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272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docx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

【课题】第五章现代仓储作业管理(10学时)

【课型】理论课

【学习目标】

·掌握仓储作业基本流程

·掌握储位编码方法,货物编号方法,货物储存位置优选方法

·熟悉入库作业、搬运作业、储存作业、盘点作业的方法

·了解仓储货物保管方法

【主要内容】

·储位编码方法

·货物编号方法

·货物储存位置优选

·验货方法

·搬运活性的概念

·入库作业、搬运作业、储存作业、盘点作业的方法

·货物保管方法

【重点】

·仓储作业基本作业流程

【难点】

·仓储作业流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教学方法】

·讲授

·案例讨论

【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准备】

水彩笔、白板,、电脑课件。

【参考书目:

1梁军何民爱编《仓储管理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永生主编《仓储与配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周全申主编《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

【作业】

1.简述货物编码的原则。

2.装卸搬运作业的特点有哪些?

3.简述储存合理化的标志。

4.储存保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简述货物编码的原则。

(1)唯一性原则

所谓唯一性是指被标识的货物应与货物编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编号对象,只能有一个编号,每一个编号只能标识同一货物。

(2)简明性原则

货物编号应简明、易记、易校验,号位不易太长,既便于手工操作,又便于机器处理和贮存。

(3)层次性原则

货物编号要层次清楚,能清晰地反映分类体系内部各货物类目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

(4)可延性原则

可延性是指货物编号结构应留有足够的后备码位(空号),当需要增加新类目时,不需要破坏该货物编号结构再重新编号。

(5)稳定性原则

货物编号确定后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经常或轻易变更,以保证编号系统的稳定性。

2.装卸搬运作业的特点有哪些?

一般来说,装卸搬运具有以下特点:

(1)作业量大

作为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装卸搬运操作在物流运动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货物的供应需求过程中,随着运输方法的变更、仓库的中转及翻垛、货物的集疏、物流的调整等,搬运作业量会大幅度地提高。

(2)对象复杂

在物流过程中,货物的多种多样,它们在性质上、形态上、重量上、体积上以及包装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

即使是同一种货物在搬运前的不同处理方法,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搬运作业。

不同的储存方法,不同的运输方式在搬运设备运用、搬运方式的选择上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作业不均衡

装卸搬运作业是一种支持、保障性活动。

它会受到货物产需衔接、市场机制等条件的制约,随着物流量的波动而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各种运输方式由于运量上的差别、运速的不同,使得港口、码头、车站等不同物流结点也会出现集中到货或停滞等待的不均衡搬运。

(4)对安全性要求高

装卸搬运作业是一种衔接性的活动,需要人与机械、货物相结合。

因此,对人、机械和货物的安全性都要求较高。

而工作量大、情况多变、作业环境复杂等又导致了搬运作业中大量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

与其他物流环节相比,装卸搬运作业的安全系数较低。

3.简述储存合理化的标志。

(1)质量标志

保证储存物的质量,是完成储存功能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物流配送活动的前提。

在储存中增加了多少时间价值或是得到了多少利润,都是以保证被储物质量为条件的。

(2)数量标志

在保证被储物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数量范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被储物合理的数量范围的界定,应该考虑在消耗稳定、资源及运输可控的约束条件下,所形成的储存数量控制方法。

(3)时间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寻求最短的储存时间,它是和被储物数量有关的问题。

储存量越大而消耗速率越慢,则储存时间越长,反之越短。

在具体衡量时往往用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时间指标,如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

(4)结构标志

  从储存不同规格、品种、花色的储存数量比例关系,对储存合理性进行判断。

尤其是相关性很强的各种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能反映储存合理与否。

如A物品与B物品相关性很强。

当A物品耗尽,即使B物品仍有一定数量,也将难以出库。

如果不及时对A物品进行补货,势必会造成B物品的呆滞积压。

 (5)分布标志

  不同地区储存的数量比例关系,可以依次判断对需求的保障程度,也可以此判断对整个物流的影响。

  (6)费用标志

仓租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资金占用利息支出等各种库存费用的大小,都能判断储存的合理与否。

4.储存保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对储存货物和设施进行ABC管理

  通过ABC分析,分别找出各种货物的合理库存量和保存方法,实施重点管理,减少成本。

(2)追求经济规模,适度集中库存

  利用储存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储存取代分散的小规模库存,追求规模效益。

 (3)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通过采用单元集装存储,建立快速分拣系统等方法,增加仓库的吞吐能力,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储存成本下降等。

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加快货物周转速度,实现合理化储存。

 (4)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对同种类物品采用“先进先出”管理方式,保证储存期不至于过长。

 (5)提高储存密度,减少劳动消耗

通过采取高垛、密集型货架、窄巷道式通道等方法,合理布局,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单位存储面积利用率,以降低成本。

 (6)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

如“四号定位”法、“订货点”法、“电子计算机定位系统”等方法。

 (7)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通过先进的识别、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储存情况,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监测清点的有效方式主要有:

“五五化”堆码,是我国手工管理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储存物堆垛时,以“五”为基本计数单位,五五成行、五五成堆后,大大加快了人工点数的速度,且少差错;光电识别系统,在货位上设置光电识别装置,该装置对被存物扫描,并将准确数目自动显示出来,这种方式不需人工清点就能准确掌握库存的实有数量;计算机监控系统,用计算机指示存放,可以防止存取时出现差错,结合条形码认寻技术,还可以了解所有货物的准确情况。

 (8)采用现代储存保管技术

  采用各种先进科技手段,改善保管条件和保护货物质量。

可采用的保管技术有:

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

利用现代先进的保管技术是储存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9)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储运一体化方式

采用集装箱后,有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节省多余的出、入库等储存作业,因而对改变传统储存作业有很重要意义,是储存合理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反思】

5.1入库作业管理

5.1.1入库作业流程

入库作业是指从接到入库通知单后,经过接运提货、装卸搬运、检查验收、办理入库手续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构成的工作过程。

图5-1所示为进货作业流程图。

5.1.2货物的检验

货物的检验是指对货物的质量、数量、包装进行检查验收的总称。

货物验收的要求:

1.检验单货是否相符

2.检验包装是否符合要求

3.检查货物质量是否合格

4.商品条形码验收

开始

收到到货通知单

货车到达

卸货

拆箱

验货

进货记录

确认货位

 

图5-1进货作业流程图

5.1.3上货位

对于已经验收的货物,应放置在货位上,将其货位记入收货位置表中。

如下表5.1所示。

5.1.4优选货位的原则和方法

“先进先出”原则

(一)储位编码的作用

①为发货、拣货、补货人员提供存取货位置,提高工作效率。

②为计算机提供储位记录,以便识别及分析处理。

③盘点货物方便。

④有利于储存空间、控制质量、降低成本。

表5.1货物位置表

发货通知单

订货号

产品代码

生产日期

产品批号

单位

收货地址

货位编号

(二)储位编码方法

1.“四号定位”方式

“四号定位”方式是用一组四位数字来确定存取位置的固定货位方法,是我国手工管理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这四个号码是:

序号、架号、层号、位号。

2.电子计算机定位系统

电子计算机定位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容量大,检索迅速的优势,在入库时,将存放货位输入计算机,出库时向计算机发出指令,并按计算机的指示人工或自动寻找,找到存放货,拣选取货的方式。

(三)货物编号的原则

1.唯一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可延性原则

5.稳定性原则

(四)货物编号的方法

1.伸式编号法

伸式编号法是由1开始,按数字顺序一直编下去。

多用于账号或发票编号

例如:

编号货物名称

1空调

2冰箱

3洗衣机

┆┆

n微波炉

2.分组编号法

分组编号法是按货物特性分多个数字组,每个数字组代表货物的一种特性。

例如:

   货物类别  货物形状  供应商代号  货物尺寸

075006110

其编号意义如表5.2。

表5.2分类编号表

货物

类别

形状

供应商

尺寸大小

意义

编号

07

饮料

5

圆筒

006

统一

110

100×200×400

这种方法分段清晰,表示明确,容易记忆,使用较广。

3.实际意义编号法

实际意义编号法是按照货物名称、重量、尺寸、分区、储位、保存期限等实际情况编号。

例如:

某货物的编号法如图5-3所示。

FO4915B1

表示B区第1排货架

表示尺寸4×9×15

表示Food,食品类

图5-3实际意义编号图

5.2储存作业管理

所谓储存是指保护、管理、贮藏货物。

储存能使“物”在效用最高的时间发挥作用,发挥“物”的潜力,实现时间上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

5.2.1储存合理化

所谓储存合理化是指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一)合理储存的内容

  1.储存量合理

2.储存结构合理

3.储存时间合理

4.储存条件合理

(二)储存合理化实施要点

  1.对储存货物和设施进行ABC管理

  2.追求经济规模,适度集中库存

  3.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4.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5.提高储存密度,减少劳动消耗

  6.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7.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8.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

  9.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储运一体化方式

5.2.2货物保管方法

(一)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

1.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内在因素

(1)商品的物理性质。

包括商品的吸湿性、导热性、耐热性、透气性等。

(2)商品的机械性质。

包括商品的弹性,可塑性,强力,韧力、韧性、脆性等。

(3)商品的化学性质。

包括商品的化学稳定性、商品的毒性、腐蚀性、燃烧性、爆炸性。

(4)商品的化学成分。

根据构成商品的元素,将商品分为无机成分的商品和有机成分的商品两大类。

①无机成分的商品。

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盐。

如化肥、部分农药、搪瓷、玻璃、五金及部分化工商品等。

②有机成分的商品。

属于这类成分的商品,其数量相当庞大,如棉,毛,丝,麻及其制品,化纤塑料,制品,石油产品、有机农药、有机化肥、木制品、皮鞋、纸张及其制品,蔬菜、水果、食品、副食品等。

(5)商品的结构。

2.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1)空气中的氧。

(2)日光。

(3)微生物和仓虫。

(4)温度。

气温是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5)空气湿度。

(6)卫生条件。

(7)有害气体。

(二)商品的霉腐与防治

商品的霉腐是指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商品生霉、腐烂发臭等质量变化的现象。

商品霉腐的防治:

(1)加强仓储管理。

管理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①加强商品入库验收。

②选择合理的储存场所。

③坚持在库检查。

④加强仓库温湿度管理,是对商品霉腐的外因进行限制的重要手段。

(2)药物预防。

(3)气相防霉腐。

①真空充氮防霉腐。

②二氧化碳防霉腐。

(4)低温冷藏防霉腐。

(三)金属商品的锈蚀与防治

金属商品由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的损坏现象叫做金属商品的锈蚀(或腐蚀)。

金属锈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金属商品的防锈

目前仓贮金属商品的防锈方法,主要有涂油防锈、气相防锈和可剥性塑料封存等。

(1)涂油防锈。

(2)气相防锈。

(3)可剥性塑料封存。

(四)化学危险品的安全储存与运输

化学危险品的品种很多,目前商业部门经营和保管的也有上千种。

按其危险性质,交通运输及公安消防部门将其规定分为十大类,下面分别叙述:

1.爆炸品

2.氧化剂

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4.自燃性商品

5.遇水燃烧物品

6.易燃液体

7.易燃固体

8.毒害品

9.腐蚀品

10.放射性物品

使化学危险品安全储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入库验收,

2注意运输及装卸搬运

3注重仓库环境

④做好安全消防。

5.3出库作业管理

商品的出库,也称发货。

它是根据业务部门或存货单位开具的出库凭证,从对出库凭证审核开始,进行拣货、分货、发货检查、包装直到把商品点交给要货单位或发运部门的一系列作业过程。

5.3.1出库作业的流程(一般的出库作业流程如图5-4所示。

5.3.2出库作业的基本方式

(一)货物出库的方式

货物出库的基本方式有:

送货、自提、过户、取样和转仓。

1.送货

仓库根据货主单位预先送来的“提货单”,通过发货作业,把应发商品交由运输部门送达收货单位,这种发货形式就是通常所称的送货制。

送货具有“预先付货、按车排货、发货等车”的特点。

仓库实行送货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仓库可预先安排作业,缩短发货时间;收货单位可避免因人力、车辆等不便而发生的取货困难;在运输上,可合理使用运输工具,减少运费。

2.自提

由收货人或其代理持“提货单”直接到库提取,仓库凭单发货,这种发货形式就是仓库通常所称的提货制。

它具有“提单到库,随到随发,自提自运”的特点。

3.过户

过户,是一种就地划拨的形式,商品虽未出库,但是所有权已从原存货户转移到新存货户。

仓库必须根据原存货单位开出的正式过户凭证,才予办理过户手续。

4.取样

货主单位出于对商品质量检验、样品陈列等需要,到仓库提取货样(一般都要开箱拆包、分割,发给若干细数)。

仓库也必须根据正式取样凭证才予发给样品,并做好账务记载。

5.转仓

货物转仓是货物存放地点的变化。

某种货物由于业务上的需要,或由于货物特征的原因而需要变更储存场所,从一个仓库移至另一个仓库储存时,这就是转仓的发货形式。

出库前的准备

核对出库凭证

备料

复核

交点和清理

 

图5-4出库作业流程

5.4盘点作业管理

货物盘点检查是对仓库储存货物按预定计划或有针对性地进行清点,对于准确了解和掌握储存物的数量、质量、动态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5.4.1盘点作业的准备与组织

(一)人员准备与组织

(二)现场准备

盘点前需对储存场所做好以下准备:

1)对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货物,予以标明不在盘点之列。

2)对于已办理出库手续的货物,亦不在盘点之列,需运到配送区域。

3)整理货物堆垛,货架以及其间的货物,使之整齐有序,以便清点。

4)检查计量器具,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三)技术准备

对货物名称、品种、规格等的分类要统一口径,以账目记载为准,避免因技术概念不准确导致盘点结果发生错误。

(四)计数方法

盘点时所用的计数方法必须与货物入库验收时的计数方法一致,如计件、检斤、检尺换算重量或体积等。

(五)盘点作业方法

盘点方法有两种:

账面盘点和现货盘点。

5.4.2盘点结果的处理

(一)盘点出现盈亏的原因分析

1.货物入库登记账卡时看错数字;

2.运转途中发生的损耗在入库检查中未被发现;

3.盘点时计算有误,或计算方法不符;

4.由货物本身的情况而产生的自然损耗;

5.因气候或温湿度影响而发生腐蚀、硬化、变质、生锈、发霉等导致货物失去原有使用价值而发生数量短缺;

6.液体货物容器破损而损耗;

7.包装或分割出库时发生错误使数量短缺;

8.衡器、量具不准或使用方法不当引起数量错误。

(二)盘点结果的评价

1.盘点数量误差。

其计算公式为:

盘点数量误差=实际库存数-账面库存数(5―1)

2.盘点数量误差率。

其计算公式为:

盘点数量误差率 = 盘点数量误差 ÷实际库存数(5―2)

3.盘点品项误差率。

其计算公式为:

 

盘点品项误差率 =盘点误差品项数÷盘点实际品项数(5―3)

4.平均每件差品金额。

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每件差品金额=盘点误差金额 ÷盘点误差量(5―4)

5.盘点次数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盘点次数比率 =盘点误差次数 ÷盘点执行次数(5―5)

6.平均每品项盘差次数率。

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每品项盘差次数率 =盘差次数÷盘差品项数(5―6)

5.5装卸搬运作业管理

装卸搬运是指将不同散装、包装或整体之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平面垂直方向加以提起、放下或移动,可能是要运送,也可能是要重新摆放物料,而使货物能适时、适量移到适当位置或存放场所的一种作业过程。

5.5.1装卸搬运作业的原则

1.有效原则

2.连续作业原则

3.最短距离原则

4.装卸搬运活化原则

5.协调兼顾原则

5.5.2搬运作业的方法

装卸搬运作业的方法,可以按作业对象、作业手段、装卸设备、作业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按作业对象分

  1.单件作业法

2.集装作业法

3.散装作业法

(二)按作业手段和组织水平分类

  1.人工作业法

2.机械化作业法

3.综合机械化作业法

(三)按装卸搬运设备作业特点划分

  1.间歇作业法

2.连续作业法

5.5.3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

(一)搬运活性分析

搬运活性指数是指物品存放状态对装卸搬运作业的方便(难易)程度。

搬运指数越大,越容易搬运,反之则相反。

如表5.3所示。

表5.3搬运活性分析

活性指数

物品状态

作业说明

需要作业数

0

杂乱地堆在地面上

集中、搬起、升起、运走

4

1

装箱或经捆扎后的状态

搬起、升起、运走

3

2

箱子或被捆扎后的物资,下面放有枕木或其他衬垫,便于叉车或其他机械作业

升起、运走

2

3

置于装卸、搬运机械上,可即刻移动

运走

1

4

被装卸、搬运的物资,已经被起动,被直接作业

0

从理论上讲,活性指数越高越好,但在实际的储存中,活性指数为4的输送带和活性指数为3的车辆,在一般的仓库中却很少被采用。

这是因为大批量的物资不可能存放在输送带和车辆上的缘故。

为了说明和分析物资搬运的灵活程度,通常采用平均活性指数的方法。

这个方法对某一物流过程物资所具备的活性情况,累加后计算其平均值,用δ表示,以它的大小来确定是否改变搬运方式。

当δ<0.5时,指所分析的搬运系统半数以上处于活性指数为0的状态,即大部分处于散装情况,其改进方式可采用料箱、推车等存放物资。

当0.5<δ<1.3时,则是大部分物资处于集装状态,其改进方式可采用叉车和动力搬动车。

当1.3<δ<2.3时,装卸、搬运系统大多处于活性指为2,可采用单元化物资的连续装卸和运输。

当δ>2.3时,则说明大部分物资处于活性指数为3的状态,其改进方法可选用拖车、机车车头拖挂的装卸搬运方式。

(二)装卸作业合理化措施

1.减少和消除无效作业

2.装卸作业的机械化

3.推广组合化装卸

5.5.4装卸搬运作业的计算

(一)装卸货物搬运设备数量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5-7)

式中:

利用系数是指一台机器每天使用时间的百分比。

例如,机器因故障暂停。

(二)装卸搬运系统能力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5-8)

  (5―9)

式中:

物流速度是指每单位时间搬运的货物量。

运输长度是指搬运距离。

(三)搬运设备起重量利用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5-10)

该项指标反映各种起重机、叉车、堆垛机等额定起重量被利用程度。

因而也反映了装卸搬运设备与搬运作业量的适配程度。

(四)装卸搬运次数的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5-11)

货物的装卸搬运只能使货物在空间上产生位移,不仅不能提高或增加物资的使用价值,而且多次装卸搬运,增加了造成货物损坏的可能性。

同时,货物装卸搬运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是要追加到其价值上去的,因此,必须设法减少装卸搬运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