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docx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
语文基础知识D校对
修辞
修辞:
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语言科学。
主要包括选词、炼句、运用修辞方法等内容。
修辞要求:
准确、鲜明、生动。
常用的修辞方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
它是根据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相类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
1、明喻:
常用“象”、“好象”、“好比”、“如”、“如同”、“宛然”、“跟(象)……一样”、
“象……一样”、“如同……一般”、“仿佛……似的”等比喻词。
有的时候不出现比喻词。
例句:
①探照灯把广场照如白昼。
②他跑得象羚羊一样快。
③他被挤兑得好象要发疯。
④在天好比鸳鸯鸟。
⑤冬天里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刻一般。
⑥眼前的景象宛然如梦。
⑦老朋友的性情跟从前一样。
⑧上了高速公路的宝马车象风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
⑨明媚的月光透过窗纱把卧室照得如同童话世界一般。
⑩和煦的春风仿佛少女的妩媚撩拨着他那颗尚未麻木的心灵。
2、暗喻:
(隐喻):
常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暗喻有的不用比喻词,而是采用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平行句式,这种暗喻有的书上称为“引喻”。
例句:
①奔腾的黄河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②美好的记忆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剥夺他读书的权利等于要了他的命。
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
例句:
①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
(“本体”指两代人之间对事物认识的显著差异;“喻体”指“代沟”)
②当过兵的人吃饭常常狼吞虎咽。
(“本体”指吃饭快的样子;喻体是“狼吞虎咽”。
)
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红线部分是喻体,“一叶”指眼前细微事物;“泰山”指事物的本质)
④她,一本精典的书,值得用一生去读。
(“本体”指女人丰富的人生内涵;“喻体”指“精典的书”
——运用比喻的注意事项。
若无相似点,就不能构成比喻;本质特征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全部相等;运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必须为人们所常见和熟知的。
二、借代:
不直接把它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另一种名称来代替。
1、以特征代本体;
2、以具体代抽象;
3、部分代替整体;
4、用有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
⑴以简代繁;⑵以实代虚;⑶以奇代凡;⑷以事代情。
例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以特征代本体,“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小孩头发的特征,这里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
)
②巾帼不让须眉。
(以特征代本体,“巾帼”指女人;“须眉”指男人)
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以具体代抽象,“枪杆子”指武装斗争。
)
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诉衷情》】(以具体代抽象,“天山”指前线抗敌)
⑤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以部分代整体,“一针一线”指群众所有财物)
⑥我们的人民军队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何愁无往而不胜。
(以有关事物代替,用《英雄儿女》里“向我开炮的”专有名词“王成”代替泛称。
“千千万万个王成”指众多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
⑦姜昆的相声令人捧腹。
(以有关事物代替。
“捧腹”是笑的结果,这里是用结果代原因)
⑧青灯黄卷易腐儒。
(以有关事物代替,青灯、黄卷是与古时候愚腐的读书人成长有关的。
这里代指寒窗苦读)
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以相关的人代物,杜康是传说中的酒神,是用粮食酿酒的鼻祖)
——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借喻中的喻体是拿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借代的作用在于代替,并无喻意;借喻是以喻体相代,其作用在于打比方。
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是把物当人,把人当物,或把这类物当作那类物来写。
常常需要特定的语境。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1、拟人,使事物人格化。
2、拟物,将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是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
特点:
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例句:
①初绽的荷花羞涩地打着朵儿!
(拟人)
②月亮害羞地躲到云彩里去了。
(拟人)
③老天都被她感动得流下眼泪(感人的行为结合雨天的环境)。
(拟人,把“天”当作“人”来描写)
④饱满的麦穗低着头向人们展示着成熟。
(拟人)
⑤神女峰目睹了这条黄金水道几千年沉沦与悲欢离合。
(拟人,把“目睹”这一人的行为赋予了神女峰。
)
⑥群山肃立,江河垂泪,为他的英雄儿女哀悼。
(拟人,“肃立、垂泪”,都是人的行为。
)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拟人或拟物,作者把寒舍拟成人或动物,“含”是动物的行为)
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拟人或拟物,范仲淹把岳阳拟成人或动物。
“衔”、“吞”都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
⑨茶山上的江南姑娘扇动着美丽的翅膀舞动在茶树枝头。
(拟物,翅膀是属于鸟类的。
此句将江南姑娘采茶的活动,拟成茶树枝头的蝴蝶。
把人当成动物来描写)
⑩文艺复兴的阳光普照进知识分子的心田,自由的思想被插上翅膀飞出樊笼。
(拟物,把思想这一事物当作能飞的动物来描写。
抽象的东西拟成动物。
思想是抽象的,作者赋予它动物的翅膀。
)
在村民们的愤怒谴责声中,骗子们夹着尾巴史逃跑了。
(拟物,骗子指的是人,夹着尾巴是动物的行为,把人拟成物。
)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拟物与比喻最容易混淆)。
a、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b、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
四、夸张:
对所描写、说明的事物的某种特征,故意夸大或缩小,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性状夸张;
2、数量的扩张;
3、时间的夸张;
例句:
①这巴掌大点的房间能藏住人么!
(性状夸张)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数量夸张)
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时间夸张)
④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⑤这种小把戏不过是他高深莫测功夫的九牛这一毛。
⑥这个西北汉子的骨头比钢铁还要硬。
⑦当时的情景真乃千钧之一发。
⑧青涩的果子酸得我牙都掉了。
⑨这才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
——注意真实,从本质上看,有根据合理;合乎逻辑,防止误解。
五、反语:
故意说反话
——常用于讽刺。
运用时,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明朗防止误解。
也可借助标点符号。
——运用反语必须在上下文中点明正意,或者把正反词语放在一起。
例句:
①中国军队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反意正说。
)
②女人们叹了口气,纷纷埋怨到,我家那个死鬼就没这么着女人喜欢。
(正意反说,“埋怨”实际是在夸自家男人,是正意反说;“死鬼”含贬义,是正意反说,是民间妇女对自家男人的爱称;“这么着女人喜欢”正意反说,是指自家男人不“沾花惹草”)
他总是给人诚实的印象,诚实得让绝大多数人都不怀疑。
(反意正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表述一个表面诚实,而实际不诚实的人。
描写诚实的人一般这么写“人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的诚实”)
六、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1、谐音双关:
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
2、意义双关:
一句话包含两种意思。
例句: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是无晴还有晴?
(谐音双关,“晴”谐音“情”)
②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
(歇后语,谐音双关,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③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④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谐音双关,“净是书”——“尽是输”)
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语意双关,理发店对联,“毫末”本指头发,表指微不足道的技艺;“顶上”本指头顶上的头发,表指最上乘的技艺。
)
⑥爱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这引得文武百官心中嘀咕,认为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
(语意双关,“快完了”,摄政王是指登基仪式快结束了。
百官认为不祥,是因为当时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快完了”隐喻着大清王朝快完蛋了。
)
⑦天堂中学礼堂在为关玉秀同学举行追悼会,侯征老师致悼词,最后先生老泪纵横地说:
关玉秀同学一路走好,天堂里永远有你的位置。
(语意双关,即表达了天堂中学不会忘记她,也确信她善良的灵魂一定能够上天堂。
)
——双关的意义。
一种是表面上的,一种是实际上的。
实际上的意义才是主要的。
但实际含义一定要表达明确。
双关语常常需要特定语境。
七、对比:
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
它包括两物对比,一物两面对比。
例句: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⑤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两物对比)
八、对偶:
用数字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句子成份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
①“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属于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属于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属于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属于串对)
⑤满招损,谦受益。
(属于反对)
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属于正对)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属于正对)
⑧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楹联,正对)
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属于反对)
——从形式上看可分工对、宽对。
从起句和对句关系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
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严对:
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古诗中的对偶句,一般是严对。
宽对:
对平仄韵律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九、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或相关而语气相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
例句:
①年龄越大,越懂得并能够把“我错了!
”这句话说出口,那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风度,是一种能够自我完善不足的自信,是一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
(褦襶子《天堂夕阳》第二章)
②关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份温馨,给学生心灵的抚慰。
③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④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⑤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十、反复:
把同一词语或句子连续地或间隔地反复运用。
例句:
①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可是他仍然朝着父亲离去的方向望着,望着,仿佛父亲高大身影仍然在眼前。
(连续反复)
②再见了,我的同胞!
再见了,我亲爱的黄土地!
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仿佛知道我对亲人割舍不下的牵挂,明白我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深眷恋。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只有反复而无排比。
2、间隔反复。
常同排比结合在一起。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字面相同;排比则着眼于句子结构的相同或相似。
反复的主要作用在于强调突出;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气势。
十一、设问和反问:
例句: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
②我们能够就这么一走了之吗?
不能。
(设问)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仔。
(反问)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反问)
⑤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反问)
1、设问:
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常常无疑问而问,然后自己作答;或者无疑问而问,而答案是人所共知的。
2、反问:
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它的特点是问多而不答,答案就在句子之中。
十二、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连用、兼用;
例句:
①在那天筛塞北雪(夸张、比喻兼用)的隆冬季节,大地银装素裹(拟人),山川凝重威严(拟人),天池冰封得象面镜子(比喻),身临其境恍如进入童话世界(比喻)。
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句话都使用了暗喻,同时三句话放在一起又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兼用。
)
③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即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兼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