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58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

(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

(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

(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

(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

(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

(1)D 

(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1.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灌溉区。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

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3)西北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等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

3.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如果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人类活动,则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荒漠化的防治

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

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B.该地区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

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2.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

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

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的人口和人均耕地数量上可知,该地耕地面积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第2题,从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较少。

第3题,该地区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答案:

1.A 2.C 3.B

      水土流失

(2015·山西考前质检)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一项评价由降雨所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读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等值线的空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下列各组城市中,降雨侵蚀力差异最明显的是(  )

A.、    B.、

C.、D.、

5.图中西北部降雨侵蚀力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年降水量小B.人类开发历史悠久

C.山高谷深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雅安的降雨侵蚀力为7000,昆明的降雨侵蚀力为2000~3000,攀枝花的降雨侵蚀力为3000~4000,贵阳的降雨侵蚀力为4000~5000,成都的降雨侵蚀力为5000,重庆的降雨侵蚀力为4000~5000,宜宾的降雨侵蚀力为4000,巴中的降雨侵蚀力为6000~7000。

比较各选项所列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值,即可得出B正确。

第5题,影响降雨侵蚀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

图中西北部虽然山高谷深、降雨量大,但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所以降雨侵蚀力小。

答案:

4.B 5.D

考点二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用书P76]

1.森林→类型、分布、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湿地→分布、成因、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巴音布鲁克湿地”“天山山脉中部”“冬季严寒”“传统的畜牧业区”“过牧现象”“严重干扰”等。

(2)第

(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描述”“河流干流流向”等。

(3)第

(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简析”“湿地”“形成条件”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图示区域湿地的生态意义有(  )

①净化水质      ②维持生物多样性

③防止水土流失④调节气候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下列湿地成因大致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的是(  )

A.三江平原湿地B.三江源湿地

C.洞庭湖湿地D.黄河三角洲湿地

解析: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三江源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

答案:

(1)D 

(2)B

1.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意义

2.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具体如下所示:

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

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②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③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④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⑤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②人为原因:

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②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5·黄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被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巢湖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约12938平方千米,其中山丘区占84.7%,湖区占8.6%。

巢湖上游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区,经巢湖由裕溪河注入长江。

每年汛期来临,裕溪闸、巢湖闸将关闭,巢湖的防洪压力巨大。

下图为巢湖附近区域简图。

材料二 “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总方向是从长江入巢湖,在巢湖西岸上岗,穿越江淮分水岭,经瓦埠湖入淮河。

输水干线全长330千米,多年平均引长江水量约10亿立方米,是一项集水利、环保与航运的综合性工程。

材料三 夏季是巢湖蓝藻暴发季节,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蓝藻处于休眠期。

蓝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会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结合材料一,推断汛期来临时巢湖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对沿线河、湖及城市生态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巢湖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解析:

(1)问,汛期时巢湖防洪压力大的原因可以从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等方面回答。

(2)问,“引江济淮”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主要从增加水源、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等方面回答。

第(3)问,巢湖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

(1)季风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支流)河流发源于山区,集(汇)水面积大,河道流程较短,比降大,汇流快;汛期若长江水位过高,裕溪河受长江水顶托,(为防止江水倒灌,)裕溪闸、巢湖闸将关闭,巢湖四周诸河来水,全依赖巢湖容蓄;湖泊沿岸城市密集,人口稠密,若发生洪灾,经济损失大。

(2)对河、湖:

补充水量;稀释污染,净化水质;利于水生生物生长。

对城市:

补充水源,保障供水;改善水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面下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自然原因:

高温,干旱,水位低(水量小)。

人为原因:

城市化发展使得人口激增,生活排污量大;化肥、农药使用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工业三废的排放。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读河北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敏感性统计表,完成1~2题。

等级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居民和

工矿用地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不敏感

1349

9.7

1453

13.9

843

9.6

78

4.4

轻度敏感

3956

28.5

2880

27.6

2309

26.4

506

28.5

中度敏感

5383

38.8

3917

37.6

3801

43.4

739

41.6

重度敏感

2763

20.0

1479

14.2

1453

16.6

389

21.9

极度敏感

415

3.0

700

6.7

350

4.0

65

3.6

SEPDI

3.30

3.27

3.28

3.50

注:

面积单位为km2,比例单位为%;SEPDI表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指数,其表明某一地区或地类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的大小。

1.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D.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

2.下列措施能有效减少重度敏感和极度敏感耕地的是(  )

①山坡地等高陇作 ②坡耕地改修水平梯田 ③坡耕地还林还草 ④改良农作物品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可知,耕地所占比重最大。

第2题,改良农作物品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不能减少重度敏感和极度敏感耕地。

答案:

1.A 2.A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广种薄收,粮食生产稳定性差。

下表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陕北耕地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变化情况。

读下表,回答3~4题。

类型及变化

1990~2000年

2000~2010年

耕地⇔林地

-16.61

-2405.03

耕地⇔草地

317.01

-9935.03

耕地⇔水域

4.05

118.97

耕地⇔城乡工矿建设用地

-28.79

-225.14

耕地⇔未利用土地

-3.11

-172.01

注:

数值为正,表示耕地净增加;数值为负,表示耕地净减少。

3.1990~2010年期间,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在与耕地的相互转换过程中,面积净增加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草地B.林地

C.水域D.未利用土地

4.陕北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增加

C.退田还湖

D.未利用土地增加

解析:

第3题,由表格数据可知,1990~2010年期间,草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为317.01平方千米,耕地转化为草地的面积为9935.03平方千米,草地净增加面积为9618.02平方千米;同理计算可知,林地面积净增加2421.6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净减少123.02平方千米,未利用土地面积净增加175.12平方千米。

故A项正确。

第4题,由表格数据可知,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较多,故陕北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草;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净减少较少;水域面积转化为耕地较多,不存在退田还湖现象;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较少,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较小。

故A项正确。

答案:

3.A 4.A

(2015·高考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5~6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

第5题,艾比湖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湖水的含盐量减小,A选项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

第6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选项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选项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选项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选项错误。

答案:

5.C 6.B

(2015·高考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7~8题。

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7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其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第8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

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答案:

7.C 8.D

(2014·高考全国卷Ⅰ,T7~T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9~11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

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

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灌木

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

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

物量

灌木

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

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9.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1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第9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没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

故选A。

第10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

故选D。

第11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