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372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docx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1

日期

课题

空气

教学

目的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常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

[教师活动]:

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作业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

(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教学探讨与反思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2

日期

课题

氧气的制法

教学

目的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

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

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

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

讲评学生的叙述。

作业

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

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

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

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教学探讨与反思

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2012学年二学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3

日期

课题

分子

教学

目的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应用。

3.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

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过程

[提问]:

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实验]:

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

(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

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作业

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4

日期

课题

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

目的

1.化学式。

2.相对分子质量。

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重点

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

(2)化学式的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其应用。

2.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关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的教学;第二部分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

这为下面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对前面所学分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的认识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1.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2.化学式的写法

(1)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①氧化物:

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左边。

如:

CO2、SO2、Fe3O4等。

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

金属元素写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右边。

如:

ZnS、NaCl等。

③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

根据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先读后写,后读先写。

如:

P2O5、NO2、CO等。

(2)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气态非金属单质,通常是双原子分子。

如:

H2、O2、N2、Cl2等。

②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惰性气体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如:

Fe、C、Ne、P、S等。

(3)正确认识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和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意义:

①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右下角数字表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

(以CuSO4•5H2O为例)

作业

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注意格式。

教学探讨与反思

化学式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还有量的意义。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5

日期

课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

目的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还原性,可燃性,以及有关实验和现象。

3.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重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气的还原性。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掌握氢气的还原性,可燃性,并了解有关实验和现象。

3.了解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二)整体感知

本节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现象研究本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

尤其是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应注意分析反应的过程,以便使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较深的印象。

[总结]:

之所以会发生爆炸是因为氢气中混有了空气。

混合气体中大量氢气分子和空气中的大量的氧气分子混合,这样大量的分子相互接触点燃后,二者迅速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这些气体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当温度迅速升高,气体迅速受热膨胀,冲出容器发出爆鸣声。

如果该反应发生在密闭容器或容积大出口小的容器,气体不能排出或来不及排出,就会使容器炸裂造成危险。

[提问]:

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呢?

[解释]:

因为纯净的氢气在点燃后只在管口或小孔处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接触面积小,发生反应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量也少,所以放出的热量也少,并且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去了,不会发生爆炸。

通过科学实验测定,空气中如果混入的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混合气体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

作业

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②它与空气中哪种物质发生了反应?

③它的产物是什么?

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它们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是什么?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主要学习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可燃性。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但是当条件不同时产生的现象不同。

我们还学习了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的方法。

同学们应该掌握并且注意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一定要检验纯度。

同时通过学习,应该学会如何通过表面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得到正确的结论和正确的方法。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6

日期

课题

化合价

教学

目的

1.化合价的含义。

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教学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开展环保活动。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课件、硬纸片、胶水、剪刀、一张大白纸。

2.学生课前搜集“绿色使者”的资料,寻找身边的“绿色使者”。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二)整体感知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

在此以前涉及的有关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

[提问]:

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

[主题导入]: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那么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

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于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

①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于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

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

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作业

(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

教学探讨与反思

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7

日期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

目的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课件、硬纸片、胶水、剪刀、一张大白纸。

2.学生课前搜集“绿色使者”的资料,寻找身边的“绿色使者”。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讲解]:

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

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

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作业

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探讨与反思

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8

日期

课题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

目的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目标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熟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从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掌握根据化学力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关键。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2.说出方程式:

4P+5O2===2P2O5

[目的]:

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本节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提问]:

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推论]:

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小结]:

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健: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质,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人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单位)。

作业

某金属R与稀HCl反应,在放出H2的同时生成RCl2,已知9.6克R与足量盐酸反应后可制得0.8克H2,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20克KClO3和MnO2的混合物中含MnO210%,加热冷却后,试管中含MnO212.5%,求:

①KClO3的分解率是多少?

②生成多少克KCl?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克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

教学探讨与反思

思维有序、严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9

日期

课题

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

目的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演示试验、学生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木炭的吸附性。

(2)教师运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3.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

本章主要是较为全面、完整地学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方面。

从学习研究物质的角度看,本章具有典型性;从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讲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以木炭为例简介了无定形碳。

通过对碳单质的学习,掌握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气态非金属单质,从这章开始学习碳及其化合物。

首先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教师活动]:

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学生活动]:

(1)学生用手摸铅笔芯粉末。

(2)石墨导电的实验。

[目的意图]: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四)总结、扩展

1.碳和炭的区别。

碳:

是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

是指具体的物质。

如:

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介绍C60新单质及我国在C60的超导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

作业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自己

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特有的一些物

理性质。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10

日期

课题

煤和石油

教学

目的

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

教学重点

属于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难点

属于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月标

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指出煤和石油既是重要能源,又是重要化工原料。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写出酒精、醋酸的化学名称和化学式。

(2)写出酒精、甲醇、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石油

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古代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组成

主要含C

(少量H、N、S、O等)

主要含C、H

(少量N、S、O等)

分类

混合物

混合物

性质

煤经过干馏后可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

粘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无固定熔点和沸点

[板书]:

我国煤炭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

了解我国煤炭和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教师活动]:

利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业

写出一篇有关能源的小论文。

教学探讨与反思

根据教师给出的表格,从形成、组成和性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归纳出煤和

石油的形成、主要成分和性质。

让我们行动起来,和侵占、破坏土地的行为作斗争,共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2012学年二学期

教案

课程项目

环境化学课程

指导教师

李静

周次

11

日期

课题

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