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2853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docx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必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1)雅典城邦国家雏形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

条件:

临海多山,小国寡民(——主人翁意识强烈;生产力发展)

表现:

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2)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

导致:

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

2、经济:

1)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2)手工业发展,商贸日益繁荣

2)贵族专横压榨,掌握了大部分财富

3)“六一汉”与债务奴隶制

3、阶级:

1)工商业奴隶主形成

2)前632年,平民武装暴动

2)公民内部斗争激烈:

平原派:

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山地派:

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

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

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

导致:

“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

4、梭伦:

1)出身贵族,同情平民

2)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

3)“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

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二、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内容:

1、颁布“解负令”

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2)释放债务奴隶

3)废除“六一汉”制度,归还土地

4)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

5)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

影响:

a)贵族兼并受制,难以扩展势力

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公民的群体

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原则:

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特点: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

1)政治:

第一等级——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

2)军事义务:

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

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

影响:

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

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

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

局限:

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

3、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

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

1)农业:

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

2)手工业:

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

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

3)商业:

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

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

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机构

性质

职能

人员构成

产生方式

作用与意义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

所有雅典公民

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

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

四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执掌最高统治权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

选举

执掌最高统治权

公民陪审法庭

最高司法机关

案件审查;

起诉已判案件;

上诉裁决

各等级的公民

抽签产生

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

影响: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三、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

1、结局

1)各阶层不满,梭伦出走

2)僭主政治建立

3)但改革并未被废除,保留成果

2、历史意义:

民主:

a)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b)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D)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经济:

a)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b)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3、历史局限:

(折中)

a)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b)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c)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一、商鞅变法背景:

1、经济: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2)生产关系的变化: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阶级:

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政治:

王室衰微,礼坏乐崩

4、军事:

诸侯争霸(春秋)、兼并(战国),战争频繁

5、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法家学说合乎时代需求,成为思想理论武器

6、社会条件: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春秋:

a)齐:

管仲改革

①“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大力发展农工商业

*③整顿、发展军备

b)鲁:

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

a)魏: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

*①发展农业生产

②推行“平籴(dǐ)法”

③制定《法经》,强化国家专政职能

b)楚:

吴起变法

①改变世袭分封,限制贵族权利

②整顿吏治,裁员减禄,奖励军功

③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c)齐、赵、韩三国也陆续进行变法

影响:

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7、秦国自身:

内因:

1)秦孝公决心变法

2)商鞅得到重用

有利条件:

1)国君集权,守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易被国民接受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外部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功名,为秦招贤变法创造可能

二、商鞅变法内容:

1、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政治:

①奖励军功,废“世卿世禄”,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普遍推行县制,加强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依《法经》制定秦律

3、社会风俗:

①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②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局与评价

1、结局:

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杀(前338)

原因:

1)侵犯了贵族利益,被贵族保守势力破坏

2)变法中得罪宠臣,被诬谋反

2、作用

a)政治: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从此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b)经济: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c)军事:

奖励军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占据主动

D)公元前343年,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3、局限: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如:

连坐法

c)改革不完全彻底,奴隶制残余

如:

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d)重农抑商:

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e)焚烧诗书,蔑视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4、评价: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政、经、军、思想等领域全面改革。

废除了旧的奴隶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专制新制度。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质:

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北魏崛起

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崛起: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参照汉族封建政权进行的改革(拓跋珪)

*1)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4)兴办太学,吸收汉族文化

3、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4、社会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5、冯太后与孝文帝(拓跋宏)注重汉化,自上而下改革

二、改革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原因: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3)设立三长制:

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

基层行政组织(党长、里长、邻长、):

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作用: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后期490年后---

5)公元495年迁都洛阳

原因:

a)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b)经济:

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c)军事:

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d)地理:

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6)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7)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政权封建化加速)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三、历史作用:

1、推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生产发展:

*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人口增加,种植、畜牧业发展

2)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3)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重铸铜钱,货币交易取代实物交易;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2、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仿汉族官制九品,修订律令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鲜卑族完成了封建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神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一、王安石变法背景:

1、社会矛盾

1)土地兼并严重

2)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3)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表现:

各地农民反抗不断,且愈演愈烈

2、积贫积弱

1)“积弱”:

为加强皇权,集中了军权,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积贫”:

为加强皇权,集中了行政权,降低了工作效率,形成了“冗官”

军队数量激增,形成“冗兵”,

增加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三冗”最终形成积贫

3、庆历新政

*①改革文官循资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员

*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核心:

整顿吏治

失败原因: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法被宣布废止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目的:

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

③免役法(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④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⑥均输法:

要求发运使清楚地方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①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闲时练兵,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实行连坐法

②保马法:

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③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增强科举制度的实用性

②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官员专业技能

③惟才是用:

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打破按资升迁的陈规

——>提高官员整体素质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评价

1、结果: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原因:

a)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

b)用人和执行不当损害百姓利益

c)遭到保守派反对

d)后期失去宋神宗支持

2、历史意义:

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农业,促进经济

c)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积贫积弱

3、局限:

a)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b)维护地主利益,农民未获得根本改善,负担加剧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性质: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和神权的思想解放的政治运动)

一、宗教改革背景:

1、背景(天主教及其教会地位):

1)经济:

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2)政治:

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3)思想文化:

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4)社会生活:

教会影响无处不在,人民深受束缚

5)教会自身:

天主教会的腐朽和搜刮

2、原因:

1)经济(根本):

A.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

B.天主教会阻碍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

A.“异端”运动(*12BC法国、14-15BC英国、捷克)

B.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要求政治权利

C.君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3)文化:

A.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资本主义发展与教会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C.西欧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二、各国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

1)原因:

1)、2)、3)见上

4)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痛恨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2)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内容:

①基础:

因信称义

②《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人们可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需教会和教士做中介,要求内心虔诚

③将七项“圣礼”简化为五项

④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⑤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取消教廷最高司法权)

4)结果:

A.1524~1526农民起义(闵采尔)

B.1555年确定“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5)影响:

A.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

B.《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C.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确立新教

D.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瑞士)宗教改革

1)原因: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B.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C.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同)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同)

③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

④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⑤批驳“财富罪恶说”,主张选民要通过奋斗来获得成功

⑥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3)结果:

A.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加尔文成为最高领袖

B.讲道和阅读《圣经》成为日常宗教活动,许多不好的东西遭取缔。

4)影响

A.加尔文的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B.日内瓦成为重要国际中心,“新教的罗马”

C.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被英国资产阶级用来改革国教,反对封建王权

弊端:

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如:

西班牙人文主义科学家赛尔维特)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2)、3)见上

4)16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下,国王权力加强

5)教皇干涉英国内政,君主力图摆脱教廷

2)内容:

1529:

①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

②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③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禁止向其上诉)和神职人员任命权

1534:

《至尊法案》

①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②宗教会议需国王同意

③现行教规由国王指定人审查

④教会法庭司法权交国王法庭

⑤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⑥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A.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B.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C.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三、评价

历史作用:

A.政治:

a)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促进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

b)成为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B.经济:

天主教会大部分财产落入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思想:

否定了罗马教会权威,解放了思想,奠定了资本主义兴起发展的基础

*局限:

仅完成了从教会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本质上不是为了科学、理性和自由。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一、农奴制改革背景

1、农奴制:

1)农奴制:

17世纪中叶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占领地区

19世纪中叶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

2)新思潮:

“十二月党人起义”

3)三大派别:

守旧派:

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

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

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4)克里米亚战争

原因:

俄国的对外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

过程:

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在克里米亚开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争夺,最终俄国战败

导致:

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迫使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2、原因:

1)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2)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

4)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俄国人民感情受创,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二、农奴制改革内容

1、“二一九法令”(1861.3.3):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

②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赎买份地,付清赎金前要服劳役,交代租役;

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2、其他方面:

①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②司法制度:

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三、评价:

1、“二一九法令”的评价

A.它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C.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

A.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B.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仍受沉重剥削,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

A.(同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同上)农奴制废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分化,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C.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加上政府对工业的政策扶植,19世纪后期,俄国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及其生产的过渡

D.政治体制、司法等方面的变革使俄国开始向民主化道路迈进,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人们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局限:

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依然尖锐,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俄国资本主义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性质:

地主阶级资本主义改革)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背景:

1、幕府统治

1)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2)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实权;幕府将军为实际的统治者

2、社会状况:

1)闭关锁国

2)经济缓慢发展,19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社会矛盾尖锐: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

B.工商业者不满;

C.中下级武士境况窘迫产生反抗思想甚至起义

3、黑船事件

时间:

1853年,佩里

结果:

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其他列强纷纷效仿

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锁国局面被打破

4、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使日本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失业剧增

2)钱价暴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纷纷起义

3)殖民地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陆续兴办许多近代工厂

4)西南诸藩改革自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5、“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失败

原因:

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中下级武士不满,走上政治舞台

①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②袭击西方列强

③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入侵

6、倒幕运动

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

①倒幕派在长州、萨摩掌权,并走向联合

②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支持,幕府“大政奉还”

③“辞官纳地”未果,戊辰战争爆发

④鸟羽、伏见之战幕府投降

总结出原因:

1)在幕府统治下,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闭关锁国

2)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4)黑船事件,国局面被打破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5)列强入侵,社会危机加强,同时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西南诸藩改革

6)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废除旧体制

废藩置县:

中央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改革币制

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实行地税改革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核心)

3、向西方学习,倡导“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A成立文部省,管理全国教育

B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

C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D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进西化

4、建立新军队(特点:

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只对天皇负责)

实行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