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719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docx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扈中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卢梭的《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P2识记)

2、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识记,P9)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

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

3、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以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P16)

教育产生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归于生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论(归于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归于劳动)。

5、教育产生的条件:

6、学校教育产生于:

最早的学校教育萌芽——青年之家(原始社会末期)

世界最早的学校教育:

奴隶制国家,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

夏朝的“痒,序,校”。

西方主要是:

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

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选、填)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8、教育思想的形成:

(1)萌芽时期的,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填)(P22,识记)

(2)孕育时期的,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产婆术,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哲学王《理想国》,国家主义,社会本位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也注意个人的和谐发展教育。

自由教育理论,教育适应自然——人文主义,永恒主义

9、“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泛智教育:

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

、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

、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

、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

(强记)

⑦、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P26,识记)

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其教育思想的。

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

(强记)

、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儿童中心观念;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实用主义观念;

、发现的观念。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1)第一个提出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建立教育理论

(2)建构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三中心论”即教师、教科书、课堂。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学生齐勒尔和莱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凯洛夫将其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

(3)强调教学的教育性。

(识记,P29)。

12、1916年,美国的杜威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

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成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

(1)“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2)从做中学,从经验、活动中学习。

(3)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P30~31)

13、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分化和发展(P32)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目标,并分为不同的层次。

提出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手段,掌握学习理论。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主张结构课程理论,注重学科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提出早期学习、发现学习。

(3)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强调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

 

第二章人

社会

教育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个体的先天素质(物质前提)、社会环境(重大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活动(决定性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P39-41)

第一: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

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活动包括:

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

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

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P43-45)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这句话正确吗?

(教育不是万能P47—48)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P47)

答:

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

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P49-51)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4、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填)(P54-56)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5、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

传递、保存和活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6、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间接性;

、隐含性;

、潜在性;

、迟效性;

、超前性

7、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P65—66)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是教育的首要问题;(P67)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9、教育的人的制约性(P75)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探索教育规律必须从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入手。

(P81,识记)

2、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

它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布、时间关系、联结方式及组织形式等,勾画出教育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立体网状布局和构成。

(1)教育结构内部要素之间必需相互协调、和谐。

(2)教育结构必需保持相对的稳态。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需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

(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

3、教育的功能规律,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外部功能规律:

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4、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教育原则:

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重点——论述题

(1)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P97,理解)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

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2)贯彻教育的个性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

(3)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

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

(4)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5)民主性原则:

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

6、教育艺术:

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P104)

教育艺术的特点:

(填)

、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7、教育口语有如下主要特点:

、语流相对清晰、畅达;

、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

、逻辑性相对较强;

、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8、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P110)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

(简)

答:

、控制情绪,沉着冷静;

、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

、实事求是,重在疏导;

、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

、冲淡;

、顺话;

、趣解。

(填)

9、家访谈话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

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

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

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有许多策略和技巧:

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

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10、教育幽默的特点、要求:

庄、谐,内容科学、正确、严肃可行;形式上形象、有趣。

(112)教育幽默的形式:

表情、动作、书面语、口头语言。

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一般包含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1)制造悬念;

(2)铺垫渲染;(3)出现反转;(4)产生突变。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定义: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深理)

(1)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2)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5、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特征:

•永恒化,赫钦斯,阿德勒“百本名著计划”

•理想化,非功利的目的,精神高于物质

•人性化,人的存在价值,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主体性,自我设计,创造,超越

(2)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过程,实践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教育是为了谋生,反对空谈发展、理想,文化,人格

•重视科学教育,自然学科,科学家,工程师

(3)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两者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学校的人化,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个性化”。

6、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题P142)问:

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育)的坏处。

(1)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在: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2)原因分析: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还有传统文化,教育,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

(3)对策:

首先,有赖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的教育体制;加强新课程改革;三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推进中等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7、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基本要求:

(1)德育:

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2)智育: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3)体育(了解):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4)美育(了解):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

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了解):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8、“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

P146~147)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五章教育改革

1、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变革

•教育变革相比教育革命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渐进而非突变。

尽管它也可引致教育局部的质变,但这种质变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长期的量变的结果,而非一种人为的短期的结果。

3、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它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特别强调要使所有儿童都进入学校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

(4)教育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4、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5、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进步主义是指在18-19世纪美国盛行的一种社会哲学,其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如下: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

第六章教师

1、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

(填)

3、《师说》所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

P192

5、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专业精神的发展;

、专业知识的发展;

、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选择)

教师职业的最大变化是由于近代师范教育的兴起,以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开始,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作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制度的起点。

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有了师范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教师资格条例》标志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制度,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证制度在全国实施。

教师资格制度:

从事教师职业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职业许可制度,包括教师资格的条件、考试、认可以及罚则。

6、教师劳动的特点:

(P195~198)

、示范性;(师德分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创造性;

、系统性;

、学习性;(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