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070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学重点.docx

《环境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重点.docx

环境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特性环境的特性

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开放性,有限性,相对稳定性,脆弱性,

2.研究任务

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

环境的背景知识:

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

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3.环境问题的分类

(1)第一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自然灾害、地方病)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

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

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主要指: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对废弃物处理的不妥,以及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

4.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活动

全世界最重要的环境保护纪念活动是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也比较重要。

除此以外: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5月31日为世界禁烟日,6月17日为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

5.人为什么说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国陆地的总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耕地、天然草场、林地的绝对量都很大,均占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特别是人均生物资源很少。

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均生物资源并不丰富、但经济却高度发达的国家(以耕地为例,英国为1.8亩、当时的联邦德国为1.8亩、日本为0.6亩)。

然而这些国家的发展在历史背景和国情方面与中国是不一样的。

由于中国的有限耕地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要种植经济作物,为工业提供原料。

因此,精心保护有限的生物资源不遭受污染和破坏,就成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2)制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8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是世界上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环境与资源、特别是有限的生物资源已经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成为制约中国振兴经济和发展农业的障碍。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就成为中国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3)创设一个适宜、健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现代化,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它是用大量的生命、金钱和时间换来的。

  在中国,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基于这样的目的、和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国确定的发展方式和目标都与他们有所不同。

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方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并将此作为国家的一项行动基础。

(4)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既要看到今天,又要保护后代人的利益

  中国环境保护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保护资源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既要为当代人着想,又要为子孙后代人考虑。

  因此,我们说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大气层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特点

主要成分:

紧贴地面的一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都集中在这一层。

高度范围:

从地面到12km,低纬度17-18km,高纬度8-9km.主要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平均递减率为0.6℃/100m。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平流层特点

主要成分:

臭氧范围:

对流层顶50-55km主要特点:

1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有利于飞机飞行。

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大气的成分(前两个是重点)

(一)大气的恒定组分大气的恒定组分是指大气中的O2、N2和稀有气体。

在近地层大气中这些气体组分地含量几乎可认为使不变的,它们约占大气总量的99.96%。

(二)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

(三)大气的不定组分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是大气中的不定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的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动植物及物体的现象,叫大气污染。

6.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发生类型分: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为:

1、固定源:

位置和地点固定不变的污染源。

主要指工矿企业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

冶金、钢铁、建材等工业都是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固定源。

2、流动源:

交通工具在行驶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而形成的污染源。

按排放空间高度分:

1、高架源:

在距地面一定高度排放污染物,如电厂烟囱等。

2、低架源:

在地面上或离地面高度很低的排放源。

按排放形式分:

1、线源:

沿着一条线排放污染物,如汽车、火车等2、面源:

在一个大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煤田自燃的煤堆、密集而低矮的居民住宅烟囱群等3、点源:

集中在一点或在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烟囱等

7.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条件

(1)充足的阳光,无风;

(2)出现逆温;(3)大气含有一定浓度的NO2和碳氢化合物。

8.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一)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二)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9.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1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2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

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10、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论述举例)

一、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1.改革能源结构,逐步用二次能源代替一次能源,开发无污染能源,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2.改革燃烧装置和燃烧方式,提高热效率。

3.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生产工艺。

4.利用余热、余气,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治理主要污染物

三、种植树木草坪;

四、掌握气象变化规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

五、加强城镇规划,搞好环境功能分区。

1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的区别(作业本上有)

网上答案: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可分为:

非反应物质,其性质较稳定;反应性物质,性质不稳定,在大气中常与某些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或作为催化剂促进其它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如二次污染物硫酸烟雾(又称硫酸气溶胶)形成过程。

往往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危害大得多

12、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较

类型

发生时间

中毒情况

原因

伦敦烟雾事件

还原型

1952年12月

胸闷、咳嗽、喉痛和呕吐,5天内4000人死亡,历年共发生12起,死亡近万人

粉尘中Fe2O3使SO2转变成硫酸,附着在烟尘,吸入肺部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氧化型

1943年5月到10月

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喉炎。

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

石油工业和汽车废气在紫外线辐射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

第三章水体环境

1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1).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2.)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3.)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4.)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5).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A.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B.减少农业用水,实行科学灌溉C.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A.建造水库B.跨流域调水C.地下蓄水D.海水淡化E.拖移冰山

F.恢复河、湖水质G.合理利用地下水

(3.)加强水资源管理(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3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以至于对水的用途产生不利和不合理影响的现象,叫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作用:

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而降低的现象。

4.我国水污染的特征

(一)污染不断加剧,水质恶化日趋严重

(二)各流域水体自南向北水质逐渐变差

(三)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不容轻视

5.需氧污染物

A.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

(1)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2)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的过程通常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物——CO2、H2O、NH3等第二阶段NH3——NO2-、NO3-

B.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化学需氧量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需氧化剂的数量,用O2mg/L表示。

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前者测定值通常低于后者。

COD不受水质条件的影响,测定费时少,但因不能完全氧化有机物以及不能正确反应生物氧化时的耗氧量,因此不如BOD确切。

C.总有机碳(TOC)——TotalOrganicCarbon总有机碳表示水体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D.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TOD表示水体有机物中C、H、N、S全部被氧化时即生成CO2、H2O、SO2和NO时所需氧气的量。

6.水体富营养化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与氮、磷的关系总磷超过20mg/m3,或无机氮超过300mg/m3,即可认为水体外于富营养化状态。

7.河流污染的特点: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物扩散快,污染影响大

水库污染特点:

污染来源广,种类复杂、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地下水污染特点:

污染来源广、污染难以治理、污染危害严重,集中在北方。

8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

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2、处理好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3、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4、调整工业布局

 

第四章土壤环境

1为什么土壤具有自净功能、(从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自净作用:

即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有机和无机胶体等土壤自身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土壤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五种成分组成,是固体、液体、气体三相共存的多相体系。

其相对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大体上固体部分占50%,土壤空气占20%,土壤水分占30%。

为什么有自净能力(网上的答案):

首先,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

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可进行挥发、稀释、扩散和浓集以至移出土体之外。

第二,土壤是一个胶体体系。

对于某些可呈离子态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进入土壤后,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可以大大改变其有效含量,成为土壤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自净和富集的关键因子。

第三,土壤是一个络合-螯(áo)合体系。

土壤中有许多天然的有机和无机配位体,如土壤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物质或分泌物,如酶等。

第四,土壤是一个氧化还原体系。

其氧化还原作用影响有机物质分解的速度和强度,也影响有机和无机物质存在的状态(可溶性和不溶性),从而影响到它们的迁移转化。

第五,土壤是一个化学体系。

土壤中的化合物或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还直接受到土壤中化学平衡(溶解和沉淀)过程的控制,在重金属和磷的迁移转化中,化学平衡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六,土壤是一个生物体系。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主体。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上述过程,无论是个别地或是彼此联系地、同时地、相继地、或是相互交迭地发生,也还没有完全概括复杂的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以及净化机制。

2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持久性3、危害的严重性土壤污染的危害:

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其它环境问题

3土壤净化: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4、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土壤胶体对农药的吸附作用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4、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5、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与代谢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因素

农药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水溶性、极性、挥发性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日照条件、耕作方式、作物种植、灌溉

土壤性质:

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粘粒含量、金属离子含量、pH值、微生物种类数量

5、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2、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3、重金属的化学沉淀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污染特征:

(1)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也难被微生物降解

(2)具有潜伏性

(3)在土壤中存在着背景值,且背景值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4)同一种重金属,由于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不同,其污染性质与危害程度也不相同

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重金属:

土壤重金属总量、重金属赋存形态、伴随离子(拮抗效应与协同效应)

土壤:

土壤溶液pH值、土壤Eh、土壤胶体种类及数量

生物:

种类、性能

6.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施加抑制剂

(2).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3).改变耕作制度(4).客土深翻(5).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第五章

1、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侵占土地,造成资源浪费

2.污染土壤

3.污染水体

4.污染大气

5.影响环境卫生

6.长期对方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会造成滑坡泥石流

2、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的原则: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危险废物定义(WHO):

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以免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称为“危险废物”。

4、固体废物定义:

“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通常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

一般是指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治、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按时间)

1按时间来划分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2按研究问题的空间范围划分:

局地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全球环境质量评价

3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等

4按评价规模划分:

单个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性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带给环境的影响。

它不仅要研究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途径,也要研究污染因子在环境中运输、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生物的危害程度。

早在1969年美国首先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后来,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相继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1979年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1983年12月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同时”;1989年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推行新老“八项制度”。

所谓八项制度,简单说就是老三项制度和新五项制度的总称。

即: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3、污染集中控制

4、限期治理5、排污许可证制度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三同时”制度8、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及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

• 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传统工业布局做法的重大改革;

• 3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 4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

•环境规划的概念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内涵

(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包括对人类经济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环境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二)综合性(三)区域性(四)动态性

(五)信息密集(六)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规划的类型(前两个)

(一)按规划期划分

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二)按环境与经济关系划分

1.经济制约型2.协调型3.环境制约型

(三)按环境要素划分

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2.水污染控制规划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五)按性质划分

1、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如经济协作区、能源基地、城市、水域

(2)部门(或专业)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如工业、商业、农业

3、自然保护规划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部分:

①人口与经济部分,如人口密度、素质,经济的规模及生产技术水平等;

②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它对环境有着根本性影响和作用;

③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这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控制目标;

④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这是确定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八章

温室气体有哪些:

主要指:

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碳等

酸雨早在19世纪中叶就在英国发生过,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煤炭的大规模的利用和燃烧,造成大气质量恶化和酸雨的产生。

从1870年起到1963年近百年中发生了几十起烟雾事件。

中国酸雨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酸雨污染呈加速发展趋势。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江以南地区。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均降水pH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几乎“逢雨必酸”的程度。

北起青岛、南至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年均降水pH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臭氧:

为温室气体

臭氧洞最早出现:

1984南极上空首次;1989北极上空首次

第九章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中国人口发展特点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二)分布不均衡

(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率高。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使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四)人口老龄化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

(五)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人口男女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