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136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在地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教师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多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目标导学二:

重文轻武的时代

1.史料解读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提示: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1)积极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

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

(1)状况:

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则: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

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剧照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

(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

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政权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2.引导深入思考:

(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

(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

(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

(1)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

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

材料一: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3.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

(1)背景:

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提示:

(1)结果: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西夏几个政权。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宋金对峙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女真人像》,了解女真族的活动区域和生活特点;识读《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搜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风民俗和宋朝军民抗金的故事,尝试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