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989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docx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提出问题: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

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

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

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

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

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

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

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

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

(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

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

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

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

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

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

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

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

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

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

作者甘心吗?

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代表作主要有《背影》《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匆匆》片断赏析

[片段一]

(课件出示燕子轻飞、垂柳依依、桃花盛开的画面,配上轻柔的音乐。

师(导语):

同学们,微风轻抚,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啊!

年轻的朱自清先生望着这充满生机的春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字幕显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

请你们伴着优美的轻音乐,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描写的巧妙。

生(读后):

我觉得第一句写得特别优美,作者抓住了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与充满生机,让人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

生:

我还发现了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

师:

作者为什么把春天的景物写得这么美呢?

生:

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与时间进行对比,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

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生小练笔。

师:

谁来展示你写的句子?

生:

白天过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树木被砍了,有再长的时候;东西用完了,有再买的时候。

师:

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怎样?

生:

这三个分句用词不够讲究,句子不够优美,而且第二分句说到“树木被砍了,有再长的时候”似乎在诱导我们可以随意砍树,思想不够健康。

生:

太阳西落了,有再次升起的时候;河水结冰了,有再次奔流的时候;碧草枯萎了,有再次青翠的时候;百花凋零了,有再次争芳的时候。

生:

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海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儿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师:

这两句写得好多了,我们来欣赏欣赏。

生:

江林的那句话抓住太阳、河水、碧草、百花来写,富有诗情画意,虽然几组词还构不成反义词,但用得挺准确的。

生:

叶嘉写的句子可以跟朱自清先生写的相媲美了。

因为太阳、海水和月亮都是属于大自然中比较永恒的景物,而且“落——升”,“退——涨”,“缺——圆”这三组反义词也用得十分贴切、巧妙。

师: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多读多练,也会写出很美的句子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把这两句话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

[片段二]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

作者从七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几句话,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好。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从洗手、吃饭和默默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日子过得很快。

师:

你这是从内容上体会日子的来去匆匆。

能从语言表达上想想吗?

生: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十分整齐,但又朴实易懂,写出了时光在每个平凡的瞬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

师:

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

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生小练笔。

生1: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身边溜走;讲话的时候,日子从嘴边溜去。

师:

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2:

“眼边”不太准确,可以改为“眼前”。

还有,后面两个分句都用“溜”,有点重复,可以把第一个“溜”改为“逃”。

生3:

在玩耍的时候,从身边滑过;在看电视的时候,从眼前飘过;在看书的时候,从脑海里逝去。

师:

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吴天写的句子漏了什么?

生4:

每个分句都漏了“时间”二字。

师:

这句话有没有写得好的地方?

生5:

三个动词“滑”、“飘”、“逝”不重复,而且写出了时间的轻巧、灵活,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6:

在走路的时候,时间与我擦肩而过;看电视时,时间从我眼前溜过;做作业时,时间从我的笔尖下滑过。

师:

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这句话写得怎样?

生7:

“擦肩而过”和“滑”写得特别好。

师:

好在哪里?

生8:

这两个词用得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特点——稍纵即逝,无声无息。

……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本课出自大家之笔,语言生动形象,修辞丰富多样,句子整散统一,节奏鲜明活泼,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极好范例。

为了充分利用文体,实现文本超越,我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感悟岁月匆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给予学生两次练笔的机会,尽情抒发内心感受和生活经验,并通过点评、欣赏、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吸纳有效的评改,得到积累、运用语言的有效训练。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

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作者认为:

“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作品赏析

主题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

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

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

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

在当时的社会,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留下匆匆的身影。

写作特点

1.多样化形态体现节奏美

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

《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接之以四个阀句。

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

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

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

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了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

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的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旬之中。

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

以第六段为例: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小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自自走这一遭啊?

’’每个问句之中都包含着对前一句追问的回答,而在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来时,作者又设计了下一个追问,也正是在这……问……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

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

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

”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2.散文语言蕴含节奏美

鲜明的对照《匆匆》中的对照借助矛盾中的统一或复杂中的单纯两相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

这种用法,寓矛盾于统一之中。

可增强谐调感,使变幻组合的印象油然而生。

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嘟是借助“去来”这一对矛盾构成鲜明对照,使文章内容协调感增强,音节上也构成一种韵律的美感。

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接连不断的排比之中,引起语言的愉快,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

《匆匆》中第一句经典的排比,第三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都是用一种整齐的句式结构给人以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之感。

连绵的反复反复也是一种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语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艺术手段。

这种节奏感既反映了强烈、深厚、激动的情绪,又有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停的音律。

因而,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

《匆匆》中“反复”的使用,如: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在这些连绵的反复中。

语言的节奏感,不仅是声音的重复给人造成的感觉,而是把人们对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动起来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艺术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