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310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docx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理解深化]

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归纳总结]

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孔子一生的追求

材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为政》

思考

(1)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有何启示?

答案 

(1)目标:

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2)态度: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

启示:

对今天我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现实启迪作用。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

(1)“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

“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

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重点精讲]

对中庸思想的认识: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特别提示]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深化探究]

探究点 思想观点、政治主张

材料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思考

(1)材料隐含了孔子怎样的核心政治主张?

(2)在孔子眼中,处理上述关系的最佳方式应是什么?

答案 

(1)主张:

建立仁、礼结合的理想社会。

(2)关系:

仁、礼相辅相成,“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对中国

(1)教育文化方面

①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③“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2)社会政治方面

①在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举贤人”,提出了选择贤人的标准是“内圣外王”。

②“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意识形态方面

①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2.对世界

儒家思想外传后,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精讲]

对孔子思想的综合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历史观点]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其次,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后,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思考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探究点2 孔子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唐子西文录》记载:

“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材料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黛丽·霍尔曾说:

“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思考

(1)上述材料体现出孔子怎样的地位?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在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了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课堂小结

孔子诞生于古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的春秋时代,他热衷于政治,总想当官,但始终都未能如愿。

他通过讲学而评论时事,独抒己见。

他的思想和主张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他的教育思想已超出教育的范畴而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他整理的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历史文献,既是讲学的教材,又成为后世的儒家经典。

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答案 B

解析 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论语·学而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

A.人性本善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D.君臣尊卑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所在,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孔子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不能乱了规矩。

所以才说:

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维护周礼。

4.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

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答案 D

解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材料中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

6.阅读下列材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

解析 所给材料体现了孔子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

[学习思考]

1.提示 政治改革屡碰壁,失意去鲁,周游列国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提示 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自我测评]

1.提示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企图通过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还主张仁,通过“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2.提示 “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功立业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提示 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明确——意念诚实——心思端正——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邦国——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中“历代君主”的说法太绝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此结论。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仁”在先秦时的历史地位。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3.“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能力。

本题漫画表明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4.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仁者爱人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其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5.孔子强调:

“仁者爱人”。

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含义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诲人不倦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有教无类”的“无类”即表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最能体现孔子的“爱人”思想,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总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解析 第

(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结合教材回答。

(2)问从孔子的出身入手,结合材料进行认识总结。

第(3)问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2章)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

“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

(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实意义?

结合事实说明。

答案 

(1)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

(2)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待人处世做到既温和又严厉,既威武又不猛烈。

(3)对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仍有可借鉴之处。

(回答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