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772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围手术期的处理.docx

围手术期的处理

第七章围手术期的处理

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围手术期”。

他以手术为中心,包括手术前、中、后3个阶段中病人、医护人员的身心、物质准备和随之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处理。

良好的围手术期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患者能否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术前准备

(一)肛管疾病的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术前应详细掌握病史,做好全身和局部检查,明确诊断,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做胸透、心电图,根据疾病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营养不良等,术前应予以纠正和治疗。

2.心理准备:

向病人宣传基础的生理、解剖知识让病人了解病情和手术方案,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作详细说明,消除病人和家属的顾虑,积极配合手术。

3.药物过敏实验:

肛门疾病手术常用的麻醉药品为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应做皮试,呈阳性者可选用利多卡因等。

4.饮食:

一般术前勿需控制饮食,复杂疾病的手术如肛管成形术、高位复杂肛瘘根治术,术前三天进少渣饮食,便于术后控制排便。

5.皮肤准备:

将术野的体毛全部剃除,注意不要损伤皮肤,会阴及肛门部清洗干净,肛周脓肿疼痛明显者,可在术中麻醉后备皮。

6.肠道准备:

门诊手术病人术前要排空大便,排便困难者可用开塞露20~40ml注入肛内导便。

住院病人术前晚行温盐水1000ml灌肠,排除积粪。

对较大而复杂的手术如肛管狭窄、肛管成形、皮瓣移植等手术,应清洁灌肠,用0.9%生理盐水大量反复灌洗,直至排出不含粪渣的清亮液体为止。

7.药物准备:

术前晚上常规口服安定5mg。

术前一般不给抗生素。

(二)直、结肠疾病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种类的不同进行重点检查,全面掌握病人的疾病特点和身体情况,对病人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作出正确判断,选择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式。

2.心理准备:

术前病人反应剧烈,特别是肛管直肠肿瘤需行腹壁造口术患者恐惧、悲观、失望,对术后生活、工作有很大顾虑给手术带来不利影响,妨碍手术方案的实施。

医护人员应通过对病人(包括家属)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明疾病的情况,手术的意义,手术实施的方案及其对病人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身体准备:

部分结、直肠疾病,主要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晚期,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有腹泻、梗阻者尚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由于手术损伤范围较大,对机体的耐受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术前改善营养状况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显得非常重要。

口服高蛋白易消化饮食是改善营养状况的最佳途径,其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平衡摄入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对进食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或不能进食短时间内要求改善营养状况的,可以考虑完全胃肠外营养。

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应处在监控之中,如出现异常,应予以纠正。

4.饮食:

术前3天进食少渣饮食,术前一天进流食,有梗阻现象应提前禁食。

5.肠道准备:

结、直肠手术对肠道准备的要求较高,肠道准备的目的在于清除粪便、减少肠内细菌的数量,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方法有清洁灌肠和全消化道灌洗。

(1)清洁灌肠:

术前三天进少渣饮食,术前一天无渣流质饮食,每天服缓泻药物,术前一天行清洁灌肠,手术当天再行灌肠。

清洁灌肠用生理盐水,温度为38℃,每次灌注1000ml,反复灌洗直至排出无粪渣的清亮液体为止。

清洁灌肠需要严格的控制饮食和服用缓泻药物,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饥饿、脱水和体力消耗,营养状况低下的患者往往不能耐受。

(2)全消化道灌洗:

全消化道灌洗是口服不吸收液体,增加肠内渗透压,刺激肠蠕动,达到排除粪便,清洁肠道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①口服甘露醇溶液:

用25%甘露醇250ml加水750ml,总量1000ml分次口服,至排出清亮无粪渣液体为止。

此方法较为简单,用量较少,病人较舒适,效果也较满意,但可以出现体液丢失过多,而且容易出现肠道积气,因此在运用于检查时应于检查前4小时完成,以使肠道气体充分排出。

②口服大量生理盐水:

在术前1天上午禁食,下午1点经胃管灌注或口服大量生理盐水,总量在4000ml以上,每小时2000~4000ml,持续2~6小时,总量不超过15000ml,直至排出清亮无粪渣液体为止。

灌洗液的配制方法不尽相同,其目的在于减少对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全肠道灌洗对饮食的控制不严格,处理时间较短,病人容易耐受,其清洁度较之清洁灌肠好。

但可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一定程度的水、钠吸收。

因此年纪较大、体质较差或有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硬化腹水者不宜采用。

6.抗生素准备:

在术前合理的运用抗生素,能有效的减少细菌的数量,是降低术后感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1)选择性的使用抗生素肠道细菌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大类,需氧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厌氧菌主要是脆性拟杆菌,其中脆性拟杆菌的致病力及毒性较强,并能产生β—内酰胺酶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临床上常见术后感染多是厌氧菌和需氧菌的合并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选择对厌氧菌和需氧菌有高效杀灭作用、局部和全身毒性低、起效迅速的药物。

①氨基甙类药物:

抗菌谱广,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阴性杆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清除和减少需氧菌,也能抑制厌氧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

常用药有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等。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一定程度的耳毒性和肾毒性。

②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小。

常用药有羟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③头孢菌素类药物:

也是广谱抗生素,对大肠杆菌和脆性拟杆菌有较好的作用,毒性低、副作用小。

常用药有菌必治等,但此类药物价格昂贵。

④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

对厌氧菌包括脆性拟杆菌有明显抑制效果,此类药物胃肠反应大。

常用药有红霉素等。

⑤甲硝唑:

对厌氧菌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也存在胃肠道反应。

可口服和静脉输入。

(2)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经胃肠给药和静脉给药。

口服经胃肠给药,可以减少细菌数量,但血清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抗感染效果不甚理想。

静脉给药在血清中可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在全身广泛分布,预防感染效果好,但对肠道细菌数量影响不大。

现多采用口服和静脉给药合用,可以更好的起到预防效果。

(3)给药时间:

口服药物在术前1~2天使用,就可以达到减少肠道细菌数量的目的,现多主张术前1天用药,术前长时间口服药物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细菌耐药性和感染率上升。

静脉给药多在术前1天使用,以使血清中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二、手术后处理

肛肠疾病的术后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的好坏,正确的术后处理可促使切口早日愈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一)肛管疾病的术后处理

1.休息与活动:

病人术后需要适当的卧床休息,特别是手术结束刚返回病房时,可以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减轻疼痛,避免出血和虚脱。

除适当休息外,还应鼓励病人早活动,有利于切口的恢复。

活动应以病人无不适和对切口无刺激为度。

术后7~10天禁止剧烈活动,避免结扎线脱落引起大出血。

2.饮食:

术后一般不需要限制饮食。

术后1天进易消化软食,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病人应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炙煿之物。

少数疾病手术如肛管重建、皮瓣移植等术后需控制排便,术后3天进全流质饮食,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排尿:

术后鼓励病人适当饮水,精神放松,大多数病人可自行排尿。

如出现排尿困难则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排便:

一般手术后第二天即可排便。

需控制大便者则在术后第4~5天排便,控制排便可服用复方苯乙哌啶等。

为防止大便干燥,避免排便时干硬粪便对切口的冲击,术后第一次排便前服用缓泻药如麻仁润肠丸或地榆槐角丸。

术后数日未排便者,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帮助粪便排出,插入肛管时应避免对切口的刺激,禁止硬性插入。

若出现粪嵌塞按粪嵌塞处理。

5.疼痛的处理:

病人对术后切口疼痛和排便时切口疼痛有恐惧心理,应对其进行有关的心理护理,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

术中良好的麻醉,精细的操作可使术后疼痛降低到最低限度,术后保持大便通畅,便前坐浴和便后热敷是减轻排便时疼痛的重要有效措施。

大多数病人术后疼痛均可耐受。

疼痛明显者服用止痛片或肌注强痛定、杜冷丁,必要时可合用安定增强止痛作用。

6.抗感染治疗:

普通切口病人口服抗生素。

常用药有氟哌酸、灭滴灵。

对化脓性切口,多采用庆大霉素。

有严重感染者可静脉给药。

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不宜过长,3天为宜。

中成药有复方穿心莲片、复方金莲花片等。

还可根据辨证口服中药,热毒炽盛者,服用黄连解毒汤;湿热下注者服用清热利湿汤;阴虚湿热下注者服用滋阴除湿汤;瘀血阻滞者可用活血散瘀汤;阴寒凝滞者可用阳和汤。

7.肛门坐浴和热敷:

肛门局部的坐浴和热敷通过对肛门的加热,能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减少渗出,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加速切口愈合。

(1)熏洗坐浴:

利用蒸气和水温对肛门进行加热,且有局部清洁作用。

水温高时蒸气薰浴,水温降至适度时坐浴。

将肛门切口浸泡在药液中,坐浴时间以5~10分钟为宜,过长时间、过高温度坐浴会引起肉芽组织水肿,影响切口愈合。

常用药物有:

在沸水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浓度不超过15000;在沸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和花椒;或使用中药祛毒汤坐浴。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除湿的功效。

对术后局部感染,分泌物多,创面腐败坏死组织多,切口水肿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熏洗坐浴在排便后进行,若治疗需要,每天可坐浴2~3次。

(2)热敷:

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湿热敷指用药物将纱布浸湿,稍拧干,敷于肛门处;干热敷常用暖水袋置于肛门处。

(3)其它方法:

如红外线、微波、电热等。

8.检查:

术后检查可以及时了解局部病情变化,切口愈合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检查的原则是:

尽量减少病人疼痛,动作轻柔,避免暴力,减少检查次数。

(1)注射硬化剂而肛门无切口的患者,术后2~3天,可行指诊和肛镜检查,了解有无硬结形成,粘膜有无坏死及感染情况。

(2)肛门切口的检查,应避开结扎线脱落时间,即术后7~10天,避免因检查引起结扎线过早脱落导致大出血。

减少肛镜的使用,减轻对切口的刺激。

指诊和肛镜检查可以了解痔核脱落及萎缩,内口愈合、引流、切口愈合、肛门功能等情况。

9.切口处理:

术后切口的处理根据疾病种类和手术方式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1)缝合伤口:

缝合伤口处理与普通外科伤口处理相同。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换药,术后7天左右拆线。

肛门伤口易被分泌物、大便污染,女性患者易被小便污染伤口。

如有切口污染情况,应及时冲洗清洁伤口,换药。

术后控制排便3~5天,有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伤口的污染和感染。

如缝合切口出现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予以对症处理。

(2)开放伤口:

肛门疾病手术切口大多是开放性切口,由于分泌物、粪便的污染,应每日对伤口进行清洗和换药。

①术后0.5~1小时察看切口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及时处理。

术后切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渗出,渗出物较多者及时更换外层敷料。

②未排便前换药只更换外层敷料,不必取出纱条。

③排便后及时清洁换药,可用盐水棉球,或雷氟奴尔棉球清除切口上的分泌物、粪便,切口放置凡士林纱条或红油膏、玉红膏纱条,以促进切口愈合。

④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分泌物较少,用凡士林纱条或红油膏、玉红膏纱条换药。

切口腐败组织较多,创面不新鲜者,予红粉纱条换药,能祛腐生新,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改用凡士林纱条或红油膏、玉红膏纱条换药。

⑤创面上残留的线头,棉纱等及时清除,以免被组织包埋,形成异物刺激,影响切口愈合。

创面血管结扎线在7天左右自行脱落,不可过早强拉结扎线,以免引起出血,术后10天左右尚未脱落者,及时清除结扎线。

⑥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假性愈合。

大面积或深部脓肿,复杂性肛瘘术后存在较大、较深的脓腔和窦道,由于引流不畅引起再度感染,切口不愈合或切口粘连形成假愈合,遗留盲腔和瘘道,再次复发。

在换药时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切口粘连,使切口从底部由里向外生长。

⑦扩肛。

术中组织损伤较多,术后切口有粘连、狭窄倾向者,应及时扩肛,扩肛在术后10天左右进行。

指法扩肛和器械扩肛均可,扩张时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扩张口径逐渐由小变大。

⑧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按有关章节处理。

第一节疼痛

疼痛一般主要是指发生在肛管部位术后的局部疼痛和腹壁切口疼痛,一般分为术后疼痛、排便疼痛、炎性疼痛和瘢痕疼痛。

[原因]

1.局部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手术刺激和损伤。

2.术后创面暴露,神经受外界刺激。

3.术后肛周水肿或局部感染。

4.肛管内填塞过多过紧,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

5.排便时肛门扩张,粪便直接刺激或摩擦伤口,有便秘或肛管狭窄时疼痛尤甚。

6.术后创面瘢痕压迫神经,产生阵发性疼痛。

7.麻醉不满意或患者精神恐惧,对疼痛过度敏感。

[预防]

1.预防术后疼痛,需要注意手术操作应稳、准、快、细,尽量减少肛管区的损伤。

2.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掌握好麻醉技术。

手术结束时创面可用长效止痛剂封闭。

3.术中注意防止狭窄;术后可应用软化及润滑大便的药物。

4.术中伴随进行内括约肌切开或扩肛能够减轻疼痛。

但是扩肛,特别是老年患者,可以继发污染内裤或排气甚至排便失禁的并发症,内括约肌切开也可导致同样的后果。

因此,如果伴有肛裂或肛管直径狭小,或估计术后可能造成肛管狭窄时,可附加上述方法;而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扩肛或内括约肌切开。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可口服去痛片或口服氨酚待因每次。

其它口服或肌注的药物有强痛定、曲马多等。

疼痛剧烈可肌注度冷丁。

局部外敷消炎止痛作用的软膏或肛管内纳入消炎痛栓。

局部有感染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大便干燥者应口服润肠通便药物如麻仁润肠丸。

2.物理治疗:

对瘢痕疼痛则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坐浴;离子透入、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也具有较好疗效。

第二节坠胀

肛管直肠疾病术后因机械或炎症等刺激而引起局部“里急后重”、“胀满不适”等表现,称为坠胀。

肛管、直肠疾病术后短期内多有此症状,属于正常现象,其时间因手术损伤大小及人体素质的不同而有长短,一般多在两周左右。

若持续不能缓解,应查找产生的原因。

[原因]

1.机械刺激:

内痔、直肠脱垂、高位肛瘘等手术结扎组织过多,或肛管直肠疾病术后换药因操作和填塞纱条、药物等异物的刺激,或术后局部组织的瘢痕挛缩、或粪便嵌塞所致。

2.炎症刺激:

术后创面局部发生充血水肿、或引流不畅、或假性愈合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预防]

1.术中操作应轻柔,结扎的组织尽量少,以避免术后局部组织的瘢痕过多。

2.换药时纱条填塞即保证引流通畅又不宜过多,不要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敷布创面。

3.术后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便后坐浴以保持创面清洁,减少粪便残渣对创面的刺激。

4.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

5.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腹泻及便秘的发生。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对坠胀较明显者可辨证服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止痛如神汤加减口服,并配合清热解毒、活血袪瘀的袪毒汤等熏洗坐浴;肛内应用痔疮膏、痔疮栓等以利于坠胀的缓解。

2.物理疗法:

激光、磁疗、热敷等均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缓解坠胀感有一定作用。

3.手术治疗:

对桥形愈合引流不畅继发感染者,应及时手术引流。

对局部瘢痕挛缩引起,经各种保守治疗久不缓解的疼痛,可行手术松解。

第三节出血

出血是肛肠术后常见并发症,分为原发出血(术后24小时之内)和继发出血(术后3天至本次疾病治疗结束为止)。

一般认为200毫升以下的出血为少量;600毫升以下的出血为中等量;600毫升以上的为大量出血。

一次出血在60毫升者可引起黑便;一次出血400毫升者可致肠鸣腹痛,便次增多;

一次出血600毫升即可导致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原因]

1.原发出血:

①术中损伤骶前静脉;②结扎线滑脱;③结扎或胶圈套扎后的远端组织剪除过多,易致结扎线从结扎的组织包括血管滑脱;④痔剥离时组织损伤过深、过大,结扎止血不完全;⑤结肠息肉电灼止血不完全;⑥压迫的敷料移位;⑦凝血机制障碍。

2.继发出血:

①吻合口或肠坏死;②痔手术中结扎大块组织坏死后,动脉受到侵蚀,或坏死组织下方的动脉尚未闭塞,引起出血;③伤口发生继发感染造成坏死;④大便干燥,排便努责,创面撕裂;⑤凝血酶原减低,可使结扎的血管血栓形成缓慢,引起出血。

[预防]

1.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详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用药史、月经史、异常出血史等,并有目的地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血液化验检查,以排除原有的全身性出血疾患,以防术后出血。

2.正确的手术操作是关键。

手术操作要精细,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要保证切除后的肠段及吻合口血运良好

3.遇有出血点,尤其是动脉出血,要注意结扎止血。

在痔切除术中,一种确保彻底止血的方法是将简单的痔蒂结扎方法改为仔细的缝合结扎,再将血管蒂包埋。

4.严格的无菌操作对防止术后感染引起的术后出血可有一定作用。

5.对有出血先兆者,给予必要的预防性治疗。

6.术后饮食上应进无渣的、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忌食辛辣之品,防治大便干燥。

7.术前、术后避免使用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治疗原则]

1.如病人出血量较多,处于休克或半休克状态时,应立即给予输液或输血,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给予抗菌药物和止血药物,以控制感染,改善凝血机能。

2.肛管疾病术后大出血可于输液的同时,在局麻或骶麻下清除肠腔积血,在肛门镜下找到出血点,用“0”号肠线或细丝线,贯穿缝扎止血;对于肛管表面伤口动脉搏动性出血,可用细丝线缝合止血,或用凝固止血法;对于找不到明显出血点但渗血明显者,可用气囊压迫止血,或创面涂撒凝血酶,然后以明胶海绵填压。

肛管直肠填塞止血时最好放置一根肛管,这样既有利于排气,也可以及时发现再出血。

对于出血部位较高者,可采用冰盐水加肾上腺素作保留灌肠。

3.对骶前出血的患者应先中止手术,若采用骨蜡封闭、不锈钢图钉止血效果不佳加者,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碘仿纱布逐步充填骶前残腔压迫止血,72小时后再由会阴部或剖腹取出。

4.对吻合口出血或考虑肠坏死引起出血的患者可考虑经内窥镜电灼止血或剖腹探查对症处理。

5.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精神上给予安慰,消除紧张恐惧,避免不良刺激,另外应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变化。

第四节肛缘皮肤水肿

肛缘水肿是肛管直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在痔外剥内扎术后尤为多见。

这主要是由于肛管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微循环受到障碍,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障碍,组织间隙水分潴留过多、或血管受损伤后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形成血栓,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产生肛缘水肿。

[原因]

与肛缘水肿形成有关的常见因素有:

1.浸润麻醉时注射药物位置过浅、药量过多或过于集中,引起皮下水分潴留,由于药液的刺激,局部循环受到障碍,组织液渗出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等,形成水肿。

2.麻醉效果不满意,括约肌不能松弛,影响血液及淋巴回流;

3.外痔剥离时,对皮下扩张的静脉未进行很好的清除;

4.内痔部分结扎时,结扎过深将括约肌部分结扎,或结扎组织过多;

5.术后排便不畅或便次频繁、蹲厕过久等,肛管部静脉回流障碍;

6.粪便嵌塞于直肠,压迫血管,阻碍血液、淋巴回流。

7.术后局部感染,炎症反应促使局部组织渗出增多,导致水肿。

[预防]

1.应掌握正确的麻醉方法,一般外剥内扎术多用局麻,因局麻并发症少,比较安全,患者也易于接受。

局麻操作方法较多,可根据个人体会选择应用。

2.行外痔剥离时,应尽可能将曲张静脉团剥离彻底、向上应到齿线上0.3cm左右,这样就可避免结扎齿线下方的组织,剥离时注意不可过深,结扎组织不要过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加重肛缘水肿。

3.术后可常规服用润肠药物(腹泻患者除外),以防大便干燥及粪便嵌塞。

但服用泻药不可过量,以防便次过多,引起肛缘皮肤水肿。

对术后粪便嵌顿者,应及时进行处理。

术后每日进行坐浴及换药,防止感染。

[治疗原则]

1.一旦出现肛缘水肿,可用10%硫酸镁进行肛周热敷或坐浴,也可用中药祛毒汤或苦参汤进行熏洗,每次15分钟~20分钟,一日两次。

2.在熏洗之后,外敷金黄膏、消痔膏、黄连膏、化毒膏等,以促进水肿消退。

第五节发热

肛肠手术治疗后1~3日内患者体温在37℃~38.5℃左右,多为手术创伤的刺激或为局部吸收热,一般可自行消退不需处理。

如果体温超过39℃,则应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原因]

1.药物反应(吸收热):

应用枯痔丁或注射明矾制剂,有时可使病人体温升高,但应不超过38.5℃。

随着药物的吸收或排出,体温逐步正常。

2.局部因素:

组织创伤、异物的吸收(如积血、缝线、注射的药物等)、手术部位的感染等,由于细菌毒素、组织坏死、毒物被吸收,可使体温超过38℃,同时伴有白细胞增高、组织红肿疼痛、局部分泌物增多等炎症表现。

3.并发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肺结核等,常伴有相应的症状。

[预防]

1.注意严格无菌观念和熟练操作技术,防止局部和全身并发感染。

术前可常规服用抗生素,既可防止术后吸收热,又可预防局部和全身感染。

2.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的发热,应积极处理,合理选用抗生素。

如局部感染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3.腹部术后的病人注意术后止痛,雾化吸入,鼓励患者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应辨明原因,对症处理。

[治疗原则]

1.检查:

与术后发热有关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胸透、痰和咽拭子培养,其它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培养,尿液镜检和培养。

如果怀疑病人有深部脓肿必须进行B超探查及血液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血培养应不断复查,特别是患者出现高热或寒战时。

应当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完成培养物的标本取材。

2.术后吸收热,可不必特殊处理,常规给予抗生素及维生素即可。

3.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可能产生局部感染的病原菌,及时选用或换用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

或根据脓或分泌物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生素。

4.局部处理:

手术部位的引流要通畅,伤口可应用超短波理疗,若已经化脓及时切开引流。

第六节感染

结、直肠手术后第4~5天体温已逐渐下降,如第5~6天后体温升高而又无其它明显原因时,应考虑术后感染。

年老体弱或糖尿病患者,易引起伤口感染。

结、直肠手术后感染一般包括腹壁、腹腔感染及会阴伤口,其中以会阴部伤口感染多见。

[原因]

1.患者的易感性(包括老年体弱、低蛋白血症、合并其它感染灶、术前放疗或合并全身性疾病)。

2.肠道准备不当。

3.术中肠内容物外溢,污染手术野。

4.手术部位止血不彻底或伤口引流不当造成局部积液或血肿。

5.手术时间过长,组织暴露过久,手术操作粗暴以及结扎过多等。

[预防]

1.防止术后伤口感染的关键在于手术时应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2.术前应适当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并治疗合并感染,增强抗病能力。

3.肠道准备时应在术前3天起调整饮食,肠道抗菌准备药量要足,时间合理。

目前公认采用2日或1日法,应用时间过长将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产生耐药菌株及术后发生抗生素性肠炎等,反而增加感染率。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般在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抗菌药一次用量溶于200ml溶液内,在半小时内滴入,如手术超过6小时,应给予第2次剂量,术后只需再给药3~5天,文献报告可降低感染率5%~10%。

4.手术分离直肠时尤其是病变有浸润或粘连时要细心,尽可能不分破肠管。

稀粪便容易扩散污染,如肠管已破宜迅速吸尽、钳夹及缝合,局部用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冲洗,或用0.1%碘伏溶液冲洗污染部分及伤口。

会阴部伤口容易积液感染,近来多主张采用多孔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但套管需另戳孔引出,术后引流要畅通,还可经引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