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842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docx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

高一2班,李柏霖组

组员:

李柏霖柴月滢汪月晨王思琦商旭崔在峤

撰稿人:

崔在峤

指导老师:

王秀娟老师

《诗经》的研究

内容摘要

《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

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

第一部分前言

谈一谈“风骚”

“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表达,“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

关汉卿、曹雪芹

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

▪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

▪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周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而徭役破坏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

这既违背了人伦常情,又破坏了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许多服役者和家里的亲人互相思念牵挂的作品。

如《鸨羽》写繁重的徭役使人们背井离乡,农田荒芜了,父母也无人赡养。

诗人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了对无人赡养的父母的牵挂、对迫使自己远离家乡的怨恨;又如《君子于役》中家乡的妻子对外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

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慨。

徭役诗中的服役者大多是下层的庶民甚或农奴,他们经常在诗中描写自己服役生活的劳苦悲哀。

如《小雅·何草不黄》,这是一首征人的哀歌,征夫对自己“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中原地区经过尧舜时期和夏商两代,文明程度已经远远高于周边地区,而华夏民族也在民族融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王朝,更自视为上方大国,因而在对外战争中都带有民族自豪感和必胜的自信心。

如《小雅·六月》、《大雅·江汉》等都表现了种种自豪感和自信心。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

《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就描写了周人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精神。

〔3〕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怨恨。

周民族《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就都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这里,特意对《秦风·无衣》做一下赏析: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

《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

比方,“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

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

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

怎么行军?

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

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

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

这首诗外表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答复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

”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

“你有军装吗?

”答复:

“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

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

”话外之音,说是:

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

答案只有一个:

年龄不够。

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

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

可是人家说了:

“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

有武器吗?

”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

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说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崔在峤,李柏霖〕

第三部分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诗经》里以女性口吻表达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通过这三种女性意识的分析,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

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意识形态变迁中具体表达了出来。

1970年,米利特曾在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理论清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气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区别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后天的文化形成的。

这种现代化的观点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各种各样女子意识形态变迁的因由,以及社会形态对古代女性意识的影响。

《诗经》中的“她”极具个性化,既有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赘婚之女,也有哀怨凄婉的弃妇形象;既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愁肠百转的待嫁女;既有不畏世俗流言,为爱义无返顾的女孩,也有顾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于天命舍弃爱情的女子。

无论是何种形象,其意识形态都颇受当时社会范畴中婚姻制度与父权思想的制约,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性。

分析《诗经》里以女性口吻表达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

1、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

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

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表达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

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

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

《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什么是女子的命运?

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

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

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

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

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

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到达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

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

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

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

《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

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荣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

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

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

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

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

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

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

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

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到达了48152人。

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确实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反映女性依附意识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间或有作品表达出挣扎意识,而女性独立意识则基本消失。

因此,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王思琦,商旭〕

第四部分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它晶莹透明、纯洁洁白,宛如童话故事一般的美丽与遥远,放散着人类文明之初的纯粹,不管是对爱情不可到达的痛苦,还是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与憧憬,或是对异性直白率真的流露与倾诉,我们看不到丝毫的虚伪与做作,他们的爱情热烈、清新、纯洁、淳朴、自然、浪漫、平等、明媚,其中对于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情境的表现和独特风格的创造上,都是后代作家难以企及的,而那些表现青年男女对婚姻平等、自由的追求,歌颂忠诚专一,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诗篇,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1、《诗经》爱情诗在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方面是很出色的。

描写主人公形象情态之美的,《卫风·硕人》当为压卷之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歌前面写的是体质之美,后面写的是表情之美,有实有虚,结尾处描绘更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传情,风情潇洒。

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把这句解释为:

“笑用一‘倩‘字,目用一‘盼’字,化静为动,化美为媚。

传神写照,活画出一个美人形象来。

”而《郑风·褰裳》则是侧注重写抒情主人公精神之美的: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思我,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思我,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女子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这番话,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又辣而不憨,爽直中颇有心计,她的话既是玩笑,又是真情,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恋人主动、大胆的追求,这位女子的感情多么真率,性格多么痛快,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子主动争取爱情,要求男子对自己平等相待的心理。

2、《诗经》爱情诗中描写的

恋爱情境是很美好的,《邶风•静女》、《郑风•溱淆》等爱情诗中表现的这般美好的恋爱环境,在汉族的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为这以后便是一个礼教文化禁锢的时代。

《陈风·月出》就是一首爱情的月光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全篇以纯静的、柔和的、令人心神恍惚的月光,寓情于景地把双方又尴尬,又欢喜的时刻写得很逼真传神,把古人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在有好感的对象面前很容易手足无措,这可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毛病呀!

朱熹的《诗集传》也认为:

“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3、《诗经》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极为突出。

尤共是其中的《郑风》、《卫风》是《诗经》中最富艺术个性的部分,这些诗篇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独特的艺术个性,他们的恋爱婚姻,虽然也受到家长制的限制,但还没有完全被其主宰,这些小伙子和姑娘们比较自由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天地是那么广阔,感情是那么奔放,个性又是那么的率真,但是后代表现婚姻恋爱主题的作品却没有《诗经》爱情诗那么清新自然、率真纯美,在唐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里,我们看到了门阀社会等级观念对青年男女婚姻和幸福的支配作用,《莺莺传》和后来的《西厢记》里面描写的男女欢会又是多么的反常,在另外许多作品里,我们所看到的,不是《牡丹亭》所写的梦的相爱,就是《倩女离魂》中魂的追随,而更多的是写风流士子留恋着沦落风尘的妓女,或者人与狐鬼神仙相恋,《红楼梦》里爱情描写则又是另一种类型,它把爱情主人公划定在姑表或姨表的关系之内,并共同锁闭在“大观园”的高墙里,一切都在这儿萌芽和发展。

〔二〕《诗经》爱情诗对于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艺术的经验。

大诗人李白的乐府诗就汲取了《诗经》爱情诗自然而然和真情的营养,李商隐和秦观的婚恋诗也锤炼得近乎“自然”,《诗经》中的爱情诗,经他们之传承影响了后世表现婚姻恋爱的作品。

1、《诗经》爱情诗中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诗经》中的《墉风•柏舟》主要表现一女子怨恨其母对她婚姻的千涉,呼天唤地,诉其怨愤之情。

而乐府《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描写,显然受了《柏舟》这一类爱情诗的影响,其中的诗句“生人作死别,了龄很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就写出了这对感情很好的夫妻,就因为焦母的逼迫,无路可走,只有双双自尽,这和《柏舟》里的女子是何其相象,只是时代不同,逼迫的程度不同罢了。

而《邶风•静女》的女主人公活泼、诙谐,设“小计”对心上人加以考验,竟急得小伙子抓耳挠腮,这充分表现出了恋爱双方在恋爱中的平等自由,这和李白《长干行》中那个“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少妇简直是天壤之别。

《诗经》里这样的爱情诗还很多,表现出了我国早期的婚姻、恋爱的进步思想,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2、《诗经》爱情诗中表现男女忠诚专一的爱情的作品对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

《卫风·伯兮》就深刻而逼真地写出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作者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这首诗也可看作我国最早的闺怨诗,其积极的思想内容,高妙的艺术手段,对后世的闺怨、宫怨诗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诗经》中表现这种坚贞专一爱情诗的名篇还有《出其东门》,《诗经》中这类爱情诗所表现的古拙、朴素、专一的感情,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男女之间的感情也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与《诗经》时代距离较近表现爱情痴诚专一的名篇是汉乐府《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明显受到《诗经》爱情诗的影响,在感情强烈方面又超过《诗经》,它一连串列举出的五种自然现像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是再明白不过了。

汤显祖戏剧《牡丹亭》对情的描写是很特别的,它写杜丽娘梦中与情人相会,生而死,又死而生,终于感动天地鬼神,让她还魂与情人团聚,情节曲折生动,十分感人,不管诗歌、戏曲、还是小说,后代表现这种忠诚、专一爱情的作品是很多的。

3、《诗经》中的爱情诗在人物情态描写,语言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艺术经验。

如《郑风·褰裳》等诗篇中的语言对话描写是非常出色的,而诗中对于人物的体态和神情的描写,也给后代诗歌以启迪,像《乐府诗•有所思》和《乐府诗•上山采蘼芜》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诗经》爱情诗的影响。

〔汪月晨,柴月滢〕

 

第六部分后记

这次我们研究《诗经》,从暑假算起,共历时三个月左右。

在这三个月之中,我和组员们往返于各大图书馆内,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并且我还去参加了一些研究《诗经》及《楚辞》的名家讲座〔比方钱玉趾先生的讲座〕,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大概历时两个月。

之后,我们用一个月整理这些资料,六个人分成三组,两人一组,各用一到两周完成了构成论文主体的三个部分:

《诗经》的情感内容〔崔在峤,李柏霖〕,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王思琦,商旭〕,和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汪月晨,柴月滢〕。

说来也很戏剧化,我在文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不是特意查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看到,进而深入研究。

甚至说我们研究《诗经》的主要原因也由此产生,比方《秦风·无衣》,《招魂》,《国殇》都是出现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而《越人歌》是出现在电影《夜宴》里的,《诗经·豳〔bīn〕风·七月》则是出现在电影《我的唐朝兄弟》里的。

参考文献

米利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1970年

《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参考书目: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第一版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远古婚俗透视》易思平《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唐文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诗经散论》启坤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萧华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