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275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社会

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结合而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小到家庭,大到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

1、人类早期的玄学(神话、迷信)理解

社会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从事的祭祀活动;后来的演变,人们聚集在一起从事某种活动。

2、西方社会学的理解

(1)社会唯名论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2)社会唯实论

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由个人结合的群体不同于个人的行动;一切社会事实,诸如语言、道德、宗教、习俗、风尚、思维范畴,都不是纯粹的个体活动所能理解的。

3、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

(1)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2)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3)交往便产生关系,所以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4、一般的理解

(1)社会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结合而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

小到家庭,大到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

(2)社会不是单个人,但又离不开单个人。

个人一旦结合成群体就会形成新的氛围和行动,形成所谓的“社会事实”或社会性行为。

(3)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就存在协调的问题,社会是一个由制度和礼仪构成的群体形态。

中国的宗法社会性,西方的法理社会性。

(4)社会是具有结构特点的有机组织。

其构成因素包括:

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

二、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1)含义将社会个体部分组织起来,调整利益,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社会的统一。

2)整合的手段包括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情感的手段。

3)整合的秩序整合程度的历史性

2、沟通交流的功能。

1)社会创造了语言符号,为交往提供了媒介2)社会创造了交往的场所,为交往搭建了平台3)社会创造了规范,协调交往

3、导向功能。

社会创造理念规范,引导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4、维持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1)通过社会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

获得物质生存资料,防御外来的侵害,进行精神的交往2)延续个体与族群的生命。

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社会代代相传,“社会”与“个人”之间力量的矛盾与冲突。

三、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社会的结构性和社会性行为的学科。

郑杭生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四、社会学认识社会的视角

1、整体性把握视角

(1)社会学以整体为指导去研究各个构成部分,又通过对各部分的研究达到对整体的生物有机论与社会有机论

(2)社会发展是继承与变革的统一,要历史地看社会的发展

(3)社会学的整体研究视角不同于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具体研究视角

2、综合分析视角

(1)社会学在研究任何社会现象的时候总是联系多种社会因素,甚至是自然因素加以分析

(2)社会学经常利用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社会现象

3、协调与冲突统一的视角

(1)协调性分析

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的协调和整合以为只有协调和整合才能维持社会的团结与统一;制度和价值理念都是维护社会一致性;社会失范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为此要对制度进行功能的分析,以保证制度的正功能性。

(2)冲突性分析

A、冲突的必然性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实质上是一个竞技场,在此人们进行着利益的竞争。

【帕累托的权力与冲突】

任何组织只有少数人拥有权威,他们所占有的地位自动使他们与那些服从权威的人产生隔阂;社会冲突是由人们的自我利益和天生不平等的权力导致的。

B、冲突的功能性

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整合;增强群体的稳定;形成新的联合体;产生新的规范;增强群体的活动。

4、自然科学化视角

(1)强调实证的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统计分析,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理论知识。

【孔德:

用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取代虚妄的科学化】

(2)“价值中立”与研究的科学化

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人文学科视角

重视对社会现象的判断与理解由此社会学也重视定性研究

五、社会学认识视角与社会发展评价

1、综合性评价

表现为评价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2、协调性评价

第一,社会运行协调性的评价:

包括结构协调性的评价和功能协调性的评价。

第二,社会变迁时期协调性的评价。

3、满足需要的评价

满足需要的根本性、正当性;体现发展的以人为本;需要包括个体的和社会的。

六、文化的定义

是人类认知(理性)与情感的外化与形式化及其满足需要的活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及其活动。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

七、文化的结构层次性

1、文化特质(文化元素)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2、文化丛

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文化。

3、文化模式

一个社会所有文化特质,文化丛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独特文化形式和结构,民族间国家间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但她们之间还有共同的文化模式,要处理好文化的特殊性与共同性的关系。

八、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

精神文化可分为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

一个在社会占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多接受的文化,对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主要影响。

(2)亚文化:

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某一社会群体特特有的文化。

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3、评价性文化与非评价性文化

(1)评价性文化:

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可进行价值评判的文化

(2)非评价性文化:

没有好坏高下之分的中性文化

4、北京大学庞朴教授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划分:

技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

5、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

九、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解释

1、功能主义的观点

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

一种特定的文化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它发挥了特定的功能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马琳诺斯基2、人种学观点

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文化现象,认为不同民族或种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是由于人种的不同造成的。

比如有的民族生性勇猛粗犷,于是产生了竞争意识;有的民族生性懦弱,于是安分守己。

3、生态学的观点

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是由于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决定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的观点:

如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团结精神、武士道精神,甚至于法西斯主义源于日本人生活于资源贫乏的孤岛;再如孟德斯鸠对生活在赤道附近及北温带民族特性的观点。

4、意识形态的观点

认为某种观念的形成的某个阶级或某一社会利益集团支持的结果,它符合本集团的利益。

5、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论的观点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由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物质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反战变化是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最深刻根源。

十、文化与社会发展

1、文化塑造社会人

(1)文化改变了人的生物性,提高了人的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人。

(2)文化伸展了认得体能,使人能够改造自然界,从而主动适应自然界

2、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凝聚作用

由此可推论,社会何以存在可能在于有文化

3、文化形成民族之间的差异(文化分野的标志)

地域、疆界只能划分国家与民族形式上的区别,皮肤颜色可以从生理上划分种族,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民族间的本质区别。

4、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1)硬实力与软实力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综合国力的分析:

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是“硬实力”;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3)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途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汲取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十一、文化堕距是什么

(1)含义:

指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由此形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与错位。

(2)形成:

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变化快,非物质文化变化慢,而在非物质文化中,首先变迁的是制度文化,其次是民俗民德,最慢的价值观念。

(3)影响:

文化发展的堕距会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协调,甚至社会问题。

十二、文明冲突论说的是什么

1、文化冲突

(1)含义:

在文化的传播沟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对抗甚至战争。

(2)原因:

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存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

(3)冲突结果:

一是排斥外来文化,二是容纳和适应外来文化。

2、文明冲突论——塞缪尔·亨廷顿

(1)形成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哗变;9、11事件;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2)基本观点:

一是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二是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化,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三是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四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中华、日本、印度、伊斯兰、西方、东正教、拉美文明)的冲突。

十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文化的特点

1、宗法性伦理(不同于西方的个体性伦理)

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而进行,因此形成了家庭和宗族的特殊地位。

家庭和宗族的内部规范是宗法伦理,即对长辈的尊敬、孝顺、服从,对祖宗的崇拜。

由此形成中国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即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亲近为依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使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基础。

2、乡土性

(1)恋土:

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民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和眷恋之情

(2)乡土情谊:

低程度的流动,形成乡土的熟悉和浓厚的乡情。

乡土情谊会凝聚成感情上的亲密和依赖,行动上乡亲般的支持,亲情体验与新农村建设。

3、保守性

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形成了农民的保守思想,她们对变革和创新总是持观望式怀疑的态度,保守性形成了农民知足常乐的心理。

4、经验性

农业生产经受不住折腾,因此只有被经验接受了的事实才是可信的,且未经亲身实践证实的,总是抱怀疑的态度。

十四、全球化下文化如何共生

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立统一: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正确处理“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3、文化自主: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4、文化自觉: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十五、社会互动的含义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十六、社会互动的主要特征

1、互动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体之间

2、互动以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为基础

3、互动行为的情景性

4、个人间、群体间形成相互依赖行为

5、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十七、社会互动的功能

1、互动构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促成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2、互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

库利:

没有互动不能获得人性,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

米德:

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产生自我,解释自我。

3、互动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十八、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在互动中个人间群体间因为实现对各方都有益处的目标,而相互配合的行动。

合作的条件:

目标一致、对如何达成目标能取得基本的共识、行动上的配合、讲求信用、良好的合作态度和人际交往技能技巧。

合作的意义:

为实现单独一方无法实现的目标、现代高度社会化社会的生存智慧、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

2、竞争:

个人间群体间对同一目标的争夺。

竞争的条件:

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目标较大且难得到、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是反对竞争者、必须对竞争进行规范

3、冲突:

个人同群体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4、强制:

互动中,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动。

强制的特点:

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或制约、强制的手段有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强制手段的合理利用

5、顺从与顺应:

顺从是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动。

顺应是互动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十九、社会互动理论有哪些

1、角色理论

(1)社会互动是角色的互动

(2)互动双方都需遵循角色规范进行交往

2、拟剧论

(1)人们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投入互动

(2)根据互动对象的评价进行印象整饰:

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或者伪装或者积极努力地表现。

(3)互动行为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前台行为针对非熟悉观众,后台行为真的亲密朋友。

3、社会交换论

(1)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

4、本土方法论

(1)所有日常社会互动者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

(2)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

5、符号互动论

(1)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

(2)人们通过理解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意义而进行互动

二十、社会互动的情境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数与互动的关系

(1)二人互动:

互动对象只有对方,充分考虑对方,感情关系密切。

二人关系的排他性亲密性会导致冲突的激烈性。

(2)三人互动:

互动对象增加到两个人,关系的亲密性降低

两人冲突时第三者的表现:

做中间人,以局外人的身份公平客观地调解双方的冲突;从中渔利者,利用冲突提出条件,选择支持一方;分裂者,故意挑起或助长冲突,从中得利。

(3)多人互动:

互动关系复杂化,会形成互动关系网和亚群体;正式组织制定规范,形成互动的协调性

2、熟悉情景、工作情景和社交情景

(1)熟悉情景:

熟人之间的交往场合,交往自由,情感性强

(2)工作情景:

社会组织中为公共事务的交往,受工作规范的约束,感情投入被限制。

(3)社交情景:

宴会、舞会中的交往,互动是主要的目的,谈论轻松愉快的话题。

二十一、互动的过程解释有哪些

1、贝尔斯的小群体互动阶段分析

(1)情景辨识阶段:

互动的情境是社交情景,还是工作、会议情景等。

(2)互动态度确定阶段

(3)互动行为选择阶段

2、芝加哥学派四阶段分析

竞争:

互动双方争夺同一目标。

冲突:

激烈的竞争导致冲突。

顺应:

冲突一方或双方改变态度和行为以适应对方,避免冲突。

同化:

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实现同化.

二十二、什么是集合行为

指有许多个体参加,自发的无组织的体制外行为。

二十三、集合行为的特征

1、自发性,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发的,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

2、无组织性,集合行为是无组织、无领导的行为,混乱而没有秩序,没有明确的目的。

3、相互依赖性,集合行为中,个人不是在独立的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短暂性,集合行为持续时间段,聚散快,其行为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

5、狂热性,人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

二十四、集合行为发生机制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1)环境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院等。

(2)生活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种族歧视等对人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摆脱压力而自发组织行动

(3)诱发因素即引起集合行为的“导火线”

(4)宣传鼓动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使旁观者成为实际参加者。

(5)社会控制能力强力控制可以阻止集合行为,控制力弱,集合行为就发生。

控制能力包括政府的政治、军事、法律机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

2、模仿理论

个体面临突发事件往往失去理智,模仿他人的行为力求与在场多数人的行为一致

3、感染理论

集合行为中,理性与有意识控制降低甚至消失,情绪行为相互感染,暗示,行为狂乱

4、匿名理论

集合行为中,个人处于匿名状态,认为可不承担行为后果,所以参与

二十五、什么是社会关系网

指社会个体,群体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互稳定的关系结构体系。

二十六、社会关系网性质特点是什么

1、弱连带

(1)弱连带及其特点

弱连带就是离得比较远的关系,弱连带分享的资源不多,但信息的差异性大,弱连带多的人,社会网的范围大,收集的信息会很多。

(2)“桥”与弱连带

团体间相互认识的两个人是团体沟通的桥,起到两个团体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具有桥的关系往往在找职中成为“贵人”,善于建立弱连带的人才会有机会成为桥,在不同群体中付下人脉

2、强连带

(1)强连带及其特点

强连带指一个近距离的关系。

强连带分享的实效范围内的信息,而且常常是重复的。

强连带带给我们信任感,有利于与人情交换。

社会交换不像经济交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欠下人情往往要很长时间并着适当时机才能偿还

(2)强连带与弱连带的差异

弱连带提供信息管道,强连带则提供信任的基础

3、连带强度的衡量指标关系的久暂;互动的频率;情感的亲密程度;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

二十七、什么是社会资本

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也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二十八、社会资本的分类

1、依据社会资本的层次性

(1)微观层次资本

指个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所需社会资源如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2)中观层次资本

这是一种结构性资本,包括个人因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位置(地位、权力、声望)而对资源可获得性

(3)宏观层次资本

指在团体、组织、社会和国家中内部成员关系与互信的状况,是促成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因素。

2、依据社会资本的同质性

(1)同质性社会资本家庭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情感型社会资本等

(2)异质性社会资本同事型社会资本、同学型、战友型、兴趣型

二十九、社会资本的特点

1、既是一种私人资本,更具有共同物品的性质。

2、具有不可转让性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社会资本与拥有者并存,并有其使用范围

3、利用得越多,价值就越大。

4、形成的缓慢性与失去的快速性一个人即使一次失误都会极大地浪费信任资源和社会联系

5、具有生产的不可模仿性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历史制度的沉淀,即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情感等,它是社会大众或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资源,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这决定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很难通过外部干预和主观努力而形成

6、有利于社会治理和国家经济、社会福利的增长

三十、中西社会不同的人际交往格局

1、西方社会团体格局:

个人以独立的人格参与团体,个体与团体形成权力义务的关系。

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界限分明。

2、中国社会的差异格局:

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情感性人伦(辈分)关系,个体对群体是服从,个体会消失在群体之中

三十一、黄光国是怎样解释中国人际交往格局的

1、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三层关系

(1)情感、工具,二者混合关系

(2)三种关系对应的是:

家人、陌生人、熟人

(3)其互动规范分别适用于需求法则,公平,人情法则

2、陌生人与弱连带

陌生人是差序格局中最外层,遵循公平法则,但是生活中我们对陌生人往往不理会,不公平,弱连带会改变对陌生人的对待。

3、家人间的保证关系

家庭、家族内的人伦情感使家人的需要应当得到家里其他人的满足,家庭家族内是一种保证关系,而不是组织中的信任关系。

4、熟人间的人情交换与工具交换

熟人间存在经常性的工具交换,但是这种交换往往伪装在感情的烟幕之下。

三十二、什么是血缘、情感性群体

指那些人数少、规模小,成员间经常发生面对面的交往,具有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是初级群体,外延包括家庭、邻里、朋友、老乡等群体。

三十三、血缘、情感性群体的特点

(1)成员有限,交往频率高,情感关系密切

(2)成员间有直接经常地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投入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替代或置换困难,且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创伤

(5)感情深厚,利益一致,群体整合程度高

(6)运用习惯,道德等非正式手段进行控制

三十四、社会转型期引起血缘、情感性群体的什么变化

1、个性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增强.

原因是社会流动性增加,交往更广,宗法观念减弱,个体自主性增强

2、血缘、情感性初级群体日趋衰落

社会分化加剧,血缘、情感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外移;初级关系日趋松懈,家庭观念老乡关系淡化

3、某些血缘、情感性初级群体开始解体

如乡村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城市的邻居只是个地理概念,家庭离婚率大大提高,选择独身的人越来越多

三十五、化什么是家庭(没有)

三十六、什么是家庭

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三十七、家庭的基本类型

按代际层次和已婚夫妇对数划分

核心家庭: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

由夫妻及其一对已婚子女和孙代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

由夫妻及其多对已婚子女和孙代组成的家庭

三十八、改革以来农村宗族组织的复活

1、原因

家庭承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基础;政社合一体制的解体,削弱了国家在村庄的权力;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

2、活动方式

组织修家谱,修祠堂,祭祀祖先,组织带有宗族色彩的节庆娱乐活动,建立宗族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三十九、什么是目标、规范化群体

为实现特定的目标(事业)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外延为政党、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等

四十、目标、规范化群体建立的条件

1、有一定数量、较为固定的成员或角色:

成员的进出是有条件的,角色是有规范的

2、特定的社会目标:

目标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组织不同目标不同

3、明确严格的行为规范:

规范保证了成员间的活动的模式化,保证了他们之间交往的事本主义。

4、严密的权威结构体系:

权威是合法的权力,在现代组织中权威是分解的

5、一定的物质设备

四十一、目标规范化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基本组织形式是直线职能式结构

1、含义:

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

2、特点:

集中统一指挥,行动一致性强;职能分工专业化效率高;下级缺乏必要的管理权;职能部门间联系弱;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慢且失真。

四十二、目标、规范化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1、什么是非正式群体:

组织成员私下经过多次交往而建立的群体或是由组织成员从外部带进组织的群体,不是组织有意识建立的群体,如朋友圈子、同学关系、战友关系、老乡关系、反社会的黑社会组织。

2、产生原因:

(霍桑计件工资实验与非正式群体的发现)

(1)为弥补正式结构对成员的限制,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

(2)成员在经常性的之间互动中,有一种将次级关系初级化的自然倾向

(3)为了个人的自我利益

(4)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功能

(1)正功能:

减轻单调、厌烦、疲倦;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提供成员独立的机会

(2)负功能:

往往与组织的目标相冲突;成员会产生遵从行为而盲从群体;在成员中产生谣言和小道消息

四十三、马克斯.韦伯组织管理三大权威

1、传统权威

认为传统权威具有神圣不可动摇性,因此这一权威的实施是合法的。

理解传统权威制度的关键是把它看成家庭(权威)关系的扩展。

传统权威分为老年人统治、族长制、世袭制三类

2、感召权威

这一权威是建立在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人格魅力的基础上,认为领袖人物具有超自然、超人的能力与品质。

传统权威倾向于维持现状,而感召权威则向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