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75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docx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

第十一单元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认识盐的组成掌握盐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探索法和知识整理归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和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盐的化学性质2、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类比—迁移—归纳。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而化学中的盐是一类物质。

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举例:

氯化钠、碳酸钠、高锰酸钾

引出课题

【板书】一、氯化钠

 

【小结】用途:

①生理活动②调味品③医疗④农业⑤腌渍食品⑥消除积雪

【讲解】混合物的分离

1、阅读:

课本P130

2、讨论:

氯化钠的用途、分布、制取

3、了解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溶解情况并得出结论。

活动与探究:

粗盐的提纯(另安排一节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氯化钠的用途。

 

培养实验技能。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1、碳酸钠纯碱、苏打

碳酸氢钠小苏打

碳酸钙大理石、石灰石

2、性质

(实验)

CaCO3+HCl—

Na2CO3+HCl—

NaHCO3+HCl—

【归纳】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Na2CO3+Ca(OH)2-

2NaOH+CaCO3--

1、阅读课本

讨论交流: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式、俗名、用途。

2、完成化学方程式

3、观察现象

培养自学能力、相互学习

【归纳】1、该反应可制备烧碱

2、以上反应的特点

【板书】复分解反应

 

练习:

K2CO3+Ca(OH)2—

理解概念:

练习:

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H2+CuO=Cu+H2O

2KMnO4=K2MnO4+MnO2+O2↑

CaO+H2O=Ca(OH)2

Fe2O3+6HCl=FeCl3+H2O

 

加深理解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盐与食盐

二、食盐的获得和用途

三、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和碳酸钙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根据复分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现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对组成或结构决定性质有进一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盐的化学性质2、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类比—迁移—归纳。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

1、酸的化学性质。

2、碱的化学性质

回忆、回答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板书】三、盐的性质

1、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盐+金属→盐+金属

条件:

前换后,盐可溶

 

(小结)反应条件:

a、前面的金属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b、不用K、Ca、Na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

(小结)反应条件:

a、反应物都可溶

b、生成物须有一沉淀

 

(4)盐+盐→另外两种盐

(演示)NaCl+AgNO3→

BaCl2+Na2SO4→

(小结)反应条件:

①反应物都可溶

②生成物须有一沉淀

分析、归纳、附录找出规律:

(1)可溶性碱

KOH、NaOH、Ba(OH)2、Ca(OH)2

盐:

钾、钠、铵硝酸盐都易溶

盐酸盐除氯化银不溶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

大多数碳酸盐都不溶

练习:

Fe+CuSO4→

Al+CuCl2→

Cu+AgNO3→

 

(练习)

Na2CO3+HCl--(CO32-的检验)

AgNO3+HCl--(Cl-的检验)

BaCl2+H2SO4--(SO42-的检验)

(练习)

CuSO4+NaOH→

FeCl3+NaOH→

Na2CO3+Ca(OH)2→(制备NaOH)

 

观察现象

识记酸、碱、盐的溶解性,为以后学习做铺垫

 

【提问】1、反应中那些属于复分解反应

2、酸和碱的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3、分析上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的生成物有何特点?

4、酸碱盐之间是否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酸+盐

酸+碱

盐+碱

盐+盐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能进行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进行的说明理由)

①AgCl+HNO3

②Cu(OH)2+H2SO4

③CuSO4+BaCl2

④K2CO3+HCl

⑤Fe(OH)3+KNO3

⑥Hg+AgNO3

⑦KCl+H2SO4

 

加深理解

会应用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板书设计】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CO32-或HCO3-检验

2.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肥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2)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3)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主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化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人的生长离不开营养,植物的生长也是一样,需要充足的养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第一、二段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⑵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很多,但氮、磷和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和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阅读教材,

讨论回答,

 

思考回答。

 

学生聆听讲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引出课题。

 

自然引出化肥,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表

格。

常见种类

对植物的作用

缺少时症状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结合表格,

阅读教材。

小组讨论,

交流体会,

完成表格。

 

指导阅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条理化、系统化地整理知识。

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影响。

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气并使之转化为氮肥呢?

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却能够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氮肥。

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常将其他植物和豆科植物种植在一起。

这种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思考回答

 

仔细听讲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肥料

⒈三种化肥的比较

⒉氮的固定

常见种类

对植物的作用

缺少时症状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⒊施用化肥的利弊

 

课题2化学肥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根据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签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签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签别的探究,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理解化学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难点:

对几种常见化肥的签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H试纸、玻璃棒、烧杯、试管、酒精灯、红色石蕊试纸、三角架、铁片、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

[教学过程]

五、实验探究,学会鉴别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座的同学中在将来可能会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怎样鉴别常见的化学肥料呢?

[学生探究]探究一:

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学生探究]探究二:

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克,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观察现象.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氮肥

钾肥

硫酸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灼烧

 

加熟石灰研磨

 

[师]铵根离子的检验:

碱(或碱性)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师]1.NH4HCO3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混合在一起使用?

2.为什么土壤不能长期使用某一种化肥?

[补充实验]用pH试纸测定碳酸氢铵、硫酸铵、过磷酸钙、碳酸钾溶液的pH。

[师]根据探究,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生]归纳小结: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加水

灼烧

加熟石灰

[投影]农村中常用的鉴别化肥的方法.

在农村,人们总结出以下鉴别化肥的简易方法。

一看:

液态化肥,有刺激性氨臭气味的是氨水;像鱼卵的白色固体,一般是尿素;灰色粉未或颗粒,一般是过磷酸钙;黄褐色或灰褐色粉未一般是磷矿粉;白色晶体可能是硫铵、碳铵、氯化钾等。

二闻:

直接闻,有明显氨臭味的是碳铵(易分解放出氨气);用拇指和食指将石灰与白色晶体混合揉搓,有氨臭气味的是硫铵或硝铵。

三溶:

灰色粉未部分溶于水,且溶液有酸味的是过磷酸钙;黄褐色或灰褐色粉未不溶于水的是磷矿粉。

 

[播放录像]化肥含氮量测定。

[总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分组活动,实验探究

 

实验、观察、记录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种物质。

(2)了解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和摄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教学。

2.学生视野的拓宽。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解、拓宽、练习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录像资料)。

[引言]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单元我们将从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等三个方面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讲解]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与空气外,必须摄取食物。

食物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

它们和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氧气一起,经过新陈代谢过程,转化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所以,它们是维持人体的物质组成和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过渡]首先,我们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板书]一、蛋白质

[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生]鸡蛋、牛奶、豆制品、鲤鱼、带鱼、虾、瘦肉、花生、小麦、酱油等。

[师]人常说: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讨论总结。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公布本组的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主要有:

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它约占人体除水分外剩余质量的一半。

如动物的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2.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成年人每天大约要摄取60g~70g蛋白质,才能满足生理需要,保证身体健康。

3.蛋白质在胃肠里与水反应,产生的氨基酸一方面被氧化放出热量供人体需要,一方面重新组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4.蛋白质帮助人们完成呼吸作用。

5.人体体内进行各种反应所需的催化剂——酶,也是蛋白质。

[教师总结并板书]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

[师]所以我们说: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投影资料]

资料一

100g常用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食物

蛋白质含量/g

食物

蛋白质含量/g

猪肉

13.3~18.5

玉米

8.6

牛肉

15.8~21.7

高梁

9.5

羊肉

14.3~18.7

小米

9.7

鸡肉

21.5

大豆

39.2

鲤鱼

17~18

豆腐

4.7

鸡蛋

13.4

花生

25.8

牛奶

3.3

白菜

1.1

大米

8.5

红薯

1.3

小麦

12.4

马铃薯

2.3

资料二

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的组成里不仅含有碳、氢、氧元素,还含有氮、硫等元素,它是由不同的氨基酸互相结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结构复杂,种类繁多。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就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

已知从蛋白质得到的氨基酸有20多种,其中有8种是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如果缺乏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

各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

大豆和大豆制品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豆浆和豆腐是我国人民的家常食品,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

烹调肉、鱼等食物时,其中的蛋白质部分转化为氨基酸,含有多种氨基酸的鱼、肉汤汁味道鲜美。

常用的鲜味剂——味精,就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

资料三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工厂”,在这个“化工厂”里同时进行着许多互相协同配合的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剧毒、强腐蚀的条件下进行。

只能在体温条件下温和地进行。

这些反应还要求有较高的速率,而且需要随着环境和身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自动地进行精密地调节。

如此苛刻的条件是怎样实现的呢?

这要靠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的作用。

1、酶是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特性;

2、酶是生物产生的催化剂。

酶作催化剂的优点:

(1)脱离生物体不会失去催化能力;

(2)条件温和、不需要加热;

(3)反应速度快、效率高;

(4)具有专一性、无副反应。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的酶有数千种。

工业上大量使用的酶多数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的,并且有许多种酶已制成了晶体。

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淀粉酶应用于食品、发酵、纺织、制药等工业;蛋白酶用于医药、制革等工业;脂肪酶用于使脂肪水解、羊毛脱脂等。

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过渡]我们知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

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血红素构成的。

在肺部,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Fe2+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放出氧气,供体内氧化用。

[板书]2.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讲解]在上述过程进行的同时,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

人的呼吸作用就是这样反复进行的过程。

由于铁在输送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人体内铁的总量的60%~70%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内。

人缺铁时会得贫血病。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2—3、图12—4]

[投影练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s内跑完400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千克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kg,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解答:

该女运动员1分钟需要氧气:

50×0.2=10(L)

该运动员在跑完400m时吸入的氧气:

1×4=4(L)

她缺少的氧气为:

10L-4L=6L

答:

她将缺少6L氧气。

[过渡]血红蛋白除了能和氧气结合外,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且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倍。

[板书]3.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的能力强于结合氧气的能力。

[讲解]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

这就是煤气中毒的原因。

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2—5]

[投影资料或放录像]

资料四

吸烟的危害

吸烟有害人体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回顾性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有四分之一的吸烟者因吸烟而死亡,3000万29岁以下的中国男性中约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在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死亡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肝癌、结核猝死和缺血性心脏病各占5%、8%。

我国1990年有6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其中50万为男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1亿吸烟者,占全球15岁以上人口的1/3,其中8亿在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人数达350万,据估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至1000万。

吸烟已成为人类第一号杀乎。

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肺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迅速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相对降低,心跳加快,甚至引起心功能衰竭。

一氧化碳和尼古丁的共同作用危害心血管系统,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

由此造成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要高5~10倍,猝死率高3~5倍,心肌梗死高20倍,大动脉瘤高5.7倍。

青少年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各系统、各器官还未成熟或正趋于成熟,因而对有毒、有害物质比成人更容易吸收,受的毒害也更深。

医学研究证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呼吸器官的天然防病机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在青春期,大支气管比较直,烟尘中的有害物质,容易长驱直入地进入细支气管及肺泡,麻痹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使纤毛失去排除异物的能力,肺内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也会因此而被抑制,呼吸道的防御力量被削弱,各种疾病也全随之而来。

吸烟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娩损害也比较明显。

调查证实,吸烟可使学生记忆力和嗅觉灵敏性降低,课堂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理解力差,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

长期吸烟全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者可引起视神经萎缩,最终将导致失明(医学上称为烟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女青年吸烟会使月经初潮推迟、月经紊乱、发生痛经,还可引起子宫颈增生不良和子宫颈原位癌。

吸烟还影响青年性机能及人体健美,加速衰老。

吸烟开始的年龄越早,各种疾病发病的年龄也随之提前,而且发病率更高,例如15岁以前吸烟的人,就比成人发病率高17倍,成人后的死亡率也越高。

据卫生组织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青少年吸烟人数有较大增长。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

让青少年告别烟草。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90页资料:

吸烟的危害]

[讲解]当蛋白质受热或遇到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化学物质时,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故重金属盐、甲醛可使人畜中毒。

[板书]4.受热或遇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物质时,蛋白质会变质。

[讲解]由于甲醛能使蛋白质变质,故可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

[讨论]有人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答案]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目的是为了使水产品保存更长时间而不腐烂,但人食用了这样的水产品会引起中毒。

[小结]由以上的学习可知,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如果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将会使人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贫血等。

因此,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对蛋白质的摄入。

[布置作业]习题1

*联系日常生活,举例说出几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说明它们对人体的主要营养作用。

板书设计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蛋白质

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

2.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3.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的能力强于结合氧气的能力。

4.受热或遇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物质时,蛋白质会变质。

教学反思: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种物质。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从所学知识中意识到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并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使自己健康地成长。

教学重点

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解、拓宽、练习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录像资料)。

[引言]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

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二、糖类

[讲解]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

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介绍]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