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试题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679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总论试题 1.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刑法总论试题 1.docx

刑法总论试题1

刑法学

(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

法学专业刑法学

(1)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刑法,就是规定、和的法律。

2、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和相适应。

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直接负责的和判处刑罚。

6、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7、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8、刑罚适用的主体是。

9、对犯罪的时候的人和审判的时候,不能适用死刑。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

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D、对前段的例外

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A、1997年3月14日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

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

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6、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

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A、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过于自信的过失

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

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劳改机关D、公安机关

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

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A、吸收原则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客体2、犯罪中止3、剥夺政治权利4、数罪并罚5、刑罚执行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

2000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明天不想去上学了,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

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将一包鼠药(毒鼠强)放进了赵某每天必喝的中药里,并从赵某的钱包里找到160元钱后到一网吧上网玩游戏。

次日早上,赵某喝下掺有鼠药的中药后中毒死亡。

徐某某回家得知其母死亡,便向其父承认是自己所为,并在其父带领下到派出所投案,交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

对于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

法学专业刑法学

(2)试题

(2006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兼采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8.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对于,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3.在刑法理论上,以()为划分标准,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C、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

对某甲应当()。

A、免除处罚

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全部罪行处罚。

A.集团所犯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

7、某甲为迫使某乙还债,将某乙非法拘禁了10天。

某甲的行为属于()。

A、连续犯B、牵连犯C、继续犯D、结果加重犯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性质B.犯罪情节C.犯罪所得D.家庭经济状况

9、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A.二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

10.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

A.十年B.十五年C.二十年D.二十五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刑事责任年龄

2、犯罪的过失

3、共同犯罪

4、自首

5、时效中断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王某,男,23岁,某厂工人。

王某于2004年在江某开办的厂子里找了份临时工作。

2005年4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2至4月份的工资。

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因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

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双方扭打起来,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

感觉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

4月24日中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

江某开门发现是王某,便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

“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

”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

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

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

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

“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

”便立即将王某扑到在地,并从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机。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视论述情况适当给分)

法学专业刑法学(3)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为基础,兼采、和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处罚。

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里的“但是”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限制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例外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3、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4.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

5、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提前防卫B.事后防卫C.防卫过当D.防卫挑拨

6.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

对某甲应当()。

A.减轻处罚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D.免除处罚

7、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全部罪行处罚。

A.集团所犯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

8、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

9、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D.与主刑期相等

10.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

A.十年B.十五年C.二十年D.二十五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构成2、刑事责任年龄3、共同犯罪4、减刑5、时效中断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王某,男,25岁。

1995年5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8年4月刑满释放。

王某于2002年12月在江某开办的工厂找了份临时工。

2003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名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1至3月份的工资。

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

3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

3月24日中午,王某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心理,揣着一把剔骨刀(刃长15cm)出现在江某家门前。

江某出门时与王某碰个正着,,他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

“还是工资的事儿!

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

”听到江某很不客气地说出“没门”二个字后,王某一下子火了,大叫一声:

“好,你有种!

”从怀里掏出刀来就刺向江某的胸部。

江某躲闪了一下,但还是被刺中腹部。

江某随即与王某展开搏斗,并抓住王某的手将刀夺下。

保安员闻讯赶来协同江某将王某制服。

搏斗中,江某的胳膊和手指又被刀划伤。

经鉴定,江某的伤情属于轻伤。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

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

刑法学(1期末考试综合自测题(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或者有

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

3.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和

三个基本特征。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5.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7.有期徒刑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决定罚金数额。

9.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10.追诉期限通常从之日起计算。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

A危害社会的行为B.违法行为C.违纪违法行为D.犯罪行为

3.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B.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D.犯罪对象的多少

4.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的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D.既遂

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A意外事件B.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

6.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7.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A不予处罚B.免除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

8.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B.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

9.某甲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依法减为有期徒刑后,刑期从()起计算。

A.死刑缓期执行判决之日B.死刑缓期执行判决确定之日

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10.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主体2.犯罪预备3.主犯4.刑罚5.累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2.简述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

3.什么是一般缓刑?

适用一般缓刑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被告人张某,女,21岁,某厂工人。

一天傍晚,张某路过吴某(男,26岁,无业)家门口时向吴某问路。

吴某见张某单身一人,认为有机可乘,便以带路为名,将张某骗至防洪堤上,提出要与张某发生性关系。

张某说:

“不要这样,哪怕我叫你哥也行。

”吴某说:

“你叫我啥也不行,反正我要和你玩一下。

”说着就去搂抱张某,张某向前跑开。

吴某追上张某将其推倒在地,并抽了张某两巴掌,然后左手用力掐住张某的双手,右手撕扯张某的裙子和内裤。

张某见状,知道武力反抗没有用,便以哀求的语气说:

“我答应你就是了,别把衣服扯乱了,我还要去上班呢,我自己脱。

”吴某以为张某害怕了,便放开张某。

张某站起来将内裤脱下后,便要吴某脱光衣服。

当吴某将外裤连同内裤一并褪到小腿肚时,张某突然上前将吴某推了一把,吴某站立不稳,滚下防洪堤,跌入河中。

张某随即抓起内裤,顾不得穿上,便跑到附近的治安联防队报案。

当联防队员赶至河边,将吴某找到时,吴某已溺水身亡。

试分析:

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刑法学

(1)期末考试综合自测题(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对直接负责的和判处刑罚。

2.犯罪既遂有4种不同的类型:

结果犯、、危险犯、。

3.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与

4.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事实根据是。

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

6.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之日起计算。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7.非刑罚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责令具结悔过、、、赔偿损失,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等。

8.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等。

9.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或者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处罚。

10.对行为人所犯数罪除判处主刑,还判处有附加刑的,采取原则。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作为与不作为

C.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贩卖毒品罪B.强奸罪C.投毒罪D.爆炸罪

4.一天凌晨1点钟,联防队员甲、乙二人前去一处居民区查暂住证。

二人来到一处外地来京人员租住房屋前,大声敲门,高喊:

“开门!

”屋内男子丙被惊醒,问:

“是谁?

”甲、乙没有回答。

丙以为是抢钱的歹徒,拿了一把菜刀躲在门后,猛地打开门,朝冲进屋内的甲砍了一刀,致甲轻伤。

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假想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C.假想防卫,应按故意伤害处理D.防卫过当

5.某甲,27岁,工人。

甲工作懈怠、吊儿郎当,经常受到车间主任乙的批评责备。

甲因此怀恨在心,并萌发杀机,意图杀害乙。

为此,甲购买了一把弹簧刀,并观察乙的生活规律,伺机作案。

一周后恰逢严打,甲害怕司法追究,放弃了杀人的打算。

甲的行为属于()。

A.犯意表示B.犯罪预备C.犯罪中止D.犯罪未遂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D.减轻或者免除

7.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A.1年以上5年以下B.1年以上10年以下

C.3年以上8年以下D.3年以上10年以下

8.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A.1年B.2年C.3年D.5年

9.中学生甲(15岁)经常受其同班同学乙的欺负,甲想报复乙,出200元钱请高年级的同学丙(16岁)“教训教训”乙。

丙在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将乙半路拦住,痛打了一顿,致乙肋骨骨折,经医院鉴定为轻伤。

本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甲为教唆犯,丙为实行犯

B.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甲为从犯,丙为主犯

C.甲、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丙单独构成犯罪

D.甲、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二人分别单独构成犯罪

10.江某犯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执行3年后,又在监狱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则并罚后应在何种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罚()。

A.7年以上12年以下B.5年以上12年以下

C.5年以上9年以下D.4年以上9年以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不作为2.疏忽大意的过失3.继续犯4.剥夺政治权利5.缓刑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什么是紧急避险?

成立紧急避险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3.简述主犯的概念、种类和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陈某(男,已婚,28岁)与其同厂同事林某发生感情,林想同陈结婚,于是不断催促陈与其妻丁某离婚。

陈提出后,丁坚决不同意。

林对陈说:

“有丁在,我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唯一的办法是让丁从地球上消失!

”陈听后,起了杀机,一日晚上陈趁丁熟睡,准备让丁煤气中毒而死,于是打开煤气,关好门窗。

正准备离去时陈念及夫妻旧情,又返回关闭了煤气,放弃了杀人打算。

丁没有出现任何中毒症状。

问:

陈、林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应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不答具体刑期)?

刑法学

(1)期末考试综合自测题(6)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普遍管辖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的范围内行使的,适用我国刑法。

2.犯罪概念是区分与界限的总标准。

3.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和。

4.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5.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提前防卫或事后防卫的情形,刑法理论上称为。

6.作为紧急避险起因条件的危险来源于4个方面,包括:

、和。

7.我国刑法理论一般把犯罪未遂划分为:

(1)实行终了未遂与未实行终了未遂;

(2)

未遂与未遂。

8.继续犯,亦称,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9.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的期限相等。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起计算。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

A.犯罪B.犯罪和刑罚C.犯罪和刑事责任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

3.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4.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危害社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法律的行为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A.已满14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C.已满16周岁D.已满18周岁

6.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可以从轻或者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