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384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docx

威远乌龙河河湖划界设计书

 

威远县乌龙河河道管理范围划定

专业技术设计书

 

威远县乌龙河河道管理范围划定

专业技术设计书

 

 

1概述

1.1任务来源

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文件精神,是切实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精准实施河湖水域保护、治理的重要依据。

按照《四川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操作指南》,我院负责开展乌龙河威远段河流地理基础测绘,获取测绘区域遥感影像,测绘河道1:

10000带状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河道横断面测量、数据入库等工作。

1.2项目内容

按照《四川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操作指南》中测绘技术的总体要求,本次乌龙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测绘工作成果范围约17.7平方千米,具体范围见下图

任务内容包括1:

10000专用图制作,1:

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1:

10000正射影像制作,河道断面测量及洪水位调查测量

1.3建设时间

根据合同的要求,工作建设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

本专业设计书适用于乌龙河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测绘生产。

2河流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2.1河流概况

乌龙河是沱江的三级支流,发源于内江市资中县兴隆街道,向南流经双河镇、陈家镇进入威远县境内。

过威远县后进入内江市市中区、穿自贡市大安区,在沿滩区汇入釜溪河,全长85.4千米,其中威远段长度约10千米。

2.2已有资料情况

2.2.1四川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服务平台(SCGNSS)

四川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平台是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二五”期间完成的重点项目,截止2015年底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兼容GPS以及GLONASS的省级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

四川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平台提供的网络RTK服务的精度指标为平面优于±5厘米、大地高优于±8厘米,可为水深测量提供网络RTK服务。

2.2.2四川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四川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网格间距为2′2′,其精度在川东及川南山地地区精度为优于±5cm。

该模型可用于水深测量正常高与大地高转换计算。

2.2.3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

乌龙河威远段涉及的1:

10000地形图数据、1:

10000正射影像数据、1:

10000数字高程数据成果。

该数据成果由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4年组织实施,其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该资料可作为1:

10000数据改造的数据源资料。

2.2.4其他资料

空三加密成果及航片数据,该成果采用80坐标系,可作为生产过程中高程点位补充、加密以及100年洪水线、10年洪水线采集的立体数据。

3引用标准及规范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下简称《GPS规范》);

(2)《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

(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

50001:

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17;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6)《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2008;

(7)《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

100001:

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

数字线划图(DLG)》(CH/T1015.1-2007);

(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

100001:

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

(10)《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11)《四川省1:

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规定》(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12)《四川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操作指南(四川省水利厅)》;

(13)《四川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生产指南》(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试行稿)(以下简称《生产指南》)。

4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基准: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

分幅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坐标单位为米(不加带号,小数点后保留三位)。

4.2分幅与编号

按任务区范围成图,不进行分幅作业。

图幅名称:

乌龙河(威远段)河道管理。

4.3成果模式及规格

4.3.11:

10000专用图(DLG)

(1)基本内容

1:

10000专用图是在1:

10000地形图的基础上增加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专题和河湖管理范内建设项目要素形成的。

1:

10000专用图由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组成。

(2)数据格式

建库数据以ESRI的GeoDatabase格式存放。

制图数据以AutoDeskCAD的dwg格式存放,制图数据由专用图成果利用软件直接导出。

(3)文件命名

建库数据:

按“图幅名称”命名,如:

乌龙河(威远段)河道管理.mdb。

制图数据:

按“图幅名称”命名,如:

乌龙河(威远段)河道管理.dwg。

(4)数据范围

以生产略图中的作业范围为准。

(5)地形类别与等高距

任务区地形全部为山地,等高距为5米。

(6)数学精度

1:

10000专用图数据上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平面与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下表规定。

1:

10000DLG平面与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面中误差(m)

高程中误差(m)

注记点

等高线

山地

7.5

2.5

3.0(地形变换点)

注:

特殊困难地区(如大面积森林、沼泽等)平面、高程中误差可放宽0.5倍(高山地高程不再放宽)。

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7)要素分类与代码、数据分层及属性项定义

按《生产指南》执行。

4.3.21:

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

(1)基本内容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由规则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元数据文件组成。

(2)数据格式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通用的GRID格式存放。

单位为米,保留至0.01米,空白区域格网点高程值取-9999.00。

(3)文件命名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以“dem”命名。

(4)格网间距

DEM格网间距为:

5米。

(5)数据范围

分幅DEM按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的顺序排列,其分幅范围由起止格网坐标确定,DEM左上角第一个格网中心点的坐标为DEM格网的起算点,起止格网坐标根据四个图廓点坐标(保留三位小数)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X起=INT[[MAX(X1,X2,X3,X4)+D]/d]×d

Y起=INT[[MIN(Y1,Y2,Y3,Y4)-D]/d]×d

X止=INT[[MIN(X1,X2,X3,X4)-D]/d]×d

Y止=INT[[MAX(Y1,Y2,Y3,Y4)+D]/d]×d

式中:

X1,Y1...X4,Y4——内图廓点高斯平面坐标(+X指北,+Y指东);

X起,Y起——为DEM左上角格网中心点坐标;

X止,Y止——为DEM右下角格网中心点坐标;

d——格网间距,单位为米;

D——数字高程模型裁切时外扩尺寸,单位为米。

其中,D=0.01×M,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

(6)数学精度

数学精度:

高程中误为3.3米,格网间距为5米。

4.3.31:

10000卫星数字正射影像(RSDOM)

(1)基本内容

数字正射影像成果由数字正射影像、影像信息文件组成。

(2)数据格式

采用非压缩的TIFF格式存储。

以24位的RGB色彩模式存储。

影像空间信息文件为ASCII的TIFFWORLD文本格式。

(3)文件命名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

图幅名称.tif,图幅名称.tfw。

如:

乌龙河(威远段)河道管理.tif。

(4)数学精度

数字正射影像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7.5米。

(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5)地面分辨率

卫星数字正射影像(RSDOM)地面分辨率为0.5米。

4.3.4河道大断面测量

(1)基本内容

河道断面测量成果由河道断面数据成果、河道断面图形成果组成。

(2)数据格式

河道断面数据成果采用Excel和txt的格式存储,包括Excel格式的断面坐标成果和txt格式的河道断面采集散点数据。

河道断面图采用DWG格式,包括河道断面图和河道断面采集散点图。

(3)文件编号

河道断面编号以河流名称汉语拼音简写开头从上游开始往下游逐一编号.

河道断面坐标成果数据:

编号.xls;

河道断面采集散点数据:

河道断面采集散点数据.txt;

河道断面图:

河道断面图.dwg;

河道断面采集散点图:

河道断面采集散点图.dwg。

(4)精度指标

河道大断面水深测量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米;

深度测量极限误差(置信度95%)按照下表执行:

深度测量极限误差表

测深范围

极限误差(m)

0

±0.2

20

±0.3

30

±Z×1%

注:

Z为测深深度(m)

4.3.5洪水位调查测量

(1)基本内容

洪水位调查测量成果由洪水位数据成果、外业采集高程点成果组成。

(2)数据格式

洪水位数据成果采用DWG的格式存储。

外业采集高程点采用SHP格式。

(3)文件命名

洪水位数据:

乌龙河洪水位调查成果.dwg;

外业采集高程点:

乌龙河洪水位高程.SHP。

5设计方案

5.1软硬件配置

(1)硬件配置

GPS测量系统;

全站仪;

高档微机;

绘图仪、打印机、越野车辆、测深仪、无人船等。

(2)软件配置

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软件:

PixelGrid、SVS;

全数字测图系统:

GeowayDPS;

图像处理软件:

PixelGrid、PhotoShop;

编辑软件:

基础测绘一体化制图系统、ARCGIS及AutoCAD;

5.21:

10000数据改造

5.2.1技术方案

1:

10000数据改造,包括DLG数据改造和DOM数据改造。

DLG数据改造以现有DLG基础数据成果为基础,按照《生产指南》中的相关规定,利用软件完成主要的数据结构的转换,经过编辑整理、接边和质检。

按照规定要求,对现有成果进行重投影、重命名、裁切,形成符合本项目技术要求的DLG成果。

已有数据改造生产区域的DEM、DOM成果使用已有的数据经过重命名、重投影、裁切后按照成果要求整理提交。

5.2.2工艺流程

1:

10000数据改造工艺流程

5.2.3技术要求

(1)数据准备

收集到四川省已有的1:

10000DLG基础地形数据,该数据的分类代码采用国家标准GB/T20258.2-2006,图式采用GB/T20257.2-2006,与本项目采用的国家标准一致,大部分基础数据要素与《生产指南》要素分类代码存在一一对照关系,满足数据改造的基本要求。

(2)数据转换

DLG数据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对照转换,通过对比基础地形数据数据字典和《生产指南》分类代码,建立基础地形数据要素与1:

10000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的对照关系。

该对照关系分为图层对照、分类对照、属性对照对照三个层面。

图6-9DLG基础地形数据-DLG成果数据对照关系图

DLG基础地形数据包括45个要素图层,DLG成果数据包括50个要素图层,个别图层删除或重新生成,个别要素需要换图层,其他要素均在同一图层内没有变化。

基础地形数据与成果数据要素分类代码大部分是一致的,满足一一对照关系,直接进行复制转换。

部分要素不满足以上直接的对照关系,需要建立专门的对照关系。

上述对照转换方案兼顾到了图层、分类代码、制图规则的,依据此方案,可以完成数据层对照转换、属性对照转换、删除旧图层等转换工作。

相同属性名的属性内容,将保存在转换成果同名属性内,需要根据《生产指南》的定义进行属性整理。

(3)数据编辑整理

基础地形数据库已有的属性内容,尽可能地对应转换并保留;基础地形数据库中被删除的要素,如有NAME属性,应在注记层有保留,控制点注记除外。

枚举属性按《生产指南》的要求填写。

转换前后字段值域相同的,利用对照关系填写。

指南要求填写阿拉伯数字码的,改写为阿拉伯数字码。

部分属性含义相同,但指南列出了举例的枚举值,两者有显然的对应关系的,按生产指南表示。

如RFCL-380205铁丝网、电网,基础地形数据中类型为“铁”,应改为《生产指南》中举例为“铁丝网”。

存在部分转换为一对多的关系,需要人工根据转换前数据的属性、制图表达或者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手动处理。

(4)CAD成果生成

利用专门软件导出dwg格式的CAD成果。

(5)数据检查

改造过程中改变改造后的1:

10000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应做必要的数据检查,包括属性检查、自相交及打折检查、悬挂点和伪节点检查、拓扑检查、要素重复检查、关系检查等。

由于基础数据在生产中已经经过了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环节,已经满足测绘产品质量有关的规定。

本检查重点针对河道面300米缓冲区内的区域、全图水系相关要素、跨层跨分类代码的要素。

5.2.4特殊问题处理

(1)LFCL-762000,需要结合是否存在坡底线及与坡底线的相对关系,分为760203/760204/760205/760206/760207/760208。

如有坡底线,且间隔距离,改为760203斜坡式路堑/760204斜坡式路堤;单独存在的,改为760207直立式路堑/760208直立式路堤。

(2)VEGA-810400,需要根据TYPE属性细分为810401果园、810402桑园、810403茶园、810404橡胶园、810406其他经济林、810407经济作物地。

(3)VEGA-810503灌木林,TYPE规范表达为“密集”、“稀疏”。

(4)LRDA-430800,基础数据中为街道路面,需要根据道路中心线分为主次支道路面,分类代码有430200/430300/430400/430501/430502/430503。

(5)规则表达的,430504要根据道路中心线分为430502/430503,改GB/RuleID

(6)自由表达的,430504要根据道路中心线分为430501/430502/430503。

(7)HFCL-270601-水系附属设施的分式注记,要反映在改造后要素的属性字段内。

(8)根据制图表达类型,能推断出属性的,应填写属性。

如水系附属设施水闸的“通车”、“不通车”通车属性。

(9)其他字段已填写,需要转移属性。

如改造前数据的水质在TYPE字段,改造后在WQL的,字段转移后,原字段留空。

(10)值域不同的属性字段,为保持属性的不丢失,原则上暂不处理。

(11)基础地形数据个别图幅中存在部分超过容差设置的缝隙、重叠或者悬挂等拓扑和几何问题,改造数据过程中,一般要素仅处理对制图有明显影响的数据,原则上只处理5cm以上偏移、1平方米以上的重叠。

(12)基础地形数据中有个别要素部分字段填写错误,能明确正确值的,改为正确值。

不能明确正确值,删除错误属性不影响数据的,该属性改为空。

(13)基础地形数据中存在个别复合面,应做打散处理。

(14)如植被TYPE属性项为“针”,RULEID字段配置为“针阔混交”等,由于无法确定要素实际类型,此类问题不做处理。

(15)表示点状符号的体育馆,应有图面注记“体育馆”;运动场有“足球”等图面注记的,将“足球”等填入类型信息,图面无注记的,加注记“体育场”。

5.3河道大断面测量及洪水位调查

河道大断面的测量采用水下测量结合岸上部分测量的方式,水下部分可采用如下方式。

1对中杆RTK测量方式。

对于水深较浅的河道,可使用对中杆利用网络RTK或常规RTK测量模式直接测量河道断面点的平面坐标和大地高,然后利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转换出断面点的1985高程成果。

2测深杆、测深绳测量方式。

对于水深较深且流速较低的河道,可利用网络RTK或常规RTK测量模式测量断面点的平面位置,使用测深杆或测绳测量河流水深,从而确定断面点的平面坐标和大地高,利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转换出断面点的1985高程成果。

3无人水深测量船测量方式。

对于适合无人水深测量船测量的河道,首先在河岸附近开阔地带使用木桩或水泥钉建立一个临时RTK基站点标志,其次采用静态或网络RTK测量模式按城市I级控制点精度测量临时RTK基站点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然后通过常规RTK测量方式,将基站点坐标传递到无人水深测量船上(也可以直接利用SCCORS的网络RTK测量测量方式,将CORS站的坐标传递到无人测量船上,但须加强检查确保定位精度)从而获得河道内散点的坐标,利用无人或有人测量船上的测深系统,获取每个散点的水深,散点大地高减去水深,即可确定每个散点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然后在四川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下完成大地高到1985国家高程成果的转换。

岸上断面点测量采用立体模型直接采集,需在外业所提供的断面线上加密采集以下位置高程点:

水边线、坡上坡下、坎上坎下、交通设施、地面建筑物、地面附着物及地形发生突变的地方等,高程点点位理论上必须捕捉到断面线上,岸上坡度较大的河段,断面高程测致水边线以上不少于15米,岸上坡度较为平缓的河段,断面平距测至水边线外不少于250米。

由于航飞与水下断面测量作业时间不一致导致的水下断面与水涯线矛盾的,以立体采集的水涯线为准。

断面采集

将水下和岸上的断面点进行整合,使所有断面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最后结合河岸的1:

2000地形图河岸部分最终完成河道大断面的制作。

5.3.1技术方案

(1)收集资料,测区踏勘。

(2)河底散点位置及水深测量。

(3)数据检查、补测与重测。

(4)数据处理。

(5)岸上部分断面数据采集。

(6)洪水位调查测量。

(7)成果整理及汇交。

5.3.2工艺流程

河道大断面测量工艺流程

5.3.3技术要求

(1)断面临时基站的测量按城市I级点精度执行。

采用静态测量时,需和三个以上控制点联测,控制点平面及高程中误差控制在5cm以下。

观测基本技术参数

卫星截止高度角

同步

卫星数

有效卫星总数

时段数

观测时段长度

数据采样间隔

15°

≥4

≥4

≥2

≥1h

15S

采用CORS站VRS技术测量时,须保证5颗以上卫星,在站点上架安置脚架、整平GPS接收机,精确量取天线高至0.001米,从120°的方向量取天线高,三次误差均小于3mm,经度、纬度至少记录到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至0.001米。

RTK施测4个测回(每测回自动观测值为20),设置收敛值精度平面不得大于2cm,高程不得大于3cm,以避免粗差的出现,各测回间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大于2cm,垂直分量较差不大于3cm,取四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成果。

(2)大断面测(绘)一般沿河道中心线,每隔300-500米(河道大拐弯及城镇区需适当加密)布设一条大断面,断面原则上和河道呈正交状态。

(3)断面编号以河流名称从上游开始往下游逐一编号,若同一单位负责完成一条河流,则按“-1、-2、…”统一编号,如安宁河断面测绘断面编号为:

ANH-1。

若由多个单位负责完成同一条河流,则根据划分情况将整条河流划分成几段,然后从上游而下统一编号后,断面再按“-1、-2、…”统一编号。

如安宁河由四家单位承担,那么编号为:

ANH1-1、ANH2-1、…。

(4)大断面测量可采用航测法和全野外结合水下测量,并控制地形和河道水边线的转折点,水面以下部分采用水下地形测量的方法,其余部分采用航测法或全野外测量法。

(5)岸上坡度较大的河段,断面高程测致水边线以上不少于15米,岸上坡度较为平缓的河段,断面平距测致水边线外不少于250米。

(6)水下测量点相邻点间距不少于15米(河流水面太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点间距离,但必须保证每个断面至少5个断面点),水深发现异常处应进行加密测绘。

(7)河道散点测量及水深测量技术指标

深度测量极限误差(置信度95%)按照下表执行:

表6-7深度测量极限误差

测深范围

极限误差(m)

0

±0.2

20

±0.3

30

±Z×1%

注1:

Z为测深深度(m)

注2:

作业困难时误差可放宽1倍

(1)测量船航行技术指标

船只在测量时,航向变化不大于5º/min;

实际测线与计划测线的偏离不大于测线间距的50%。

(2)断面测量岸上部分采集技术要求。

(3)内业测图时需在外业所提供的断面线上加密采集以下位置高程点:

水边线、坡上坡下、坎上坎下、交通设施、地面建筑物、地面附着物及地形发生突变的地方等,高程点点位理论上必须捕捉到断面线上。

岸上坡度较大的河段,断面高程测致水边线以上不少于15米,岸上坡度较为平缓的河段,断面平距测至水边线外不少于250米。

(4)大断面绘制比例尺:

横向1:

500,纵向1:

100。

5.3.4河道断面测量检查

(1)断面测量临时基站的观测和计算是否符合要求。

(2)测线布设的方向、间距是否符合规定。

(3)测深的的记录完整性和质量是否完整、可靠。

(4)测深时段内水位观测与测深记录是否同步。

(5)测深检查线的总长度及比对结果。

(6)在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时,选取一定比例的测线,利用测深杆、测绳等方法检测,检查结果与水下地形测量成果进行比对,互差应小于两倍深度误差。

5.3.5洪水位调查测量

依据当地居民的现场指位,采用RTK测量方式测量点位,在内业中进行影像校准依据高程数值采集划定10年一遇洪水位,然后在适当地方设置岸线划界界桩。

5.4数据入库

5.4.1技术方案

(1)建库需求分析。

包括建库的目的、要求、建库内容、数量以及建库数据的数据源、格式、坐标系统等内容,设计。

(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本项目数据库建库采用的技术方案及作业流程,同时完成数据库的设计。

(3)入库前检查。

对所有建库数据的空间参考系、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等方面进行检查。

(4)创建数据库。

完成数据库搭建工作。

(5)数据入库。

专题信息的融合、关联,整合数据的导入。

(6)成果汇交。

5.4.2工艺流程

河湖划界信息数据库建设工艺流程

5.4.3技术要求

(1)数据分类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数据分类应符合《四川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生产指南》(试行稿)要求。

(2)数据编码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数据编码参照《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河湖数据标识码编码指南》(试行稿)执行。

(3)数据精度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数字线划专用图入库数据属性表的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字段内容应符合《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基础数据表结构与标识符》(试行稿)要求。

●在空间几何方面,数据图幅接边应实现无缝接边。

●在属性信息方面,接边的同一要素属性应保持一致性。

●在拓扑关系方面,接边地物要素的拓扑关系需保持一致性。

●数据库库体结构合理,具有实用与高效运行的原则,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数据的组织结构、坐标系统、数据格式等必须严格满足本项目成果与形式的要求,资料齐全、完整。

6质量控制与管理

6.1质量管理体系

(1)成果质量检查执行两级检查制度。

分为作业部门的一级检查和院质量检查部门的二级检查。

(2)各级技术设计人员、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