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估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076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评估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程评估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程评估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程评估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程评估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评估方案.docx

《课程评估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评估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评估方案.docx

课程评估方案

本科课程合格评估方案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抓好本科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本科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目的

开展课程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掌握课程建设工作的现状、优势和不足,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评估的原则

(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二)条件、过程、效果评价相结合;

(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评估范围

已讲授两轮的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

四、实施

(一)自评

各教研室组织自评。

教研室应组织主讲教师认真学习课程评估方案,充分了解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准确掌握评估标准,熟悉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按评估要求进行自评。

在自评的基础上形成《课程自评报告》。

(二)系(院、部)评估

各系(院、部)在教研室自评基础上,组织课程评估专家组进行评估,专家组由5人组成(其中本部门专家不得多于3人),设组长1人(由本部门专家担任)、副组长1人(由本部门外专家担任),秘书1人。

专家组在审核《课程自评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查阅资料、考察座谈等形式,对课程建设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专家组评估报告》并给出评估结论建议。

评估结束后3天内将《专家组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报学校教务处。

(三)学校抽检

为确保评估质量,校教务处将组织专家组对系(院、部)评估结果进行抽检。

五、评估结论

评估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

评估结论标准:

总分值≥60,结论为合格;总分值<60,结论为不合格。

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经校教务处审议并报学校审定后,向全校公布。

六、结果使用

对评估合格的课程,学校给予课程建设经费,进行培育和建设,从中遴选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重点建设课程比例不超过合格课程的30%。

被评为不合格课程的,由所在系(院、部)组织,限期半年整改,整改后由校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再次评估。

七、评估纪律与监督

课程合格评估工作实施“阳光评估”,严肃评估纪律,确保评估工作公开、公正和公平。

教学督导处监督检查各系(院、部)和评估专家组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检查评估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同时评估工作要接受教师、学生的监督。

附1:

课程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课程定位与目标要求

1.1课程定位

1.2课程建设规划

1.3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2.2主讲教师

2.3教学科研水平

2.4青年教师培训与发展

3.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3.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3.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3教学改革与建设

4.教学条件与利用

4.1教材建设及选用

4.2实践教学条件

4.3网络教学环境

5.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5.1课堂教学准备

5.2课堂教学运行

5.3教学规章制度与档案管理

5.4教学质量监控

6.教学效果

6.1学生学习效果

6.2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6.3教学督导、领导、同行评价

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

 

附2:

课程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

一级

指标

二级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指标

三级指标

基本要求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评估方式

满分

2级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满分

1

课程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定位

目标

要求

(10分)

1.1

课程

定位

1.1.1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准确。

查看教学大纲

1

3

1.1.2

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学时、学分和学期安排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查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表、教案

2

1.2

课程

建设

规划

1.2.1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合理,措施得力。

查看课程建设规划

1

3

1.2.2

课程建设规

划实施情况

课程建设定期检查,落实情况良好,成效明显。

查看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建设成果证明材料

2

1.3

教学

大纲

教学

进程

1.3.1

教学大纲

有科学、系统、个性化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查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2

4

1.3.2

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进程合理,执行严格。

查看课程表、教师教学工作量表等

2

2.

教师

队伍

(26分)

2.1

数量

结构

2.1.1

数量与配置

整体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队伍配置合理;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数的四分之一。

查看课程教学人员情况及人员信息资料

2

6

2.1.2

学历结构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比例≥50%,特殊学科不低于40%。

查看课程任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1

2.1.3

职称结构

高、中级职称结构合理,教授、副教授占任课教师的比例≧40%,特殊学科不低于30%。

查看课程任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1

2.1.4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形成合力梯队。

查看课程任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1

2.1.5

骨干教师

有校级或自治区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教学名师。

查看相关佐证材料

1

2.2

主讲

教师

2.2.1

课程负责人

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查看课程任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2

6

2.2.2

主讲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9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查看课程任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2

2.2.3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率

近三年内教授、副教授上课率达100%。

查看教学任务书、课程表

2

2.3

教学

科研

水平

2.3.1

教学研

究活动

有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活动。

查看教研室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学术活动佐证材料,召开教师座谈会

3

9

2.3.2

教学研

究成果

近三年获得校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或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奖;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教研论文人均≧0.5篇。

查看获奖证书,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论文统计表

3

2.3.3

科学研

究成果

近三年有50%以上的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有校、区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人均≧1篇。

课程任课教师课题立项情况统计,发表论文情况统计

3

2.4

教师

培训

发展

2.4.1

师资培训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参加过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全体教师均参加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培训和业务继续教育。

查看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参加网络精品课程培训等相关佐证材料

1

5

2.4.2

师资培养

有明确培养计划,且落实效果好,近三年有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较好落实助教制或导师制,团队建设有成效

查看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及落实情况,近三年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情况统计表及教学团队情况统计

1

2.4.3

教研室活动

注重教研室建设,落实效果好;教研室活动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能有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的研究

查看教研室人员组成、活动计划、记录,教研室活动总结,教师访谈

2

2.4.4

师德修养

敬业精神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教学纪律;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教学事故。

近三年教书育人、师德标兵获奖情况,教学日志,召开师生座谈会

1

3.

教学

内容、

方法

手段

(16分)

3.1

教学

内容

课程

内容

结构

3.1.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注重反映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成果,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案及培养方案

3

5

3.1.2

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结构系统、先进、科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层次要求。

查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使用教材

2

3.2

教学

方法

教学

手段

3.2.1

教学方法

合理选择、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师生交流互动好。

现场听课,查看教师应用和创建的教学方法及其成效

2

6

3.2.2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好;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20%,且效果较好。

查看课程资源支撑材料、多媒体课件,现场听课

4

3.3

教学

改革

建设

3.3.1

教学改革

有教学改革思路、目标、措施,有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教学改革计划及成效,近3年教学改革项目统计一览表

2

5

3.3.2

教学建设

在人才培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经费投入比例较大,且有政策和措施保证,相关材料齐全,教学建设成果显著。

查看各种教学设备、人员配备,各种教学活动、教学文件及相关材料

3

4.

教学

条件

利用

(14分)

4.1

教材

建设

选用

4.1.1

教材建设

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教材建设,有完整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实践环节指导书、习题集、学生必读书目、自编讲义等);主编或参编教材。

查看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及各种配套教学参考书

2

4

4.1.2

教材选用

执行学校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严格,核心课程选用国家规划的优秀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使用效果较好。

考察教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符合度,查看教材选用制度及选用情况

2

4.2

实践

教学

条件

4.2.1

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要求,基本实验活动安排能达到学生人人动手的要求,学生满意。

考察实验设备及教学条件是否达到国家标准

2

7

4.2.2

实习实

践基地

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认真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时间有保证,制度、措施完善。

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及统计表,实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计划或实施方案。

2

4.2.3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总数比例达50%,试验室开放,效果较好。

查看实验教学大纲、教师实验课教案、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开放制度、记录

3

4.3

网络

教学

环境

4.3.1

网络教

学资源

有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好。

查看网络教学资源

2

3

4.3.2

辅助教

学软件

有辅助教学软件。

查看辅助教学软件

1

5.

教学

运行

质量

监控

(20分)

5.1

课堂

教学

准备

5.1.1

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含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安排表、学期进程计划、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