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495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docx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

《微观经济学》电子讲稿

张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导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假定

1.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

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

例如,人们说“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

另—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经济一词的这两种定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因为任何经济活动,从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到整个国民经济,都必须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耗费来达到最大的效益。

在英文中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指家计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

持家之本是勤俭节约,economy自然便成了“节俭”的同义词。

这词后来又衍生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用来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那时,欧洲的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渐显要。

于是,最初在法国,politique被冠于economie而构成“政治经济学”一词,用以指对国家事务的公共管理。

在那期间,人们除了研究公共管理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研究经济活动本身,诸如生产、消费、交换等的规律。

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包含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之下。

到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受到两方面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李嘉图以后,政治经济学已经庸俗化,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本质的研究,用生产一般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关于资本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同时提出适于各个社会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治经济学”一词令人误解。

主张以“经济学”一词来定义研究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理论科学,而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的应用经济学。

但当时及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义词。

到l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术界逐渐为“经济学”所替代。

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公共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并赋以新的内容,“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公共选择理论。

现代经济学家通常都用经济学一词。

偶尔,一些涉及方针政策、社会分配的课题会冠以政治经济学一词,尽管其所分析的问题和所用的理论与经济学并无二致。

经济学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现代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以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需要的科学。

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现代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偏好、生产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从这三项基本假定出发,分析价格、激励等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利的经济人行为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进而探讨这种状态下的效率问题。

从这一视角出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数学中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1.1.2欲望、稀缺性与选择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可利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构成经济学的出发点。

人类欲望是指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

人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当一种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因此,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美国学者马斯洛(AbrahamMaslaw,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曾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基本生理、生存的需求,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它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

第二,安全的需求,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剥夺,免于失业等;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求,诸如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等;

第四,尊重的需求,个体自尊心得到尊重,以及受到人们的尊重;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它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理想之需要。

一般情况下,在程序上,这五种需求是逐步实现的,当前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后一种欲望的需求;在层次上,每一种欲望的满足本身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需求,即低层次物质需求满足后递进为高层次物质需求的满足,每一种需求的更替即表现为层次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与需求的满足是无限的。

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由物品”(freegoods),指人类无需支付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一类是“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

为生产和交换经济物品,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

这些资源被定义为生产要素,包括:

自然禀赋(土地)、劳动、资本、时间、企业家才能、信息。

但是,与人类的欲望相比,用来生产和交换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品总是不足的。

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这种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具有用途的多样性。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用途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类必须根据欲望的重要性,在稀缺资源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最优选择,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欲望。

选择集合={不同用途、不同时间、不同欲望强度}

1.1.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

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组合。

选择了一点就必须放弃另一点,于就有选择的成本问题。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做出一项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可能带来的利益构成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1.1.4基本的经济问题

由选择问题可以引出基本的经济问题,即: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这些问题被认为是任何经济制度都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技术与制度

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影响选择问题和选择效率的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是技术与制度。

技术

技术:

科学、经验等在工艺上的运用,生产技术是指生产的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或投入—产出关系,即为了生产一定量产出,需要投入多少要素,或给定某组投入品,可以生产多少产出品。

投入—产出关系可描述为

,其中

为物品

的净产出,

为生产

的投入,

为生产

的产出。

描述技术的最简单、最普通的方法是生产函数,即

为要素或投入品。

显然,技术限制了人们能够从一定量资源中得到的经济物品的数量和种类。

换言之,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决定了人的欲望所能满足的程度。

[技术为同,同样投入下的产出就不同。

例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

(化工厂的案例)。

]

于是技术对于选择来说,就成了一种可行约束。

这种约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集来描述。

生产可能性集是指所有在技术上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

)。

生产技术可以定义为各种物品净产出的一个一览表,通常用

中的一个向量

来表示。

从最大可能产出集合角度看,生产可能集的边界就是生产函数。

制度

制度:

西方经济学中,只有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有研究和定义,目前较流行的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也自称为“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不同于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对制度的定义。

但在西方理论经济学纯经济学中的制度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有三种: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从决策角度看,计划经济采取的是集中决策方式,市场经济采取的是分散决策方式,混合经济采取的是混合决策方式。

据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与纯粹的市场经济都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才有混合经济。

从选择角度看,人们是在给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选择的,制度因此成为选择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或约束条件。

[制度对资源配置的约束作用可以用不同制度下的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说明。

]

1.1.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单个经济行为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行为人的决策行为和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以及单个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由于价格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行为人的考察通常在如下三个层次展开:

单个消费者行为、

单个市场、单个市场的总和。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选择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败与微观规制理论。

1.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1.2.1稀缺性假定

1.2.2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

理性人假定源于“经济人”假定(economicman)。

“经济人”是一个理论抽象,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

据认为,经济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他的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就是理性行为,是有理性的。

因此,所谓理性行为,就是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

理性行为就是产生最优化的行为,理性行为的准则就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理性人精于计算,并且不会发生系统偏差。

在微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认为,理性假定能更好地预期人的行为。

[正因为每个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以,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价格机制是以独立产权为基础的,交换是要计较个自产品中包含的价值,这才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真正条件。

]

理性人假定的基本内容:

利己主义(个人占有主义或个人经济主义)、最大化、完全理性与完全预期能力。

对理性人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是消费者):

记偏好序为,则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的偏好关系是理性的。

完备性公理(Axiomofcompleteness):

对于任意

,有

,或

~

(无差异)。

即行为人有明确的偏好。

传递性公理(AxiomofTransitivity):

对于任意

,若

,且

,则有

即行为人的选择是一致的。

若个人在

上有理性偏好关系。

当个人面临一个非空的备选方案子集

时,其最大化行为将是选择集合中任意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元素:

对任一

均有

因此:

存在备择方案集合

则:

对任一

均有

1.2.3其他假定

2.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2.1经济学方法论

布劳格:

(建议)把“经济学的方法论”理解为经济学所运用的科学哲学。

埃思里奇:

对经济学推理的一般途径的研究。

麦克卢普:

语言污染……已经导致了对方法论一词的庸俗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违反了所有哲学传统。

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方法论:

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式的原理。

以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

逻辑演绎,实证分析方法

“假定—推理”范式(hypothetic-deductivemodel)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进展的方式是:

“丰富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

”即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从中引出经济原则和理论,进行决策和预测。

约翰.A.奥和雷德里克·肖克利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五个“P”:

(1)问题(Problem):

正确地选择要研究的经济问题。

然后正确地下定义,估量它的数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点(Priorities):

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目标。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有五大经济目标:

①经济稳定,即既避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②经济增长,即提高少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③经济效率,即以最小的资源耗费相最低的成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④经济保障,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物品;⑤经济自由,即人们能按照他们的偏好去自由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3)原则(Principles):

经济原则是对各相关变量关系的概括,经济学的原则就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即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

经济模型是一种简化、抽象地描述现实经济运转过程的分析方法。

建立经济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经济原则和经济理论,对经济模型限定的经济情况进行预测。

(4)证明(Proof):

由经济模型引出的结论只是一种假说。

假说需要对现实的经济情况的预测来证明和检验。

把经济模型运用于经济变化的预测,把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对照,作统计的和历史的分析。

当预期的变化符合经验或历史的实际时,原则和理论才被认明是正确的。

因此经验观测和经济理论之间具有种循环关系,从经验观测中精练出理论,但理论又必须由经验观测来验证。

(5)政策(Policy):

经济分析为政府理性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基础,但政府的经济决策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可行性和其它各种非经济的限制条件。

因此由经济分析引申出来的理性经济决策,运用在政府行为中会受到很大限制。

与此相比.在私人经济领域,经济理性决策的运用却要广泛得多。

实证分析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经济模型而展开的。

所谓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损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议论结构。

一个经济模型由下列要素构成:

1.设立假设前提。

这由对经济现象的归纳得到。

2.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

3.通过逻辑演绎出结论。

经济实证命题的科学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检验:

1.模型内部的逻辑演绎是否正确无误。

这是对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起马要求。

2.模型是否具有解释的功能。

3.模型是否具有预测功能。

若模型的前提与现存若干事件相近,模型的结论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实,则模型具有预测功能。

若模型的结论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伪,则模型不具有预测功能。

若模型的结论从未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伪,而模型的前提与现存事件相离太远,则这样的模型实际上也不具有预测功能。

一个模型,兼具解释、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最高,仅具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次之;仅具解释性,其科学性再次之。

2.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2.1实证分析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实证分析试图如实地描述经济活动并揭示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它意在回答经济体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

在运用实证分析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

例如:

如果对政府征收产品销售税进行实证分析,通常需要说明征收产品税的效应,它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判断政策的性质和后果,如征税对均衡价格有什么影响?

是否影响该产品的产销量?

销售税的真实负担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定量分析则进一步判断政策效应的大小。

如均衡价格和产销量会变动多少?

税负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转嫁?

这可以通过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加以分析。

再如,用实证分析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包括经费来源及其分配、使用,并估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它还可以分析,如果教育经费增加,将如何改变教师、学生的行为,并测算这一措施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实证分析不对经济现象是好是坏做判断,而只是试图描述这个现象。

实证分析的命题最终要用经验事实来验证。

2.2.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规范分析涉及到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

例如:

该不该征税?

税负是否合理?

教育经费应该增加还是应该减少?

实证分析相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

首先,规范分析并不能独立于实证分析。

凡经济学家倡导、赞同或反对某一经济政策,其论据都来自对该政策的实证分析。

尽管不同的经济学家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因而对同一政策有不同的主张,但他们的结论,一般都是运用普遍接受的实证经济理论,通过对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等的影响。

毕竟,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活动,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

员之一,很难不偏不倚,超然于经济利益之外,如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经济科学。

他们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学家总是以效率尺度来衡量经济活动的成败得失。

这就隐含着,在经济学家的价值系统中,效率准则高于其他社会准则。

另外,经济学家在做实证研究时,可能不适当地强调支持其规范主张的实证结论,而对与其规范主张相抵触的实证结论则轻描淡写。

在涉及到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时,如市场调节、税收补贴、财政货币政策、社会福利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是很难分开的。

2.3均衡分析

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

它表示,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力的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

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人经济学,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因此,经济中的均衡是指当经济行为人意识到不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来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时的状况。

均衡分析就是考察经济活动达到均衡时的状态,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

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2.3.1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中与其他部分不相联系的某个特定部分,如某个生产者、某个消费者、某个资源所有者、某个市场的均衡。

例如,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运用于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时,可以假定其他商品市场对这种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变,来研究这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怎样决定价格。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有局限性的。

但只有阐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是怎样形成均衡的,才能进一步说明在其他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局部均衡是怎样变化的,所以局部均衡分析可以有效地运用于许多问题的分析。

2.3.2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把经济中的不同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相互联系中研究某个部分如某个生产者、某个消费者、某个资源所有者或者某个市场的均衡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均衡是怎样同时形成的。

2.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任何经济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都取决于其边际值,无沦是消费者均衡还是生产者均衡,部离不开边际分析。

比如,当厂商考虑要不要增加一单位商品的生产,他总是要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决策,即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木(边际成本)与商品出售后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增加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生产。

显然,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这一边际产量总是有利可图的。

2.5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

2.5.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与均衡分析密切相关的。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讨论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例如,假定对某种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为已知,就可以据此找出该商品供求达到均衡时应有的价格和产量。

即,只研究供求相等条件下,商品价格怎样处于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商品价格形成均衡的过程和时间。

2.5.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考察或比较在这些条件变化以后均衡状态相应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并不讨论均衡状态变化的实际过程。

因此,比较静态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均衡状态的比较,来发现致均衡状态变化的原因,而不考虑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变化的过程和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假定人们的收入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则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当该商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时,其价格和产量都将比以前有所提高。

比较静态分析仅仅是就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分析研究,而不考虑导致变化的时间和过程。

2.5.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考察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即在人口、生产技术、资本量、生产组织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的运动发展。

动态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必须明显地表示出来,并认为某些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值,要受以前时点上有关变量数的制约,这就需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

例如,研究一种商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由于供求失衡而引起价格涨落,进而引起继起的各生产周期内供求量的增减和价格的涨落。

动态分析强调的是调整过程,而不是变动所形成的均衡状态。

3.微观经济模型

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程序是建立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结构,它既可用文字来说明,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还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

3.1经济模型的要素

变量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指在一个经济模型中要加以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则是指那些可以影响内生变量,但它们本身是由经济模型不研究的外在因素决定的变量。

例如,假设要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来解释某一农作物的价格。

农作物的价格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供给量、需求量、气候状况等。

在这里,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就是内生变量,它们是这个经济模型需要分析的变量。

但是气候状况则是外生变量,它虽然可以通过影响农作物的供给而影响价格,但它本身属于经济模型所不研究的气象方面的因素。

存量与流量

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它说明在某一时点某种变量有多少。

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数值,它说明在某段时期内某种变量变化了多少。

例如,假定有一个水池他的底部有一个排水口。

在这个例子中池子里的水是存量。

由于池水不断往外流水位一直在下降,人们只能在某一时点上测定池子里究竟有多少水。

然而从排水口流出来的水则是流量,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测量水究竟流出了多少。

假设

假设是得出经济模型的条件。

在现实的经济现象中,一个变量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一个经济模型内不可能对它们逐一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提出假设,以限定讨论范围。

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许多因素。

如果要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来研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需要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以分析它是怎样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假说

假说是在一定的假设下利用定义去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是建立经济模型的核心部分和关键步骤。

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价格原理的重要假设。

它在一定的假设下,利用供给、需求和价格三个变量的定义去说明它们的关系。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

检验

检验是用经验来验证假说。

通过检验的假说就成为理论或定理。

预测是根据假说提出对经济现象未来发展的看法。

它与猜测的区别在于它是从假说得出的必然结论。

预测在经济模型的建立中具有两重意义:

第一,它是经济模型的应用。

经济模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是通过预测实现的。

第二它是经济模型的检验。

如果根据一个经济模型所作出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说明这个经济模型是不完善或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