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230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docx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1221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5-12-21

一、信息化教育概论

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p9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教育技术的定义p17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三种现代信息技术p11

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

4.信息素养的内容p11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信息能力主要是八种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5.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p11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

最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信息资源。

6.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特征p13(信息化教育不同于非信息化教育的最明显标志)

有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

7.信息化教育的作用(结合实际论述)p14

1高教育质量:

看是否促进学生的3个发展:

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发展,愉快学习,通过网络享受同等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

2高教学效率:

学习效率。

记忆比率、注意比率。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3扩大教育规模:

每个人能都可以自由学习。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4进教育改革。

在教育手段上:

多媒化。

教育方法上:

多样化,为学生采用探索式、发现式学习提供条件。

教育模式上:

形成了人—机—人的教育新模式。

教育观念上:

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校观,人才观等的形成。

8.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三者的关系p16

(区别:

(1)“教育技术(Education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5)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

可以互相换用)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

(过程)(结果)

•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新名称)(旧名称)(通用名称)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引进概念)(国产概念)

•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如何教学)(学习技术为主)

1、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美AECT,1994)

◆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

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

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学习过程: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识过程。

学习资源:

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

人类资源—教师、专家、辅导员、学习小组、社区……

非人类资源—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信息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和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可互相换用。

 

二、信息化教育媒体与教学过程

9.信息化教学媒体的两层含义p39

一是指信息时代开发的标志性教学媒体;二是指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主要使用的教学媒体。

10.教学媒体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p39

1口语媒体阶段②文字媒体阶段③印刷媒体阶段④电子媒体阶段

11.教学媒体按感官分类p41

①听觉型媒体:

口头语言、广播录音等

②视觉型媒体:

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标本、幻灯、投影等

③视听型媒体:

配录音的幻灯、电影、电视等

④交互型媒体:

程序教学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

(要知道媒体所属的类型,如:

模型是视听型媒体,但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

其它分类方法稍作了解

12.教学媒体的特性p42

1呈现力②重现力③传送能力④可控性⑤参与性

(1)呈现力

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它是用不同的符号去表征或描述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力。

呈现力由以下诸要素决定。

•空间特性:

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和方位等。

•时间特性:

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和节奏快慢等。

•运动特性:

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和形状变换等。

•颜色特性:

指事物的颜色与色调属性。

•声音特性:

指事物的声音与音效属性。

各类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声音等特性的能力是不同的,也表明了各类媒体表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能力是不同的。

电影与电视能够以活动的、彩色的图像和同步的声音去呈现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它能全面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与声音特性,因此,具有极强的信息呈现力。

但由于它瞬间即逝,不利于学生细心观察与思考。

幻灯、投影类媒体,在呈现事物空间与颜色特性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能放映出更大和清晰的彩色图像。

但在时间、运动特征方面就不如电影与电视。

然而正因为它是静止的图像,因此,能够让学生详细地分析和观察事物的细微部分。

广播与录音室借助语言、音乐呈现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实际音响,它具有声音与时间的特性。

对用语言描述的空间与颜色特性,则是不具体的、抽象的。

(2)重现力

媒体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重现能力。

实时的广播与电视瞬间即逝,难以重现;录音、录像与电影媒体能将信息记录存储,反复重放;幻灯、投影也能按教学需要反复重放;计算机课件存储的信息则能按学习者的需求重现。

(3)接触面

接触面是指媒体将信息传达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

广播与电视能将信息传送到十分广阔的范围;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有线电视播放系统,也能把信息传至所有终端,有很强的传送能力;至于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只能在有限的教室与教学场所进行传送。

(4)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以程度。

幻灯、投影、录音、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并适合用于个别化学习。

对于广播和电视,使用者只能按电台播出的时间去视听,难以控制。

(5)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

它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交互式的计算机媒体,使学习者能根据本人的需要去控制学习的内容,是一种从行为与感情上参与程度高的媒体。

电影、电视、广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映,从而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

小组放映影片时,师生能以面对面的方式呈现材料和进行学习、讨论,使学生在行为上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一边了解学生反应,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一边适应学生的学习进程,逐步呈现资料,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独立选择各类教学媒体进行自学时,是行为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学习活动。

(注意:

P43表2.1教学媒体特性一览表)

13.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p54

(1)“传授型”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或“教学主义”模式)

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或媒体系统地向他们传授知识。

(2)“自主活动型”教学的模式(以“学”为主的模式或“建构主义”模式)

即由教师创设特定情景,布置任务或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特定情景和要求,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查询和检察信息资料,开展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动,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引导或辅导,主要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远程教学(学习)模式

即教育者借助各种现代信息媒体,把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教学的功能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教育。

(1)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育者和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目的,使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的工作方式。

(2)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1、讲授——演播法

2、探究——发现法

3、问题教学法

4、程序教学法

5、微型(微格)教学法

6、模拟训练法(操作性训练、工作情景训练、实验情景训练、研究方法训练等)

7、成绩考察法(课堂提问应答分析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察法)

14.微格教学的特点p59

(1)参与培训的人员少,一般每次有5-8名学生。

通过不断轮换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得到培训和个别指导。

(2)培训时间短,每次课的时间在5-20min之间。

在这段时间内对某种技能、某个动作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个技能。

(3)内容专一,在教学培训中把内容进行分解,使综合性的教学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单一的技能,如提示的技能,掩饰的技能,板书的技能等。

每次针对一种技能进行培训,提高了培训的专一性。

(4)借助电视摄、录像设备。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视听设备起的作用有展示某种技能的范例,供学生学习和模仿,在学生模仿训练时进行记录,完成训练后,播放录像供师生评点分析,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15.微格教学的步骤p60

(1)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确定学生要学习的技能,并做相应的教学准备。

(2)利用电视录像把要学习的技能演示出来,也可由教师亲自示范,或让学生观看相关技能的示范。

(3)让学生扮演角色,模仿表演前面观察的技能,同时电视摄、录像设备录制学生的行为

(4)师生观看学生表演的录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讨论,教师对其进行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5)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和教师的点评,做进一步的练习。

三、教学设计

16.教学设计的定义p63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的系统决策过程。

17.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p63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设计理论

18.传授型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p66

一、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学习者。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和信息素养,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

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用的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教学模式、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和资源的选择、使用)和管理策略的总体考虑。

四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体性评价3部分,目的性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19.教学过程设计的三个操作程序:

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p70

20.教学内容的分类:

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情感学习p74

21.学习者初始能力包括哪几方面p78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

对预备技能的测试;对目标技能的测试;了解学习者的态度。

22.教学目标描述的ABCD四个要素p82

基本因素:

ABCD模式(马杰的方法)

A——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B——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C——条件,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D——标准,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23.教学策略的内涵p91(图3.11)

定义:

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的总体考虑

24.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与依据p94

依据: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媒体。

方法:

1、确定教学媒体的使用目标。

2、选择教学媒体的类型。

3、确定教学媒体的内容。

25.常用教学效果评价的类型及作用p108

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实施

时间

在教学前

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之后

评价目的

初始技能分析

了解学习进程

调整教学方案

检验学习结果

评定学习成绩

评价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作业分析法、测验等

经常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

考试或考查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四、信息化教育环境

26.从地理范围、时空角度对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进行分类p123/127

(1)从地理范围上进行信息化教育硬件的分类,可分为教室层次、校园层次、教育城域网层次和Internet层次。

A.信息化教室通常分为综合媒体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

B.校园网往往是由多个局域网组成,同时,它又与外部的计算机网络相连。

C.教育城域网建设一般包括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的建设;第二个层次是宽带城域网络互连;第三个层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

D.Internet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量计算机网络采用共同的传输控制协议/国际协议(TCP/IP)连接而成的,是网络之间的网络,因此被称为“网之网”或国际网。

(2)从时空的角度对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分类,可分为同地同步、同地异步、异地同步、异地异步。

(注意看P128表4.2)

27.学校典型的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p129-p140

(1)多媒体型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构成(4.2.1)

录音-幻灯组合。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型。

标准多媒体型

(2)语言实验室

(3)微格教室的主要构成和功能(4.2.3)133页

主要构成:

模拟教室、与模拟教室相隔离的数字录像控制室和观研室(视频网络、INTernet)三部分构成。

功能:

即时反馈功能、便捷指导功能、双向交流功能

(4)网络教室的基本构成和功能(4.2.4)134页

基本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功能:

广播功能、监看功能、控制功能、分组功能

(5)互动教室

(6)电子阅览室

(7)数字图书馆

(8)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组织方式(4.2.8)140页

特点:

时空开放性、社区自治性、学习灵活性、资源丰富性

组织方式:

以学校或班级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活动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兴趣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28.标准型多媒体多教室的构成与功能p130(图4.6)

29.微格教室的主要构成与功能p133

主要构成:

模拟教室、与模拟教室相隔离的数字录像控制室和观研室(视频网络、INTernet)三部分构成。

功能:

即时反馈功能、便捷指导功能、双向交流功能

30.网络教室的构成与教学功能p134

基本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功能:

广播功能、监看功能、控制功能、分组功能

31.互动教室的定义及特点p135

定义:

是数字聚合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极强地促进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特点: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即时反馈教学系统与多媒体教室进行有机整合。

32.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方法p150

一种是主题浏览,一种是搜索引擎。

Google(网页目录、高级搜索技巧简介)、XX

五、教育资源开发

33.电视教学软件的制作步骤p169

准备阶段——前期摄录阶段——后期合成——评审阶段

前期摄录阶段是根据导演的分镜头制作稿本拍摄各种镜头素材。

后期合成阶段是把这些镜头素材按最后成品的要求进行编辑、配音、合成等,从而得到符合要求的电视教学软件。

3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p172

多媒体教学软件:

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展现教学内容,并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

3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p172

特点:

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性

多媒性:

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或多维化,实时地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集成性: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成性是指多通道统一获取和合成,统一组织和存储。

把单一、分散、不同类别的素材经过处理,集合成多媒体。

交互性:

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图形交互界面,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操作。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另外,软件还能对学生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反馈结果。

超链性: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非线性、超链接的网状结构能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超链接,使学习信息的组织更符合人类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人类自身的认知规律。

36.自主学习型和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对比p173

自主学习型:

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反映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侧罗,提供相应的形成性练习与参考答案供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课堂演示型:

主要岩石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看到的各种现象、运动过程和规律等。

37.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流程p174

多媒体:

①软件设计:

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制作稿本创作

2软件制作:

素材制作加工、软件编辑合成、软件调试打包

3软件使用评价

④产品修改出版等。

38.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p174-176

确定选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分页面制作稿本创作

39.多媒体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p179

素材类型:

文本类素材(DOC、TXT、WPS、WRI、RTF)

音频类素材(WAV、MIDI、MP3)

图形/图像类素材(位图:

BMP、JPEG、GIF、TIF;矢量图:

PNG、EPS、WMF、CDR)

动画类素材(SWF、GIF、MMM、FLC)

视频类素材(MOV、MPG、AVI、RM、DAT)

制作处理工具会声会影(视频)、CoolEdit(音频编辑软件)、ppt、flash、PS(图片处理)等

包括:

软件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制作稿本创作)、软件制作(素材制作加工、软件编辑合成、软件调试打包)、软件使用评价、产品修改出版等

40.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方式p175

菜单、按钮、图标、热键、窗口、对话框

4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p180

对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易用性进行评价

42.多媒体教学软件打包的目的p180

使作品脱离开发环境独立运行。

六、课程整合

4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p196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4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p197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把整合理解为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2)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融合到学科课程中。

(3)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工具。

4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p206

组合阶段:

信息技术既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为其他学科课程所用,但是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地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

支持阶段:

信息技术已被其它学科课程接纳,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工具与辅助性资源,能够对学科课程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

融合阶段:

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学科课程。

学科

课程

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学科课程

学科

课程

信息

技术

学科

课程

信息

技术

+

支撑

辅助

信息

技术

 

融合阶段

支持阶段

组合阶段

46.本位型课程整合模式的目标p207

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技能

4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策略和途径(综合运用)p216-219

应用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的指导方法,主要包含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等。

①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可以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位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A直观教学情境的创设B虚拟教学情境的创设C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D个别化学习情境的创设E交流创作情境的创设

②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再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

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策略之一。

信息化课程资源主要由:

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等。

有的资源可以购买获得,但更多的需要自主开发,建设适合本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资源。

A建设丰富的媒体素材库B设计合适的教学课件C开发优秀的网络课程D建设优秀的试题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

(1)创设真实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2)应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3)计算机模拟,实验更清晰(4)搭建教学平台,开放学习环境

(5)网页课件精讲,复习分层高效(6)交互反馈调节,评价及时准确

附:

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

●填空22

●单选16

●判断10

●解释12

●简答20

●应用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