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847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docx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

前进农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专题调研

按照管理局具体安排,围绕“两头两尾”工作的落实情况,就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汇报如下:

一、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育种技术、耕作栽培技术及机械、设备配套使用问题。

(一)突出特色和优质,把好育种关。

今年,农场种植优质水稻40.57万亩,占播种总面积53.8%。

农场采取芽种自愿订购原则,统一采取双氧催芽法集中催芽。

种子全部进行包衣消毒处理,减少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的发生。

芽率达到85%以上方可播种。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存在的问题:

育种进度慢,适宜种植的优质米品种少。

栽培技术遇到瓶颈,产量和收益都很难突破。

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以往积累的可参考经验过少。

可在直播技术、特色水稻栽培和特色营销方式上进行探索。

(二)注重新技术推广,把好培训关。

农场农业生产严格按照《质量效益农业实施方案》,注重操作规程及农时界限。

近年来,农场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重要推广超早育秧、示范互联网+有机水稻种植、鸭稻共作、绿色有机水稻种植、优质米品种展示、洋马密植、基质育秧、节水控制灌溉、机械摆盘、激光平地等技术试验及示范。

以点带面,及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注重科技培训力度,年均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户5000余人。

今年打造科技示范田3000亩,将示范标准向边远管理区、边远地号延伸,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表里如一的标准化管理。

(三)致力全程机械化率,把好效益关。

一是针对人工费的不断增长,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克服生产全程机械化上的薄弱环节。

例如重点对大棚内电动摆盘、起盘机械,进行推广和示范。

农场每台补贴1000元,目前已推广使用电动摆盘机324台。

对市场上的起盘机械,农场正选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试验。

二是针对农场糯稻等特色品种种植面积较多,农场从去年开始,对叶尼塞收割机改装成全履带割晒机,提高割晒机械田间作业通过能力。

今年,对田间运苗车改装成自走式割晒机,通过一机多用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在今后农机更新过程中,应鼓励种植户对现有机械进行改装,提高一机多用能力,降低购机投入。

重点引进抗灾机型。

四是一些国家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农垦由于体制因素,没有充分享受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机更新和农业发展。

建议国家加大补贴力度。

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政策,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

2、农产品加工中的关键工艺技术、主要加工设备和重大技术创新。

(1)“优存量”,改造升级“老字号”。

帮助辖区现有企业改造升级。

2017年,农场帮助汇丰源米业进行技术改造,新增一套7万吨稻米加工流水线和真空包装压米砖设备。

今年,金三江米业投资1000万元,申请新进一套8万吨糯米加工生产线,购置生产线配套设备398台(套),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帮助5家企业进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协调6家企业进行双体系认证,提升企业档次。

目前,农场拥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规上企业6家。

(二)“引增量”,培育壮大“新字号”。

农场按照“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条的思路,招引雪那红米业胚芽米加工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年可加工胚芽米5万吨,预计年实现生产总值5亿元,利润76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26人。

胚芽米项目通过订单采购的方式,年可收购本地原粮7万吨,拉动农户增收280万元。

胚芽米加工设备引自英国布勒公司,生产工艺为世界先进,可保留白米85%以上的胚芽部分,留住了大米营养精华。

具有补脑健脑、降糖降脂等保健功效,长期食用胚芽米可以提高免疫力,使人充满活力,故被誉为“天赐营养源”。

目前,胚芽米加工设备已正式投产,市场前景可观。

三、农业“三减”过程中技术应用问题,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

农场多年试验示范减肥、减药、减除草剂工作。

从2017年18.7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32.1万亩。

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今年,农场落实鸭稻共作300亩。

鸭子在田间活动可以起到活水、除虫、施肥和除草的作用,无需使用化肥和农药。

动物和植物同生共做,一年稻一批鸭,相辅相成。

(二)推广使用生物制剂防病措施。

通过推广广谱低毒生物制剂杀菌剂,利用苗期带药,提高农药效率,农业防治等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

通过覆膜栽培,除草机,振捣提浆等物理机械和生物方法除草,减少了除草剂使用。

(三)加大侧深施肥推广力度。

侧深施肥可高质量、高效率一起完成插秧及施肥作业,提高利用率,可实现减肥15%,从而实现节肥、省工、增产,减少污染的目的。

近年来,累计利用各级补贴资金2200余万元,引进大中小型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570余台套。

大力推广“一控三减”栽培模式。

今年,计划完成水稻侧深施肥32.1万亩。

(四)施用炭基肥改良土壤。

秸秆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是由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建三江农垦九州方圆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设,并于2017年5月16日签约落地。

该项目投资3.39亿余元,占地10.23万平方米,可实现年税收1200万元,年可处理农作物秸秆6万吨、稻壳6万吨,可利用24万亩地水稻秸秆。

一期工程已建成1.5万吨级秸秆处理装置2套,生产炭基肥5万吨。

二期工程将增建1.5万吨级秸秆处理装置2套,达产后可生产质炭基肥10万吨、土壤改良剂1.3万吨、叶面肥0.6万吨、水稻育秧基质300万平方米。

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利润总额4300万元,带动就业150余个。

该项目以“农头工尾”为导向,充分利用三聚环保的高科技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和强大资本运作能力等诸多优势,利用建三江地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稻壳资源,炭化生产生物质炭基肥。

该肥氮磷钾含量40%(12:

15:

13),亩减少施肥纯量1.38公斤(氮减1.2公斤、磷增加0.07公斤、钾减0.25公斤),其中氮、钾纯量减1.45公斤,折合商品量减氮钾肥约3.1公斤(尿素2.6公斤、钾肥0.5公斤),较常规施肥减氮钾肥14%(常规施肥商品量氮肥11公斤、钾肥11公斤),可实现亩增产5%以上,亩增效78元以上。

并且炭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缓释作用,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板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效防止烧荒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从田间回田间”的循环产业链。

为落实“百县百品”特色农作物种植工作,农场打造炭基肥示范面积5万亩,并全部签订销售订单,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

(五)积极贯彻耕地轮作休耕工作。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018年农场落实休耕面积25864.78亩。

本着种植户自愿申请,以低产田、种植风险较大的冷凉地块为优先休耕的原则。

休耕地管护以管理区为单位统一管理种植和种植户自行管护相结合的方式,种植油菜等绿肥作物,培肥地力。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逐步被种植户认可。

但是由于购置费用高,购买力不足,效益回利较慢。

应加大侧深施肥插秧机补贴力度。

同时加大国产小型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二是本地农产品为绿色产品,但却卖不出绿色农产品价格。

发展有机农业,投入品费用较高,采用有机种植模式所产出的商品成本与市场销售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不高。

需要创新营销理念和手段,引导种植户积极投身农产品营销,提升价值链,让农产品由“种得好”走向“卖得好”,靠“卖得好”进入市场。

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控与治理技术中应用存在的突出障碍。

(一)肥、药包装废弃的处理。

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远离水源处进行深埋处理。

农场统一航化作业的农药包装,经专人收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待航化结束后,农药包装废弃物返回指定的厂家,进行专业的处理,以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二)秸秆废弃物利用现状。

农场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办法,以粉碎抛洒还田为主,打包二次利用为辅的方式处理秸秆。

全场1132台自有收割机和600台外引收割机全部安装秸秆粉碎机作业。

农场拥有灭茬机84台,对于收获割茬高的进行二次灭茬。

农场通过招商引资,2016年盘活国电生物质发电公司,项目投资1.2亿元,年可燃烧秸秆25万吨。

2017年引进北京三聚环保秸秆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年可处理秸秆10万吨,用于生产炭基肥和基质秧盘。

(三)存的突出障碍。

一是抛洒作业存在弊端。

机械秸秆还田效果不明显,由于春秋两季气温低,冬季封冻时间长,秸秆还田后腐解较慢易造成稻杆残留,影响整地标准和插秧质量。

二是打包机械不够成熟。

秸秆打包作业机械一般分为自走履带式和牵引式两种,其中自走履带式打包机技术不成熟,存在故障率高、效率低。

牵引式打包机械购机成本较高,存在着对地块要求较高,通过性能较差。

三是打包机械成本较高。

针对农场地势低洼,考虑到大型打包机作业难等问题。

农场通过外出考察,引进8台适合水田作业的自走式打包机械,每台国家补贴2.88万元、农场配套3万元,补贴后价格12.5万元。

秸秆每吨270元,收益期过长。

地方对秸秆回收利用和处理,有配套的补贴政策,建议农垦出台相关政策。

同时建议加大国家补贴力度,降低种植户购买秸秆处理机械投入成本。

五、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研发、应用与技术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前进农场在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建设上有一定的尝试。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作物生产关键因素的采集与融合,实现精准化管理。

目前,农场水稻生产、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质量追溯体系7万亩。

视频监控全程信息可查询面积400亩。

为提升市场认可度,赢得消费者信赖打基础。

但在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禁锢因素。

一是技术限制,大部分精准管理技术都要依托高水平的资源平台,但农场应用层很难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支持。

二是在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建设中,软硬件设施配置所需的资金投入过大,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低,造成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状态,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是在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建设中缺乏高技术人才,对于系统采集数据只能进行简单应用,不能进行深入分析与高层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六、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引进、技术转化、技术集成、技术配套等方面具体经验和做法。

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园区人才梯队建设。

前进农场坚持“人才强场”战略,始终把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农场科技水平和创新水平的根本。

通过2009-2013年间人才引进,目前,全区科技人员1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9人,大专生2人,主要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八一农垦大学等国内和省内优秀农业学府。

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3人,30-35岁6人,35岁以上5人。

具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

(二)主要科研成绩。

科技园区2011-2017年期间承担和协助国家级、省级、总局级科研项目37项,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科研项目29项和完成建三江管理局下达任务96项,其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炭基肥应用、毯式钵育盘应用、氮素后移、水稻高光效、机插宽窄行技术等15项先后作为农场推广应用技术。

2015-2017年园区优质米筛选出龙粳57、建原香177、绥粳4号,三江6号等7个适宜本地种的优质品种,为种植户的品种拓宽选择。

侧深施肥技术、高光效栽培模式、水稻钵育技术以及黑色地膜应用,累积为种植户增收5000万元以上。

(三)具体做法及经验。

一是稳定人员配置,责权清晰、各尽其责。

各试验示范项目明确负责人,专人负责试验示范项目。

认真研讨试验示范方案。

组建核心小组对试验示范方案进行讨论,最大化合理试验示范方案。

二是建立健全总结汇报制度。

由于很多技术是新型技术,有些是南方引进,必须通过本地实际验证后方可实行推广。

通过试验示范后的总结汇报,总结在实际生产中找寻技术存在问题及可应用于本地的技术要点,改进问题吸取经验,辩证的进行技术引进及技术转化。

三是通过农场试验示范筛选,成功推广侧深施肥技术、节水控灌技术等多项可在本地大面积应用的新技术,改进鸭稻共作、有机覆膜水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