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31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docx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

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

提要:

范仲淹被贬睦州,但他荣辱不惊,心忧天下之志仍存。

其荣辱思想是他强烈的“明主”意识、积极的入世思想和先忧后乐思想的升华。

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_034年),因激谏宋仁宗废除郭皇后一事,被贬知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

但他荣辱不惊,心忧天下,上表以抒己见。

范仲淹在睦州期间所写诗作有47首,占到一生所写的_/6,文有9篇之多。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是研究范仲淹荣辱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范仲淹荣辱思想源于“明主”意识的产生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主见但又性情十分耿直的大臣。

在废郭皇后这件事上,他的主见与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本来准备第二天上朝时与御史中丞孔道辅一起率领所有台谏官再次劝阻仁宗放弃废后一事,但哪里知道自知理亏又非要做成这件事的宋仁宗,在前一天晚上就下达诏书将孔道辅外贬知泰州,范仲淹外贬知睦州。

对于皇帝这种突然的举动,范仲淹根本没有思想准备。

(一)范仲淹希望遇到“明主”

范仲淹虽然遭受贬谪的不公正待遇,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他还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

刚到睦州,他顾不上旅途劳顿,就挥笔给皇上写《睦州谢上表》,在《表》中说:

“闻降妃之说,则臣相率伏阁,冀回上心,议方变更,言亦翻覆。

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召雷霆之诛。

理或当言,死无所避。

盖以前古废后之朝,未尝致福。

”他在《表》中说,自认为自己说得有理,即使会遭受杀头之祸,自己也无所退避。

另外,他还在《表》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因废后而带来后患的例子。

汉朝有汉武帝、宣帝、成帝的废后,结果是“西汉之祚,由此倾微”。

另外还有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以及唐高宗以王皇后无子而废,武昭仪有子而立,既而摧毁宗室,成窃号之妖。

“是皆宠衰则易摇,宠深则易立,后来之祸,一一不善。

”范仲淹举这些例子,目的是劝皇帝回心转意,收回成命。

同时还为皇帝想出权宜之计:

“乞存皇后位号,安于别宫,暂绝朝请,选有年德夫人数员,朝夕劝导,左右辅翼,俟其迁悔,复于宫闱,杜中外觊望之心,全圣明终始之德。

”这样做还是为皇帝找梯子,让他转个弯,有台阶好下,面子上过得去。

希望皇帝做一个“明主”。

范仲淹在《表》中还说:

“臣腐儒多昧,立诚本孤,谓古人之道可行,谓明主之恩必报……。

”“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于羲皇,将安可久之基,必杜未然之衅。

”最后,范仲淹在《表》中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忠心,“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

(二)范仲淹热衷严子陵,关键是羡慕严子陵能幸逢“明主”

范仲淹被贬睦州,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既有委屈、愤懑,又有对朝廷因废后事件可能造成恶果的担心,同时又为自己未能遭逢“明主”而深感遗憾,因而对严子陵幸逢“明主”汉光武帝而深表羡慕。

范仲淹因北宋朝中废郭皇后之争而被贬黜到睦州任知州。

他一路上辛苦奔波,从钱塘江下游坐船,旅途中饱览富春山水景色。

经富春江严子陵隐居处写下了五绝一首,其诗云:

“光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到州府所在地梅城后,在公务闲暇时,他就来到七里泷,寻访严子陵的遗迹及后代,而后又组织人员在东台山麓建筑严先生祠堂,同时还免除严子陵后代4户人家的赋税和劳役,让他们管理好祠堂事务。

他这样做,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严子陵的崇敬。

难道仅仅是崇敬吗?

不是的。

这从他写的那篇著名文章《严先生祠堂记》中可以看出。

他高度赞扬了严先生的人格魅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章表面上写严子陵,实际上是通过严子陵进一步赞扬明主汉光武帝刘秀。

文章一开头就说: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

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请,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文章写了严子陵的清高纯洁,隐居深山,“泥涂轩冕”“粪土当年万户侯”,严子陵的伟大不是他单方面能够做到的,而是气量恢宏、胸襟开阔的汉光武帝成全他的。

所以,范仲淹从两个方面,比较客观辩证地来写严子陵及汉光武帝。

接下来,文章又说: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写出了严先生的品格之高,同时也写出汉光武帝的气量之大。

最后,范仲淹不得不发出深沉的感叹: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读完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范仲淹的言下之意,即自己如遇上气量大的汉光武帝刘秀,会因废后这点小事,把自己贬到睦州这种偏僻地方来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封建社会的大臣,如果不能幸逢“明主”,仅靠自己的才能,要想做出丰功伟业是十分困难的。

范仲淹在《依韵答胡侍郎见寄》一诗中深有体会地说: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寸襟灵慕昔贤。

待看朝廷兴礼让,天衢何敢斗先鞭。

(三)唐朝的开元盛世引发了范仲淹的“明主”感慨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绘的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情景。

且不论那里面有多少溢美的成分,当时的唐朝无疑是世界上生产最发达,社会最富庶、人民生活最安定的国家之一。

当然,“开元盛世”离不开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继太宗皇帝之后,又一位颇有雄心魄力、大有作为的皇帝。

他上台伊始,提拔任用一批颇有文韬武略的大臣,厉行均田制度,改革吏治,使一度中断的清明政治得以继续,从而促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个前所未有、为后人称道的盛世。

当时几个有作为的大臣,如姚崇、宋璟等人就很出名,名垂青史。

司马光曾说过:

“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虽然这些宰相大臣的个人品质、才能都非常出众,但如果不能碰到有理想有作为的“明主”,那也是明珠暗投,发挥不了作用,显示不出自己的光亮。

范仲淹有感于这一点,因此,几次在诗中写到开元盛世。

在《宋诗纪事》(卷八)中就收录范仲淹的一首七绝,诗是这样写的: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

尚有霓裳寄此花。

”诗前还有小序,序曰:

“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二十八字。

景祐元年(_034年)十月七日。

”另外,在《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一首长诗中也写到:

“幽求功业开元盛,亦作流人过梅岭。

”范仲淹向往开元盛世,更缅怀和期盼出现开创开元盛世的“明主”唐玄宗李隆基以及贤臣姚崇等历史人物。

目的还是想自己能幸逢盛世,为国出力,开创大宋盛世的大好局面。

  

二、范仲淹荣辱思想源于积极入世人生态度  

范仲淹被贬睦州期间,内心特别不平静,深感屈辱。

在睦州创作的诗歌中多次谈到荣辱的感受。

(一)范仲淹的荣辱感特别强烈

范仲淹在睦州任上写过一首《江城对月》的小诗云:

“南国风波远,东门冠盖回。

多情是明月,相逐过江来。

”从首都开封贬到南方睦州,相隔2000多公里,远离了宦海风波、是非之地、闹哄哄的官场,但又一时习惯不了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寞清冷。

世态真是炎凉,原来宾客盈门,现在变得门可罗雀。

只有多情的明月,仿佛旧时相识,依旧跟随一起渡过江来,于寂寞清冷的夜晚来陪伴并安慰着范仲淹。

眼前的现实,更增加了他内心的荣辱感受。

前后反差太大,内心实在难以承受。

他在《郡斋即事》一诗中写道: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中赖有诗。

半雨黄花秩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诗句浸润着无限的委屈和辛酸,真是一言难尽。

就连《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这类诗作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荣辱感受。

虽然表面上写民间的斗茶风俗,但笔锋一转,马上又写到政治上面去了。

斗茶是我国古代喝茶趣味游戏的一种,即比赛茶的好坏。

这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

范仲淹在他的斗茶歌中这样写道: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记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中国是一个崇尚敬佩成功英雄的国度,自古以来,都以成败论英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所以生活在官场的高官,尽管高处不胜寒,但人们依旧喜欢在高寒之地,毕竟那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标志,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地方。

一旦政治上失势,尤其是原在高处,后来被贬到低处,他的心理落差就特别大,心态就容易变形失衡。

兴衰、输赢、荣辱之感就特别强烈。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

你不理解,你想不通,又有什么用呢?

你能拿残酷的现实怎么办呢?

最后只能采取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自己。

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人前还是要表明一下自己的姿态,范仲淹也不例外。

他在《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一诗中说:

多愁多恨信伤人,今年不及去年身。

目昏耳重精力减,复有乡心难具陈。

我闻此语聊悒悒,近曾侍从班中立。

朝违日下暮天涯,不学尔曹向隅泣。

人生荣辱如浮云,悠悠天地胡能执。

贾谊文才动汉家,当时不免来长沙。

幽求功业开元盛,亦作流人过梅岭。

我无一事逮古人,谪官却得神仙境。

“人生荣辱如浮云”,可见后来范仲淹对荣辱是看开了,尤其通过与贾谊等人的对比,自己已十分满足了,至少在诗中他表现出满足的感觉。

(二)“明主”与个人荣辱的关系

一代能臣能否成就辅助当朝“明主”的丰功伟业,关键是“明主”有无创业的思想与欲望,有无驾驭政治局面和高级官员的雄才大略。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采纳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建议,吏治比较清明,刑罚宽简,又能轻徭薄赋,同情百姓疾苦,注意节俭,鼓励流散农民回乡生产,使社会经济很快恢复,物价下降,牲畜也繁殖起来。

贞观四年(630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1]。

由于唐太宗的政治抱负及精明强干,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自己名留青史,也成就了一代能臣的英名,让后来许多有才能有雄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臣十分羡慕崇拜。

相反,如果不能遭逢“明主”,你再有才能也是枉然,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就说宋朝的高宗皇帝称帝后,北有金兵压境,南有群盗骚扰,岳飞抱着尽忠报国的决心,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扫除闽粤赣等地的内患,深为高宗和朝廷倚重,为此,高宗手书“精忠报国”4个大字予以褒奖。

可是不久,岳飞就在风波亭被害。

岳飞无罪,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事,闪烁其词,仅以“莫须有”的罪名搪塞应付。

岳飞之死最终成为千古冤案。

为什么这么有文韬武略的大将必须去死呢?

关键是高宗赵构生怕父亲和哥哥回来,他就没有皇帝的位置可坐了。

不是高宗忘记了金人的南侵,忘记了徽宗、钦宗所受的屈辱,而是生怕岳飞打仗太厉害,如果把金人打败,把徽宗、钦宗迎接回来,自己就当不了皇帝了,就享受不了九五之尊的荣耀,就会失去一言九鼎的权威,就过不上嫔妃成群的舒心日子。

碰到这样有私心且不讲人伦道德的皇帝,再能干的文臣武将你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当看了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满江红》就觉得非常过瘾。

过去人们都把矛头指向秦桧,让他背历史黑锅。

只有文征明翻了这一历史冤案,把矛头直指宋高宗,一针见血,揭示本质。

文征明词是这样写的: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也何能,逢其欲。

读罢文征明的词,再回到“明主”与良臣的关系,不能不引人深思,让人发出深沉的感叹。

范仲淹如能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也许他的作为在历史上将会更光彩。

(三)范仲淹的荣辱感这么强烈,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范仲淹十分崇尚儒家学说,对孔孟之道根深蒂固,深信不疑。

他积极实践儒家的入世思想: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两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