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275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角形 知识归纳+真题解析.docx

三角形知识归纳+真题解析

三角形知识归纳+真题解析

【知识归纳】

一、三角形

1、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简称)。

2.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并且等于.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三边关系:

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

1.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

三角形分为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分为及.

(2)按角分: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又分为:

和.

答案部分

【知识归纳答案】

一、三角形

1、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长的一半.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180°.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大于;

(2)等于.

1.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

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分为底和腰不等的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又分为:

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真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  )

A.中线B.角平分线C.高D.中位线

【考点】K3:

三角形的面积;K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解答.

【解答】解:

∵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等底同高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

故选A.

 

2.如图,△ABC中,D,E两点分别在AB,BC上,若AD:

DB=CE:

EB=2:

3,则△DBE与△ADC的面积比为(  )

A.3:

5B.4:

5C.9:

10D.15:

16

【考点】K3:

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求法进而得出S△BDC:

S△ADC=3:

2,S△BDE:

S△DCE=3:

2,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

∵AD:

DB=CE:

EB=2:

3,

∴S△BDC:

S△ADC=3:

2,S△BDE:

S△DCE=3:

2,

∴设S△BDC=3x,则S△ADC=2x,S△BED=1.8x,S△DCE=1.2x,

故△DBE与△ADC的面积比为:

1.8x:

2x=9:

10.

故选:

C.

 Zxxk

3.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AC=BC,AB=6,点P是Rt△ABC的重心,则点P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等于(  )

A.1B.

C.

D.2

【考点】K5:

三角形的重心;KW:

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连接CP并延长,交AB于D,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CD是△ABC的中线,PD=

CD,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D,计算即可.

【解答】解:

连接CP并延长,交AB于D,

∵P是Rt△ABC的重心,

∴CD是△ABC的中线,PD=

CD,

∵∠C=90°,

∴CD=

AB=3,

∵AC=BC,CD是△ABC的中线,

∴CD⊥AB,

∴PD=1,即点P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等于1,

故选:

A.

 

4.三角形的重心是(  )

A.三角形三条边上中线的交点

B.三角形三条边上高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角形三条内角平行线的交点

【考点】K5:

三角形的重心.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解答.

【解答】解:

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故选:

A.

 

5.如图,直角△ABC中,∠B=30°,点O是△ABC的重心,连接CO并延长交AB于点E,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连接AF交CE于点M,则

的值为(  )

A.

B.

C.

D.

【考点】K5:

三角形的重心;S9: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重心性质可得OC=

CE,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A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到CM=

CE,进一步得到OM=

CE,即OM=

AE,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F=

AE,MF=

EF,依此得到MF=

AE,从而得到

的值.

【解答】解:

∵点O是△ABC的重心,

∴OC=

CE,

∵△ABC是直角三角形,

∴CE=BE=AE,

∵∠B=30°,

∴∠FAE=∠B=30°,∠BAC=60°,

∴∠FAE=∠CAF=30°,△ACE是等边三角形,

∴CM=

CE,

∴OM=

CE﹣

CE=

CE,即OM=

AE,

∵BE=AE,

∴EF=

AE,

∵EF⊥AB,

∴∠AFE=60°,

∴∠FEM=30°,

∴MF=

EF,

∴MF=

AE,

=

=

故选:

D.

 

6.长度分别为2,7,x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x的值可以是(  )

A.4B.5C.6D.9

【考点】K6:

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7,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求第三边长的范围,再结合选项选择符合条件的.

【解答】解: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7﹣2<x<7+2,即5<x<9.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5<x<9,把各项代入不等式符合的即为答案.

4,5,9都不符合不等式5<x<9,只有6符合不等式,

故选:

C.

 

7.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长,化简|a+b﹣c|﹣|c﹣a﹣b|的结果为(  )

A.2a+2b﹣2cB.2a+2bC.2cD.0

【考点】K6:

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出a﹣b﹣c与c﹣b+a的符号,再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同类项即可.

【解答】解:

∵a、b、c为△ABC的三条边长,

∴a+b﹣c>0,c﹣a﹣b<0,

∴原式=a+b﹣c+(c﹣a﹣b)

=0.

故选D.

 

8.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该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

A.6B.7C.11D.12

【考点】K6:

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首先求出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进而求出三角形的周长取值范围,据此求出答案.

【解答】解:

设第三边的长为x,

∵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2和4,

∴4﹣2<x<2+4,即2<x<6.

则三角形的周长:

8<C<12,

C选项11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点E在AC上,DE∥BC.若∠A=62°,∠AED=54°,则∠B的大小为(  )

A.54°B.62°C.64°D.74°

【考点】K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JA:

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C=∠AED=5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

∵DE∥BC,

∴∠C=∠AED=54°,

∵∠A=62°,

∴∠B=180°﹣∠A﹣∠C=64°,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0.在△ABC中,已知BD和CE分别是边AC、AB上的中线,且BD⊥CE,垂足为O.若OD=2cm,OE=4cm,则线段AO的长度为 4

 cm.

【考点】K5:

三角形的重心;KQ:

勾股定理.

【分析】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H,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E,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出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H,根据重心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

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H,

由勾股定理得,DE=

=2

∵BD和CE分别是边AC、AB上的中线,

∴BC=2DE=4

,O是△ABC的重心,

∴AH是中线,又BD⊥CE,

∴OH=

BC=2

∵O是△ABC的重心,

∴AO=2OH=4

故答案为:

4

 

11.在△ABC中,∠A:

∠B:

∠C=2:

3:

4,则∠A的度数为 40° .

【考点】K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直接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出∠A,∠B,∠C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

【解答】解:

∵∠A:

∠B:

∠C=2:

3:

4,

∴设∠A=2x,∠B=3x,∠C=4x,

∵∠A+∠B+∠C=180°,

∴2x+3x+4x=180°,

解得:

x=20°,

∴∠A的度数为:

40°.

故答案为:

40°.

 

12.如图,BC∥EF,AC∥DF,添加一个条件 AB=DE或BC=EF或AC=DF或AD=BE(只需添加一个即可) ,使得△ABC≌△DEF.

学科网

【考点】KB: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本题要判定△ABC≌△DEF,易证∠A=∠EDF,∠ABC=∠E,故添加AB=DE、BC=EF或AC=DF根据ASA、AAS即可解题.

【解答】解:

∵BC∥EF,

∴∠ABC=∠E,

∵AC∥DF,

∴∠A=∠EDF,

∵在△ABC和△DEF中,

∴△ABC≌△DEF,

同理,BC=EF或AC=DF也可证△ABC≌△DEF.

故答案为AB=DE或BC=EF或AC=DF或AD=BE(只需添加一个即可).

 

1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结论中:

①∠ABC=∠ADC;

②AC与BD相互平分;

③AC,BD分别平分四边形ABCD的两组对角;

④四边形ABCD的面积S=

AC•BD.

正确的是 ①④ (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学科网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G: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①证明△ABC≌△ADC,可作判断;

②③由于AB与BC不一定相等,则可知此两个选项不一定正确;

④根据面积和求四边形的面积即可.

【解答】解:

①在△ABC和△ADC中,

∴△ABC≌△ADC(SSS),

∴∠ABC=∠ADC,

故①结论正确;

②∵△ABC≌△ADC,

∴∠BAC=∠DAC,

∵AB=AD,

∴OB=OD,AC⊥BD,

而AB与BC不一定相等,所以AO与OC不一定相等,

故②结论不正确;

③由②可知:

AC平分四边形ABCD的∠BAD、∠BCD,

而AB与BC不一定相等,所以BD不一定平分四边形ABCD的对角;

故③结论不正确;

④∵AC⊥BD,

∴四边形ABCD的面积S=S△ABD+S△BCD=

BD•AO+

BD•CO=

BD•(AO+CO)=

AC•BD.

故④结论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

①④;

故答案为:

①④.

 

14.如图,∠AOB=45°,点M,N在边OA上,OM=x,ON=x+4,点P是边OB上的点,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的值是 x=0或x=4

﹣4或4<x<4

 .

【考点】KI: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

先确定特殊位置时成立的x值,

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

②如图2,构建腰长为4的等腰直角△OMC,和半径为4的⊙M,发现M在点D的位置时,满足条件;

③如图3,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种情况的画法:

分别以M、N为圆心,以MN为半径画弧,与OB的交点就是满足条件的点P,再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通过画图发现,无论x取何值,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都存在一个,所以只要满足以MN为腰的三角形有两个即可.

【解答】解:

分三种情况:

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

②如图2,以M为圆心,以4为半径画圆,当⊙M与OB相切时,设切点为C,⊙M与OA交于D,

∴MC⊥OB,

∵∠AOB=45°,

∴△MC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MC=OC=4,

∴OM=4

当M与D重合时,即x=OM﹣DM=4

﹣4时,同理可知:

点P恰好有三个;

③如图3,取OM=4,以M为圆心,以OM为半径画圆,

则⊙M与OB除了O外只有一个交点,此时x=4,即以∠PMN为顶角,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有一个,以N圆心,以MN为半径画圆,与直线OB相离,说明此时以∠PNM为顶角,以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不存在,还有一个是以NM为底边的符合条件的点P;

点M沿OA运动,到M1时,发现⊙M1与直线OB有一个交点;

∴当4<x<4

时,圆M在移动过程中,则会与OB除了O外有两个交点,满足点P恰好有三个;

综上所述,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的值是:

x=0或x=4

﹣4或4

故答案为:

x=0或x=4

﹣4或4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5.如图,点E,F在AB上,AD=BC,∠A=∠B,AE=BF.求证:

△ADF≌△BCE.

【考点】KB: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求证:

△ADF≌△BCE

【解答】解:

∵AE=BF,

∴AE+EF=BF+EF,

∴AF=BE,

在△ADF与△BCE中,

∴△ADF≌△BCE(SAS)

 

16.如图,点E、F在BC上,BE=FC,AB=DC,∠B=∠C.求证:

∠A=∠D.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可通过证△ABF≌△DCE,来得出∠A=∠D的结论.

【解答】证明:

∵BE=FC,

∴BE+EF=CF+EF,

即BF=CE;

又∵AB=DC,∠B=∠C,

∴△ABF≌△DCE;(SAS)

∴∠A=∠D.

 

17.如图,已知AB∥DE,AB=DE,BE=CF,求证:

AC∥DF.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首先由BE=CF可以得到BC=EF,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C≌△DEF,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证明:

∵AB∥CD,

∴∠ABC=∠DEF,

又∵BE=CF,

∴BE+EC=CF+EC,

即:

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ACB=∠DFE,

∴AC∥DF.

 学科网

18.已知:

△ACB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连接AE,BD交于点O,AE与DC交于点M,BD与AC交于点N.

(1)如图1,求证:

AE=BD;

(2)如图2,若AC=DC,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四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W:

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

(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证△ACE≌△BCD,从而可知AE=BD;

(2)根据条件即可判断图中的全等直角三角形;

【解答】解:

(1)∵△ACB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DCE=90°,

∴AC=BC,DC=EC,

∴∠ACB+∠ACD=∠DCE+∠ACD,

∴∠BCD=∠ACE,

在△ACE与△BCD中,

∴△ACE≌△BCD(SAS),

∴AE=BD,

(2)∵AC=DC,

∴AC=CD=EC=CB,

△ACB≌△DCE(SAS);

(1)可知:

∠AEC=∠BDC,∠EAC=∠DBC

∴∠DOM=90°,

∵∠AEC=∠CAE=∠CBD,

∴△EMC≌△BCN(ASA),

∴CM=CN,

∴DM=AN,

△AON≌△DOM(AAS),

∵DE=AB,AO=DO,

∴△AOB≌△DOE(HL)

 

19.如图,△ABC中,∠ACB=90°,AC=BC,点E是AC上一点,连接BE.

(1)如图1,若AB=4

,BE=5,求AE的长;

(2)如图2,点D是线段BE延长线上一点,过点A作AF⊥BD于点F,连接CD、CF,当AF=DF时,求证:

DC=BC.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Q:

勾股定理.

【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C=

AB=4,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E=

=3,于是得到结论;

(2)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B=45°,由于∠AFB=∠ACB=90°,推出A,F,C,B四点共圆,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CFB=∠CAB=45°,求得∠DFC=∠AFC=135°,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

(1)∵∠ACB=90°,AC=BC,

∴AC=BC=

AB=4,

∵BE=5,

∴CE=

=3,

∴AE=4﹣3=1;

(2)∵∠ACB=90°,AC=BC,

∴∠CAB=45°,

∵AF⊥BD,

∴∠AFB=∠ACB=90°,

∴A,F,C,B四点共圆,

∴∠CFB=∠CAB=45°,

∴∠DFC=∠AFC=135°,

在△ACF与△DCF中,

∴△ACF≌△DCF,

∴CD=AC,

∵AC=BC,

∴AC=BC.

 

20.在等腰直角△ABC中,∠ACB=90°,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连接AP,延长BC至点Q,使得CQ=CP,过点Q作QH⊥AP于点H,交AB于点M.

(1)若∠PAC=α,求∠AMQ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用等式表示线段MB与P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W:

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

(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B=45°,∠PAB=45°﹣α,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2)连接AQ,作ME⊥QB,由AAS证明△APC≌△QME,得出PC=ME,△ME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

(1)∠AMQ=45°+α;理由如下:

∵∠PAC=α,△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B=45°,∠PAB=45°﹣α,

∵QH⊥AP,

∴∠AHM=90°,

∴∠AMQ=180°﹣∠AHM﹣∠PAB=45°+α;

(2)PQ=

MB;理由如下:

连接AQ,作ME⊥QB,如图所示:

∵AC⊥QP,CQ=CP,

∴∠QAC=∠PAC=α,

∴∠QAM=45°+α=∠AMQ,

∴AP=AQ=QM,

在△APC和△QME中,

∴△APC≌△QME(AAS),

∴PC=ME,

∴△ME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Q=

MB,

∴PQ=

MB.

 

21.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D=AE,连接BE、CD,交于点F.

(1)判断∠ABE与∠A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

过点A、F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BC.

【考点】KH: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KG: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1)证得△ABE≌△ACD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证得结论;

(2)利用垂直平分线段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

【解答】解:

(1)∠ABE=∠ACD;

在△ABE和△ACD中,

∴△ABE≌△ACD,

∴∠ABE=∠ACD;

(2)∵AB=AC,

∴∠ABC=∠ACB,

(1)可知∠ABE=∠ACD,

∴∠FBC=∠FCB,

∴FB=FC,

∵AB=AC,

∴点A、F均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即直线AF垂直平分线段BC.

 

22.如图,直角△ABC中,∠A为直角,AB=6,AC=8.点P,Q,R分别在AB,BC,CA边上同时开始作匀速运动,2秒后三个点同时停止运动,点P由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Q由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R由点C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1)求证:

△APR,△BPQ,△CQR的面积相等;

(2)求△PQR面积的最小值;

(3)用t(秒)(0≤t≤2)表示运动时间,是否存在t,使∠PQR=90°?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KY:

三角形综合题.

【分析】

(1)先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表示出QE=4t,QD=3(2﹣t),再由运动得出AP=3t,CR=4t,BP=3(2﹣t),AR=4(2﹣t),最后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2)借助

(1)得出的结论,利用面积差得出S△PQR=18(t﹣1)2+6,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DQR=∠EQP,用此两角的正切值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解:

(1)如图,在Rt△ABC中,AB=6,AC=8,根据勾股定理得,BC=10,sin∠B=

=

=

,sin∠C=

过点Q作QE⊥AB于E,

在Rt△BQE中,BQ=5t,

∴sin∠B=

=

∴QE=4t,

过点Q作QD⊥AC于D,

在Rt△CDQ中,CQ=BC﹣BQ=10﹣5t,

∴QD=CQ•sin∠C=

(10﹣5t)=3(2﹣t),

由运动知,AP=3t,CR=4t,

∴BP=AB﹣AP=6﹣3t=3(2﹣t),AR=AC﹣CR=8﹣4t=4(2﹣t),

∴S△APR=

AP•AR=

×3t×4(2﹣t)=6t(2﹣t),

S△BPQ=

BP•QE=

×3(2﹣t)×4t=6t(2﹣t),

S△CQR=

CR•QD=

×4t×3(2﹣t)=6t(2﹣t),

∴S△APR=S△BPQ=S△CQR,

∴△APR,△BPQ,△CQR的面积相等;

(2)由

(1)知,S△APR=S△BPQ=S△CQR=6t(2﹣t),

∵AB=6,AC=8,

∴S△PQR=S△ABC﹣(S△APR+S△BPQ+S△CQR)

=

×6×8﹣3×6t(2﹣t)=24﹣18(2t﹣t2)=18(t﹣1)2+6,

∵0≤t≤2,

∴当t=1时,S△PQR最小=6;

(3)存在,由

(1)知,QE=4t,QD=3(2﹣t),AP=3t,CR=4t,AR=4(2﹣t),

∴BP=AB﹣AP=6﹣3t=3(2﹣t),AR=AC﹣CR=8﹣4t=4(2﹣t),

过点Q作QD⊥AC于D,作QE⊥AB于E,∵∠A=90°,

∴四边形APQD是矩形,

∴AE=DQ=3(2﹣t),AD=QE=4t,

∴DR=|AD﹣AR|=|4t﹣4(2﹣t)|=|4(2t﹣2)|,PE=|AP﹣AE|=|3t﹣3(2﹣t)|=|3(2t﹣2)|

∵∠DQE=90°,∠PQR=90°,

∴∠DQR=∠EQP,

∴tan∠DQR=tan∠EQP,

在Rt△DQR中,tan∠DQR=

=

在Rt△EQP中,tan∠EQP=

=

∴16t=9(2﹣t),

∴t=

 

23.如图1,在△ABC中,设∠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过点A作AD⊥BC,垂足为D,会有sin∠C=

,则

S△ABC=

BC×AD=

×BC×ACsin∠C=

absin∠C,

即S△ABC=

absin∠C

同理S△ABC=

bcsin∠A

S△ABC=

acsin∠B

通过推理还可以得到另一个表达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理﹣余弦定理:

如图2,在△ABC中,若∠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

a2=b2+c2﹣2bcco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