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29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无答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12月月考

高一历史

时间:

50分钟总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公分封姬姓贵族的依据是()

A.个人才能B.血缘亲疏

C.嫡长子继承D.先代贵族

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 “ 记注官泄密 ”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注重反思自己的言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所载史料不够真实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

A.封建主的彼此猜疑B.分封制的固有弊端

C.周天子的穷兵黩武D.东周时期的文化凋落

4.有学者指出:

(西汉初年)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5.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1)。

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

A.皇权独尊的地位

B.汉代服饰的华美

C.礼仪制度的完备

D.汉代国力的强盛

6.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

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依次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

李流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9.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

A.内阁B.六部C.理藩院D.军机处

10.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左,南越海表。

……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元史·地理志》)为管理这广裹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行省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1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阁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立B.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C.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D.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

12.《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

……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段。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B.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D.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前因后果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左宗棠收复新疆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

14.“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有学者认为: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该学者的观点()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16.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逊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为“拔大树”。

“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7.下列文献中,被誉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的是()

 

《资政新篇》《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孔子改制考》

ABCD

18.右图是晚清时期上海《神州画报》刊载的漫画,画中多国列强用刀宰割挂在树上的“龙”。

该漫画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中法战争之后

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19.一首民谣唱到:

“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

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

”对该歌谣理解正确的是()

①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②“斩龙除妖”是指要推翻清政府

③社会各阶级都支持这首歌谣④宣传口号具有宗教色彩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这种“没有理性”的民族主义的最典型代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认为,“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辛亥革命是没有流血的革命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作用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22.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A.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B.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史料

C.是研究卢沟桥事变的珍贵素材D.对研究日本侵华战争有一定价值

等级

等级名称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

500斗级

年收入500麦斗以上

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

骑士级

年收入达300麦斗

可以担任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双牛级

年收入达200麦斗

可以出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

日佣级

年收入200麦斗以下

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23.下面是《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表,表中体现的改革措施()

A.废除了财产等级制度B.明确了按财产分配政治权利

C.巩固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D.阻碍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24.右图是古罗马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造型。

她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在眼睛上蒙着布条。

对该造型像理解正确的是()

A.“金冠”表示制裁严厉,绝不姑息

B.“蒙眼”暗喻司法感性第一,理性第二

C.“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

D.“宝剑”象征权力尊贵无比,无上荣耀

25.伯里克利曾承诺: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26.伯里克利把希腊民主推向“黄金时期”。

当时,“五百人会议”的主要职责有()

①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②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③是执行机构,具有行政职能④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正如一位英国人所总结的那样:

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合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所致。

文中的“政体”是指()

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总统共和制D.议会共和制

28.美国1787宪法规定:

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这一规定较为成功地调和了()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C.南方和北方的矛盾D.资本家和奴隶主的矛盾

29.“‘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字样的修正案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被通过了。

共和制就是这样被勉强承认的。

难怪有人说这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材料中的“修正案”指的是()

A.《1787年宪法》B.《人权宣言》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30.《全球通史》写道:

“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

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新的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B.自然法C.公民法D.万民法

31.现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2010年访华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并能与阁僚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32.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

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

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

其中,“理想主义”政治传统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D.德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40分)

3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克利斯提尼改革有两个具体的内容:

一个是实行村社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社,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

—一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国会、总统、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

这种“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捉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搏,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

——据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村社”改革的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并分析其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重要意义。

(10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权力结构上较美国1787年宪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分)

34.(18分)欧美国家近代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英美国家政体结构示意图

总统(行政)

君主(国家象征)

任命

议会(分上议院和下议院,权力中心)

内阁(A)

法院(司法)

国会(B)

多数党组阁

负责

图1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图2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1)对形成图1、图2所示政体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4分)图1、图2中,A、B两处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分)依据图1、图2,指出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4分)

 

材料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体的角度,概括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特点。

(4分)指出1871年宪法对德国发展有何影响?

(4分)

 

三、结合探究题(共1题,共12分)

35.(12分)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甲组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1)根据所学知识,在图3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分)

 

材料二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分)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

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图4)。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图4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G、H两处,同时为I阶段取一个与史实相符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