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74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

mechaniza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编号:

09010415au

课程归属单位:

农学院

制定时间:

2010年4月13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

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

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参考书:

《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难点是耕作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

第一节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宏观功能。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农业现状、水平。

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

中国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1、战略目标:

①集约农作。

②经济高效。

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

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

2、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

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

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

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

第四节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耕作学的性质。

耕作学发展简况。

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理解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正确掌握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途径,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

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第三节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

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

实验内容:

耕作制度资源调查识别、分析与评价(2学时)。

第三章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与中国作物布局的地域分异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难点是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

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有效性分析

1、作物的生态适应:

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

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2、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

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

用途与附加值的关系。

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

风险与附加值的关系。

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

市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

第三节中国的作物布局

1、粮食作物布局:

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

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薯类⑤大豆。

2、经济作物布局:

我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

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

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

①棉花②油菜③烤烟④花生⑤甘蔗⑥甜菜。

3、果品与蔬菜布局:

水果布局。

干果布局。

蔬菜布局。

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饲料作物布局。

绿肥作物布局。

牧草布局。

第四节作物布局方法

作物布局的一般方法内容与步骤。

国家、省、县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物布局,农户、农业企业作物布局的特点。

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

实验内容: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2学时)。

第四章复种(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复种的增产作用,理解复种的效益原理,掌握复种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主要复种方式及其配套技术,难点是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

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

复种的增产作用和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

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

用率。

2、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

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

通过套作、移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率(CTUI),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

3、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年降水600ml以上或灌溉地区可以复种。

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N、P、K有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N、P、K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

5、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与复种;水分与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第四节复种技术

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

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方分析

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贵州的主要复种方式。

实验内容:

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与养份平衡分析(2学时)。

第五章间套作与立体农业(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理解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主要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方式及其技术,难点是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了解新型的高效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动向。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

第一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

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发展动向。

第二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复合群体与效应:

提高光能利用率,包括上中下层的层片结构,多物

种生长与S形曲线重合叠效应,密度效应与叶日积增加等作用。

生态位原理。

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包括边行优势与劣势,病虫害和抗逆的补偿效应,生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等。

立体环境效益原理,为山地立体农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食物链理论,为立体种养型立体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模式的结构选择,包括物种组合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等。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田间结构配置。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式;立体种养类型的主要模式;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验内容:

高效间套立体种植模式设计(2学时)。

第六章轮作和连作(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轮作换茬的作用,理解连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确把握作物茬口特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轮作、连作的概念,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作物茬口特性形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作物的茬口特性分析,难点是连作运用的条件。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轮作、连作的概念和我国轮、连作的概况。

轮作换茬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