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721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docx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材料汇编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也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保障人类健康。

五大寄生虫病(WHO):

–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来表示疾病的负担(diseaseburden),DALYs是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

DALYs值越大,表示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钩虫病(ancylostomiasis)

蛔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

•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parasitosis)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引起疾病媒介引起疾病传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慢性损害,劳动力丧生命质量下降,影响社会生影响优生优育及人口素质人兽共患病,畜牧业损失

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寄生虫及媒介昆虫药物抗性株出现,遗传下一代,增加防治难度。

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某些病从自然界带入人类。

人类交往频繁,人口大量流动。

全球变暖,导致虫媒病的流行。

不良饮食习惯,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三节

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包括

•新现寄生虫病(neoemergingparasiticdiseases)

•再现寄生虫病(reemergingparasiticdiseases):

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生虫引起人体致病机制,寄生虫生态与流行病学,寄生虫病的防治,分子寄生虫学,息技术与寄生虫生命现象的模型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栖:

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均获得益处并相互依赖。

寄生:

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者则为寄生。

寄生关系的演化

•⒈形态变化⒉生理功能的变⒊侵袭力的变化⒋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⒌基因变异

一、寄生虫生活史

直接型:

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原虫;以蠕虫为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钩虫等此种类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

间接型:

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感染人体,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如丝虫、血吸虫和旋毛虫等蠕虫的生活史均属此型生物源性蠕虫。

二、寄生虫及其类型

•寄生部位:

–体外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

•寄生虫寄生特性:

–专性寄生虫:

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疟原虫

–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粪类圆线虫

–偶然性寄生虫

•寄生时间:

暂时性寄生虫、长期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

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等。

三、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并在人体内产卵,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中间宿主: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两个中间宿主的寄生虫有第一和第二之分,如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淡水螺(沼、涵、豆),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

三、宿主及其类型

•储蓄宿主(保虫宿主):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些动物称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例如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猫,猫即为该虫的~。

•转续宿主: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正常宿主是人和犬等动物,野猪是其非正常宿主,童虫侵入野猪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仅维持在幼虫状态。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掠夺营养

•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均可造成宿主组织损伤或破坏。

如布氏姜片吸虫依靠强而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可造成肠壁损伤;并殖吸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引起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绦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棘球蚴除可破坏寄生的器官外还可压迫邻近组织,造成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蛔虫在肠道内相互缠绕可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有些兼性或偶然寄生虫侵入人体或造成异位寄生,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或定居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一般较专性寄生虫更为严重。

如果寄生部位是脑、心、眼等重要器官,则预后相当严重,可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致命。

•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的崩解物,蠕虫的蜕皮液等可能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

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睾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血吸虫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再如,钩虫成虫能分泌抗凝素,使受损肠组织伤口流血不止。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宿主清除了体内的寄生虫

•宿主清除了大部分/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

•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这些感染者能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carrier);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

–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

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形成幼虫移行症(内脏、皮肤)。

•☆异位寄生:

指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如日本血吸虫卵正常应沉积在肝、肠,但也可寄生在脑、肺等处。

由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叫异位损害

•多寄生现象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环节

•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传播

•易感者:

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寄生虫病的常见感染途径有:

经口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经皮肤感染:

如钩虫、血吸虫等;

•经胎盘感染:

如弓形虫、疟原虫等;

•经呼吸感染:

如蛲虫、棘阿米巴等;

•经输血感染:

如疟原虫等;

•体内重复感染(自身感染):

如微小膜壳绦虫、粪类圆线虫等。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

•生物因素:

中间宿主—节肢动物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在我国的分布不超过北纬33.7。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无血吸虫病流行。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第三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这种情况称地方性。

•2.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

•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消灭传染源在寄生虫病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是主要环节。

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在非流行区,监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的流动人口是防止传染源输入和扩散的必要手段。

vvv2.切断传播途径不同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不尽相同。

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是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vvv3.保护易感人群人类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的感染大多缺乏先天的特异性免疫力,因此对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最直接方法。

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必要时可预防服药和在皮肤涂抹驱避剂。

要掌握寄生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规律性

Ø寄生关系及演化

Ø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Ø寄生虫病特点

Ø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Ø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Ø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以生活史为中心环节,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期和感染方式(途径):

与流行和防治有关

2.寄生部位和虫期:

与致病有关

3.排虫期和排出方式:

与诊断有关

4.移行途径:

与致病有关

5.主要致病虫期:

与致病有关

6.中间宿主:

与流行有关

7.保虫宿主:

与流行有关

§主要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重要生态习性及传播的主要虫媒病。

Ø变态:

全变态、不全变态

Ø不同纲的基本形态特征

Ø虫媒病:

媒介—病原体—疾病及传病方式

Ø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原则

1.眼:

裂头蚴病、眼囊虫病、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

2.脑:

脑囊虫病、脑裂头蚴病、脑型疟疾、弓形虫脑炎、阿米巴脑炎、脑并殖吸虫病

3.肺:

卫氏并殖吸虫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螨性哮喘

4.肝:

肝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疟疾、肝肝包虫病、阿米巴病、黑热病、肝片吸虫病

5.肠:

蛔、钩、鞭、蛲、姜片虫、日本血吸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肠阿米巴、贾第虫

6.生殖器官:

阴道毛滴虫(阴道炎)、阴虱(皮炎)

1.皮肤:

旋毛虫病、皮下囊虫病、皮肤蚴虫移行症、皮肤阿米巴病、皮肤黑热病、螨性皮炎、疥疮、皮肤蝇蛆病、蚤、虱叮咬性皮炎

2.淋巴系统:

丝虫病、黑热病、弓形虫淋巴结炎

3.循环系统(血管、血液):

疟疾、丝虫病、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

§一、总论:

Ø寄生虫的类型

Ø生活史类型

Ø宿主的类型:

¡转续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等。

Ø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

§二、蠕虫、原虫:

Ø重要寄生虫的学名(世界6大热带病、我国5大寄生虫病)。

§三、节肢动物:

Ø蚊、蝇、蜱、螨、蚤、虱。

医学原虫学

生活史】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肠道或其他脏器,引起肠内、外阿米巴病(intestinalamoebiasis,extraintestinalamoebiasis);溶组织内阿米巴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病率比寒带地区高。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期是4核包囊,致病期为滋养体,其生活史过程如下图所示。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简单,感染期包囊经口摄入后,在肠内酶类的作用下包囊内虫体活动,脱囊而出;四核虫体经分裂后发育成8个子虫体,即摄食和以二分裂增殖。

在肠内下移过程中,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虫体可以变圆,分泌囊壁,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

【学习要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过程勿需中间宿主;

成熟的四核包囊即感染期,经口(不洁饮水、食物)摄入后获得感染;

本虫可致肠道感染(肠阿米巴病),也可致肠道以外的感染(肠外阿米巴病);

临床实验室诊断多自患者粪便中查大滋养体,或自慢性感染者及带虫者的粪便中检查包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

【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其中直径2~4μm圆球形的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类为主的终宿主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而前鞭毛体期寄生于中间宿主白蛉体内。

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和吴氏白蛉,在这类昆虫的中脑内形成前鞭毛体期,当白蛉叮人吸血时注入人体引起传播。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两个不同的生活史时期:

即无鞭毛体(2~4μm)和前鞭毛体(1.5~3.5×20μm)。

无鞭毛体卵圆形,内有较大而明显的核,动基体较小,杆状,位于核旁;前鞭毛体则呈梭形,前端有长15~28μm的游离鞭毛,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前部。

(2)白蛉为其传播媒介:

白蛉叮人吸血时将前鞭毛体注入人体,转化为细胞内寄生的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在胞内行二分裂繁殖直至细胞胀破,无鞭毛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这一阶段呈慢性过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一生,无鞭毛体可寄生在全身所有组织、内脏,诸如骨髓、脾、肝等的巨噬细胞内。

(3)随着白蛉吸血,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进入人体后,潜伏期在2~6个月不等,甚至数年,可出现发热、寒战、恶心、不适、体重减轻、频发腹泻等急性病程,可致死亡。

而流行区的人群可以皮试阳性而无急性发病史。

病人经治疗痊愈后,可以获得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再感染的强力的免疫。

(4)患者可以出现T细胞功能抑制,故被认为是HIV感染者的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

(5)消灭媒介白蛉是本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lamblia)

【生活史】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寄生在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小肠内,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

该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呈世界性分布,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温暖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寒冷地区。

由于该病在热带地区发病率高,在这些地区的旅游者感染机会较多,故也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活史中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时期。

滋养体以二分裂进行分裂增殖,产生两个滋养体。

滋养体寄生在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虫体附着于肠绒毛可以造成组织的损害。

滋养体在结肠处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简单,只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阶段,成熟包囊(4个核)是感染期;

(2)本病虽然全球性分布,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

(3)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感染后常呈无症状带虫状态,但在艾滋病等免疫机能低下患者可引起重要的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甚至可致死亡。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vaginalis)

【生活史】阴道毛滴虫寄生于女性阴道和泌尿道,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亦可寄生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引起感染。

生活史只有滋养体期,既是感染期又是致病期。

本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

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为性传播疾病,是女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与宫颈癌和HIV感染倾向有关。

【学习要点及难点】

(1)阴道毛滴虫一般寄生在泌尿生殖系统。

虫体在阴道壁上皮细胞生长时,消耗糖原,阻碍了阴道内乳酸菌酵解产生乳酸的作用,使阴道的pH值由正常的酸性变为中性或碱性,适于虫体和细菌的生长,即破坏了所谓的阴道“自净作用”。

另有体外实验表明,虫体可以分泌多种因子,对宿主组织起到附着接触杀伤的作用。

(2)本病可经性传播(直接传播)或经浴池、浴具及游泳衣传播(间接传播),临床潜伏期为4~28天,症状主要为阴道分泌物增加,甚至呈绿色、泡沫状、并伴有外阴搔痒。

慢性病人则无症状或分泌物偏多等

(3)阴道毛滴虫是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TD)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本虫感染的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但也存在重复感染问题,故性伴侣需要同时治疗以达到根治目的。

疟原虫(Plasmodium)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按蚊为传播媒介;

(2)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多见多发;恶性疟严重,来势凶,可引起脑型疟;凶险型疟疾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多发生于流行区儿童、无免疫力的旅游者和流动人口;

(3)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疟原虫需要人-蚊转换宿主后才能完成生活史,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殖(sporogony);

(4)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paroxysm)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周期性发作是由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疟疾的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anemia)和肝脾肿大(splenomegaly);

(5)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完成一个红细胞内期的发育,间日疟原虫约需要48h;恶性疟原虫约需要36~48h;三日疟原虫约需要72h;

(6)疟原虫感染阶段为:

子孢子(蚊叮刺,主要方式)或红内期无性生殖阶段(输血感染,少见)。

(7)疟疾的诊断:

主要是在外周血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各期形态。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

从受检者外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8)疟疾的再燃(recrudescence)和复发(relapse):

根据疟疾再次发作时疟原虫的来源可分为再燃和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只有再燃而无复发。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9)疟疾防治策略是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广大地区,采取以防治传染源和防蚊为重点,结合减少村内外蚊虫孳生地的综合措施;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灭蚊和防治传染源并重的措施;在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以改变生态环境、防制传播媒介为主、结合传染源防治的综合措施;在发生洪灾地区加强疟疾监测,出现疫情波动时采取灭蚊和预防服药的应急措施。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

【生活史】弓形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在终宿主(猫科动物)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在中间宿主(其他动物或人)体内进行无性生殖。

卵囊随猫粪便排出,被其他动物或人摄入,子孢子逸出,侵入有核细胞,并扩散至全身,在有核细胞内分裂增殖,并破坏宿主细胞。

人体感染不仅来自包含卵囊的猫粪便,也可随食入含有包囊的肉类或乳品。

母体内快速增殖的虫体(速殖子)可侵入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

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脉络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在艾滋病、肿瘤长期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可导致致死性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弓形虫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

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中间宿主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动物和人等,弓形虫可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

(2)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

即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其中滋养体和致病有关;包囊和卵囊与传播有关;

(3)弓形虫的致病作用与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

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强毒株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可引起急性感染和死亡;弱毒株侵入机体后,增殖缓慢,在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包囊,很少引起死亡。

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其中的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

(4)速殖子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在细胞内寄生和迅速繁殖,以致细胞被破坏,速殖子逸出后又侵犯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破坏,因而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水肿、单核细胞和少数多核细胞浸润;

(5)动物和人类弓形虫感染较普遍,但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但对于免疫机能低下者可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因此,弓形虫是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6)弓形虫病分先天性弓形虫病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两类。

前者导致不良妊娠或出生缺陷;后者在免疫功能受损情况下可致严重后果;

(7)防治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强化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奶制品;孕妇不宜密切接触猫,要定期作免疫血清学检查,以减少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的几率。

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乙胺嘧啶、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作用,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孕妇感染的首选药物是螺旋霉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生活史】隐孢子虫生活史简单,只有一个宿主。

虫体在人体内即有无性增殖(裂体增殖),又有有性生殖(配体生殖)。

前者为致病阶段,后者为传播阶段。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整个发育过程无需宿主(如人、羊、猫、犬和兔等动物)转换。

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的卵囊即具感染性;

(2)隐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是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原虫;

(3)卵囊为本虫的唯一感染阶段;

(4)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本虫后,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免疫功能异常者(如艾滋病患者),疾病的发作多为渐进性,但腹泻的程度往往更为严重;

(5)诊断的依据是在腹泻病人粪便内查得卵囊。

常用的方法有:

①金胺-酚染色法;②改良抗酸染色法;③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④免疫学诊断方法;⑤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卵囊;

(6)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临床症状的卵囊携带者。

动物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本虫的家畜,如羊、猫、犬和兔等动物。

新生小牛、小山羊最易感染,也是重要的感染来源;

(7)本虫主要经“粪-口”方式传播。

人际间的传播可发生于直接或间接与粪便接触。

水源污染是造成隐孢子虫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同性恋者之间的肛交可导致本虫的间接传播;

(8)防止本病流行的基本措施是加强人畜粪便的管理,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

治疗本病可试用螺旋霉素、巴龙霉素和大蒜素。

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生活史】肺孢子虫在宿主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已基本清楚,但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

(1)肺孢子虫的感染期为含8个囊内小体的成熟包囊;

(2)肺孢子虫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的肺孢子虫即进行大量繁殖,并在肺组织内扩散导致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pneumonia),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流行型和散发型。

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艾滋病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3)查获包囊或滋养体为确诊依据。

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后镜检或经支气管镜、皮穿刺或开胸肺活检。

常用染色方法有姬氏、甲苯胺蓝和四胺银染色法等。

此外还可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DNA杂交和PCR)、X线和CT检查。

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一般不用于肺孢子虫病的诊断;肺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

本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清楚,推测可能由人-人间的飞沫传播;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与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采取严密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