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363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教学难点】

重庆谈判。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民心所向。

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渝期间,遍访故旧。

旧友柳亚子更作诗一首,赞其“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然而不久,这次为人称道的谈判结果便惨遭破坏。

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最终结果如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二、新课讲授

(一)重庆谈判

1.教师提问:

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教师讲解:

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前去重庆谈判。

提出问题:

毛泽东此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

时间:

1945年8月。

地点:

重庆。

人物: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

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

此次谈判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

4.教师讲解:

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教师强调: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教师讲解: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凭借着强大优势,向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2.教师讲解:

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又开始发动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提出问题:

国民党重点进攻了哪两个解放区?

学生回答: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材料展示:

《相关史事》(见教材第111页)。

提出问题:

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兵力

430万

127万

装备

日、美装备

“小米加步枪”

占领地区及

控制城市

731万多平方千米,控制大中城市1500多座

228万多平方千米,控制中小城市400多座

人口

3亿多

1亿多

学生回答:

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教师过渡:

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3.教师讲解:

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

提出问题:

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

学生回答: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4.教师讲解: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师生探究:

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接连挫败?

师生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②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领导;③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

但是蒋介石既定的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人民面前赢得了主动,争取了和平。

但是,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反攻的新时期。

◇板书设计◇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的归纳、胜利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知道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

那么,我军是什么时候转入反攻作战的?

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文字。

提出要求:

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学生回答: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学生回答: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又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各个解放区内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3.师生归纳:

以表格形式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土地改革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教师提问: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成果如何?

学生回答: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材料展示: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教师提问: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作用。

学生回答: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解: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解: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观察《三大战役示意图》(见教材第116页),归纳三大战役的基本信息。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

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教师讲解: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地点首选在东北战场。

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点拨: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基础相对发达,有利于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讲解:

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提出问题:

解放军为什么采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师生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教师讲解: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图片展示:

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教师讲解: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提出问题:

解放军占领南京意味着什么?

师生归纳:

反动势力方面:

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了。

革命力量方面:

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7.教师引导:

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师生归纳: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仅用三年多的时间打败国民党军队,以事实向世人证明: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设计◇

课,完成好笔记及时的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分析,使全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坚持教育制度的同时,本班的老同志还以自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随时随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新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且三互小组也确实起到了互帮、互学、互管的作用,组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充分的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情。

  上半年由于施工任务所导致的训练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下,我班能够做好动员和转换工作,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身为一名班长,我知道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性,今年以狠抓新同志的体能素质,训练把科技练兵始终贯穿全局,在狠抓新同志体能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老同志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加压进行训练,调动全班同志的训练积极性,我们班还采取了以老带新,把人定到位的方法,如果说哪个新同志训练上不去,就说明那位老同志没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新同志训练热情,也增加了老同志的组织能力,本班的军事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在共同科目训练以及单兵训练课目及专业课目的训练,在全班人员的努力下,训练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狠抓全班人员的前提下,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加压,在上半年组织的尖子训练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处处给自己施压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指挥和训练中本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半年来本班人员在提高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作风纪律的要求,全班人员就利用教育和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习条令条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连队的营房制度管理细则,使同志们能严格把握内部关系和警民关系,特别是施工期间、地方人员及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严格的要求使全班同志在半年里大事没出过小事基本没有的好成绩。

  完成任务是一名合格军人必须做到的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班在严格落实连队各项任务,做到有任务,必有我们班的思想,并做到坚决高标准、严格要求完成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

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

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

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

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

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

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

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

教材首先告诉学生: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

这时,如果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学生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

教材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

课,完成好笔记及时的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分析,使全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坚持教育制度的同时,本班的老同志还以自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随时随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新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且三互小组也确实起到了互帮、互学、互管的作用,组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充分的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情。

  上半年由于施工任务所导致的训练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下,我班能够做好动员和转换工作,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身为一名班长,我知道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性,今年以狠抓新同志的体能素质,训练把科技练兵始终贯穿全局,在狠抓新同志体能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老同志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加压进行训练,调动全班同志的训练积极性,我们班还采取了以老带新,把人定到位的方法,如果说哪个新同志训练上不去,就说明那位老同志没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新同志训练热情,也增加了老同志的组织能力,本班的军事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在共同科目训练以及单兵训练课目及专业课目的训练,在全班人员的努力下,训练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狠抓全班人员的前提下,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加压,在上半年组织的尖子训练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处处给自己施压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指挥和训练中本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半年来本班人员在提高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作风纪律的要求,全班人员就利用教育和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习条令条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连队的营房制度管理细则,使同志们能严格把握内部关系和警民关系,特别是施工期间、地方人员及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严格的要求使全班同志在半年里大事没出过小事基本没有的好成绩。

  完成任务是一名合格军人必须做到的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班在严格落实连队各项任务,做到有任务,必有我们班的思想,并做到坚决高标准、严格要求完成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

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

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

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

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

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

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

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

教材首先告诉学生: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

这时,如果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学生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

教材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

课,完成好笔记及时的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分析,使全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坚持教育制度的同时,本班的老同志还以自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随时随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新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且三互小组也确实起到了互帮、互学、互管的作用,组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充分的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情。

  上半年由于施工任务所导致的训练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下,我班能够做好动员和转换工作,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身为一名班长,我知道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性,今年以狠抓新同志的体能素质,训练把科技练兵始终贯穿全局,在狠抓新同志体能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老同志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加压进行训练,调动全班同志的训练积极性,我们班还采取了以老带新,把人定到位的方法,如果说哪个新同志训练上不去,就说明那位老同志没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新同志训练热情,也增加了老同志的组织能力,本班的军事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在共同科目训练以及单兵训练课目及专业课目的训练,在全班人员的努力下,训练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狠抓全班人员的前提下,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加压,在上半年组织的尖子训练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处处给自己施压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指挥和训练中本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半年来本班人员在提高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作风纪律的要求,全班人员就利用教育和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习条令条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连队的营房制度管理细则,使同志们能严格把握内部关系和警民关系,特别是施工期间、地方人员及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严格的要求使全班同志在半年里大事没出过小事基本没有的好成绩。

  完成任务是一名合格军人必须做到的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班在严格落实连队各项任务,做到有任务,必有我们班的思想,并做到坚决高标准、严格要求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