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853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docx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B课文翻译全

英语阅读B课文翻译(2、3、4、9、10)

Unit2TheNewSingles

1.你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

在举行过婚礼的教堂里捡大米的埃莉诺·雷格比;胸毛浓密、性欲旺盛、以拥有熔岩灯而感到自豪的奥斯丁·鲍威尔斯;个人意识模糊不清、总是期待录音电话响起的布里奇特·琼斯。

这些单身人士过去一直是故事、歌曲和个人广告中的常见人物,传统上这些人处在社会的边缘:

滑稽有趣、让人怜悯或令人敬畏。

2.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单身族不再像过去那些面容枯槁的老处女和鳏夫,而是像伊丽莎白·克尔戈莱这样的人。

伊丽莎白·克尔戈莱是个29岁的巴黎银行家,她把拥有独立生活和自己的公寓看成是事业成功的结果。

她开着漂亮的德国GolfGTI牌小汽车快速地在巴黎兜着风,一手扶着方向盘,另一手抓着手机,在打电话的间歇中热情洋溢地谈论着单身生活。

她说:

“我不厌恶社交,我喜欢与人交往。

但是独自生活使我有时间和空间自我反省。

我作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并不受干扰地成长。

3.正如圣人们所言,我们最终都将是单独一人。

但是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过独身生活。

这不是悲观的人生思考,而是欧洲经济新气象,受到人口学家、房地产发展商和广告商这类人的普遍欢迎。

法国社会学家让·克劳特·考夫曼评论这种从家庭生活到独身生活模式的过渡是上个世纪不可抗拒的个人主义趋势的组成部分。

通信技术的革命、商业文化从稳定性过渡到流动性以及大量妇女进入产业大军都对欧洲人的私生活产生巨大冲击。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在步入独自生活,因为他们寿命更长了、离婚更多了并且结婚也更晚了——如果他们还要结婚的话。

现在英国的结婚率在160年的记录中最低的。

据法国国家统计局的报道,在1968到1990年期间法国独身的人翻了一番。

4.独自生活的现象一直是都市和北欧的趋势: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以及西班牙人、希腊人和爱尔兰人——倾向于过家庭生活。

与此相反,斯堪的纳维亚人、荷兰人和德国人喜欢独自生活:

40%的瑞典人独自生活,七百万英国人独自生活——这是40年前的3倍。

根据肯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理查德·斯凯斯最近的“2010年的英国”的报道,单身家庭数量将会在十年内超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

在伦敦的肯辛顿和切尔西这样的“贵族”区,大约有一半的房子里住着独自生活的人。

在德国今年56岁的离异者伯恩德·克劳斯特费尔德创作了一盘称作“不再孤独”的CD。

该碟片的特点是有15段家庭生活的录音,如“电视没什么节目;最起码薯条还是不错的”和“冰箱终于又满了”,它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提供了“62分钟归属感”。

5.欧洲的新经济气候大大地鼓励了独立的趋势。

当代独自生活的这一代人的成长时期正是欧洲从社会民主政治过渡到更精明、更个性化的美国风格的资本主义气候的时期。

成长在私有化和日益买方市场时代的当今熟谙技术的工人象接受自由经济那样也热情欢迎爱情自由。

现代的欧洲人相当富有,有财力独自生活;而且他们性格独立,希望独自生活。

法国公众民意研究所(盖洛普民意测验法国分部)最近的调查发现,被提问的法国人中有58%的人认为独自生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强迫。

其他欧洲单身一族也这样认为。

独自住在柏林的艾丽丝·埃彭道夫说:

“我一直想要随心所欲地去冒险。

我讨厌沉闷、令人厌烦的中产阶级生活——一点都没意思。

6.以前独自生活的人都是一些处在婚姻生活之两端的人们——20多岁的专业人员或寡居的老人。

领取养老金的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构成了独自生活人群的绝大多数;而新一批单身族则是30到40岁的高收入人士,他们日益认为独自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瑞典独自生活》一书的作者伊娃·桑德斯蒂德注意到:

“瑞典语过去曾用ensam称呼独自生活的人,蕴涵孤独之意。

独自生活被认为是消极的——黑暗而且寒冷,而家庭生活则意味着温暖与光明。

但是新单身族的观念则不然。

他们年轻、美丽、强壮!

现在,年轻人希望独自生活。

7.繁荣的经济意味着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努力工作。

这就无法为交往留出很多的空间。

35岁的作曲家平庇·阿罗约独自居住在巴黎的一所房子里,说他无暇感到孤独,因为有很多事要做。

“我总有工作要赶在期限内完成,这就使得我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相当困难。

”他还说只有“理想妻子”才能改变他的生活模式。

最近出版《单身女人和白马王子》一书的作者考夫曼认为,这种狂热的新个人主义意味着人们对配偶的期望越来越多,因此相互之间的关系持续不长——如果能有开始交往的话。

埃彭道夫是个金发碧眼的柏林女人,有着晒成褐色的皮肤,并且嗜好旅行。

她上午在一所小学教书,下午则去日光浴或睡觉,以便彻底地休息,然后去跳舞。

她还不到50岁,她说她从未想过要象她母亲那样生活——放弃事业,以便照看家庭。

而“我一直在做我想要做的事:

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8.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一点也不便宜。

在像斯德哥尔摩、罗马或柏林这样的首都城市,房租很高,这意味着只有高工资的人才付得起自己的住房。

按比例来算,有更多的专业人员独自生活:

在法国五分之一的职业妇女独自生活,而在蓝领工作妇女中的比例则是十分之一。

法国政府最近为那些二十多岁想搬出去住但又负担不起的年轻人拨款七千七百万法郎。

巴黎银行家克尔戈莱的公寓使她能十分舒适地“无拘无束地读书、煮饭、写作和娱乐”。

9.社会学家考夫曼提到这种自由会令人上瘾,特别令妇女上瘾。

他说:

“在夫妻关系中,人们依然期待妇女做内当家。

妇女要与这种观念斗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她们能获取男女平等的唯一方法就是独自生活。

”克尔戈莱并不排除结婚的可能性,但是她不会为了一个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她解释说:

“如果我要结婚,我仍要有自己的房间——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自由空间。

10.数以百万计的向往自由空间或喜欢独居的单身族使得欧洲房地产市场供给紧张。

在未来15年里,英国的人口将会下降,但房屋的数量将会增长25%——这种增长主要来自单身族的需求。

英格兰的东南部正经历主要的建房热:

英国政府已授权建造860,000所新住宅,主要是为中产阶级而建。

房地产经纪人注意到年轻单身族人数的上涨,这些人工作起来很疯狂并把家当成宿舍。

在伦敦,为年轻人和以事业为重的专业人员建造的豪华综合楼群正拔地而起,这儿有小套公寓、健身馆以及便利的交通去享受都市的娱乐。

单身家庭促进了地区贵族化:

地理学家说,当单身族搬进邻近地区时,咖啡酒吧、健身馆和饭店就一定会跟进来,并且当地的音乐、剧院和艺术馆也会繁荣起来。

“单身族对法国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真正的好处,”法国文化和通讯部的官员奥利弗·唐娜说道,“没有他们,那就剩下只愿呆在家里看电视的夫妇和家庭。

11.妇女好象比男人更会享受单身生活。

根据斯凯斯的观点,单身女人——与单身男人不同——倾向于住在单身朋友附近,形成新型家庭般的朋友圈。

饭店、健身馆和咖啡酒吧就像酒馆一样起到客厅的作用——这种趋势使得都市妇女在过去的五年里成了英国酒业的主要支柱。

相反,单身汉则倾向于呆在家里。

斯凯斯说:

“独自生活的男人是非常悲哀的。

他们确实在看录像和喝啤酒。

12.对某些都市年轻人来说,租看录像、碟片和品味啤酒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逃避——特别是对于那些职业与新经济的有关的人,如:

媒体、广告或信息技术。

“我的工作就是交际,”凯瑟琳·爱德华说道。

作为英国超级市场特斯科分部公共事务部经理,工作使她每周都有两三次的社交和宴请机会。

“当我回到家后,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交际。

”体育促销公司执行董事理查德·穆尔把他的伦敦南区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当成他逃离工作的避难所。

穆尔说,平静和安宁是如此难得,“我要独自生活直到遇上我心仪的女子。

13.独自生活并不是指生活中就没有浪漫。

乌普萨拉大学的社会学家简·特罗斯特研究了欧洲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一起而又独自生活的LAT现象,也就是:

决定在一起生活的双方选择分开居住。

在工作流动性越来越大的社会里,专业人员经常在不同的城市里甚至在不同的国家工作,他们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和周末见面来维持关系。

那些曾经常为牙膏帽或尘屑等这类琐事争吵的已婚男女,倾向于和和气气地分开居住,而不是关系紧张地住在一起。

离婚或丧偶的人再次与他人和聚的时候,往往已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长期形成的复杂的个人需求。

特罗斯特在假设一个讨论的情形时说:

“是留下我的钢琴还是留下你的钢琴?

是把我孙子和孙女的照片挂起来还是挂你的?

而保留自己的房子就简单多了。

14.搬出舒适的家到都市独自生活为商家提供了新的前景。

过去,广告商最看重的是有两三个孩子的夫妇。

斯凯斯说情况不再是这样了。

如今的公司应该把高收入的单身族当成重要的市场。

吵吵嚷嚷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吃自家做的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有四次独自吃饭——根据英国国家民意调查,他们更喜欢独自吃饭而不是与人一同吃。

怪不得英国市场的便利熟食在过去五年里增长了一倍。

15.其它一系列为单身服务的项目也涌现出来,从带狗散步、安警报系统到为你浇花或在你宿醉时给你送阿司匹林和咖啡的服务机构,应有尽有。

小型汽车、移动电话这类欧洲都市生活的主要工具,在欧洲单身族中拥有稳定的市场。

博格斯电信\法国电信估计使用移动电话的人中有相当多是独自生活的年轻人。

史马特车——为都市设计的小汽车——有四分之一是卖给那些经常换伴侣而不安家的20和30来岁的单身者。

这正是销售商的梦想:

一个具有十来岁孩子的渴望而又有中年人的银行账户的群体。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必为孩子上大学而储蓄,他们乐意把钱开支在个人健身、海藻脂肪膜和高跟鞋等上面。

斯凯斯说:

“如果你居住在移动性较大的社会,你就要关心如何展现自我。

外表不再是只有年轻人才关心的事了。

而且单身族在这上面花得起。

16.独自生活会带来自由,但是并不一定会带来轻松愉快的健康或更好的性生活。

最近荷兰对19,000人的研究表明,单身族中患慢性病者要高出30%。

从事该项研究的鹿特丹大学的伊内兹·荣格说:

“结婚的人更健康,他们较少喝酒、抽烟。

单身和离了婚的人更有可能会自杀,更可能会患有肝病、糖尿病或肺癌。

”根据汉堡大学性科学专家冈特·施密特的观点,《花花公子》杂志所认为的单身是通向崇高性生活的途径的看法是不成立的。

冈特·施密特研究了3,000名德国年轻人的性生活,他推测90%的异性恋的性生活基于长期的关系。

有一半受调查的单身者根本就没有性生活。

根据施密特的调查,好的性生活在相当程度上是相互依托者的特权:

只有40%的单身者说他们享受性生活,而有长期异性关系的群体则是80%。

“单身者的性世界是暗淡的,”施密特说道。

“他们非常努力地过一点点但又不能令人满意的性生活。

17.当独身者上了年纪,生活就更艰难了。

一旦他们退休,就没有工作来提供稳定的收入或社交生活。

不健康的身体和对犯罪的担心会使得自由变成令人恐惧的孤独。

在瑞典,一些群体发起了为单身或夫妇后半生而设计的50项合住工程。

在国家拨款修建的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费德克纳蓬“后半生”集体住宅里,感觉上不象老人院,而像大学宿舍,这里有嗡嗡作响的调制解调器、厚颜无耻的政治人物的漫画和穿着蓝色牛仔和凉鞋的居民。

虽然每两个月人们确实要花上一周的时间积极投入炊事准备,但集体晚餐并不是强制的。

然而很值得一去,还可以听听费德克纳蓬的55位居民吵吵嚷嚷地谈论着最近去爵士俱乐部、去古巴和印度南部的故事。

18.将自立引入老年社区已被证明很受欢迎:

70岁的老人组有一份75人等候加入的名单,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访客长途跋涉到此来了解瑞典的体面养老方法。

“这样生活使得老人有自由,”梅特·基约斯塔德解释道。

梅特·基约斯塔德离了婚,在她的两个孩子离家后住进了费德克纳蓬。

“对老人的子女来说是很大的宽慰——他们不会感到内疚。

”存在没有内疚的家庭吗?

这种迹象表明我们有可能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Unit3Doctor'sDilemma:

TreatorLetDie?

1.在特效药、风险性手术进程、放疗法以及特护病房方面的医学进展已为数千人带来新生。

然而,对于他们中不少人而言,现代医学已成为一把双刃剑。

2.医生采用一系列航空时代技术进行治疗的能力已超过人体本身的治愈能力。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有更多的疾病能够得以诊治,可对于许多病人而言,复原的希望却微乎其微。

甚至生死之间的基本差别也难以界定清楚。

3.不少美国人身陷医学囹圄,形同南韩拳击手金得九(DukKooKim)的境遇。

金得九在一次打斗中受到重击,人事不省,大脑停止运转,只能依靠人为方法赖以存活。

经其家人允许,拉斯维加斯的医生切断了维持其生命的器械,死神便接踵而来。

4.医疗技术进步了,是力求生存还是注重生命质量,哪个目标更为重要,这一问题在全美的医院和疗养院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5.“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医疗的宗旨是什么?

”位于纽约哈德逊河上黑斯廷斯的社会、伦理及生命科学学会主席丹尼尔·卡拉汉说,“是真的要挽救生命还是要为病人谋取更大的利益?

6.医生、病患、家属,通常还有法庭都不得不在医疗方面作出艰难的抉择。

而这些道德难题往往最容易产生于生命的两个极端——生命开初的重病新生儿和生命终端的垂死病患。

7.这些因现代医学技术而产生的两难问题已不断催生出生物伦理学的新准则。

如今,全美127家医学院中已有不少机构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要在十年前,根本没人会去注意这个领域。

不少医院的员工队伍都包含了牧师、哲学家、精神病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以求帮助病人作出关键性抉择,而有二十分之一的机构专门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解决这些难题。

8.在所有特护病房的垂死病人当中,有约莫20%的病例,其当事人面临艰难的道德抉择——是继续尽力挽救生命还是改变初衷、听凭病患死去。

对于是否要维持生命的治疗,不少病房每周大约要作三次决定。

9.现在就连死亡的定义也已经改变。

既然人工心肺机能够代替心肺维持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死神往往不会随着病患的“最后一丝喘息”或是心脏停止跳动而如期而至。

因此,哥伦比亚特区以及美国三十一个州已经通过了脑死亡法,将死亡界定为“大脑停止运转”。

10.十几个州认可病患的“生存意愿”,即病患指示医生,如果病症医治无望则通过静脉注射或其他方式中止其生命。

针对加州医生的一项调查表明,20%到30%的医生遵循这样的意愿。

与此同时,一项重在为晚期病人提供临终关怀而非救治的安养活动在许多地区颇有发展势头。

11.尽管社会对于生死的理解有所进步,棘手的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

一位87岁的老妪因受帕金森氏病神经系统紊乱病痛的折磨,严重中风,家人发现她已昏迷不醒。

他们需作出决定:

是将她安置在疗养院直至去世,还是将其送往医疗中心进行诊断、尽力救治。

其家人选择了纽约城的一家教学医院。

经检查发现,中风是由血管中的凝块引起的,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术后,她苏醒过来,却对自己的家人说:

“你们为什么要将我带回痛苦的深渊?

”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两年后便告别人世。

12.另一方面,医生们表明,仅仅根据症状就对疾病结果作出预测往往是不确定的,而病患如果只是年老或是伤残的话,就应该给予挽救生命的治疗。

伦理学家也担心,有了对某些特定疾病不予治疗的决定做幌子,死亡可能会变得太容易了,会将整个国家推至接受安乐死的境地。

13.对于某些人而言,看见别人依赖高科技术维持生命是极端痛苦的。

今年早些时候,一位来自德州波提特从事乳品加工的退休工人伍德罗·威尔逊·科勒姆因对其兄长吉姆实施了安乐死而被判缓刑。

吉姆不幸患有早老性痴呆症,昏聩糊涂的他只能无助地躺在疗养院的床上。

在病患安乐死之后,他的遗孀说:

“我感谢上帝,吉姆脱离了苦海。

想到不得不用这种方式结束他的生命,我就特别难受,可我对此表示理解。

14.新生儿治疗危机-在生命中的另一端,科技发展变革了新生儿救治技术,我们也不清楚人的生命何时可以在子宫外得以存活。

二十五年前,体重不足3.5磅的婴儿几乎难以存活。

如今的存活率竟然高达70%,而且医生们还要“抢救”体重仅有1.5磅重的婴儿。

在治疗诸如脊柱裂之类的新生儿畸形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就在十年前,只有5%患有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可以存活下来——该病为新生儿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陷。

而如今,该病的存活率却高达50%。

15.不过对于那些借助医学新进展而得以存活的婴儿而言,存活是要付出代价的。

许多存活者都患有永久性的生理或心理残疾。

16.“对于重病新生儿进行治疗还是放弃治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

”黑斯廷斯中心的托马斯·默里说,“但我坚持认为,那种智力迟钝、有缺陷不足以成为任由一个婴儿死亡的理据。

17.然而,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养育患病新生儿的经历已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

两年前,一位亚特兰大的母亲生下一个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婴儿;这个孩子还患了结肠。

医生们拒绝了家长不实施手术的恳求,而如今这个孩子,严重智力痴呆,仍然饱受肠病折磨。

18.“每次梅勒妮腹泻的时候,她会嚎啕大哭,”其母亲解释说。

“她生活不能自理,而我们总不能长生不死照顾她一辈子吧。

我想将她从苦痛折磨中解救出来。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强调活命。

对医生和医院的做法我真是气坏了。

我们觉得,不再维持她的生命对她而言是最好的解脱。

那些医生有悖常理。

我质问那些出言威胁如果反对其实施手术就会把我们送上法庭的医生:

‘我们死后谁来照顾梅勒妮?

那时候你们这些医生会在哪里?

’”

19.改变准则-现代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选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的惯常做法。

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医生都比较激进,他们训练有素,动用一切医疗器械医治疾病。

如今,医生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谁应该接受治疗,还包括应该何时终止治疗,这引发了不予治疗的趋向。

20.往往来自法律的威胁也是导致这种趋向的原因。

八月份,两位加州医生被控谋杀了一名昏迷不醒的病人,据说他们切断了呼吸器,停止了病患的食物水源供应。

1981年,一位马萨诸塞州的护士被控为一名癌症病人注射大量吗啡致其死亡,而此后她被宣告无罪。

21.不少医生深感自己身陷诉讼案件、政府法规和病患权益的交相围困当中。

现代技术的确禁锢了他们的决策能力。

最近几年,这些诉讼裁决均交由委员会解决。

22.公众措施-最近几年,关于医疗伦理规范的争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

“这才让我们幡然醒悟,我们没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华盛顿医院中心的医生林奇说,“说到伦理道德,就自然要谈到钱。

23.自1972年以来,美国肾衰竭患者均可以参与由纳税人所支持的肾透析治疗项目,该项目为所有肾衰竭病患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疗法。

许多政策分析员认为,该计划已经失控——它亟需14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6万1千名病患。

大多数病患都年逾五十,而约莫四分之一的人患有诸如癌症或是心脏病之类的其他疾病,有这种情况的病人在别的国家是不可能做肾透析的。

24.一些医院正在撤销某些挽救生命的治疗项目。

比方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已经决定不再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理由是——此类手术所需费用高昂,受助的病患寥寥无几。

烧伤诊治病房——尽管成效尤为显著——也只能对极少的病人提供昂贵的治疗。

25.当医学家正在向治疗的尖端领域推进之时,医生和病患等相关人士仍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道德两难境地,致使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抉择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Unit4TheCulturalPatterningofSpace

1.不同的文化对空间有着不同的感觉。

西方许多国家对空间的意识是基于对物体在空间的感觉,而不是对空间本身的感觉。

西方人对形状和维度的感觉,就是空间是一种光线、颜色、视觉和触觉的领域。

本杰明·沃尔夫在他的经典著作《语言、思维和现实》中,就用下面的解释来说明西方人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感觉空间。

西方的思维和语言主要源于以拉丁语为母语的古罗马文化,而这是一种基于实际和经验的体系。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已经采用古罗马人的思维模式,把客观“实体”视为主观或者内在经验的基础。

一直到这种在知性上不成熟的古罗马文化受到希腊文化抽象思维的影响的时候,拉丁语才发展出一套意义重大的词汇—抽象的非空间术语。

但是空间意识和具体化的古罗马—拉丁成分已经在西方思维和语言模式中保存了下来,尽管也继承了希腊人的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2.然而,有些文化语言系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从一套抽象、主观的词汇发展到一套更为具体的(concrete)词汇。

例如,Whorf告诉我们,在霍皮语中,“心”这个字,是一个具体的术语,可它是在先有了“思维”和“记忆”这种抽象术语之后才形成的。

同样地,尽管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看来,客观的、有形的(tangible)“实体”一定要先于主观的或者内在经验,但实际上,许多亚洲和非欧洲文化把内在经验看成是对有形的实体感觉的基础。

因此,虽然美国人被教导在空间中感知物体的排列和做出反应,会认为除非空间中充满物体,否则就是“被浪费了”,而日本人却被训练为对空间本身赋予意义,对“空旷”的空间赋予价值。

例如,在许多日本艺术中,像绘画、园林设计、插花艺术等,布局的主要特性是日本人称之为美的精髓的“素雅”。

一幅画包罗万象,而不是留有空间,这体现不出美的精髓(essenceofbeauty)。

日本艺人常常画笔一刷(onebrushstroke),就呈现出一片天空;或者用一条简单的轮廓线条(simplecontourline)绘出远处的一座山峰——这就是素雅。

然而,在西方人的眼中,画中的大片“空旷”的空间使画显得还缺了点什么东西。

3.不仅仅是东西方在空间模式上存有差异。

当我们观察西方不同文化中城市规划的时候,还体会各种各样跨文化空间的感觉。

例如,在美国,城市的布局通常是沿着一个网格展开,轴心一般是南北向和东西向。

街道和建筑物按顺序编号。

当然这种安排对美国人来说是完美的。

当美国人在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漫步时,他们往往会迷路。

因为巴黎的街道是从中央辐射(radiatingfromcenters)开来的。

此外,巴黎的街道是命名的而不是按序编号的,而且常常不用经过几个街区,街名就变换了。

美国人对当地人如何能够到处行走大为疑惑,而巴黎人却显得行动自如。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认为:

法国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仅仅是反映法国文化特征中中央集权的一个方面。

因此巴黎是法国的中心,法国政府和教育系统高度集中。

在法国人的办公室里,最重要人物的办公桌就摆在其中央。

4.空间文化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到空间的各种功能。

在美国的中产阶层,特定的空间是为特定的活动而设计的。

任何活动,一旦跨越其特定空间,人们立刻就会觉得不合事宜。

相比之下,在日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墙壁可以移动,房间使用的目的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

在印度,又是另一种空间使用的文化模式。

印度的公共和私人场所在功能上均有优劣的概念。

在印度的城市、乡村、甚至是家庭里,某些场所因为所从事的活动和使用这些场所的人的缘故而被认定是肮脏(polluted)或者卑劣(inferior)的。

印度的空间是给隔离开来的(besegregated),以便社会等级高的和等级低的、男的和女的、世俗和神圣的(secular&sacred)活动都分隔开来进行。

这种模式沿用了几千年,在印度古城挖掘(uncover)出来的考古证据就说明了这一点。

即便在现代的印度,这种空间模式仍旧相当的清晰和顽固,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也要把妇女使用的空间隔离开来。

如Chandigarh是印度的一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现代化城市。

公寓大楼均按欧洲理念建造,但是住在那里的印度人却发现某些方面与他们以前居住的空间模式不一致。

在印度工作的人类学家RuthFreed发现,居住在Chandigarh的许多印度家庭都改造了他们的公寓,用窗帘把男人和女人的空间隔离开来。

只有自家人时,他们就仍然依照传统模式在厨房里吃饭,而有西方客人光临时他们才启用客厅或是饭厅。

传统的印度乡村生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