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1927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8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训练基础

1.【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14分)

穆旦:

忠魂耿热满玉壶

夏生荷

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

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

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

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

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连连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

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

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

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美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

“《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

”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

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

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

穆旦兴奋不已,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

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

“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

”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1981年,穆旦被平反,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

“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

”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

“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1)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的万安公墓里,为什么陪伴他的是出版的译著《唐璜》?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答案】①《唐璜》是穆旦认为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他期待早日出版,但在有生之年没能实现。

(3分)

②译著《唐璜》是穆旦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用了3年,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而完成的,在被“红卫

兵”抄家时,他拼死也要保住。

(3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

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

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

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如本题中要抓住译著对他的重要性来筛选概括内容。

(2)为什么说“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是穆旦伟大人格的写照?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1分)。

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

(1分)

②坦荡耿介(坦诚正直)(1分)。

他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

(1分)

③秉执理想,百折不挠。

(1分)在政治运动中厄运连连,但他没有放弃翻译外国优秀文学的理想和追求(1分)。

④坚韧执着,不辞辛劳。

(1分)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

(1分)(每点概括1分,结合材料分析1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道探究题涉及全文对穆旦这个人物形象的整体评价,因此要通读全文,逐段阅读,理解概括文本围绕他写了哪些事,每件事是从什么角度写他,分析其中能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除了抓住主要事情,还要关注文中直接评价的语言,即作者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如本题中,关于他的人格的评价,第二节中写“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

2.【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

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

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

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

“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

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

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

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

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立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

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

1926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

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

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咳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且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瞿秋白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后来投奔武昌的堂哥,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B.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主编和《向导》编辑。

C.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正式将陈独秀免职,开始主持中央工作。

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举行,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

D.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DE。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

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如本题A项“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的说法不太准确,这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文中没有明确说到这一点;B项“《热血日报》主编”不是这一时期担任的。

(2)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①读小学和初中时,在学校校长的影响下,接受了当时进步思想的教育。

②“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广泛阅读与研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③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应该抓住“一步步”,主要从不同的时期分析。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3)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4分)

【答案】①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②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在政治、哲学、文学、翻译、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瞿秋白的贡献进行概括,立足文本分析。

主要围绕主持党的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文学、翻译、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分析。

具体结合文本阐述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瞿秋白的贡献,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成就等。

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如本题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

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但是,也有例外。

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

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

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

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

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

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

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

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

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

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

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

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

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

何炳棣正是这样。

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

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

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

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

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

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

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

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何炳棣(1917-2012.06.07),浙江金华人。

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

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

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

《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B.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答案】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现代文阅读答案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现代文阅读答案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

A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

C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

E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

(6分)

【答案】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

(6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形象特征,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锐意进取、视野宏阔、至真至性的角度进行概括。

(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

(6分)

【答案】①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②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③勤于钻研,学无止境。

(6分)

【解析】答题时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关注文段中概括性的句子。

通过筛选可知“兴趣”“基础”“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自学进修,永无止境”等为重要信息,对它们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成功的主观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良好的研究习惯;勤于钻研,学无止境的角度进行概括。

(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

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

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

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

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

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如,从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

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

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