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316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docx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任务,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指南。

一、示范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是推动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示范区的特点及定位,用前瞻性的思路和创新性的手段,指导实验与示范,最终实现引领、促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规划必须体现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共性问题,突出示范意义。

规划可从示范区申报年度的下一年起,每5年为一期限。

规划制定后须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本,并经所在行政区划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规划的工作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多部门合作,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示范区规划的内容

1、概况和区情分析

全面阐述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基础情况;在总结和归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对本地开展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从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制约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重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2、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应本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自主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对周边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规划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和谐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为建设主题,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期内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量化为具体的任务指标(见附件)。

根据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1)社会发展

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信息等,围绕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瓶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工作重点。

体现通过科技引导城镇合理规划和管理,着重研究和探索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缓解社会突出矛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事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提供示范。

(2)资源环境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重点针对示范区辖区内土地、水、能源、矿物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制定任务。

支持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利用;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通过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经济发展

主要包括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产业结构和布局,突出加强支柱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等。

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创意产业、解决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示范。

4、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上明确可持续发展示范工作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2)明确建立和健全专家指导工作机制;

(3)确定社会支持和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案、目标和工作方式;

(4)突出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产、学、研整合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5)从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及组织管理、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5、示范工程项目选择

依据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确定一批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科技含量较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项目应明确预期目标、实施进度、投入主体及责任人,并突出多方参与、官、产、学、研、民共同参与、机制创新、综合集成的特点。

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的要求,提出相关项目申报,争取国家引导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四、示范区编写工作程序

l、组织规划编制组,制定编写计划

规划的编制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加的规划编制组,并根据示范区的安排拟定编写计划。

2、收集分析资料,深入调查研究

规划编制组在认真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和现有各类规划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有关指标的测算,并有重点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认真分析当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提出规划初稿

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目标、重点领域、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以及优先项目计划,完成规划初稿。

4、征求意见

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开展咨询研讨等方式,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初稿的意见和建议。

5、编制完成规划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提出规划报审稿。

经示范区所在省、区、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报科技部可持续发展实验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审议修改后,确定规划完成。

6、提交政府或人大审批

规划完成后,应提交当地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附: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基本指标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基本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期

中期

报告期

A1:

社会发展

B01:

城镇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覆盖率(%)

医疗保险覆盖率(%)

失业保险覆盖率(%)

B0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B03: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B04:

10万人授权专利数(件/10万人)

B05:

刑事案件发案率(万分之)

B06:

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人)

A2:

资源环境

B07: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吨)

B08: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吨)

B09:

城市污水处理率(%)

B1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B11:

清洁能源使用率(%)

B12: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B13: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标准煤)

B14: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B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

A3:

经济发展

B16:

城乡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B17:

恩格尔系数

城镇恩格尔系数(%)

农村恩格尔系数(%)

B18:

人均GDP(元)

B19: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指标体系的解释及要求

A1:

社会发展

B01:

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

本指标所指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种。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计算公式:

某种社会保险覆盖率=享有某种社会保险权利的人口/总人口数×100%

B0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

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B03: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

本指标“某一人口群体”是指当地“6岁及6岁以上”人口总数。

B04:

10万人授权专利数(件/10万人)

此处专利数指专利行政部门授权的专利数。

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统计年鉴或专利部门提供的当年数据为准。

计算公式:

10万人授权专利数=授权专利数/总人口(万人)×10。

B05:

刑事案件发案率(万分之)

刑事案件包括杀人、抢劫、强奸、盗窃、走私、诈骗、拐妇女儿童等。

计算公式:

刑事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生数/该地同期平均人数(万人)

B06:

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人)

国内生产总值以各地区年度工作部署确定的目标计算,死亡人数包括当年本地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火灾事故和铁路交通四项合计)。

A2:

资源环境

B07:

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吨)

指该地区每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包括燃料燃烧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艺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熟料烧成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烧结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以统计年鉴或环保部门提供的当年数据为准。

B08: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吨)

指报该地区每年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化学需氧量本身的纯重量。

以统计年鉴或环保部门提供的当年数据为准。

计算公式:

化学需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口化学需氧量的平均浓度

B09:

城市污水处理率(%)

是指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量与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

污水处理量包括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量之和。

污水排放总量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包括从排水管道和排水沟(渠)排出的污水总量。

计算公式: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量/城市污水排放总量×100%

B1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工业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

综合利用率=可提取转化为可利用资源的固体废弃物量/总废物量×100%

B11:

清洁能源使用率(%)

清洁能源指不产生污染的能源,即能量的开采、开发、使用过程和最终形态都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常见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力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潜力,通常可以转变为电能或热能以便于使用。

清洁能源使用率指按照台眼计使用清洁能源的锅炉(大于等于0.7MW)和窑炉数占锅炉(大于等于0.7MW)和窑炉总数的比例。

B12: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生活垃圾资源化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初次丢弃的废物,被科学分类后对其可再生资源部分进行加工、生产,使其恢复使用价值的过程。

计算公式: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城区资源化生活垃圾/城区生活垃圾总量×100%

B13: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标准煤)

指每万元的工业产值所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工艺消耗的各种能源量,由于各种能源原始计量单位不同,热值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折算成同一标准计量单位,这里采用的标准计量单位是“标准煤”。

它是表示一国每万元工业产值所需要投入的能源指标,可表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使用效率。

计算公式:

工业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耗能量=工业企业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耗能总量/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B14: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计算公式:

年度实际用水(吨或称立方米)/年度工业增加值(万元)

B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系列认证比例(%)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一套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它要求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

采用该指标引导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环境建设和管理。

“规模以上”是国家对经济指标的一种统计口径,所指的是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和全部国有企业。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通过ISO14000认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

A3:

经济发展

B16:

城乡人均收入(元)

该指标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

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如为完全城区型,则仅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定时期城镇居民总收入/城镇居民总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调查期内从农民人均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收入,即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有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网点的镇可利用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没有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网点的镇可利用经管站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资料进行推算。

B17:

恩格尔系数(%)

由德国19世纪的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指家庭食物支出占家庭全部收入的比例。

在基本指标中选用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示范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示范区如为完全城区型,则仅使用城镇恩格尔系数。

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收入。

B18:

人均GDP(元)

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每人占有的GDP,它大致反映示范区生产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示范区根据自身实际,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未来经济增长目标(与地方“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等相衔接)。

人均GDP=GDP/总人数。

其中人口数用7月1日0时的人口,或年初人口与年末人口的算术平均。

按照国家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各个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B19: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主要用于考察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经济结构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各示范区的经济结构不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第三产业发展目标。

计算公式: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100%。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及各自的服务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