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2310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第十二至十四章大单元通关检测

第十二至十四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2、3、4、5、6、7、8

区域生态 环境建设

13、14、15、16、17、18、19、20、24

区域自然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

9、10、11、12、21、22、23、25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

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

据此回答1~3题: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B.夏季遮荫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D.冬季挡风避雨

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C.东北B.西北D.西南

解析:

1.A 2.B 3.A 第1题,题干关键词“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降水较少,收集利用雨水,陕西关中地区,降水较少,故选A。

第2题,房前种落叶阔叶树,夏季枝叶繁茂便于遮荫纳凉,冬季落叶便于室内增加光照,故选B。

第3题,半边房“遮风避雨又御寒”,遮风避寒主要是避开冬季的西北风,因此大门朝向东南。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数码表示的区域(  )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增加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4.C 5.B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河流以内流河为主;②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多为草原;③位于东北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④位于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西北地区,②位于内蒙古高原,③位于东北地区,④位于南方地区。

①到②地势都在第二级阶梯,③到④人口密度变化不大,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故选B项。

下图是我国东南部地区某区域借助GIS系统识别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一组图像资料。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  )

A.甲地宜大规模种植水稻

B.乙河自南向北,流速较快

C.丙地的城镇化水平最低

D.丁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

7.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  )

①降水分布图 ②土地利用图 ③空气质量图 ④矿产分布图 ⑤人口分布图

A.①②B.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

解析:

6.D 7.C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丘陵、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乙河流自北向南流,流速较快;丙地道路交通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丁路位于城市边缘,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故D项正确。

第7题,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空气质量图、人口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和矿产分布图对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影响不大,故C项正确。

沙湖,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

下图为2019年与2019年的沙湖面积的分布。

16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向中心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

一条楚汉路,将沙湖拦腰截断。

据此回答8~9题:

8.获取图片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B.GPSC.RSD.GPRS

9.近年来“沙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工程建设

C.水产养殖D.治理污水

解析:

8.C 9.B 第8题,获取较大面积物体的图片,主要利用遥感技术,这样可以直接而快速的获取地理信息,故C项正确。

第9题,根据题干关键词“16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向中心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一条楚汉路,将沙湖拦腰截断”,推知近年来沙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故B项正确。

产能即生产能力,它可以反映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的目标。

据此回答10~12题:

10.我国实施煤炭去产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燃煤污染日益严重B.煤炭产能供过于求

C.煤炭产业层次偏低D.煤炭行业管理混乱

11.经济发展受煤炭去产能影响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黑龙江省B.陕西省

C.山西省D.贵州省

12.该省级行政单位煤炭去产能将有利于(  )

A.提高煤炭价格B.安置就业人口

C.煤炭工业集聚D.加快经济转型

解析:

10.B 11.C 12.D 第10题,由材料可知,产能即生产能力,它可以反映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

我国实施煤炭去产能主要原因为煤炭产能供过于求。

第11题,山西省是我国产煤大省,其工业结构以煤炭为支柱产业,受煤炭去产能冲击最大。

第12题,煤炭去产能对于山西省这样的以煤炭为支柱的省区来讲,会减少就业机会,对于煤炭价格的提高没有影响,不会导致煤炭工业的集聚,可以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回答13~15题: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

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3.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14.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D.乔木纯林

15.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D.减少地下径流量

解析:

13.B 14.A 15.C 第13题,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种植刺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态效益,植被生长迅速则生态效益更强,固氮作用更好。

第14题,表中数据显示,封山育林孔隙度最高,含水量、有机质和氮含量都最高,故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

第15题,退耕还林导致植被增加,使孔隙度增加,土壤更松散,增加下渗,使地下径流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加,抗旱涝能力增强,但土壤矿物质与植被无关。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

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示意”,回答16~18题:

16.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D.风力、海拔

17.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8.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16.C 17.B 18.B 第16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处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

第17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

第18题,甲地区土壤侵

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

侵蚀。

  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B点土壤肥力较高的原因是(  )

A.焚烧开荒B.连续耕作C.森林再生D.耕地废弃

20.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变化说明了(  )

A.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

B.雨林群落生产力高

C.雨林生态的淋溶作用强

D.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解析:

19.A 20.C 第19题,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焚烧开荒),使土壤肥力在A阶段开始升高,至B点达到最高;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逐渐降低,后期阶段耕地废弃,森林再生。

第20题,土壤肥力由最高的B点持续下降到C点,说明雨林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把土壤中有机质快速淋失掉。

读“下列区域简图”,回答21~22题:

21.图示两条河流都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

但图乙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地质不稳,工程建设质量低

B.科技水平低,设计不准确

C.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严重

D.地震多发,大坝毁损

22.目前,图甲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科技水平提高,核电成为该国主要能源

B.地势低平,水能资源不足,水电成本太高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该国对生态环境问题非常重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解析:

21.C 22.D 第21题,设计年限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所以排除A、B、D项;图示区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淤积,水库库容减少,从而影响大坝使用寿命。

第22题,水坝建设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导致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拆除水坝主要是恢复原始的生态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智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

智利某能源公司计划在M地区东部的高山上修建两座“水电站”,利用先期开发的太阳能把海水抽到高山水库,然后让海水倾泻而下用于发电,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电能。

该计划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00兆瓦,足以满足M地区用电需求。

下图所示为智利北部M地区背山面海的特殊地理位置简图。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分析对智利M地区河流水能开发利用不利的自然条件。

(6分)

(2)推测智利及M地区化石能源缺乏的地质条件。

(4分)

(3)阐述在M地区太阳能未能得到大力推广的自然原因。

(4分)

(4)对该国在M地区调海水建“水电站”的计划,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表述见解。

(6分)

解析:

(1)题,区域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径流量的多少、稳定性、落差等都有关。

图中M地区有一定的落差。

但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且多时令河,径流量少,且季节变化大,不利于区域水能的开发。

(2)题,联系化石能源的形成条件,主要是生物遗体经沉积作用形成。

图中气候条件不利于生物生长,地质条件多以板块隆升为主,缺少沉积过程。

第(3)题,结合太阳能能量分散且易受天气、昼夜变化等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天气条件分析,一是沙漠多风沙,不利于太阳能电站建设,二是分析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

第(4)题,如果支持计划应该从区域建海水电站的优势及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分析。

如果反对则要从计划的成本、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分析。

答案:

(1)该地区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小、河流稀少;流程短,流量有限;多时令河,季节变化大。

(6分)

(2)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以隆升为主;生物量有限,缺乏化石能源形成的沉积地质环境与条件。

(4分)

(3)易受夜间和风沙及大雾天气影响,集中难度大,稳定性较差。

(4分)

(4)可行:

发挥海陆位置优势和落差优势,引海水发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有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及克服太阳能的不稳定性,优化能源结构。

(6分)

不可行:

能源经过二次转化,调海水的工程建设投资量较大;海水可能对安第斯山区及沙漠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该地区多地震等地质灾害,难以确保库区安全。

(6分)

24.下图为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图。

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比较M、N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分析M地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原因。

(6分)

(3)提出治理M地土地荒漠化的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8分)

解析:

本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1月等温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等知识。

(1)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地形、洋流、大气运动、海陆位置等。

根据M、N中间区域的等温线弯曲情况可推断,影响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地形,M、N两地分别处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

(2)题,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短期内的变化应重点考虑人为原因。

第(3)题,治理措施应根据原因提出,特别是人为原因。

而理由的阐述应考虑该措施的

作用。

答案:

(1)M地降水量小,N地降水量大。

原因:

M地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N地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4分)

(2)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等。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和农垦活动等。

(6分)

(3)措施:

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理由:

良好的植被覆盖率能减少风沙灾害,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地荒漠化;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崇山峻岭,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170多千米,形成了“三江并流”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景观。

下图示意“三江并流”及附近地区。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6分)

(2)若在澜沧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推测适宜大坝截流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分)

(3)分析澜沧江梯级开发对其航运的有利影响。

(8分)

解析:

(1)题,注意限定条件为“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从对河流流向、流速、含沙量、流域面积等角度分析。

(2)题,根据澜沧江流域所处的气候区及其径流季节变化特点、地质灾害频率,推断适宜大坝截流的季节。

第(3)题,从通航里程、适航时间、河道淤积等角度分析澜沧江梯级开发对其航运的有利影响。

答案:

(1)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增大;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高山峡谷地区三江并流,使流域面积较小。

(6分)

(2)冬季。

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

(4分)

(3)库区水流变缓、水位上升,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