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228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1设计任务1

2炉型的选择1

3确定炉体结构和尺寸1

3.1炉底面积的确定1

3.2炉底长度和宽度的确定2

3.3炉膛高度的确定2

3.4炉衬材料及厚度的确定3

4砌体平均表面积计算3

4.1砌体外廓尺寸3

4.2炉底的平均面积4

4.3炉墙平均面积4

4.4炉底平均面积4

5计算炉子功率4

5.1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炉子功率[1]4

5.2根据热平衡计算炉子功率5

5.2.1加热工件所需的热量Q件5

5.2.2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Q散5

5.1炉墙结构示意图6

5.2.3开启炉门的辐射热损失8

5.2.4开启炉门溢气热损失9

5.2.5其他热损失9

5.2.6热量总支出9

5.2.7炉子安装功率9

5.2.8炉子热效率计算10

5.2.9炉子空载功率计算10

6空炉升温时间的计算10

6.1炉墙及炉顶蓄热10

6.2炉底蓄热计算11

6.3炉底板蓄热12

6.4升温时间12

7电热元件的选用与功率计算13

7.1功率计算13

7.2电热元件材料选择及计算13

7.3理论计算法13

7.3.1求950℃时电热元件的电阻率ρt13

7.3.2确定电热元件表面功率14

7.3.3每组电热元件功率14

7.3.4每组电热元件端电压14

7.3.5电热元件直径14

7.3.6每组电热元件长度和重量15

7.3.7电热元件的总长度和总重量15

7.3.8校核电热元件表面负荷15

7.3.9电热元件在炉膛内的布置15

热处理箱式电阻炉课程设计

1设计任务

设计一台箱式电阻热处理炉。

其技术条件:

用途:

处理对象为20CrMnMo齿轮轴热处理淬火处理;

生产率:

180kg/h;

工作温度:

最高使用温度≤950˚C;

特点:

长时间连续生产;

批量:

每次5件

2炉型的选择

根据设计任务给出的生产特点,拟选用箱式热处理电阻炉,不通保护气氛。

3确定炉体结构和尺寸

3.1炉底面积的确定

因无定型产品,故不能用实际排料法确定炉底底面积,用按加热能力指标法,已知生产率P为180kg/h,从表1查得单位面积生产率PO为120kg/(m2h),故可求得炉底有效面积

F1=P/P0=180/120=1.5m2

表1各种热处理炉的单位炉底面积生产率PO[kg/(m2*h)]

工艺类别

炉型

箱式

台车式

坑式

罩式

井式

推杆式

淬火

正火

一般锻件

正火

铸件正火

合金钢淬火

100-120

110-120

80-14080-100

90-140120-150

100-160

100-120

80-20

150-180150-200120-180120-140

由于有效面积与炉底面积存在关系式F1/F=0.75~0.85,取0.85,得炉实际面积:

F=F1/0.85=1.67/0.85=1.76m2

3.2炉底长度和宽度的确定

由于热处理箱式电阻炉设计时应考虑出料方便,取L/B=2:

1,因此,可求得

L=

=

=1.876m

B=L/2=1.876/2=0.938m

根据标准砖尺寸,为便于砌砖,取L=1.856m,B=0.936m。

3.3炉膛高度的确定

按统计资料,炉膛高度H与宽度B之比H/B通常在0.5~0.9之间,根据炉子工作条件,取H/B=0.7左右,根据标准砖尺寸,选定炉膛高度H=0.707m。

因此,确定炉膛尺寸如下:

长L=(230+2)×8=1856mm

宽B=(120+2)×4+(65+2)×2+(40+2)×2+(114+2)×2=936mm

高H=(65+2)×10+37=707mm

为避免工件与炉内壁或电热元件搁砖相撞,应使工件与炉膛内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确定工件室的有效尺寸为:

L效=1600mm;

B效=700mm;

H效=500mm。

3.4炉衬材料及厚度的确定

①由于侧墙,前墙及后墙的工件条件相似,采用相同炉衬结构,即230mm(QN-0.8轻质粘土砖)+114mm(B级硅藻土砖)+80mm密度为25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

②炉顶采用114mm(QN-1.0轻质粘土砖)+116mm(膨胀珍珠岩)+80mm密度为25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

③炉底采用4层轻质粘土砖(67×4)mm+80mm密度为25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183mm(A级硅藻土砖+B级硅藻土砖复合炉衬)。

④炉门用67mm(QN-1.0轻质粘土砖)+80mm密度为250kg/m3的普通硅酸铝纤维毡+65mm(A级硅藻土砖)。

⑤炉底搁砖采用粘土砖,电热元件搁砖选用重质高铝砖。

炉底板料选用Cr-Cu-N耐热钢,根据炉底实际尺寸给出,分四块,厚度20mm。

4砌体平均表面积计算

4.1砌体外廓尺寸

L外=L+2×(116+80+116)=2480mm;

B外=B+2×(116+80+116)=1560mm;

H外=H+f+(116+80+116)+67×4+50+183=707+135+307+268+50+183=1645mm。

式中:

f---拱顶高度,此炉子采用60˚标准拱顶,取拱弧半径R=B,则

f=R(1-cos30˚)求得f=936×(1-cos30°)=125。

再在炉外廓外面加一层厚为5mm的钢板来保护炉子,但其尺寸不包括在计算数据之内。

4.2炉底的平均面积

F顶内=(2πR/6)×L=[(2×3.14×0.936)/6]×1.856=1.818㎡;

F顶外=B外×L外=1.56×2.48=3.8688㎡;

F顶均=

=

=2.652㎡。

4.3炉墙平均面积

炉墙平均面积包括侧墙及前后墙,为简化计算将炉门包括在前端墙内。

F墙内=2HL+2BH=2H(L+B)=2×0.707×(1.856+0.936)=3.948m2;

F墙外=2H外(L外+B外)=2×1.644×(2.48+1.56)=13.284m2

F墙均=

=

=7.242m2。

4.4炉底平均面积

F底内=B×L=0.936×1.856=1.737㎡

F底外=B外×L外=1.56×2.48=3.869㎡;

F底均=

=

=2.592㎡。

5计算炉子功率

5.1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炉子功率[1]

P安=Cτ‐0.5升F0.9(t/1000)1.55

其中C=30,空炉升温时间假定为τ为4小时,炉温为950度。

C—系数,热损失大的炉子,C=30-35;热损失小的炉子,C=20-25。

单位为[(kw·h0.5)/(m1.8·℃1.55)]这种方法适用于周期作业封闭式电阻炉。

炉膛内壁面积=2×(L×H)×(B×H)+L×B+2πB60/360L=7.503㎡

所以

P安=Cτ‐0.5升F0.9(t/1000)1.55

=15×6.1335×0.9236=84.97KW

由经验公式计算法的P安≈85kw

5.2根据热平衡计算炉子功率

5.2.1加热工件所需的热量Q件

查表5.1得,工件在950℃及20℃时比热容分别为C件2=0.636KJ/(kg·℃),C件1=0.486KJ/(kg·℃)。

表5.1低合金钢的平均比热容

化学成分

[重量分数(%)]

在不同温度下的平均比热容(kj·kg-1·℃-1)

C

Mn

Ni

Cr

50~100℃

250~300℃

550~600℃

650~700℃

750~800

850~900

0.23

1.51

0.477

0.544

0.741

0.837

0.821

0.536

0.34

0.69

3.53

0.78

0.486

0.557

0.770

1.051

0.636

0.636

0.32

0.69

0.494

0.552

0.741

0.837

0.934

0.574

Q件=P(C件2×t1-C件1×t2)=180×(0.636×950-0.486×20)=107006.4KJ/h

5.2.2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Q散

由于炉子侧壁和前后炉衬结构相似,故作统一数据处理,简化计算,将炉门包括在前墙内,

Q散=(t1-tn+1)/∑ (si/λiFi)[3]

对于炉墙散热,如图,首先假定界面上的温度及炉壳温度,t'2墙=825℃,t'3墙=560℃,而知t'4墙=60℃,则:

5.1炉墙结构示意图

耐火层s1的平均温度ts1均=(950+825)/2=887.5℃;硅藻土砖层s2的平均温度ts2均=(820+560)/2=692.5℃;硅酸铝纤维层s3的平均温度ts3均=(560+60)/2=310℃。

s1,s2层炉衬的热导率由表5.2查得

表5.2热处理炉常用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

材料

牌号

耐火度

荷重

软化

耐压

强度

kg•cm-2

密度

g•cm-3

热导率(W•m-1•℃-1)

最高使用温度℃

轻质

粘土砖

QN—1

1670

1650

30

1.0

0.29+(0.256/1000)t

1300

硅藻砖

B级

5.5

0.131+0.23/1000)t

900

膨胀珍珠岩

0.31

0.04+(0.22/1000)t

1000

λ1=0.29+(0.256/1000)ts1均=0.29+(0.256/1000)*887.5=0.482W/m℃;

λ2=0.131+(0.23/1000)ts3均=0.131+(0.23/1000)×692.5=0.290W/m℃;

普通硅酸铝纤维的热导率由表5.3查得,在与给定温度相差较小范围内近似认为其热导率与温度成线性关系:

由ts2均=310℃,得λ3=0.084W/m℃。

表5.3普通硅酸铝纤维的热导率(W/m℃)

密度

温度

100

400

700

1000

100

0.058

0.116

0.21

0,337

250

0.064

0.093

0.14

0.209

350

0.070

0.081

0.121

0.122

当炉壳温度为60℃,室温为20℃时,由表5.4经近似计算达α∑=12.17W/(㎡.℃)。

表5.4炉墙外表面对车间的综合传热系数表αΣ[W/(m2·℃)](车间温度20℃)

炉墙外表面温度(℃)

侧墙综合传热系数表αΣ[W/(m2·℃)]

钢板或涂灰漆表面

铝板或涂铝粉漆表面

40

10.59

8.27

60

12.17

9.59

①求热流:

q墙=(tg-ta)/(s1/λ1+s2/λ2+s3/λ3+1/α∑)

=(950-20)/(0.116/0.482+0.116/0.29+0.080/0.084+1/12.17)

=556W/㎡。

②验算交界面上的温度t2墙,t3墙:

t2墙=t1-q墙s1/λ1=950-556×0.2407=816.2℃。

△=(t'2墙-t2墙)/t'2墙=(816.2-825)/825=1.1%<5%。

满足设计要求。

t3墙=t2墙-q墙s2/λ2=816.2-(0.116/0.290)×556=583.8℃

△=(t3墙-t'3墙)/t'3墙=(583.8-560)/560=4.2%<5%也满足设计要求。

③验算炉壳温度t4墙

t4墙=t3墙-q墙s3/λ3=583.8-(0.080/0.084)×556=54.3℃<70℃

满足一般热处理电阻炉表面温升<70℃的要求。

[4]

④计算炉墙散热损失

Q墙散=q墙*F墙均=556×7.242=4026.5W.

同理可求得:

t2顶=817.5℃,t3顶=568℃,t4顶=53.5℃,q顶=548.3W/㎡;

t2底=695℃,t3底=566℃,t4底=50.8℃,q顶=440W/㎡

炉顶通过炉衬散热

Q顶散=q顶F顶均=548.3×2.652=1454.1W;

炉底通过炉衬散热

Q底散=q底F底均=440×2.592=1140.48W;

整个炉体散热损失

Q散=Q墙散+Q顶散+Q底散

=4026.5+1454.1+1140.48

=6621.08W

=23835.9KJ/h

5.2.3开启炉门的辐射热损失

设装出料所需时间为每小时6分钟,根据

Q辐=3.6×5.675FΦδt[(Tg/100)4-(Ta/100)4]

因为Tg=950+273=1223K,Ta=20+273=293K。

由于正常工作时,炉门开启高度为炉膛高度的一半,故:

炉门开启面积:

F=BH/2=0.331㎡;

炉门开启率:

δt=6/60=0.1。

由于炉门开启后,辐射口为矩形,且H/2与B之比为0.354/0.936=0.38,炉门开启高度与炉墙厚度之比为0.354/2/0.312=1.13,由图5.2第一条线查得Φ=0.7,

图5.2孔口的遮蔽系数

Q辅=5.675×3.6FΦδt[(Tg/100)4-(Ta/1004]

=5.675×3.6×0.331×0.1×0.7×[(1223/100)4-(293/100)4]=10556KJ/h。

5.2.4开启炉门溢气热损失

溢气热损失:

Q溢=qvaρaca(tg-ta)δt[1]

其中:

qva=1997BH/2×H1/2/2=1997×0.936×0.354×0.3541/2=393.7m3/h,冷空气密度ρa=1.29kg/m3,查表5.5得:

Ca=1.342KJ/(m3℃)[1]

表5.5空气和某些气体平均比热容[KJ/(m3·℃)]

温度(℃)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氧气

1.3095

1.3126

1.3352

1.3561

1.3775

1.3980

1.4168

1.4345

1.4499

氮气

1.2987

1.3004

1.3038

1.3109

1.3205

1.3322

1.3452

1.3586

1.3717

干空气

1.3009

1.3051

1.3097

1.3181

1.3302

1.3440

1.3583

1.3725

1.3821

ta=20℃;t'g:

为溢出温度,近似为t'g=ta+2/3(tg-ta)=20+2/3(950-20)=640℃

Q溢=qvaρaCa(t'g-ta)δt=393.7×1.29×1.342×620×0.1=42257.1KJ/h

5.2.5其他热损失

其他热损失约上诉损失之和的10%~20%,故取12%,

Q它=0.14×(Q件+Q散+Q辐+Q溢)

=0.14×(107006.4+23835.9+10556+42257.1)

=25711.8KJ/h。

5.2.6热量总支出

其中Q辅=0,Q控=0,则:

Q总=Q件+Q散+Q辐+Q溢+Q辅+Q控+Q它

=107006.4+23835.9+10556+42257.1+25711.8

=209367.2KJ/h

5.2.7炉子安装功率

P安=KQ总/3600,其中功率储备系数取1.4。

P安=KQ总/3600=(1.4×209367.2)/3600=81.4KW

与标准炉子相比较,取炉子功率为85KW。

5.2.8炉子热效率计算

①正常工作时的效率:

η=Q件/Q总=107006.4/209367.2=51.1%

②在保温阶段,关闭炉门时的效率:

η=Q件/[Q总-(Q辐+Q溢)]=107006.4/[209367.2-(10556+42257.1)]=68.4%

5.2.9炉子空载功率计算

P空=(Q散+Q它)/3600=(23835.9+25711.8)/3600=13.8KW

6空炉升温时间的计算

由于所设计的耐火层结构相似,而保温层蓄热较少,为简化计算,将炉子侧墙、前墙及炉顶按相同数据计算,炉底由于砌砖方法不同,进行单独计算,因升温时炉底板也随炉升温,也要计算在内。

6.1炉墙及炉顶蓄热

根据公式得

因为

查表得

KJ/(kg·℃)

查表得

KJ/(kg·℃)

查表得

KJ/(kg·℃)

炉顶珍珠岩按硅藻土砖近似计算,炉顶温度均按侧墙近似计算,所以得

6.2炉底蓄热计算

炉底高铝质电热元件搁砖,近似看成重质黏土砖,炉底的复合炉衬按硅藻土砖计算。

由于

近似将重质砖和轻质砖平均温度看成相等。

查表得

KJ/(kg·℃)

KJ/(kg·℃)

查表得

KJ/(kg·℃)

查表得

KJ/(kg·℃)

所以得

6.3炉底板蓄热

查表得950℃和20℃时高合金钢的比热容分别为

KJ/(kg·℃)和

KJ/(kg·℃),经计算炉底板质量G=250kg,所以有,

KJ

KJ

6.4升温时间

根据公式得空炉升温时间为

对于一般周期作业炉,其空炉升温时间在3~8h,故本炉子设计符合要求。

因计算蓄热时是按稳定态计算的,误差大,时间偏长,实际空炉升温时间应在5h以内。

7电热元件的选用与功率计算

7.1功率计算

85KW功率均匀分布在炉膛两侧几炉底,组成YY连线。

供电电压为车间动力电网380V。

核算炉膛布置电热元件内壁表面负荷,对于周期式作业炉,内壁表面负荷应在15~35KW/㎡之间,常用20~25KW/㎡之间。

F电=2F电侧+F电底=2×1.856×0.640+1.856×869=3.99㎡;

W=P安/F电=85/3.99=21.30KW/㎡,

表面负荷在常用的范围20~25KW/㎡之内,故符合设计要求。

7.2电热元件材料选择及计算

由最高使用温度950℃,选用线状0Cr25Al5合金元件接线方式采用YY。

7.3理论计算法

7.3.1求950℃时电热元件的电阻率ρt

当炉温为950℃时,电热元件温度取1100℃,由表7.3.1查得0Cr25Al5在20℃的电阻率ρ20=1.40Ω.mm2/m。

电阻温度系数α=4×10-5℃-1

表7.3.1常用金属电热材料性能

项目

密度

g•cm-3

电阻率

Ω•mm2/m

工作温度℃

正常

最高

Cr15Ni60

8.2

1.10

1000~1050

1150

0Cr25A15

7.1

1.40

1050~1200

1300

则1100℃下的电热元件电阻率为:

πρt=ρ20(1+αt)=1.40×(1+4×10-5×1100)

=1.46Ω.mm2/m

7.3.2确定电热元件表面功率

由图7.3.2,根据本炉子电热元件工作条件取W允=1.6W/cm2

图7.3.2合金电热元件允许表面负荷

7.3.3每组电热元件功率

由于采用YY接法,即三相双星形接法,每组元件功率:

组P=85/n=85/(3×2)=14.2kw

7.3.4每组电热元件端电压

由于采用YY接法,车间动力电网端电压为380,故组电热元件端电压即为每组电压:

U组=380/

=220V。

7.3.5电热元件直径

线状电热元件直径:

d=34.3[P组2ρt/(U组2W充)]1/3=34.3[14.22×1.46/(2202×1.6)]1/3=5.41mm,

故取d=5.5mm。

7.3.6每组电热元件长度和重量

每组电热元件长度:

L组=0.785×10-3U2组d2/P组ρt=(0.785×10-3×2202×62)/14.2×1.46=55.4m

每组电热元件重量:

G组=π/4d2L组ρm

其中:

ρm=7.1g/c㎡。

所以得:

G组=π/4d2L组ρm=π/4×5.52×55.4×7.1×10-5=9.34kg。

7.3.7电热元件的总长度和总重量

电热元件总长度:

L总=6L组=6×55.4=332.4m;

电热元件总重量:

G总=6G组=6×9.34=56.04kg。

7.3.8校核电热元件表面负荷

W实=P组/πdL组=14.2×103/(3.14×0.55×5907)=1.58W/c㎡。

W实<W允,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7.3.9电热元件在炉膛内的布置

将6组电热元件每组分为4折,布置在两侧炉墙及炉底上,则有:

L折=L组/4=55.4/4=13.85m;

布置电热元件的炉壁长度:

Lˊ=L-50=1856-50=1806mm。

丝状电热元件绕成螺旋状,当元件温度高于1000℃,由表十三可知,螺旋节径D=(4~6)d,取D=6d=6×6=36mm。

螺旋体圈数N和螺距h分别为:

N=L折/Dπ=13.85×1000/(30×3.14)=138圈;h=L'/N=1806/138=13.1mm,h/d=13.1/5.5=2.38。

规定,在2~4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计算,选用YY方式接线,采用d=5mm用电热元件重量最小,成本最低,电热元件节距h在安装的适当调整,炉口部分增大功率.

电热元件引出棒材料选用1Cr18Ni9Ti,Φ=12mm,L=50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