

③累召不应()④五载复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

b.虽才高于世()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伺者因此觉知()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以精铜铸成()

3.“思考和练习”二。

4.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讨论自读疑难问题。

(五)同桌互相批改自读作业。

自读作业参考答案:

1.①sh4o②h4o③l7i④z3i

2.①于,介词。

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

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3.(略)

4.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

“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

——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六)根据自读作业情况,对以上语法现象进行小结。

(七)自读、理解“思考和练习”三至五。

(八)检查自读理解情况。

提问:

1.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

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2.张衡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

课文重点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3.课文的语言质朴简练,你是怎样体会的?

4.和《屈原列传》相比,这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

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

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

“……不行,……不就,……不应。

”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九)翻译课文第4自然段。

(十)小结。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科学家。

17岁离家,先后到长安、洛阳,拒绝官僚贵族召请,在太学日夜攻读,博览群书。

28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

29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

《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写成的。

34岁为郎中,后又作过尚书郎。

太史令、侍中、河间相一类的官。

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几次,历时数年,掌管天象观测。

写有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和《算罔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

他用肉眼观测星星,制成星图。

当时他观察到星星有2500多颗(现代天文学用肉眼能看到3000颗左右)。

汉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他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

任侍中期间,遭受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情述志。

59岁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之年,“郡中大治,称为政理”。

以后又征召为尚书,不久即去世,终年62岁。

有《张河间集》存世。

张衡勤敏朴实。

崔瑗说他:

“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体性温良,仁爱笃密,与世无伤”。

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里说他是“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

《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

他的诗歌以《四愁诗》成就最高。

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道”,但都有障碍,而不能致。

以一种情诗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怀抱。

它是一首七言诗。

在它以前,《诗经》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

汉代韵文七言句逐渐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当以这首诗为最早。

他也研究过地理学,绘出一幅地形图,流传好几百年。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图记》卷四里又把他列为后汉时期六大名画家之一,在数学方面,他对圆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碑题词)

(摘自沈祺文)

(三)关于浑天仪。

汉时,天文学已经形成体系,分有盖天、浑天和宣夜三家。

盖天说以周髀算经为代表,认为天圆地方,天在上,像伞盖,地在下,像棋盘,是一种旧的传统说法。

宣夜派认为天体为元气构成。

浑天说比较进步些,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也不完全正确,但比较接近实际。

浑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发明家张衡指出,日有光,月没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来的。

所以向日则光盈,背日则光尽。

他还推测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结果。

他还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创制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是铜铸的,内外有几层圆圈,都可转动。

各层圆圈分别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张衡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刻在上面。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个“滴漏”,作为浑天仪的动力。

浑天仪被滴漏带动,它转动时恰好与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时间完全吻合。

可惜这座精巧的浑天仪在西晋战乱中失传了。

留下来的只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份说明书的部分说明。

(摘自《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四)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矜的情绪。

(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直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分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驾认为他的才华出众,屡次召聘(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于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气象、历法诸科学问,精妙而透辟地研究出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成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明了。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调动官职,又任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羡慕当代(的达官显贵),所以,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从他离开太史令这一官职,五年之后又恢复原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这种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成的,直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隆起,形状像酒尊,(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

里面有一根总的铜柱,铜柱的旁边延伸出八条槽道,并装置枢纽,用来发动机件,(仪器的)外面雕有八条铜龙,每个龙头上都衔着一个铜球,龙头下面又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

(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隐藏在“酒尊”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动着铜龙,机件拨动,(龙头)吐出铜球,蛤蟆衔住它。

振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一条铜龙拨动机件,而另外七个龙头不动,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

用(地震的)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附合,灵验如神。

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曾有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不灵验。

过了几天,驿使来到,果然在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叹服它的绝妙。

从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门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一上任就树立(自己的)威信与尊严,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国政治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

张衡活了62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板书

张衡传

一、品格、文学(1节)

二、科学成就(2-4节)

三、政治才干(5、6节)

六、板书设计

可贵的品格辉煌的科学成就

张衡

卓越的文学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

随堂测验

   

1、结合课本,积累有关古代官职变迁词语。

(1)行:

去应荐。

(2)辟:

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

(3)就:

就职,任职。

(4)召:

召请来授官。

(“累召不应”)

(5)应:

应职,接受官职。

(6)拜:

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

(7)迁:

调动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8)转:

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9)徙:

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0)出:

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

(11)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

(12)视事:

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

(13)除:

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4)乞骸骨:

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

(15)举:

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

2、总结下列一词多义

⑴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⑶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⑷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⑸公

①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

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③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④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⑤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⑥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⑹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③唇吻翕辟(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⑺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3、总结下列句式

⑴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被)孝廉不行②连辟(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