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104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章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级的撅念

1、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②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③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4、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

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

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3)支持功能:

从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

(4)塑造功能:

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5、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要注意:

①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②对积极地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③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班级成员互不认识,大家共同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集体工作主要靠教师指挥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班集体发展的成熟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集体舆论是集体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赞同的意见和思维取向

(2)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语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6、良好的人际关系7、高度的凝聚力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三)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四)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六)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1、定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2、功能

(1)维持功能:

指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

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一)课堂结构

1、课堂结构即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

2、从横向上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中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从纵向上看,则包括课堂教学计划之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组织以及时间划配

4、对于具体一节课的结构把握如何,可以从四个指标来衡量:

即量(质量和数量)、序(程序或安排)、度(教学要求的程度、速度、强度)、势(教学情境),它们共同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背景因素:

主要包括课堂文化和课堂设计的状况,以及既有的师生关系2、教学目标

3、课堂规模:

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数多少4、凝聚力5、课堂规范6、教师领导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1、目标原则2、激励原则3、反馈原则4、系统原则5、动态原则

6、尊重学生原则7、民主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实践性原则10、方向性原则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

3、教师效能取向: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积极的课堂气氛:

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

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是最理想的状态

2、消极的课堂气氛:

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3、对抗的课堂气氛:

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3)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①接受②反馈③输入④输出

2、学生的因素

(1)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2)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3)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二者缺一不可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1、课堂纪律的含义: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2、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

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3、儿童纪律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学生经常拒绝服从管教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字生以自私自利为表现

(3)人际纪律阶段:

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4)自我约束阶段:

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4、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即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中小学班级最好以25—40人为宜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课堂教学结构: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②课程表的编制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组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消极、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①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②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③情绪型问题行为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

(2)我国学者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①行为不足主要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

②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

③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①适应不良②厌烦③挫折与紧张④寻求注意与地位⑤过度活动⑥性别差异

(2)教师的因素:

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手段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②大众媒体③课堂内部环境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对已经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采取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处理

(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

第三章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②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③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适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活动形式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主要分为三类: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2、内容:

①班会②科技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节日纪念日活动⑤课外阅读活动⑥其他班级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①选题②制订活动计划③活动实施与总结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第四章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可分为: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模型下学生的成绩较为稳定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任课老师的之间的关系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①思想道德素质②专业素质③身心素质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1、充分了解学生

2、全面教育引导学生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对于先进生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战胜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对中等生的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三)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班级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和班级制度管理。

其中的班级制度管理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级档案制度、班务日志、班级体育卫生制度、劳动制度、学生评优和操行评定等。

1、建立学生档案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2、操行评定步骤:

①学生自评②小组评议③班主任评价④信息反馈

3、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①基本情况②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③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五)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①统一任课教师②学校领导③班委会④少先队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章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扣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2、“学生楷模”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合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3、角色新年阶段:

教师自觉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包括:

组织和运用材料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2、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罗森塔尔效应

(四)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1)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一般教育效能感:

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4、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外部因素:

①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效能感的影响②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

(2)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部因素:

①教学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情绪的唤起④科学的教育观

(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汪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三)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4、我认知出现偏差。

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四)职业倦怠:

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五)促进教师心理键康的理论和方法

1、调整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3、调理情志,增强抗压力

4、善于交往,改进教育人际关系5、科学用脑,适当休闲6、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7、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专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