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865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docx

学翻译该怎么办峰我只是分享

学翻译该怎么办?

(上)

——批判的精神

大学士按:

我这微信公号,虽然订阅者多,但多数是看吆喝的,主动投稿,这算是破天荒第一回。

本文来自我的同行、北外的武峰老师。

听听他对学翻译(而不是翻译学)的看法吧。

这篇东西一直不敢去写,没把称为文章,是因为这是我心里想说的话,而并非是一种体系。

写点东西也是受到文冤阁大学士《英文系怎么办》的启发而写。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用一种丧心病狂的方法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杀死,让你再也不想看下去,既得利益者慎入。

我和大学士年纪相仿,基本经历相似,只是他在南方读书,我在北方读书,他一直钻研英文本身,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令人称赞,后拜在陆老神仙门下研习词典编纂,实在令我敬佩的五体投地。

但是我却走了一条令人看上去不太一样的路,走过翻译的路,一直从事于实践工作,然后从翻译中研究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对西方国际关系文献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只可惜我这种看似高(chou)大(sha)上(bi)的东西,让别人看来就是sowhat?

但是人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在一条看似lesstraveled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和各种行业、和世间也越走越远。

 

在同辈人中,我是个落后的典型,基本没有任何圈子知道我,除了干了一点培训。

每次全国有啥翻译会议的时候肯定找不了我,因为我是研究政治学的;每次政治学有会议的时候也不找我,因为我是研究翻译的,所以“翻译与政治”就这样地被边缘化了。

提到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人知道,是因为即使赛义德在世,他也会认为你是搞非文学的,而“东方学”却只适用于文学研究,就连一帮搞后殖民研究的也把自己归在了文学研究中,非文学中的因素全部忽略了,我在其中苦苦地呐喊,所有人都劝我要bepractical。

就如当年我拜在梅仁毅先生门下,他认为,搞个美国政府研究,或是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国际问题研究所,我是边缘的,在东亚学系,我更是边缘,还好美国各研究机构都有一个interdisciplinarycenter,我就姑且把自己归在这类当中吧。

有人说,你这都是什么扯闲篇的东西,和翻译有点关系吗?

必须有关系,因为我是真正搞翻译研究的,有人说你发过文章吗?

没有,因为谁都不让我发,我找ForeignAffairs,他们说你这是语言问题;我找《中国翻译》,他们说自己早已经被几个学霸给占领了,要不就是自己的编辑霸占了。

记得前一阵有个中国的学者统计,中国英语系的教师要在北大核心上发一篇文章平均要等大约253年,僧多粥少,又要教学,又要评职称,这就很扯淡了。

所以教学搞不好,这其中有大的原因。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英文系的女老师太多,女博士毕业后到大学,一周8小时课,其余时间里,由于年纪要立即结婚,生子,持家,有些可能还要负担房贷、车贷等,所以既无心思教学,也无心思研究,到头来就是中年妇女了,混到退休前弄个副教授,人五人六地弄个高级职称退休,称心如意,“女子无才便是德”。

我擦!

既然无才,何必耽误我们一帮学英语的,甚至是学翻译的?

男老师,我就更不提了,房贷压身,解决个户口,还得和学校签多少年合同,若离开,连户口都没有,房就别提了,更别提买车,北上广买车是要特权的,那就摇号。

扯远了,为什么呢?

学好语言,甚至学好翻译,重要的指标在于几点。

第一是教师,刚才我在论述教师的过程中,已经用几近灭绝的方式把他们都毁了,所以再指望他们,估计这是一件难事。

有人说,那怎么就指望培训吧,我擦!

这更是惨绝人寰的论述!

你见过多少培训学校有搞翻译培训的?

分两类来说,综合型的培训学校,翻译师资可能不错,但是大多是包装宣传所用,上课放个录音,放个自己做翻译的宣传片,学生一片惊呼,然后迷倒众生,钱挣着了,上完课回去你自己还得慢慢练去!

专业型培训翻译学校,几乎不存在,一般都是寄生在翻译公司之上的,自己公司的译员可以做翻译,还可以教员,一举两得,在廉价的劳动力当中寻找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人生终将辉煌——这是那翻译公司的老板。

然后给你的许诺是考过某某证,或是报了某某班就能在这个公司立足了,或在行业立足了。

其实,基本培训学校走的这个模式。

好了,基本批判了所有的模式,哦!

还有一个忘了说,MTI,不是MIT,那是麻省理工学院,这个专业有点狗血,搞了有几年了,帮助不少不是英语专业的,或是英语专业学的不怎么的样的学子圆了一个几乎和翻译有关的梦,毕竟翻译听上去要比英语稍稍强一点,所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现在是趋之若鹜,毕业之后的现状非常堪忧,做了和翻译有关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这就像是个怪胎一般,没有扎实的英语的基础,没看过什么原著,没有工作实践的经验,而靠学校教育就能教成翻译,要是这样的话,翻译的社会价值早就没有了。

要是能靠两年制的学习就能圆你一个翻译梦,那蓝翔技校一定是中国最强的。

这个专业确实和法律专业确实不一样,法硕不用接触那么多外国文化和精神,零基础也是可以学,当然没有说法律专业的门槛低,最低的是我学的政治学,从楼下修车的大爷到政治局领导都可以谈中美关系,连张将军都可以,你们也可以!

但是和英文有关的翻译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还有一种出国的模式。

先说欧洲,一年制的硕士(10个月),刚去开学就等着毕业,还臭不要脸说自己的硕士,说出来不怕有种吃屎的感觉,学到啥了只有自己知道,还没有把欧洲转一圈就该回来了。

再说美国,有几个学校是学翻译的,太搞笑了,美国大学的英文系只有研究翻译理论的,而且不太主流,英文系研究文学和语言学的较多,而且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中国搞得那一套citation确实不太得到承认。

教授翻译实践的学校很少,即使是教翻译实践的,也是一帮大陆人、香港人或是台湾人,总之吧,中国人居多,想象外国人能用流利的中文来教你汉译英,基本是做梦,就以你的水平,你也学不下去,天天paper,quiz,essay,middle,final,不知道多少孩子在学期末都是在图书馆扎帐篷不回家的。

所以,真想学点东西,上欧洲上美国弄个英语专业的博士,扎实扎实学个七八年,那时不做翻译,你也得道成仙了。

有人说,武哥,这不就耽误时间了?

对啊,英文这个东西就是耽误时间,翻译这个东西更是耽误时间,可不是娱乐节目让你开心的。

这也就是中国硕士和博士的悲哀了,包括我在内,其实真不太知道什么是学习,还谈什么科研,论文无非是抄抄而已,翻译翻译国外文献的,那算是高档的——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

写到这里,基本写不下去了,因为确实都是吐槽,把所有的途径都堵死了,而且我们清楚地知道,社会对翻译的需求量不是那么大,英语系的孩子都想当翻译。

说到底,要是把中国大学三分之二的英文系都砍掉,英文系的翻译水平就能提高很多。

再说一句,要是都学会了,搞培训的、高校的英语系也都关门了。

好吧,上篇就先写到这里吧。

实写了很久,因为要作全方位立体式的批判,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好在我在各种体制里都混过,所以看得还算全面。

按照论文的写法,这部分是literaturereview,只是热个场,重点在后面,因为论文都有创新点,我还签了原创性声明,遗憾的是没有citation和quotation了。

学翻译该怎么办?

(中)

——传统的继承

大学士按:

武峰老师文章的后续,其实很早发给我了,而我就是要等大家充分消化吸收了上篇,再刊发,哇哈哈——希望没让各位等太久。

写完上篇之后,无论在微博上还是微信上,引起了一些反响。

与其说是说翻译,还不如说是在吐槽中国翻译教学及其体制。

由于最近确实琐事缠身,所以无奈拖欠很久。

以下言论只代表我的意见,偏颇之处,多望谅解。

本篇要在批判和糟粕中寻找到一些精华,并提出创新之处。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翻译教学和翻译行业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的翻译教与学。

中国素来有“八大”外国语院校,90年代有翻译专业的还不多,一般只有北外和上外有此专业,而且也以研究生居多,本科较少。

北外大约是在21世纪头几年才有了翻译专业本科,若我没有记错,翻译专业的博士点是在2010年才有的。

北大、武大和浙大都是研究理论出名的,翻译实践的教学一直不在北外和上外之上。

若拿专业院校的翻译专业来说,口笔译、听译、视译课程一般都有。

北外英语专业一直尝试在本科三四年级分科教学,分为语言学、翻译、国家社会问题研究和文学方向,毫无疑问,一般翻译方向能有不错的实践机会,这一点十分值得借鉴,但是大量的师资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确实有很多不便多说的地方,北外也确实存在很大的断层问题,不知别的外语类院校是否也有此问题。

老教授仍然工作在第一线,虽然有很高的水平,但是某些教学思路和方法确实和时代有些脱节,年青一代的教师积淀差得很远。

教精读必须得有点底蕴,靠一帮刚毕业的博士生这活估计很难干好,再说现在博士的质量,只能用呵呵来形容。

所以老教授们经常用“一代不如一代”来形容我们外语学科的发展与继承。

记得我二外学西班牙语时,最早的老师叫武沪信,可能有人知道,年岁很大了,是董燕生的学生,后来又跟随董燕生学了,才知道原来董老师才是西语的鼻祖,曾经获得过唐·吉诃德勋章。

董老师上课曾说他的老师是国民政府第一任驻秘鲁大使,后来国府迁台了,才回到北外来教书。

50年代那会儿,他们的老师只有四个,三个是外教,一句中文不会,上课靠比划,这样语言也就学好了。

董燕生老师编写的《新编西班牙语教程》,相信只要学西语的孩子都一定都知道吧。

所以,拿西语系的老师来做例子,是想说:

我们的翻译本科教学太缺乏这样的大师,也缺乏如此修养深厚的老师。

我们现在翻译教学的模式,根据我在一些学校听课的经验,笔译基本是三年开设的课程,分汉译英和英译汉,这是师资力量比较强的。

不强的,只有笔译。

这些老师大多数没有任何翻译经验,即使有一点也只是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经历较少,甚至大多数二三本院校的老师都是教精读出身的。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都别玩聊斋。

真当了老师才知道,不是你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的,这得和系主任及各方面的因素相结合。

系里老师分很多种,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篇来说这事。

我曾经在一个学校代课,还是个211的学校,英语系笔译课是系主任上,口译课是听力老师上,一直这样过了两年,原因是这个系主任以前是教文学的,教翻译的老师走了,为了体现自己的高大上就去教了翻译,结果你们懂的……

最要命的是,这个系主任还好色……又说多了。

笔译课程的模式基本上沦为找本教材,从第一章读起,读一个学期,找几篇文章,放个PPT,翻半个小时,读读答案,结束。

他不想教,主要是因为肚子里没货;你不想学,是觉得他不是个玩意儿——教学相毁的典型。

再说说口译。

口译基本四年级第一学期开的多,教的老师五花八门,就我知道的还有教“英美国家概况”的去教口译,结果这一学期,嚯,全是英美国家了!

但是教听力的居多。

谁都会教听力。

拿着光盘,放录音,天天放,月月放,听不懂再来放,最后出答案。

后来当了老师,一琢磨才知道听力是最好教的,口译也是最好教的。

口译为什么没学好?

是因为听力太差。

听力为什么没学好?

你自己没听好。

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最后,口译专业成了没专业。

打心底说,我佩服那些能把听力教好、讲明白的老师,除了段子之外。

有人说,这是不是又在吐槽,没有解决的方法呢?

实际上不是。

因为在这些奇葩当中,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的精华,要不怎么他们在高校教了翻译专业,当了老师,而你没有去成呢?

实际上,对于本科的翻译教学来说,选择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

但要看是什么书。

张培基的书太老,李长栓的书太难,单其昌的书看不懂,曹明伦的书就是在骂街等等吧,还有那么些博士们论文出的书,恐怕都不是正道。

多为学生想想,才是正道。

一个本科生毕业之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多从了解翻译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更加合适,教师若能从实际的角度,为学生讲讲考试,或是实际的翻译运用,特别是从语法、词汇、语言差异等方面来做,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学生自身,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学习,或者说更加功利的角度学习会更好。

参加一次考试,可能会强化学习的动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真是不如我们那个年代。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还谈论过康德、维特根斯坦、休谟、斯宾塞等等,至于现在……

别天天上课都是文学翻译,搞一些让学生听不懂的东西,那是文学老师的事,和翻译老师联系不大,除了你想成为许渊冲。

我还想成为程镇球、过家鼎呢!

可这不是想成什么就是什么的。

作为学生,一方面要明确一点:

再烂的老师也有比你强的地方,人家能博士毕业,你要能博士毕业,那也可以。

不论人家研究什么,总归学了那么点,别谁谁都看不起,“这老师也不行,那老师也不行”,这都是培训学校惯出来的臭毛病。

大学里可不惯着你了。

你受不了了,仔细一想,大学课程也不便宜吧?

所以,别人讲得再差,也有你值得学的地方(就如我的文章写得再差,也有你值得骂的地方)。

所以,传统不能丢,高校要博士当老师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学期一个博士讲一种翻译理论,一个博士讲一本著作,也是成功,至少让你知道了有翻译理论这个东西,让你知道了文学可以这么研究。

本科生要吸取这些老师身上的优点。

都是缺点,他也上不来。

再说口译中的精华。

有人说,老师不讲方法,就是放片子。

对啊,我们当年也是这么学的,老师放,你来练,好像连培训学校也是这么弄的。

要是有方法,口译书为什么后面都有光盘呢?

还不是让你练吗?

所以,没有捷径可走,先把他发的那点教材搞明白。

听不懂首先是自己的问题。

一个湖南人站你面前,一个句子说一万遍,该没听懂,还是没听懂。

这和次数无关。

听说系统与读写系统完全不一样,一种声音没有出现在脑海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你能够识记的符号。

老师只有先把这些音节的连读、强读、弱读、略读等等都揉碎了,讲明白了,你才能知道。

哦!

美国人、英国人或是澳大利亚人原来是这么读的,连起来是这么读的,遇到这种环境是这么读的,以后再出现这些读音便发现不是问题了。

老师和学生若能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互动,则是浑然天成、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而现在……我忍住不骂街,所以学生嫌弃教师,教师嫌弃学生,课程的形成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培训班却挣了无数的钱。

从现有体制当中能捡到的不错的东西,就是要灌输给你一个概念——练!

这是唯一的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

但是学翻译本来就是个挺下三滥的专业,本科学翻译你再不好好练,以后出路何在?

博士们都失业,更何况本科,所以别磨叽了,好好练吧!

说一句假大空的话,博士们站上讲台,也别再祸祸孩子们了,其实都挺不容易的。

第二、研究生的翻译教与学。

很多人问我,学文学、学语言学的、学英语教学法的、学翻译的和学商务英语的到底在研究生毕业后有什么不同呢?

我不知道不同,但是我知道相同点,就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只给颁发两个学位,一个是英语语言文学,另一个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翻译学,那是高大上的翻译研究,都是北大、武大的同志们弄的,和一般外语院校的翻译专业没什么关系。

由于学科建设的不清晰,而导致了教师随便教,学生随便学,硕士就成了混个学历的东西。

为什么要上硕士?

是因为你本科毕业没工作。

为什么读博士?

是因为硕士毕业你没工作。

小学毕业你要有份五千一万的工作,你还上中学吗?

研究生给你三千就给你脸了。

以为天天刷微博,上微信,看着大学士晒饭局,知识就来了?

靠考试前一点时间做的事,永远不牢固。

靠学历想去挣钱,更是扯淡。

婊子长得难看还和别人说心灵美,拉皮条的估计都不会找你。

所以,英语这个大范畴之下,学什么都是一样的。

我们那时候学澳大利亚研究的、英国社会问题研究的、语言学的,都去当了翻译,而学翻译的最后干了公务员,天天看外电外媒的东西了。

从运用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本身就要有一定的创新和研究能力,再结合翻译实践这个角度来看,MTI(翻译硕士)初衷是好的,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一帮不伦不类的人上了讲台,一帮不三不四的人进了教室。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低效率两性循环”。

一旦高效率,这些人统统死光光。

由于中国人多而导致很多人能不死不活地活着。

要在西方社会,估计早已退化成蟑螂了。

所以,学什么不重要的,学好什么才重要。

既然办任何专业的初衷都是好的,那么进去的学生也必然是想学好的。

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靠自己了,其实学英语的有多少不是靠自己的?

依靠老师,我基本不信。

所以,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基本具备的素质就是多实践,把专业和行业相结合,做一些定向的翻译实践。

先别提钱,先把事做了,做好了,你才有资格提钱。

还没出道就想红,估计永远也难红。

多向老师讨教,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翻译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一直觉得翻译是个口传心教的行业,并不是一两本书就能说明白的行业,更不是一两种资格考试就能替代的行业。

所以,这些传统中的精华我们一直要继承下去。

一个行业的兴旺发达需要有人努力,有人牺牲,光想着挣钱买房买车,那迟早所有的行业都要灭亡。

(未完待续)

学翻译该怎么办?

(下)

——革命的创新

距离上面写的东西已经过去快十天,实在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希望大家能够原谅。

作为一个从事于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的工作者,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说多了,所有人会觉得啰嗦,所以,只能用这样三篇的文章来解释自己心中的苦闷。

第一篇对翻译教学提出了质疑,第二篇对翻译教学提出了继承,而这一篇才是本文的核心——革命的创新。

根据我在培训行业和高校行业的一点点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心得,和朱大学士《英文系怎么办》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他提出的是学英语的问题,而且从中说出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各种学习模式以及推荐用书。

但是从翻译行业的实际特点来看,若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可能还是不够的,因为当今社会懂文学、懂语言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只需要少数就够了。

所以在翻译教与学的模式中,实践与练习将成为主题,而如何练将成为本篇文章的重要内容,而且笔译和口译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第一、笔译学习的练习与修养。

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上大学第一天起你就要知道,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而且是对语言要求极高的工种,所以,高考语文都没学好,那么就不好说了。

说翻译是涉及到两门语言的一门学科,这一点都不为过。

从笔译的角度而言,一定要从经典著作下手,在本科的前一两年多看多读经典原著,这些原著将帮助你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我将在后面列表呈现这些著作。

精读这门课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有多么的重要,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若能在大一大二两年专攻语言本身,那么到大三大四语言的提高对于翻译的学习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精读的学习,我一直秉承paraphrase和summary的传统。

这两件事做不好,上课尽是扯些文化和背景,要么放几部电影,那么这课本身的价值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市面上《现代大学英语》一至六册,包括张汉熙的《高级英语》都是提高英语本身功力的佳作,每一本书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都必须要indepth地分析和强记。

单词和句型的使用不光是识记,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能有些单词永远只停留在知道什么意思,而不是使用的层面上。

只有在一二年级老师让学生做好了这些功课,或是学生自己做好了功课才有可能在三四年级从事于专业的英语学习。

至于《新概念英语》之类的书籍,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读物。

除了在一二年级需要有精读扎实自身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明白泛读的必要性,因为广泛的阅读,让单词和句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背景交织在一起才能有totalimmersion的学习氛围。

记得冷战时代,苏联在西伯利亚建过美国城,里面所有的街道都是按美国人的方式来建的,里面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全是英语,这确实为KGB培养了不少人才。

最近的美剧TheAmericans正是讲述了两个在美国潜伏的KGB的生活。

若我们的教与学也能提高到这样的水准上来,那么学科本身的建设将大大提高。

泛读作为英语读写系统的重要补充工具,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从Time、Newsweek、Reader'sDigest等等入手,三四年级可以从TheEconomist入手,至于网络上流传英语专业学生读懂TheEconomist不容易的谣言,我想是这是基础读物吧,连这也读不懂,四年你是不是白学了?

作为支撑笔译的精读和泛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专业四八级的要求,托福和GRE的写作是更能提高英语逻辑思维的两个考试,当然除了背模板为了提高分数之外。

文科学生普遍的问题是没有逻辑,这一点在西方国家非常吃亏。

现在文科的研究在英美也是讲究逻辑严密,其实写作的提高便是逻辑思维的提高,而这种逻辑思维是需要训练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教师的作用在其中就凸显了。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教师没有逻辑思维,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不知道怎么糊弄完的。

有老师好好讲的,你就好好听;没有好好讲的,可以参阅英美国家的相关逻辑学丛书,写作方面我比较推崇最近几年外研社引进的《美国大学英语写作》一书。

在一二年级若能将语言基础打好,那么三四年级的学习可能就会更加专业一些。

特别是在笔译方面,若能有相关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逐人分配,那么就会好很多,也就是所谓的“个人导师制”,而且这个翻译的导师最好能有相当的翻译经验,其实从社会上来请这些人也未尝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翻译本身就是实践,所以在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之前更需要有专业的翻译来指导。

三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转型年,决定了你今后未来的走向,是去研究生,还是去国外,还是去工作,这将是重要的一年。

所以,若真的选择了翻译,那么这一年将是读书的一年,读翻译方面的著作。

我经常说,学笔译,先看书,再实践,看哪些书,主要是翻译实践学科中,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与规律。

任何学科都有规律,违反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有多少学生想成为翻译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环节的缺陷:

没有看过前人总结的东西,这些都是精髓,这些书我也将在后面的附录中列出。

到了四年级就是大展拳脚的日子,拿起非文学的作品,把前三年沉淀的知识全面地使用在一篇文本当中,让中英文两者之间能相互交融。

非常必要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一年中必修课是西方文化的经典书目,我在后面也列出了一些。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我刚才提到的“导师”,学翻译需要练习和实践,但是纠正起来却是一件难事。

六十年代北外搞过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学生的形式,说起来很多人是师徒的关系,其实大家也都只差几岁,但是就是这样的传统才能让教与学相互促进。

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能找到一个研究生相互帮助,或是找到一位老师为你修改译文,这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十分重要。

而且,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笔译活动中,一定要以非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欣赏为主。

若能这样的过程持续两到三年,能在研究生阶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到了毕业时,极为功利地把人事部笔译二三级全部拿下,找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二、口译学习的练习和修养。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陆从事口译的工作者是笔译工作者的三倍,文学笔译大约是非文学笔译的十分之一左右,其实这其中根深蒂固的原因的是“钱”。

口译明显比笔译挣的多,非文学也明显比文学挣的多,所以学口译的人趋之若鹜,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学的时候都被忽悠了,以为只要是个学英语的都能当同传,都能去外交部或是欧盟口译司。

现实一点吧,北外高翻学院一年培养六十个口译(所谓“同声传译专业”),最后能做同传的不超过五个,一小时挣六千的梦想瞬间灰飞烟灭。

榜样的力量就是让你在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上不停地徘徊。

要想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口译译员,不是幻想天天跟着领导后面当跟班的,而是要不停地练。

再说一句废话,怎么学外语的都想当跟班的,怎么就不想站在前面当发话的,给人拎个包还出来显摆啥,领导不说话,你还该敢放个屁?

所以要树立站在前面的意识。

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刚刚才走入社会确实需要这个来谋生,记住“翻译只是经历,不是事业”,你见过80岁的老同传?

我只见过80岁的老中医。

刚才的全面开场把不少人打回了冷宫,因为要想学好,首先要脚踏实地,先冷静冷静再好好学。

同理可得,学口译也需要相同的语言功底,除了精读、泛读和写作读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听说方面的提高,所以听力的提高是口译学习的根本,没有好的听力,啥啥听不懂,也就不存在口译了。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口译和笔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