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203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必会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2018.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

①分封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④实行层层分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

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

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二、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1、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关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中央: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实行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

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

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

3、地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①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

②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从汉朝至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的沿袭与变化):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

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行省制度创立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

1

 

中朝决策机构。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分工明确,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为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

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三司制)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明成祖设内阁。

⑤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

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五、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

标准品德声望(举孝廉)。

2、魏晋南北朝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出身。

3、隋至清选官实行科举制:

①实行原因: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②过程: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完善了科举制。

③作用:

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近代史必会知识点

一、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第二次1856-1860)

1、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目的):

列强为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英美鸦片

2、《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④英商进出口货

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影响:

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战火再燃

①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②过程: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赔款、开埠、两种人、两种船。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天津,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增开天津为商埠)。

影响: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中外势力联合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加深了。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原因:

①根本原因: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大陆政策”)②直接原因: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经过: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

黄海大战失败后,日

本控制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结果: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

 

2

 

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

①割地:

破坏了中国领

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

的负担。

③开埠: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

拓展了列强

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和《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和比利

时、荷兰、西班牙签定。

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

押。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

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

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

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设立外务部使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

制。

⑤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辛亥革命:

1911年

1、武昌起义: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占领武汉三镇。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

体现的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内容: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立法、行政、

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总统颁布命令须有总理签署才能生效。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辛亥革命的评价:

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风雷——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19年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

五月中心在北京,斗争主力是学生;六月中心在上海,斗争主力是工人阶级。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免除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斗争精神)②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

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

1921年,上海

条件:

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思想基础③陈独秀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组织基础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②制定党的纲领(最高):

推翻资

 

3

 

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④选

举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1927年

过程:

①开始: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②高潮:

北伐战争推动工

人运动发展③失败: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影响: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五、国共的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

1927—1937年

1、中共独立领导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确立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失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

2、土地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1)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形成了“工

农武装割据”思想。

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

设三者结合起来,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发展:

①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②从1930年10月起,

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③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成立,定都江西瑞金。

(3)成果:

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人数达到十万。

3、红军长征:

1934—1936年

原因:

“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

①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损失严重

②转折点:

遵义会议1935.1内容:

在组织上、军事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

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结束了“左”倾在

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在历史上的转折点。

③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使革命转危为安;传播革命火种铸就长征精神;迎来抗日战争新时期。

六、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1、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东三省沦为殖民地;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日本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屠杀潘家峪村一千二百多人

“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残杀中国人三千人以上

3、抗战的胜利: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是主战场。

②中共敌后战场: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领导

八路军华北特点: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初—1945年初

④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⑤抗战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

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

界的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七、解放战争

 

4

 

1、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解放军的战略决战

①三大战役:

辽沈(锦州为突破口、长春和平解放)、淮海(徐州为中心)、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②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4月)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百年屈辱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意义: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思想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史必会知识点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

主要内容:

①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②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

国家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①性质:

统一战线组织

②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③1956

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新时期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

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4年)①主要内容: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

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选举了新一届国家

领导机构。

②一届人大的意义:

基本上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基。

思考: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

西方:

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2、五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革最大教训: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5

 

新中国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二)法律制度的完善

(1)措施: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法制建设方针;②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全国开展

平反工作;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果: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

度化、法律化。

(三)民主制度的发展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③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由

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

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

3、“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

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②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③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④2008年两岸实

现“三通”

5、两岸统一的两大阻碍因素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

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原则”

作用: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

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万隆会议:

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

同存异”的方针。

八、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6

 

恢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影响:

①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多次参加维和、护航等行动,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

过程: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

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从台湾撤军。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作用:

标志着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

3、中日建交: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2001年

5、“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中国发挥主导作用。

 

世界古代史必会知识点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①内容:

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

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②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①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

会;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②作用:

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达到"黄金时代"。

①内容: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公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

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②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二)作用: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

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过程:

①形成: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②发展:

公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③完善: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2、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和私有制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①对罗马的作用: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对后世的影响:

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

 

7

 

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近代史必会知识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过程:

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颁布:

1689年

内容:

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立法和财政等权力。

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②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权:

1721年,内阁对议会负责,两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