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387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学宁骚最新版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1、“政策分析”由林德布洛姆在《政策分析》首先提出;作为一门学科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奥斯汀·兰尼论文集的出版。

应用性学科。

2、公共政策学作为独立学科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3、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4、公共政策学内涵:

(1)研究对象:

公共组织,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具有准科学特征,“崇尚理性又不拒绝非理性思考”;(3)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

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2.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3.公共政策学的诞生地为美国。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2011-07)

1、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

就行为取向而言,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政策群:

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

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链这一概念源于列宁,1921年“历史事变发展的链条”

政策一般:

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

①线性结构(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

②职能结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③线性—参谋结构(下层决策着面对多个上层决策者,其他上起“参谋指令”作用)

④矩阵结构(下次决策者接受多个上层决策者的决策)

3.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决策科学化是这门学科的根本诉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经验观察为起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程序的设计;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四.研究设计的程序: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

五.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

①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言谈法,可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焦点团体座谈会、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函询法)

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又称非介入性研究或文献研究)

①内容分析法(抽样、编码和推理是内容分析法的三个关键环节)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六.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常用的一些方法: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注意:

1,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3,矛盾的主次方面)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研究公共政策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负责的系统和矛盾群体,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步骤:

1,确定比较研究的范围;2,进行个案研究;3,类型分析;4,设定比较对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步骤:

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4,整理分析材料;5,起草研究报告。

目的:

进行诊断,探明原因和提出应对或矫正方案。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政治活动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市场分析、消费行为理论、市场均衡理论来分析)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制度是公共政策过程得以实现的场所)

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是指导社会利益分配的核心原则)

七.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概念是思维和分析的基本工具)

1、核心概念:

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反映公共政策这一动态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出现错误将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2、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

3、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八.古代中国政策研究:

(1)史官制度(西周:

巫、史,是最早的知识人和思想者;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史学著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策士制度(春秋战国: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知识人和思想者阶层;“管仲相齐,商鞅助秦”;策士是中国最早而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李斯的《谏逐客书》)

(3)谏议制度(汉代贾谊《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论贵粟疏》《备塞劝农疏》,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表》,宋代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唐代贞观年间谏议大夫魏征)

(4)科举制度(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先秦“学而优则仕”,隋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代苏轼“时务策”《教战守策》)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九.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

1、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显露出来;3、参与决策的人很少且决策过程纯属“黑箱”运作;4、人们关注的政策结果而非政策过程;5、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和哲学的原则,而非科学的程序方法。

2、<<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

※18-19世纪,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在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如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等,德国经济学新历史学派施莫勒发起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

※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十一.公共政策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大系统了试图把“三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的体系。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和决策过程理论(管理就是决策,去哪不据测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主义方法的一批政治学研究成果成为:

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催化剂“。

(行为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

运用自如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行为主义:

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等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

1951年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

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

拉斯韦尔

十二。

拉斯韦尔,代表性著作: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

何时和如何得到?

>>,论文《政策方向》中六点界定(政策科学):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

(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

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自公共政策学诞生之日起,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就是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

十四,20世纪60年代后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

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的批评;

1、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

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2、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

(2)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的成就(60年代后期开始):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

(重点由的政策制定转移到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十五,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发展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和专业研究刊物、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建立(MPP:

公共政策学硕士学位)

十六,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2002年中山大学和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立了公共政策学本科专业。

十八,如何坚持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公共政策学直接相关的哲学问题,最突出的首先是价值论的问题,其次是认识论的问题;当代中国的决策,决策者的偏好则是由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

3、重视本土资源;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十九,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原因或目的(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

主要形式:

①司法审查②推翻先前的判决③司法命令。

(5)执政党政策——除了中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外,其他体制中的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

***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①直接形式——党的会议文件和党的领导人讲话;

②间接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如何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

①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②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

③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依纵向形式特征上:

公共政策的类型取决于国家结构。

1)国家机构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①单一制②联邦制

2)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类型可划分为:

①中央政策(国家政策)②地方政策③基层政策。

中国:

基本政策的制定属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地方政策划分为省政策、市、县、乡。

乡政府不具政策制定功能。

美国:

中央政策与州政策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

八、政策与法

1、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

2、相同点:

1)二者主体相同;2)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3)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4)都是调整人的行为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

5)制定可以具体相同的程序。

3、区别:

1)获得法的形态者。

A、政策注重于“要做什么,怎么做”,法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予什么惩罚”;B、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即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C、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各项具体政策而言,政策对象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

D、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E、政策执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是有国家来保证其执行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F、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应对客观形式的变动;G、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4、相互关系:

1)政策市法的来源和动力;2)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3)法为政策提供保障。

九.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2011-04)

①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

高薪养廉;消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

践踏双边多协议或国际惯例,采取贸易报复)

②引导功能(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

③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④分配功能(a、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b、如何分配,c、什么是好乃至最佳的分配)

十,公共政策的本质

1、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政策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1)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2)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2、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1)现代公共政策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社会资源的配置:

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3)社会价值的分配:

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受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4)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5)公共性是怎样内含于公共政策的呢?

a、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b、以民众问题为取向;c、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符合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的根本标准。

6)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是选择的过程:

政策问题的认定、方案的择定、工具的配置、政策的实施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估。

7)政策重点的预设体现的就是政府的偏好性。

8)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9)理性选择学派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研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发现政府具有自利性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10)政府自利性可能对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A、完全从谋求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界定与认定公共利益,这是一种虚假的公共利益。

B、政府自身的正当需求通过正规的途径获得满足。

C、政府自利性被视作与政府公共性完全对立的一种特性,政府利益被视作不应有的利益诉求。

11)利益相关者/政策利益相关者:

利益关系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受相关政策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12)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两种形式:

1、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社会分配政策、税收、财政、价格、区域发展)

2、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推动高新科技发展的各种政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政治性是公共政策的灵魂。

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认识论是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基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策的变动性是绝对的。

十一。

政策工具:

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政策工具的类型:

1.两分法:

“非此即彼”。

2.三分法:

狄龙划分法律工具、经济工具、交流工具;最受我国学者青睐的郝赖特和腊梅什采取“政策工具光谱”划分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

3.四分法

4.五分法

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的五分法:

1)史耐德和英格拉姆:

权威式、刺激式(包括激励、收费、制裁、强制)、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

2)韦默和维宁:

市场自由化、使用财政补贴和课税的方式改变诱因;建立规章制度;经由市场机制提供物资;提供保险与社会保障。

5.七分法

7.八分法

※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既有政策工具分类的缺陷:

1)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而对政治政策使用的政策工具,则缺乏考察和分类;

2)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

3)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一.政策系统是指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系统不仅是政策运行的载体,也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

①主体系统②支持系统③反馈系统

政策系统的组成单位或者子系统是由政策行为者构成的,政策行为者也称“政策参与者”

※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

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二.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1、直接主体:

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

主要有:

①代议机关(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④其他直接主体(执政党和军队领导人或军队执政机构)

2、间接主体,分为三类:

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②跨国政策行为者(欧洲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联合国、世贸)

3、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1)政策制定系统:

该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基本功能是:

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政策执行系统:

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结果的系统

基本功能是:

①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②有效实施政策方案③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间接主体系统,

基本功能是:

①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②提出公共问题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④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⑤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三.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

①不确定性②关联性③模糊性④动态性

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

政策网络的不同名称:

1)议题网络;2)铁三角;3)政策子系统或亚政府;4)政策社群

3、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

1)政策网络是现代民族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结构紧密程度不一致,从松散的议题网络到关系密切的政策社群,形成一个广泛的类型谱系。

2)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

3)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

四.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

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包括“人”,“事”;

1、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

2、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

3、客体系统:

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五.政策支持系统: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信息传播系统:

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情报部门、统计、档案、数据库、图书资料、信息咨询、监督、反馈)

基本功能是:

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

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

3、政策监控系统:

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任务:

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较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基本功能是:

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

五大构成要素是:

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

基本功能:

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六.政策环境:

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