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788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绪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

(2)历史依据

(3)实践基础

2、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

这是由历史造成的:

(1)是由邓小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十年,从1956年党的巴达到1966年“文革”的重要经历形成的;

(2)是由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两次被打倒,特别是1976年的第二次被打倒的重要经历形成的;

(3)是由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动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中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形成的。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态是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因为这次会议标着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这一理论从形成到成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党的十二大,这个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逐步发展,形成主题。

第二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以后到党的十三大,这个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全面改革。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促使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为标志,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标志着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论基础上的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地科学理论。

(2)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概念之前。

第二阶段:

从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概念到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提出背景——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

理论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到2007年“6-25”讲话之前。

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并初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核心价值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阶段:

从2007年“6-25”讲话到现在。

这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的发展,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全面系统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由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悉心培育出来的智慧结晶。

(1)毛泽东——邓小平

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重申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论断,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继承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修正其晚年失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划分”的国际战略理论,得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

(2)毛泽东——江泽民

毛泽东关于社会生产力的论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毛泽东关于文化文艺建设的论述——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关于党的路线和紧密联系群众的论述——代表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

(3)毛泽东——胡锦涛

毛泽东关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以及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综合平衡”和从全局出发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的思想,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人民实践和全党集体智慧创造性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毛泽东思想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宝贵理论财富,包括获得灵魂和各个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

从定义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总体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立体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基本理论问题而展开的。

(3)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发展动力、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

(4)地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

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9、思想路线问题,是关系到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作指导的问题。

精髓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把握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

(1)毛泽东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等所遵循的认识路线在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

1941年,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分方面: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哲的基础,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和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其精髓。

(2)邓小平概括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5月,真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这篇报告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不仅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还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是第一次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赋予实事求是以时代特征,为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新的内涵。

第二,是阐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中的精髓地位和实践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是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完整的表述。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党的思想路线正式表述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起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四,是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同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关系。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规定。

两者各自从对方汲取自身需要的营养成分,又从对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从而使两者各自包含对方的因素,成为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

从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看,解放思想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通常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其中包括对原有正确认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从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之规定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原,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科学表述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邓小平在1978年9月16日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实事求是,其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源泉。

1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8年1月,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列毛的精髓。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第一次将与时俱进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

党的十六大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炼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和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指导了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髓中的几个著名论断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真理问题大讨论。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是打破教条、解放思想;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尊重实践,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要以实践为源泉,尊重实践,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实现与时俱进,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7、“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有一个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才能判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发展,增加了国力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三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其中,发展生产力是核心、是根本,也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目标、是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把它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

1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依据不同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光荣传统。

与时俱进核心在创新。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

第一节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邓论、三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

邓论、三代表、科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子系统,各有其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也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得以展开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发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所谓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指学科或思想体系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学科或思想体系内其他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原因在于:

第一,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这一学科或思想体系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这一问题研究和解决的路线与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学说或思想体系的性质与方向。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各种关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水岭。

第三,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基本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只有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时间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四,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2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二者的有机统一组成了对社会主义这一深刻历史命题的完整回答。

(1)“什么是社会主义”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呈现出的面貌和状态。

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静态考察,这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性的特点。

这一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深度不同的层面,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最深刻、最稳定、最高层次的质的规定性,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特征则是这种本质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系统中通过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特殊规定,它是有本质派生出来的,属于第二层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是统一的,是内在规定与外在规定的统一,都是对社会主义自身属性的认识。

只有从两者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实现和运行的。

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动态考察,这一方面元就则更具实践性特点。

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包含两个层面,即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的。

它们反映了不同时代条件下,这一问题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同。

第一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的研究;第二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以后,以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的研究。

(3)“什么是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规定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即,只有成功的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才可能正确的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前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第二方面,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结果和保证,是对第一方面的实践和检验。

两者各有侧重,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主次分明,但却互为条件、互为保证。

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

2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的描述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社会生产完全由计划来控制和调节。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不再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消亡,变为非政治国家。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同私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腰痛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新的社会文明。

23、列宁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一,突破了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单一所有制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的思想。

第二,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仍然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不会消亡。

第四,按劳分配不是建立在从社会存储中直接供应和产品直接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和贸易来实现的。

(列宁最先明确使用按劳分配概念。

第五,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

除此之外,列宁还提出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问题、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应放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方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等设想。

(2)列宁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更加突出的强调了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决定性意义。

第二,深刻而精辟的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中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特殊国情、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与民族特点的辩证统一。

24、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

邓小平认为,这些曲折和失误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式的理解,没有按照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来寻找自己应该走的路。

具体说,主要表现在:

第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第二,照搬“本本”机械的界定社会主义。

第三,非此即彼绝对化的理解社会主义。

25、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的提出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的问题迫在眉睫。

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最终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破除僵化思想樊笼的基础上,确立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基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地位。

其次,明确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阶段邓小平多次采用否定的判断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叫社会主义,等等。

最后,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系统阐述和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形成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

第三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并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就要铲除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彻底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产生的经济根源。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逐步实现的过程。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