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96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0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docx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

 

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说明书

(2007-2020)

 

编制单位: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编制单位:

黑龙江省风景园林协会

2006年10月

 

附表:

1--9

附图:

1、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位置图

2、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现状风景名胜区分布图

3、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现状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4、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现状森林公园分布图

5、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图

6、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图

7、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野生植物保护规划图

8、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动物保护规划图

9、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鸟类保护规划图

10、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植被区划规划图

11、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功能区划分规划图

12、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图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在生物资源方面的直接价值和基因资源、光合物质生产、调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方面表现出不可替代性。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中国比其它国家更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然而巨大的人口压力、高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利用不当,使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40%的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15%-20%的物种处于严重受威胁状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

中国作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当数量的、携带珍贵种质资源的野生近缘种分布,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黑龙江省虽然地处边陲,但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尤其东部地区(牡丹江、尚志、伊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亚区,北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该二区内栖息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物种。

但是由于我省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变化,栖息地逐渐缩小,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甚至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涉及多学科,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国内学者曾多次提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对一些物种的具体保护措施,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次规划受黑龙江省建设厅委托,由黑龙江省风景园林协会牵头,组织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专业人员共同编制了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功能区划分、各阶段目标、保护措施等,本次规划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了整体协调性原则,即在规划范围上,对全省所覆盖的城市做了通盘考虑,规划从黑龙江省城市范围内植被特点、八大功能区自然条件特点、重点建设项目多个角度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规划,做到统一保护,重点突出;在规划深度上,覆盖了从总体保护—按功能区保护—按物种保护的每一个过程的内容。

2、突出强调了科学保护、文化保护的原则。

·规划利用科学方法,定量评价植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合细致的现场踏察工作,对我省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问题与生态机理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不同地区保护物种、系统、遗传多样性、地质遗迹、人文遗迹,使规划更具科学性、针对性。

·规划针对黑龙江省现状物种被破坏严重、栖息地丧失等问题,对黑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了有机梳理,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城市保护经验,提出了具体保护的设想。

3、规划具有前瞻性:

规划运用的指标评价体系参考了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并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接轨,如: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低温保存繁殖体、建立数据库、编目、监测网络等。

第一章城市生态学概述

首先从城市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角度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节物理化学环境

一、城市小气候

城市小气候特征是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内气温年际变化规律与当地气候波动情况大体一致,呈正弦曲线形式,祗是峰值有所不同。

城市下垫面(建筑物、道路、广场)特殊,几何形状不同的建筑物,高低错落,造成下垫面粗糙,增大了空气湍流。

城市建筑物、热传导和热容量大,造成空气湿度下降,进而影响到近地层气温的变化。

加之大量的人为热源,明显地提高了城市市区内的气温:

1月份约提高0.5—0.6℃,7月-9月夜间约提高0.7—1.1℃,甚至2℃以上。

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气温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国内外城市都有相同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北方大城市在近80年市区内平均气温约提高1.0—1.1℃。

市区内由于空气污染,烟雾弥漫,空气透明度降低,太阳总辐射低于市郊的15—20%。

城市中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二氧化碳对波长13—17nm的辐射能强烈吸收,这也是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虽不足以改变城市的气候类型,但明显地形成热岛效应。

(二)风

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影响空气动力学特征,平均风速小于郊区。

由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方位,形成屋顶与地面、阳向与阴向的局部环境。

风在狭窄的街道形成狭管效应,致使风速提高15—30%。

二、空气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来源于固定源(火力发电厂、工厂)和流动源(各种机动车辆)。

污染物的种类约近百种。

由汽车造成的气体污染包括硫氧化物(0.295--3.24g/l)、氮氧化物(21.1--44.9g/l)、碳氧化合物(33.3g/l)。

城市上空悬浮的颗粒粒径在0.005-100nm之间。

按粗径分为烟(粒径<1nm)、雾(<100nm)、尘(各种固体颗粒)。

粒径小于2.5nm的微粒对人体危害极大。

在人体肺部沉积最多的是2—4nm的颗粒。

粒径小于0.4nm的颗粒极易进入肺部。

我国城市粉尘排放量年达2400万吨。

致使城市上空总悬浮微粒超标37.1--73.3%。

空气中铅的微粒直径约0.5nm。

每升空气约含1.56-2.5g铅,97%是由汽车排放的。

哈尔滨市区内仅出租车即达2万余辆。

铅中毒造成脑神经麻痹、思维迟纯。

据测定,铅的沉降量超标3倍。

空气污染分为伦敦型和洛杉矶型。

前者被污染的空气由硫化物和烟尘组成,冬季最为严重。

日变化早晨最明显。

我国大城市空气污染多属此类。

后者为光化学烟雾,以夏秋为重,日变化中午最重。

工业革命前空气中二氧化碳保持在280ppm左右,1970年增加到320ppm,1980年上升到331ppm。

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迅速提高,造成了温室效应。

在过去的40年中地表面有4.1万km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了13cm。

上海长江口海平面处1912年—1950年上升52cm。

全球共向大气中排放了1.47×108吨二氧化硫,其中中国排放0.15×108吨。

这些二氧化硫在不同气候下形成酸雨、酸雾、酸雪。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部分地区出现酸雨的频率达86%,雨水pH2.76。

1925年拍摄的北京汉白玉浮雕花纹十分清晰,及至20世纪末,浮雕上的花纹因受腐蚀而模糊。

占大气层厚度百万分之一的臭氧层的存在,使生命得以从水生进化到陆生。

这是生命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形成的微妙平衡。

1985年发现,大量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烷、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导致臭氧层受到破坏。

臭氧浓度减少5%,每年足以产生8000例皮肤癌患者。

如果生命的保护圈受到严重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三、水环境

水是一种天然“化学溶液”。

在天然水体中检出70种元素。

其中HCO3一、SO4二、Cl一、CO3二、Na+、K+、Ca++、Mg++离子占化学成分的99%。

当前,人为活动已导致水环境污染。

松花江干流、牡丹江、拉林河、嫩江、呼兰河、倭肯河流经主要城市。

据检测,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生物耗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DO)、总有机碳(TOC)、pH、细菌污染指标、有毒有害物质、水体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排放到水体中的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染料等均属于难降解的化合物,半衰期达十数年。

水生生物对有机氯农药有很高的富集能力,被富集的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对汞的富集能力可达到10万倍。

鱼类达到1000倍。

饮用水汞、镉产生毒害作用的浓度为0.001-0.1mg/l。

重金属离子容易被带负电的胺体离子吸附或向河川下游迁移或沉降到河床中,形成长期性的污染。

城市的水环境具有整体性、可控性。

当前,水体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外,水体功能也有衰退,丧失了自净能力。

据1996年对528个城市供水量的调查,1329个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能力9060.73万立方米/天,人均日耗水量199.7升。

有36个城市最高供水有力超过50万立方米/天。

哈尔滨为61万立方米/天,大庆为106.2万立方米/天。

全国有300个城市缺水总量为1240万吨/天。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沉,水环境恶化。

黑龙江省城镇、郊区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1986年为0.1071,1999年上升到0.5965,长期过量开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1999年哈尔滨市下降65cm,大庆长垣西区下降96cm,鸡西市下降80cm,绥化市80cm。

第二节生物环境

一、城市植物

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城市的发展明显地改变了市区内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个城市原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化程度、环境质量有关。

1、城市中乡土植物种类消退,人为植物所占比例增加。

人布植物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引种的观赏植物。

牡丹江市座落在老爷岭山脉,伊春市位于小兴安岭,该二城市原生植被均为阔叶红松林。

现在市区内木本植物以杨、柳、榆为主。

2、通过人造景观、公园、植物园、专业研究机构、园林绿化单位广泛引种,城市植物物种资源不断增多,但物种种群数量较小,且难以形成不断发展的群落。

城市生境比较复杂,水平结构包括带状结构、嵌合结构和同心园结构。

垂直结构存在生态因子的梯度变化,由此使城市植物类型、生活型谱比较复杂。

城市植物在人工培养、人为的定向选择下,其生态习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依赖人工条件、抗逆性降低。

城市扩展中残存的野生植物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耐干旱、瘠薄、耐践踏、抗污染)。

3、城市植被类型分为3种:

人工栽培群落,杂草群落,残存天然群落(呈岛状存在)。

4、城市市区内植被按其功能有4类:

生产性绿地、观赏性绿地、绿色隔离带、其他绿地(高尔夫球场、机场周边绿地、公墓绿地)。

5、城市市区内植被的生存特征:

①原生植被退化,人工培育的单优种群占优势,形成整齐划一的外貌;②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一,食物链受到削弱。

黑龙江省全境位于北纬44°以北地带。

城市市区内植种类较少。

沈阳市区有种子植物98科、368属、789种。

哈尔滨市区内植物分属于36科、72属、200种。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规划木本植物304种、药用植239种,共计543种。

黑龙江省城市中的植物生长状况逊于原产地。

观察到,常绿针叶树叶面滞留大量灰尘,影响叶界面的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

一些杨树树干西南向树皮纵向开裂。

物候现象较郊区提前3—5天。

二、城市动物

栖息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多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或从外部迁移到城区,或是人工饲养、驯养和引进的动物。

城市动物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按类群划分为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

按栖息条件分为陆生、水生和土壤动物。

这些动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在城市化过程中,开阔空间、隐蔽场所的消失,动物觅食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噪声刺激,造成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数量减少,甚至消亡。

但是能与人类伴生的动物,象栖鼠、蜚蠊则能适应环境,成为不断为害的类群。

城市中某种动物的优势度、数量,因空间异质性,城市植被复被率而异。

清晨,鸟类的啼鸣、夜晚蛙类的鸣叫,使人赏心悦目。

但是,飞鸟时而造成飞机失事。

野生、家养动物可能给人们带来疾患和伤害。

近年发现多起禽流感病毒H5N1对人类造成感染。

鸟巢、蝙蝠栖息地、鸽舍积存的粪便是引起气管炎、慢性脑膜炎的重要原因。

鼠类啃咬电缆,蛇类、兽类直接攻击人类、蚊蚋吸吮人血。

城市鸟类,20世纪60年代初,北方城市市郊的鸟类约有185种。

到20世纪末,池塘、沼泽、苇塘、灌木丛、河漫滩相继缩小或消失,鸟类减少到110种。

麻雀种群数量反而增加。

城市中有害昆虫包括蜚蠊、蝇类、蚊类、种群数量因场所而异。

户养动物包括人类观赏宏物及科研、医药部门的实验动物,种类有鸟、狗、猫、水生动物,实验用白鼠、豚鼠、狗、兔、猴等。

城市动物园是户养动物集中的场所。

哈尔滨、海林县横道河子东北虎饲养场繁育一批东北虎。

三、城市空气微生物

空气中悬浮着固体微粒(尘埃、孢子、花粉)和悬浮的液态微粒,构成气溶胶。

空气实质上是一个气溶胶体。

空气中悬浮着病毒(粒子直径0.015--0.45nm)、细菌(0.3--1.5nm)、真菌孢子(1—100nm)。

细菌中已检出160余种,如口腔链球菌(菌落计数>800)、唾液链球菌(>800)、乙型溶血链球菌(>29)、肠球菌(>83)、金黄色葡萄球菌(>700)、芽胞杆菌(>300)、韦氏梭菌(>500)。

在真菌中检出500余种,如烟曲霉(>10万)、青霉属(>750)、拟青霉(150)、黑曲霉(125)、根霉属(45)、白色念球菌(67)、发癣菌(>300)、絮状表皮癣菌(172)。

病毒:

检出几百种,如麻疹、流感、水痘、风疹、柯萨奇病毒,其他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病原体等。

一个成年人,在一般状态下,一昼夜要呼吸10立方米空气。

如果按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的第2级,每立方米含有300μg微粒(其中包括微生物粒子50μg),这对具有3亿个肺泡100m2毛细血管床的肺脏是个沉重负荷。

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它是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季节、空气流动状况、场所有关。

城市的商场每立方米细菌总数3200—21000个,火车站广场1590—8800个,而乡村田野只有630—1470个。

第二章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人文背景和生态环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3°22′—53°24′,东经121°13′—135°。

南北跨10个经度,东西跨14个经度。

国土面积45.4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5%。

人口3820万人(2005年),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5%。

黑龙江省8个城市经济区包罗的大小城镇分别处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条件存明显差异。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紧相连。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貌类型较多(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

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8.9%,平原占41.1%。

山地侵蚀作用强烈,地表切割破碎,水系发育。

平原区堆积地貌发育,侵蚀下切作用微弱、河谷较少。

二、水系

全省有河流1700条,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绥芬河4个水系。

黑龙江全长4370km,中国境内3100km,流域面积88.8万km2。

松花江干流长928km,流域面积54.5万km2,平均径流量345亿m3,占全省总水量的48.2%。

乌苏里江我国境内流域面积5.6万km2,平均径流量71.2亿m3,占全省总水量的12.5%。

绥芬河流域面积1万km2,平均径流量10.6亿m3。

湖泊兴凯湖中国境内水面1068km2、小兴凯湖面积375km2。

镜泊湖、五大连池均为火山熔岩形成的堰塞湖。

地质时代历经多次地壳垂直升降、出现海侵、海退。

5—6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的寒武纪,现在的大兴安岭一带是古代的海洋。

距今3—4亿年前晚古生代石碳纪,大兴安岭上升成为陆地。

2—3亿年前的早三迭世,黑龙江省成为陆地。

晚古生代石炭纪、二迭纪,芦木、楔叶木、鳞木、封印木、科达树、翅羊齿、大羽羊齿等植物十分繁茂。

晚古生代末期发生强烈的海西运动,形成地质上的华夏系构造。

适应当时环境的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出现。

距今1.4--0.7亿年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现今的小兴安岭地带上升为山地。

今松嫩平原地带形成大湖盆,随后沉积6000m,形成以湖相、河相为主的含油地层。

东北部山地,形成三江凹陷。

由此,全省地貌由1个一级沉降带、2个一级隆起带和2个三级新拗陷组成。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出现冰期。

到全新世气候转暖,多年冻土退缩。

冰期的出现与消退,对黑龙江省生物物种的组成起到重大影响。

一些孑遗植物的存在,显示出黑龙江省地区植物区系的组成与古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气候

影响黑龙江省现代气候的因素是纬度、经度、地形、气团、西风环流。

黑龙江省北部属于季风寒温带,南部地区为季风温带。

春季节气迟来早走。

干旱、低温度交替出现。

大风天气频繁出现,最大风速可达20—30m/s。

植物生长期北部80—100天,南部不超过150天。

年平均年温南部1--4℃,北部-3.5℃,按气象学平均温度22℃为夏天的标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无夏天,冬季长达260天。

南部地区冬季也达220天。

全省降水量由东(600—700mm)向西(450—500mm)逐渐减少,干燥度也随之增加(小兴安岭0.8、松嫩平原1.1--1.39)。

全省日照时数2400—2900小时。

年辐射总量,北部地区405.99千焦年/平方厘米,中部、东部460.41kj/cm。

≥10℃有效积温北部山地1300—2000℃,张广才岭地区2600℃左右。

最大冻土深度:

大小兴安岭2.8—3.2cm,东部山地2.2--2.8m,松嫩平原2.0--2.4m。

四、土壤

主要土壤类型亚高山草甸土、粗骨质森林土、棕色针叶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

非地带性土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砂土、石质土。

黑龙江省光照、热量、水资源不属充沛之省分,但三者同步。

在上述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长期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孕育出适应温带、寒温带气候条件,适应复杂地貌类型的旱生、中生、湿生,多种生活型的物种,构成了本省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

第二节城市发展及对维护生存环境认识的升华

黑龙江省远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

肃慎、氵岁貊、东胡等古代部族的活动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广大地区。

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的形成经历了萌芽时期(1898年前)、雏形时期(1898—1945年)和现代城镇兴起期(1945年至今)。

渤海国时期(在今宁安县、东京城渤海镇)建上京龙泉府。

宋代女真族在今阿城白城建上京会京府。

清代实行八旗驻防制度,出现了黑龙江城(今瑗辉)、墨尔根(嫩江)、卜奎(齐齐哈尔)、阿勒楚喀(阿城)、三姓(依兰)、宁古塔(宁安)等若干古代驻防城市。

1862—1906年清朝在黑龙江省设9厅、2州8县。

1898年开始修建东清铁路(后称中东路、中长路)、先后设13府、7厅、2州、14县、3旗。

1912—1929年中华民国时代在黑龙江省设58县、3旗、3个城市政局(齐齐哈尔、松浦、滨江市政局)。

东北解放后,建制几经调整,逐渐形成现在的格局。

到2000年底,全省设市城市32个(其中地级市13个,县级市19个)、46个县、1个自治县、建制镇481个、729个乡。

这些城镇的设置推动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

全省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90%的工业产值、50%的农业产值是由31个城市完成的。

城市已是科学技术、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交通、电讯中心和对外开户的门户。

根据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全省划为8大经济区。

城市化人口水平指标达到45%。

人口城镇化水平位于全国的前列。

早期,人们从美学观点或讲究“风水”角度有意识地在寺庙、宅前、路旁、墓地栽植一些树木,或从取食方便角度移植各种果树。

新居民点的开辟,城镇的建设从未顾及原植被的保护。

中东铁路开通后,外侨从欧美引进中东杨、糖槭等树种,在栽植地点起到造型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部门沿主要街道进行绿化。

哈尔滨市红军街、现中山路长达5千米的路旁由榆树形成林荫路,颇为壮观,至今仍保存几株老榆树。

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保留着民国初期的树木。

齐市铁路局宅的杨树是20世纪30年代栽植的,至今生长正常。

该地一株落叶松据称树龄已逾百年。

20世纪50年代,政府提出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促进了全省园林绿化工作。

这项工作的成果在黑龙江省城镇中起到了一定的景观建设作用,也为尔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现代生态学、群落学的研究,揭示出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构成、分配与动态变经,从高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综合体与环境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提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之与自然界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生物多样性含义的延伸与扩展,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部分,它比园林绿化、城市森林所含的内容更广泛,其意义也更加深刻。

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尚不多见。

然而,这种概念扩展是必要的,它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没有孤立在自然界之外,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是溶为一体的。

这一种全新的视角是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节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九五”以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省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加强了关于生态的法制建设,制订了有关森林、湿地、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4件、政府规章14件、地方标准2件、规范性文件30件。

全省的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强化了执法监督、深入地开展了环保执法检查。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占天然林资源85%的林地受到重点保护或实行保护性经营。

人工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6.8上升到41.9%。

黑龙江省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分之一。

2000年底草地面积433万hm2。

实行了人工种草、封区育草、飞播牧草工作,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围栏草地、轮牧草地计62.4万hm2。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发布了停止垦植的政令,建立了洪河、七星河、兴凯湖、三江和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地,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0万hm2。

对缺水的扎龙湿地补水近3亿m3。

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到2000年底,国家和省累计投入150亿元,建成水库605座,库容79.1亿m3,占全省地表水的12.1%。

建成水电站63座,占全省装机容量8.5%,占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2.4%。

水土流失遍及全省57个市县,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520.86万hm2,几乎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面积为1159.9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25.5%。

现已根据法规开展了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

几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323hm2,修建梯田30.5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8.6万hm2、种草2.2万hm2、营造经济林7.1万hm2。

全省进行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如秸杆资源化、畜禽养殖业粪便的污染防治。

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的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试点以及实行“蓝色工程”、“绿色工程”和“金色工程”。

目前正着力提高环境保护科研和监测能力,围绕环保“1231”工程,实施“三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强化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天然林资源和湿地保护以及水资源综合开发。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因素、历史原因等,黑龙江省城镇生态环境仍十分严峻。

一、黑龙江省城市空气状况

据调查,2000年10个城市空气中SO2、NO2只达国家2级标准,总悬浮颗粒有30%的城市达到国家2级标准。

10个城市的降尘量超标(详见附表1)

二、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