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294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危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危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危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危机.docx

《世界经济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危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危机.docx

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指的是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金融市场通货膨胀

关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

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

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

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危机可能是:

  1、经济政策错误

  2、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3、自然灾害

  4、全球化的后果

  5、金融政策错误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1、社会动乱

  2、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3、政变

一、世界历史上的几次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狂热(荷兰)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狂热的爆发:

郁金香狂热潮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供需不平衡而变得高价,第二阶段是投机者开始进入市场,第三阶段则是卷入了缺乏资本的平民。

到了第三阶段之后开始泡沫化,价格暴跌导致市场上一片混乱。

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

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

(1)表现:

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

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2)特征:

a、投机分子的加入。

在约1634年左右,郁金香的大受欢迎引起了投机分子的目光,他们对于栽培郁金香或是欣赏花的美丽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哄抬价格取得利润。

此时郁金香受欢迎的风气从莱顿传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渐扩大。

这些投机分子有计划地行动,有人因此一掷千金,当时甚至还有过一个高级品种的球根交换了一座宅邸的纪录。

b、大众普及化。

郁金香交易在短时间内让人一掷千金的传言在工匠和农民之间广为流传,吸引他们进入了这个交易市场,他们原本没有资金,所以仅从买得起的程度开始进行,这种情况使得非顶级的品种价格也开始抬升,渐渐出现了因转卖而取得利益的民众。

市场的交易模式至此也开始改变,开始出现全年交易和引进了期货交易制度。

(3)影响: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

2、1720年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事件(SouthSea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表现:

随着热潮减退,南海公司的股价由原本1,000镑以上的价位急速下滑,情况不受控制。

南海公司的股价到8月25日已跌至900镑,这时不少知情的内幕人士及时脱身,免却了血本无归的下场,但普通大众却在9月损失惨重。

在9月9日,南海公司股价已暴跌至540镑,为了挽救跌势,南海公司董事与英格兰银行董事在9月12日商讨解决方法。

会后误传英格兰银行决定注资600万镑,一度令南海股价重上670镑,但到同日下午,市场证实消息乃子虚乌有,南海股价随即跌至580镑,翌日再下试570镑,收市时更急挫至400镑。

此后,市场上人心虚怯,人人大举设法抛售南海股票,到9月28日的时候,南海股价已暴泻到190镑,至12月更跌剩124镑。

而在同期间,英国其他股票也受到拖累,英格兰银行的股价亦由8月的263镑跌到12月的145镑,但情况要比南海公司好。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数以千计股民血本无归,当中不乏上流社会人士,另外部份人更因为欠债累累而出逃国外。

(2)特征:

a、大公司持有大量国债。

在1717年,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换国债计划,为法国政府融资。

虽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认定密西西比计划不会成功,但他们却对该计划的内容相当有兴趣,决定加以仿效,并相信会取得成功。

结果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Sea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在当时,英国政府总共发行了大约5,000万英镑的长期国债,国债的分布如下:

∙1,830万英镑国债由三大机构持有:

o英格兰银行持有国债340万英镑、

o东印度公司持有国债320万英镑、

o南海公司持有国债1,170万英镑。

∙1,660万英镑属于可赎回政府债券(RedeemableGovernmentStock)[4]

∙1,500万英镑定期债券:

[5]

o较长期债券(LongAnnuities)总值1,330万英镑、

o较短期债券(ShortAnnuities)总值170万英镑。

b、投机份子与政府人员勾结。

在下院的报告中,受牵连的官员包括曾受贿的财政大臣约翰·艾思拉比、邮政总局局长老詹姆士·克拉格斯、南方大臣小詹姆士·克拉格斯、甚至乎是内阁掌权人斯坦厄普勋爵及巽得兰勋爵等等。

当中,艾思拉比在1721年1月被迫辞任财相,其后更被起诉犯下“最声名狼藉、危险和罪大恶极的贪污罪”,至3月被下院裁定罪成,除了被遂出下院外,更被判监禁在伦敦塔内;至于克拉格斯父子两人在举国痛骂下分别在3月和2月去世。

此外,在沃波尔的维护下,斯坦厄普勋爵、巽得兰勋爵及部分人士最终被判无罪,但值得注意的是,下院认为坦厄普勋爵无罪的票数仅仅比有罪的票数多三票。

(3)影响:

a、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

牛顿曾因而叹谓: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Icancalculatethemotionsofheavenlybodies,butnotthemadnessof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

b、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

相反,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使其声望日隆,继而成功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虽然当时未有首相一职,但沃波尔却有首相之实),主导政局。

此后,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期间只曾有托利党的标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暂出任首相,其余时间尽由辉格党人任相。

3、1907年恐慌(又称1907年大恐慌、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金融危机)

(1)表现:

由1906年9月至1907年3月期间股市下跌,共失去百分之七点七的市值。

3月9日至26日,股市进一步下跌百分之九点八。

(这次大跌市,被称为“富人的恐慌”。

)夏季时,经济依然动荡不安,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不断冲击制度:

最常用作抵押的“联合太平洋铁路”股票,下跌50点;6月时,纽约市发行债券以失败告终;7月时,铜市场崩溃;8月时,“标准石油公司”因为违反“反托拉斯法”,而被罚款二千九百万美元。

1907年的首9个月,股市下跌百分之二十四点四。

在1907年,美国以外的地区的一些银行也被挤提:

埃及(4月和5月)、日本(5月和6月)、汉堡和智利(10月初)。

每年的秋天总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时刻,再加上混乱的股票市场,即使是小冲击也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2)特征:

a、大财团进行垄断。

1907年恐慌始于一个以“联合铜业公司”为对象的垄断市场行动。

F.奥古斯.海因策拥有“联合铜业公司”,他是蒙大拿比尤特的铜业巨子。

在1906年,他搬到纽约市,并在那里与查尔斯‧W.莫尔斯──臭名昭著的华尔街银行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莫尔斯曾经成功垄断纽约市的冰市场,而且和海因策一起控制了许多银行。

b、银行家操控。

与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样,银行家们早已瞧出经济过热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泡沫现象,这也是他们不断放松银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抽水捞鱼却只有几个最大的银行寡头知道。

摩根和他背后的国际银行家们精确地计算着这次金融风暴的预估成果。

首先是震撼美国社会,让“事实”说明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社会是多么脆弱。

其次是挤垮和兼并中小竞争对手,尤其是令银行家颇为侧目的信托投资公司。

还有就是得到让他们垂涎已久的重要企业。

(3)影响:

银行危机使大批企业倒闭,失去一生积蓄的成千上万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权危机,老罗斯福不得不借重摩根的力量来稳定大局,他在最后时刻被迫签下城下之盟。

4、1929-1933经济危机

(1)表现:

失业率增高,工厂企业纷纷停产倒闭,人民生活困难,生产力受到破坏,经济停滞发展

(2)特点:

①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③破坏性特别大: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

  ④遭受灾难的人数特别多:

全世界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

(3)影响:

a、对美国的影响①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②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倒退;③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④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⑤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b、对世界的影响:

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殖民的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商品倾销,转嫁危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抢夺商品输出地而矛盾重重;有些国家法西斯势力开始上台;开始出现国家干预经济。

5、1987年黑色星期一

(1)表现:

a、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

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b、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

10月19日,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日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香港恒生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2)特点:

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几乎在多国同时发生。

(3)影响: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损失。

美国股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二、二战后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857~1858)

(1)表现: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2)特点:

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即所谓“滞胀”

另一个新特点是危机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机,其严重程度也相差较大。

第三、危机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破产、开工率下降、投资下降、库存增加,而较少地表现为价格下降。

(3)影响:

导致欧美各国经济衰退;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

2、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到1975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

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当年12月,美元正式贬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

(1)表现: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

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2)特点:

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

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

(3)影响:

a、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b、此次危机还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美元危机频仍。

1970年,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但是,这次危机对西德和日本的影响仍然较小,虽然德、日两国生产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C、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

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

3、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年-1982年)

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1)表现:

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

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

park.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工矿业生产指数降幅为12.1%,刷新上一次危机的记录。

其中纺织、冶金、和建筑业下降最大,1981年第二季度与197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9.3%,29%和18.6%。

如果不是北海油田的开发,1980年英国工业生产还要下降8.2%,GDP还要下降3%。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和美国同样的是,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1979年、1980年、1981年的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3%,18%,11.9%。

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11.7%,固定资本投资下降25.4%,失业率从3.7%上升至8.6%,失业人数从81.8万猛增到203.2万,同时,则是物价年平均上涨率高达35%。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亿马克。

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

危机持续时间最短,没有出现连续6个月的生产下降,而且生产下降幅度很小.以年率计算,1980年,1981年,198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3.4%,3.4%;工矿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7%,0.95%,0.35%。

同时,物价上涨幅度比其他国家小。

(2)特点:

多国相继发生;各国的危机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3)影响:

a、使各国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b、是各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比发生变化。

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

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日本节能型的家电、汽车涌向世界各国,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

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三、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

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1)表现:

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a.股市暴跌。

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b.资本外逃。

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c.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d.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e.出现偿债困难。

一些国家债台高筑,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f、国际市场需求急剧减少,市场萎缩,大量企业宣布破产。

(2)特征:

a,范围广:

全球性的

b,面广:

涉及经济各个领域.

c,持续时间长:

差不多两年.

d,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还没有好转

e,引发思考:

经济到底要怎么样发展.,消费观念转变:

是不是还提前消费.

f,社会问题:

失业率居高不下,抗议浪潮不断.

g,道德危机:

此次危机引发对金融行业的道德问题不满,因为他们是罪魁祸首,尤其高管人员.

h,政府的思考:

此次危机有相当责任在政府监管不利.

i,速度快:

几乎一夜之间,人们还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就发生了.

(3)影响:

a、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

b、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遇重创。

c、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d、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面临下滑。

e、多数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

f、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能源和粮食问题如影相随。

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度。

二是降低了对华尔街的崇拜。

三是降低了信用卡消费的魅力。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日韩两国为例,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制度相对成熟的日本和韩国也造到了重创。

从对日韩大企业的影响看,一是实体经济收益率整体下滑。

二是虚拟经济大幅缩水。

日本股市一路爆跌,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外向型经济。

韩国各大银行和企业,也出现了“美元枯竭”现象,严重影响着韩国金融业的稳定性及经济实体的发展。

3、国际金融危机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外界看好的东欧经济体,也卷入危机并遭受重大冲击。

目前东欧国家的外债累计达1.6万多亿美元,很大部分是从西欧银行借的,但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信贷紧缩,股市下跌,大批外资撤出东欧市场,经济出现了明显困难。

如匈牙利的经济危机非常严重。

4、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大,关键是中国金融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

但从理性预期看,对中国造成影响不可低估。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不足。

有数椐表示,在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蓄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美国国债。

在美国金融危机条件下,必然导致资产抵押品的价格缩水,这种支付性危机就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

二是明显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

四、总结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导致危机最深刻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

虽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革命、垄断组织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种种反危机政策、措施,可以暂时缓和或中断经济危机的进程,使危机出现转机。

这些反危机因素的消极作用日积月累,又给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深化制造了条件。

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对此,我国要有扎实有力的具体措施来缓解社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提升市场信心;更要有长远而全面的战略性选择,建立起真正以内需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而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严峻的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机遇,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经济危机经济学》、《XX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