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027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docx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4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其开展规律

3、简述哲学的根本问题P28

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与其意义P30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X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如此,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表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表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4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底,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2、社会的实践性表现在: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

3、总之,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展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P32-34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去的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开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的原理与其方法论的意义。

P40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开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开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动力,开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开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开展。

永恒开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开展的眼光看问题。

8、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的关系与其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P43-44

〔1〕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别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首先,两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的开展为条件,开展是在矛盾统一中的开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里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9、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与其重要意义。

P45

〔1)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书上没有这点。

(2)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P46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突破事物的度的限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三、质变表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1、唯物辩证法否认观的内容与其现实意义P47

〔1〕内容:

1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认,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认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上一周期和下一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开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2〕意义:

1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否认之否认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58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底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P63-65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A.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开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4、认识的本质与其规律。

P66,P68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根底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开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开展。

15、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

P69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第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原因: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开展。

〔3〕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如此。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与其意义。

P73

〔1〕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意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如此,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P77-78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如此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8.试述价值与其特性。

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

P79-80,P84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X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2〕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价值: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其开展规律

1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与其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P95

〔1〕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底。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开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开展。

2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说明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P97-99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

〔2〕第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与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P102-103

〔1〕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开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2〕指导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以与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P105,P108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开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开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根底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明确,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开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与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根底的状况。

(3)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根底,以促进生产力开展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3、什么是社会根本矛盾?

为什么说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P112-113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根本矛盾。

〔2〕社会根本矛盾作为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根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已确立是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

3社会根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

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P125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科学技术的开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开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根本的方面。

〔2〕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以与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0-131

在社会历史的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阔的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其本质

26、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P144

一、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当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7、简述价值量的决定。

P145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如此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因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须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补充: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P147-148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根底,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如此进展,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9、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52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0、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P154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开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1、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P160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通过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

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与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P158-159

〔1〕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作用: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置劳动力的那局部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3、资本有机构成与其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P163

(1)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来表示。

(2)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时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防止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4、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和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

P165

〔1〕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置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置、 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展,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上必须保持时间上继起。

(3)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5、试述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关系。

〔经济危机的实质〕P169-170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开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根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其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开展的历史进程

36、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P183-184

〔1〕第一,当生产集中开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2〕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的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7、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

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P184-185

〔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2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3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作用与其实质。

P188-189

〔1〕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

〔2〕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X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是的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与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3〕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开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未来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展调节的一种形式。

3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

P1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