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docx
《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
3道岔及无缝道岔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措施
道岔是组成铁路轨道的一种重要设备,它较一般线路设备构造复杂,弱点较多,因而容易产生病害。
产生病害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些是互为因果的。
为了保持道岔的轨距、间隔、方向、水平、高低及各部尺寸的良好状态,必须掌握其规律,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和整治措施,提高养护维修的质量,从而保证列车通过时的平稳、安全及旅客的舒造性。
3.1产生道岔病害的主要原因
产生道岔病害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道岔结构上的缺陷,铺设位置和各部尺寸不符合规定;道岔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的尺寸和结构变形;养护维修不当与自然灾害等等。
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又可以分为不可避免或暂时难以避免的弱点和可以通过改造消除的缺陷两种。
随着各种新研发道岔的问世,很多结构上的缺陷已经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3.1.1道岔结构缺陷
道岔本身结构特点所带来的主要缺陷,一般有以下各点。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
这种尖轨转辙角较大,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变运行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
2、尖轨经刨切后断面削弱,且只有连接杆和跟端结构(活接头)将其连接组成框架,在其全长范围内没有扣件将其固定在岔枕上,加上尖轨高于基本轨,当车轮通过时,尖轨容易发生跳动、横移和爬行,增大了尖轨尖端被轧伤的可能性。
3、导曲线半径小,且无超高,因此轨距、水平、方向难以保持。
4、从尖轨尖端起到导曲线终点止,轨距、方向和高度变化迅速,轨距、水平递减率较大,列车通过时对道岔的横向和纵向冲击力大于普通线路。
5、固定辙叉存在轨线中断的“有害空间”,车轮在辙叉翼轨与心轨间过渡时,由于高低和横向不平顺,对辙叉的翼轨和心轨的冲击明显大于普通钢轨接头,使翼轨与心轨容易被轧颓或轧伤。
6、连接曲线与导曲线合成一对反向曲线。
方向不易保持。
导曲线无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发生横向冲击。
7、道岔从转辙器到辙叉间,联结零件较多,容易发生松弛失效。
同时钢轨密集、岔枕间隔较小,给捣固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轨道坑洼,方向不良,助长爬行,破坏轨距,加剧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3.1.2道岔各部分结构缺陷
1.转辙器
(1)被切除轨底的基本轨的轨底切口容易折断。
(2)尖轨跟端无桥型板,尖轨跳动,轨距不易保持。
(3)尖轨尖端降低过小,实际尖端过宽,容易被轧伤,并有被车轮爬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4)直尖轨长度过短,转辙角过大,侧向过岔速度受限制。
(5)尖轨跟端轮缘槽过窄时起护轨作用,接头容易损坏,过宽时则转辙角增大。
(6)栓无套管,螺栓帽上紧则妨碍扳动尖轨,松开时则会导致尖轨跳动及横移。
2.导曲线
(1)如缺少连接铁板和通长垫板,容易发生横移。
(2)导曲线位置不正确,没有按支距做好圆顺度,轨距、方向则不易保持。
3.辙叉及护轨
(1)钢轨组合辙叉长心轨尖端未淬火。
(2)翼轨上未堆焊加高,车轮到辙叉心突然下降,轧伤心轨尖端。
(3)组合辙叉下面没有大垫板。
(4)辙叉各部分间隔尺寸不适当,如翼轨轮缘槽过宽过窄。
过宽时减少了车轮踏面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使翼轨迅速磨耗,同时车轮过早地离开了翼轨,加重了心轨尖的负担,过窄时某些轮对通过辙叉时则会发生撞击,增加阻力,消耗动能,影响速度。
(5)翼轨与心轨采用切轨底式结构,容易折断。
(6)长心轨与短心轨接触位置太靠前,长心轨切割过多,强度减弱,容易折断。
(7)翼轨的咽喉尺寸过小,弯折点位置不当,引起严重磨耗,导致轮背冲击咽喉,影响速度提高。
(8)护轨及翼轨开口尺寸过小,缓冲段冲击角过大,甚至没有缓和段,车轮通过时对护轨及翼轨冲击力过大,使护轨及翼轨串动,护轨及基本轨横移,螺栓折断,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4.连接曲线设备缺陷
(1)有的辙叉后连接曲线无夹直线或夹直线过短,过车摇晃。
(2)连接曲线设超高时,顺坡距离不够。
、
(3)连接曲线未按规格位置,方向不圆顺,过车晃车。
(4)有的连接曲线钢轨下木枕无垫板,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3.2道岔整体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列车车轮对道岔的冲击作用,虽不可避免,但通过对某些构造上的缺陷进行改造加强并加强养护维修,消除道岔前后50m范围内线路方向、水平、高低不良及大轨缝(无缝道岔接头全部焊接或冻结)等病害,就可以使道岔保持良好状态。
3.2.1道岔方向不良
1.产生原因
(1)忽视道岔的整体维修,忽略道岔前后线路方向,造成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顺;通过列车时发生剧烈冲撞,方向与轨距发生变化。
(2)道岔的铺设位置不正确,养护维修时又未考虑大方向,随弯就弯,逐渐使
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吻合,使列车发生折角运行,增大了车轮对轨道的冲击,造成道岔位置前后、左右错位,轨距和各部间隔尺寸不合,加重了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3)作业方法不合理,在整正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时,错误地迁就导曲线或
辙叉,使支距、轨距硬性凑合,造成各接续部不圆顺。
(4)曲基本股未进行弯折或弯折点位置不正确,使尖轨前端递减距离和方向难
以保持,尖轨尖端和中部轨距变小,尖轨跟部与导曲线方向不顺,直股基本轨尖轨尖端处方向不良。
(5)捣固不实,由于道岔在构造上的特点,转辙器、导曲线和辙叉部分钢轨密
集,岔枕间隔较小,岔枕间安装转辙设备、尖轩连接杆、导曲线轨距杆,使扒砟与捣固作业不易进行,加上道岔直股与曲股的运量不均衡,捣固质量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加剧列车通过的摇摆和冲击,增加破坏方向的横向推力,方向容易变化。
(6)道砟不足,夯实不符要求。
由于转辙器部分有转辙机基础角钢、转辙拉杆、
尖轨连接杆,机械转辙地段有导线或导管,这些都影响道砟的补足,加上运输部门往往将枕木盒石砟掏空以防积雪影响转辙,以致道岔内往往道砟不足,加上夯实困难,降低道床阻力,方向难以保持。
(7)各部分钢轨及其零件和岔枕联结不良,也可以引起一系列病害,如导致基
本轨横移、轨距变化超限、轨道爬行、零件磨耗折损等,导致方向不正。
(8)其它诸如尖轨方向不正;护轨、翼轨喇叭口坡度过陡,位置不合;辙叉咽
喉过窄;轮缘槽宽度不合;轨距、间隔不对,轨距递减不良等,都能加剧车轮的摇摆和车轮的冲击,破坏道岔方向。
2.预防整治措施
(1)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的整体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
在着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应先做好线路前后方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正。
(2)做好直股基本方向,拨好道岔位置。
道岔上的轨距,单开道岔导曲线支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因此维修道岔时应首先拨好道岔的直股基本轨方向。
整治位于道岔群中间的道岔方向时,如果前后、左右串动的牵涉范围较大,应事先进行测量,全面布置好道岔群位置,再进行道岔的拨正。
(3)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
转辙部分轨距变化多,递减距离短,要正确弯好曲基本曲折点,方能保证转辙部分的轨距和方向的正确。
(注:
50Kg/m、43Kg/m钢轨的“57”型、“62”型、和“75”型9号和12号单开道岔曲基本轨的弯折点均有三点。
)
(4)加强捣固作业,除按照普通轨道对手工捣固的规定进行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
道床以优质较小规格的道砟为宜。
捣镐应采用较普通捣镐两侧各加长150mm的长脖镐。
另外,应根据岔枕间隔宽窄及各部分受力情况,适当调整与增加镐数,力求质量均衡,如采用机械捣固,尤其是采用大型道岔捣固机,则效果较好。
(5)补充夯实道床,道岔转辙部分设置转辙杆、连接杆,各枕木孔道床应岔枕顶面低50~60mm,并夯实道床。
(6)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消灭不合格道钉,对转辙器、辙叉、护轨各部分,应使用足够长度的道钉。
及时补充、更换与整修零件,消灭三道缝,防止基本轨横移动。
3.2.2道岔爬行
线路爬行是线路上的严重病害,是线路上的百病之源。
由于道岔构造本身的特点和弱点,爬行对于道岔的危害性更大。
接头缝隙挤瞎或拉大,就会造成钢轨及其零件的严重磨损甚至折断,拉弯道钉与扣件,拉斜、拉坏岔枕,破坏道岔轨距和方向等一系列病害,并影响转辙器、活动心轨钝角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密贴和锁闭,无缝道岔的的接头全部焊接或冻结,整体性好,爬行小。
1.产生原因
1、道岔前后线路防爬锁定不良,或道岔与无缝线路间缓冲轨轨缝不足影响到道岔,引起严重爬行。
2、捣固不实,道床不足,实不好。
3、尖轨跟端螺栓不紧或失效,造成尖轨爬行。
尖轨跟端的双头螺栓或管不紧、失效或缺落,使失轨发生前后串动而爬行。
4、联结零件失效与缺少,道钉、扣件等零件失效与缺落后,减弱防爬阻力,肋长轨道爬行。
5、轨缝过大,不正确地使用短轨,造成接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6、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大坡道上,易于爬行。
2.预防整治措施
1、按规定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75m地段,增加防爬数量。
2、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
3、整修尖轨跟端双头螺栓,及时更换磨损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4、加强联结零件的养护维修,发现松驰及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5、消灭大轨缝,更换长度不足的短轨,消除因爬行而拉大的轨缝,补足并上紧防爬设备。
3.2.3零件松动、失效和缺落
1.产生原因
1、养护不良,助长零件失效。
如道床捣固不彻底,使道岔各部分出现暗坑、吊板,加大了过岔列车对线路的冲击,道岔震动加剧,零件因松动而失效。
2、忽视零件的及时整修,日常养护时检查漏项,制订作业计划时,未按项认真调查,应整修时长久放置不管,引起零件失效。
3、技术作业不良,不明确零件作用和规格。
不熟悉正确的零件安装作业方法,造成安装错误,违章作业而破坏其他零件,造成新病害。
2.预防整治措施
1、重视综合性整体维修,加强零件的养护维修。
按标准图和有关规定,逐组按项对照调查,
列入作业计划,逐项整修。
根据岔枕间隔窄小的特点。
采取适应的排镐方法和镐数(有砟轨道道床)。
(1)尖轨跟端两根岔枕,辙叉底部所有岔枕各加打两个斜镐窝,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
(2)尖轨部分每根岔枕加打一个斜镐窝,对起道的岔枕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
(3)尖轨接头后及辙叉接头前后两轨间距离狭窄地段,不能将两股钢轨分别打四面镐,只能在两轨外侧对打四面镐。
为消除轨底空隙,加打一个斜镐窝,起道的岔枕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
(4)对于尖轨跟端以后及辙叉前后端的钢轨轨底分开距离在131~400mm地段,据其间距逐渐增宽的情况,依次增加镐数。
(5)根据道岔各部分受力情况,分别调整与增加镐数。
导曲线部分中间两股钢轨下岔枕受力较大,如捣固不良,往往容易发生岔枕弯曲病害,因此对两股钢轨每面应增加2~4镐。
辙叉部分的护轨基本轨,在轨距线内侧由于有护轨,捣固时轨底不容易捣实。
而且基本轨受垂直压力作用,护轨不承受垂直压力作用,所以护轨垫板往往倾斜,护轨常发生高起,应在这部分每根岔枕增加一个斜镐窝,但不增加镐数。
2、建立健全的检查整修制度。
及进发现病害,及时进行整修,经常保持零件的完好状态。
3、严格要求正确的作业方法,熟悉道岔各部分零件的作用,认真执行单项技术作业标准,预防病害的发生。
4道岔各部分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4.1转辙器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4.1.1尖轨与基本不密贴或较长距离不密贴
这种病害在行车线上铺设的单开道岔与交分道岔上是较常见的,应视不密贴原因作不同的处理。
1、产生的原因
(1)尖轨50m断面内刨切长度不够。
(2)尖轨顶铁过长,尖轨补强板螺栓凸出。
(3)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杆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直线上,
(4)基本轨弯折点错后。
(5)钢轨内侧有飞边。
(6)基本轨横向移动。
(7)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
(8)第一、二位连接杆与尖轨耳铁连接的距离不合适。
(9)基本轨、轨撑、滑床板挡肩之间有离缝。
2、预防整治措施
(1)对刨切长度不足的尖轨再作刨切。
(2)顶铁与补强板螺栓可作打磨、焊补或更换。
(3)调整转辙机及尖轨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4)拨正基本轨方向,矫直弯折点的位置和矢度。
(5)打磨基本轨内侧飞边。
(6)打靠道钉,消除假轨距。
(7)调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改好轨距。
(8)调整连接杆的长度,改变尖轨耳铁的孔位或者加入绝缘垫片,误差较大时更换尖轨耳铁或方钢。
4.1.2尖轨跳动
当车辆通过转辙器时,尖轨跟部受外力作用而致使尖轨跳动,但不同道岔跳动的程度各不相同,尤其是长度为6.250m以下的道岔尖轨,此种病害更为明显。
1、产生原因
(1)尖轨跟部连接零件磨耗,特别是间隔铁、夹板、尖轨螺栓孔和双头螺栓磨耗。
(2)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等缺少和失效。
(3)捣固不均匀,岔枕弯曲,有吊板。
(4)跟部接头错牙。
(5)尖轨中部滑床板拱腰。
(6)尖轨拱腰
2、预防整治措施
(1)焊补或更换间隔铁、夹板,更换磨耗的双头螺栓。
(2)增补整修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
进一步采取尖轨防跳措施。
如在基本轨轨底增设尖轨防跳器。
或将尖轨连接杆两端安设防跳补强板,使其长出部分卡在基本轨轨底,以防尖轨跳动。
(3)加强尖轨跟部捣固,消除吊板处所,使轨底坚实,强度均衡。
(4)消灭接头高低,左右错牙。
(5)整治拱腰滑床板。
(6)整治拱腰尖轨
4.1.3尖轨轧伤与侧面磨耗
尖轨轧伤多发生在尖轨尖端断面比较薄弱部分,当轧伤的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车轮就有爬上尖轨的危险。
轧伤范围一般发生在距尖轨尖端1m长度以内,300mm内较为明显,轧伤垂直深度很少超过20mm,曲股尖轨多于直股尖轨。
1、产生原因
(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2)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3)尖轨跳动。
(4)尖轨顶铁过短。
(5)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6)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轧、挤、碾作用。
2、顶防整治措施
(1)按照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与滑床板不密贴和尖轨跳动等病害的整治办法,进行综合整治。
(2)尖轨顶面有飞边时,进行打麿。
(3)尖轨顶铁过短时,加长顶铁,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4)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与轧伤的尖轨同时更换,或采取焊补办法加强
(5)导曲线可根据需要,设置6mm超高,在导曲线范围内不大于2‰顺坡,严格禁止列车超速。
(6)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
在弯股基本轨里口,尖轨尖端前安装防磨护轨。
4.1.4尖轨中部轨距减小
尖轨中部轨距小到1430mm以下时,将危及行车安全。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7.700m及以上长度的尖轨。
1、产生原因
(1)尖轨刨切不合标准。
(2)尖轨密贴长度不足。
(3)尖轨中部反弹。
(4)尖轨动程小,非作用边被磨耗
(5)中部连接杆尺寸过小。
2、预防整治措施
(1)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2)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3)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4.1.5尖轨拱弯
尖轨拱弯是指尖轨拱腰和尖轨侧向弯曲。
尖轨拱弯在型号较小、尖轨较短的道岔上较普遍。
1、产生原因
(1)尖轨刚度较低。
(2)尖轨尖端和跟端道床捣固不实。
(3)尖轨尖端和跟端所受冲击力大于中间部分
(4)尖轨在制造和运输、装卸过程中形成的拱弯。
2、预防整治措施
(1)将拱腰尖轨拆下来运回段修配厂,采用气体火焰调直和烘炉加热调直两种方法,调直拱腰尖轨。
(2)为节省时间,现场通常采用在轨道上调直拱腰尖轨的方法,一般使用30-50t液压尖轨调直器。
这种工具构造简单,操作方便,除防护人员外,只需4人即可进行。
利用列车间隔施工,设好防护后才能进行。
调直时采用的调直量,一般为拱腰量的三倍左右。
(3)侧向弯曲尖轨的调直,一般可用调整连接长度的方法进行。
弯曲长度不超过1m时,只在弯曲顶点直一次即可。
弯曲长度为1-2m时,要根据弯曲形状按相应顺序进行调直。
4.1.6尖轨扳动不灵
1、产生原因
(1)尖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2)拉杆或连接杆位置不正。
(3)尖轨跟端双头螺栓磨损或间隔铁夹板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尖轨扳动
(4)基本轨有弯曲,滑床板不平直。
(5)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减弱了尖轨整体框架的刚性。
2、预防整治措施
(1)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当位置,并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
(2)摆正拉杆或连接杆位置。
(3)焊补或更换已磨损超限的螺栓、间隔铁和夹板。
(4)整平不平直的滑床板。
(5)保持尖轨跟端轨缝不超过设计规定,不允许挤成瞎缝。
4.1.7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这种病害会使列车通过时尖轨上下跳动,尖轨与基本轨离缝,很容易轧伤尖轨,还能使滑床板和尖轨跟端螺栓受到损伤,道岔扳动也不灵活。
1、产生原因
(1)尖轨拱腰。
(2)滑床板弯曲。
(3)岔枕变形和岔枕吊板。
(4)滑床台磨耗或塌陷
(5)基本轨有弯
(6)捣固不实
2、预防整治措施
(1)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2)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3)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4.1.8尖轨动程过小
单开道岔或其它类型道岔的尖轨动程常有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发生,尤其是曲尖轨。
动程过小是造成双尖轨横向摆动的主要原因,车轮冲撞尖轨的机会增多,不利行车,必须按照直尖轨或曲尖轨的标准动程作适当调整。
1、产生原因
(1)第一位连接杆(拉杆)过长。
(2)转辙机与道岔拉杆调试不适当。
(3)尖轨耳铁加垫过厚。
2、预防整治措施
(1)调好基本轨方向,使之达到要求的标准。
(2)调节尖轨尖端第一连接杆处尖轨与基本轨的距离,使合乎规定要求。
(3)对第一连接杆的距离尺寸,在电务人员配合下,调试合适后,即可固定下来,使动程合乎标准。
4.1.9三道缝
三道缝的基本概念,一是基本轨底边与滑床台槽边的缝隙超过1mm以上,二是基本轨的颚部与外侧轨撑不密贴,缝隙超过0.5mm,三是基本轨轨撑与滑床板挡肩不密巾。
缝隙超过0。
5mm。
1、产生原因
(1)滑床板本身不平直,轨撑的外形不标准,组装不合适。
(2)道岔爬行,滑床板和轨撑磨耗。
(3)基本轨横移及方向不良
2、预防整治措施
(1)从道岔的养护维修及道岔加强两方面进行整治,先把道岔位置拨正,使道岔的方向、高低处于良好状态,把转辙部分捣固坚实。
(2)焊补整修磨损挠曲不平的滑床台,更换磨耗严重的滑床板,使滑床板平直,并达到规定的厚度。
(3)用加铁块的办法焊补滑床板挡肩,使滑床台槽边与基本轨底边密靠。
(4)在轨撑与滑床板间用18mm以上直角的竖螺栓连接。
(5)用螺纹道钉将轨撑,滑床板与岔枕联结成一整体,避免用道钉钉在枕木上。
(6)用水平螺栓将轨撑横穿在基本轨腹部,牢固地联结在一起,个别轨撑尺寸不合标准的轨撑应换掉。
(7)AT型单开道岔采用可调分开式扣件,对防止基本轨外移效果很好。
4.2辙叉及护轨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4.2.1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
1、产生原因
(1)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或从心轨向翼轨过渡时,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
(2)磨耗和伤损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40mm处,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
(3)辙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因而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引起排水不良翻浆冒泥,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损伤。
2、预防整治措施
(1)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
(2)辙叉底板较宽,岔枕间距小,不好捣固。
有时采用冒起道钉,抬起辙叉,在适当位置用垫板垫高3~5mm,然后撤除一根岔枕,用起道机抬起岔枕进行捣固,这样逐根进行,既能整治弯曲岔枕,又能提高捣固的坚实程度,提高辙叉基础强度。
(3)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
(4)利用翻转岔枕的办法均匀地进行辙叉底的捣固。
(5)运用经常保养中积累的经验,在辙叉底岔枕顶面垫胶垫,以缓冲受力处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
(6)为了保持辙叉的整体稳定性,锰钢整铸辙叉与岔枕间需用螺纹道钉固定。
(7)钢轨组合辙叉底部和前后接头,应铺设大垫板和接头桥型垫板,用竖螺栓和板把辙叉固定在垫板上,如AT型道岔那样,加强辙叉的稳定性。
(8)在辙叉部位的岔枕上,安设特制铁座,用弹条Ⅰ型扣件固定辙叉位置。
弹性扣件扣压力大,既可以防止辙叉横移,又可以防止纵爬,对稳固辙叉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2.2辙叉偏磨
1、产生原因
辙叉偏磨主要是指单侧列车次数较多,造成辙叉偏沉或一侧偏磨,水平和轨距不合标准,岔枕弯曲。
2、预防整治措施
(1)对偏磨的辙叉进行焊补。
(2)有条件时,可倒换方向使用。
(3)加强偏沉部位的捣固,但需兼顾辙叉的水平状态。
4.2.3固定型钝角辙叉撞尖
1、产生原因
(1)钝角辙叉护轨折角被轮背磨成圆弧,缩小了护轨作用,增大了有害空间的长度。
(2)钝角辙叉位置偏离菱形短轴而形成错位,造成车轮不能自护的一段有害空间,带来了撞尖的可能性。
(3)钝角辙叉轨距、轮缘槽宽度不符合标准,影响查照间隔,造成撞尖。
2、预防整治措施
(1)在养护维修中经常检查,及时焊补补磨耗的护轨折角。
(2)铺设、更换和养护维修时,保证两个钝角辙叉的位置正确,不偏离,不错位。
(3)对于固定型钝角辙叉,经常保持轨距为1440mm,轮缘槽宽为44mm。
(4)属于道岔构造上的缺陷或铺设施工遗留下来的病害,则应有计划地在构造上进行综合改造。
4.2.4辙叉轨距不合标准
1、产生原因
(1)辙叉翼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大于1348mm。
(2)辙叉心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小于1391mm。
(3)一般情况护轨轮缘槽宽度不在42~44mm范围内。
(4)辙叉心实际尖端至心轨宽50mm处,轮缘槽宽超出45~48mm范围内。
(5)轨距及水平超限。
2、预防整治措施
(1)先拨正直股方向,改好辙叉心轨50mm断面处轨距。
(2)调整辙叉和护轮轨轮缘槽的尺寸,使其达到标准,即护轨轮缘槽在42~44mm,辙叉心轮缘槽宽度在45~48mm范围内。
(3)钢轨作用边有飞边时,用电砂轮进行打磨。
心轨、翼轨伤损处可焊补。
(4)为加强辙叉和护轨的整体联系,必要时可在护轨处增设轨撑加固。
(5)在整修查照间隔尺寸时,必须兼顾查照间隔1391mm和护背距离1348mm两个数值。
(6)整治超限时,必须在轨距和方向良好的前提下,通过高速护轨和轮缘槽、改动轨距来解决。
5无缝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
5.1对无缝道岔常见病害的整治,应遵循的原则
1、贯彻执行铁道部《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条件》有关内容以及《技规》《修规》的有关要求,对上述规则中明确的技术标准,在养护与维修中应有区别,即保养中应保证不低于其下限值,而在其维修时应达到其上限值,如对扣件扭力矩,《条规》中规定为120~150N.m,在日常养护中应保持其不低于120N.m,而在进行维修作业时,应使扣件扭力矩达到150N.m。
2、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延长无缝道岔的使用寿命。
因无缝道岔的伤损更换并非易事,所以应尽可能早发现并及时整治无缝道岔的初发病害,尽可能地减少局部更换次数。
为延长尖轨的使用寿命,养护中要经常打磨尖轨飞边,防止产生掉块。
维修中要在尖轨尚未达到磨耗极限时即实施焊补,同时整治拱腰及硬弯,使其保持完好状态。
对于尖轨磨损频度较高以及车轮冲撞尖轨尖端的逆行道岔,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