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953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docx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

  

 

  

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品牌策划与例析

 

  

 

 

 

 

 

 

 

   

 

 

 

 

 

一引言

科普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1799年的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

该所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是每年圣诞节期间在讲演厅举办的圣诞科学讲座。

在西方国家的科普活动中,青少年成为科普工作的优先目标,中小学生是科普活动非常重要的服务和吸引对象。

英国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具有最古老的科学传播组织机构——成立于1831年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一年一度的英国科学节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英国科学节实际上是英国科技促进会的年会,每年秋季由英国的不同城市轮流承办,是英国群众性的科学盛会,也是欧洲最大的科学节。

除了英国科促会,还有皇家科学研究与普及所和皇家学会这两个协会协力于科普工作。

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和尽可能多的大众的科学素养。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也是最大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世界各国节日增多,假期的延长,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休闲经济的发展。

如美国联邦一级政府在1998年确认的节日达10个,而一些欧洲国家年享节日数则达18个之多。

与此同时,假期也在延长,美国人平均年享休假12天,西欧人享假天数是美国人的2~3倍。

在中国,伴随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及五一、十一、元旦假期的延长,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休闲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假日的增多激发了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向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据统计2010年,中国旅游入境人数已达1.34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总产出值达1.57万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8%,中国已踏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在各级科协带领下,全国各地科普机构一直探索举办各种各样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为推动科普发展,形成了品牌化的科普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年的科普日和科技周,在此期间,各地围绕当年的主题自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而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植物园,如何向公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创新科普理念,在策划科普活动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

开展多层次、多系列、理念创新、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使园区最终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本文就列举一些成功创新的科普活动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活动举办的策划思维及其取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二通过举办特色活动,着力挖掘植物园科普品牌文化

(一)女博士导游亮相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一所具有80年的科学研究所,目前在读的有100多名博士研究生。

为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华南植物园的人才资源优势,展示女博士生们渊博的知识,更好地普及植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华南植物园精心策划了“女博士导游”,让公众有机会分享高素质科普解说。

女博士生是华南植物园系列传播者之一,她们来自植物学、生态学、植物化学和植物学科学传播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她们从自身的视角,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用她们生动的语言、知识积累和亲身感受,揭开植物园的神秘面纱和植物世界的奥妙,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讲述如何建立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女博士塑造了华南植物园博士生导游新形象,通过理念塑造和行为塑造的统一、传播者塑造和华南植物园品牌塑造的统一、符号塑造和活动塑造的统一,打造女博士导游品牌,既锻炼了自己,又提升自身能力,为推动公众理解科学、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奉献她们年轻的力量,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奉献她们的聪明才智。

2008年1月10日上午,“女博士生导游亮相华南植物园”在华南植物园风景秀丽的龙洞琪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七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女博士生导游一推出,就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预约电话络绎不绝。

3个月内,媒体报道次数达170多次,超过了以往三年硬软媒体广告之和,社会影响度辐射到了全国及海外媒体,节省媒体投放成本180多万元人民币。

1~3月入园游客数量猛增,门票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加59%,比2006年增加72%。

“华南植物园女博士生导游”的启动和打造,既为博士生们提供一个锻炼、提高个人能力,增加接触社会面的平台,又可大大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植物知识,还可提高大众对华南植物园的认知度。

对各类旅游人群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家庭旅游,前景非常广阔。

女博士生的讲解在植物的文化、知识的深度方面都与以往的普通讲解员不同,良好的知识储备使得她们能随时应对游客提出的疑问,她们也自信地表示,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形式的讲解。

“对专家我们可提供专业解说,对普通游客我们可讲植物的用途和趣事,对小朋友我们可讲小故事。

而对外国游客,我们全能用英语讲解。

”除了认真熟悉植物园内的各种植物外,女博士们还专门接受了旅游学校的老师进行的专业礼仪培训,包括自我形象的塑造、举手投足的仪态、讲解语言的组织等等。

女博士生导游年轻、时髦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有网络就“女博士导游”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约30%的人认为该事件是植物园的宣传噱头,约20%的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近50%的人认为女博士生当导游这种科普教育模式很好。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副教授付新华表示:

这个事情总体上是积极的。

因为很多植物园,牵扯到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一般导游不懂。

邀请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为公众服务,让市民获得知识的同时,高校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互惠互利。

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为人们贡献才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舞台。

博士生当导游,就是找到了一个展示自己青春年华的平台。

在人们的印象中,女博士生应该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目不斜视,正襟危坐,蹲在实验室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而不是走到人们的视野里潇潇洒洒地“秀一把”。

有人说,博士生当导游是浪费人才,可她们不仅仅是“走秀”,而是在利用学到的知识,为游客讲解植物王国的奥妙,这难道不是专业对口?

在一个不断文明进步的国度里,向全民普及科技知识应该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女博士生做导游只是一个引子,希望将其打造成品牌,为推动公众理解科学、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起一定作用。

(二)小水果中的大策划

依托武汉植物园得天独厚的“桃”资源优势,对猕猴桃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以旅游带动增长、扩大影响的发展思路,打造金秋“武汉猕猴桃采摘节”大型旅游项目,形成植物园新的旅游品牌,填补其旅游淡季空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武汉植物园猕猴桃采摘节,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园林、旅游、果园生产采摘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综合产物。

它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生态旅游和科教旅游的快速发展。

在对猕猴桃采摘节进行原始策划时,武汉植物园整合猕猴桃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结合猕猴桃的历史文化,对猕猴桃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做了全面的分析。

一是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该园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立足华中地区植物资源优势,边摸索边实践,大胆创新,成功地探寻出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持续利用”的资源植物研究开发运作模式(即Resources-Research-Resolution,3RModel,简称3R模式)。

其中,猕猴桃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最为成功的案例。

该研究模式的成功应用有力推动武汉植物园在战略植物资源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上取得新进展。

为了增强猕猴桃采摘节的内涵,武汉植物园提出“民俗、文化、旅游同唱一台戏”的办节思路,丰富国庆民俗文化,并聘请专家对猕猴桃产品进行精心策划包装,策划推出“猕猴桃采摘比赛”等系列旅游活动,使游客品味自然的美食,感受丰收的喜悦。

2004年,武汉植物园举办了首届猕猴桃采摘节,结果一炮打响,来自市区的上万名游客来到这里,竞相采摘、品尝质优味美的猕猴桃,采购特色水果,尽情品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田园生活,享受动手采摘的乐趣。

同时,还引来了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每年的猕猴桃采摘节从10月1日开始,至10月7日结束。

近年来,武汉植物园依托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休闲观光的发展。

目前,猕猴桃采摘节的休闲观光发展迅速,成效初显,每年采摘节期间,不少果农将自己的猕猴桃拿到武汉植物园作为商展。

据统计,举办猕猴桃采摘节以来,5年间有十多万游客参加了节庆活动,给植物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举办首届猕猴桃采摘节以来,武汉植物园成功实现由单一种植科研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转变。

每逢“十一”黄金周,武汉植物园都隆重上演千人采摘、品尝猕猴桃的盛况。

园内50多个品种的猕猴桃、美国甜柿让游客尽情观赏和采摘,使游客能充分体验丰收的快乐,痛痛快快过把亲手劳作的瘾。

此活动也因此成为与其他旅游景区的观赏果实活动中最特别的一个亮点。

到2009年,武汉植物园已连续进行了五届采摘节,“猕猴桃采摘节”的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武汉市生态旅游的又一新品牌。

(三)中国式的情人结——结香树

结香又名打结花、黄瑞香、打结树、三叉木。

因其先花后叶,枝条柔韧,可以任意缠绕打结而不会折断,花朵又有浓郁的芬芳,故名结香。

结香每年分枝一次,每枝分出三个小枝,如此成长,节节成三叉状,故又叫“三丫”。

结香柔韧的枝条弯弯曲曲,给人以缠绵之感。

在湖北省西部山区,女子习惯在结香树上用枝条打结许愿,以追寻梦中情人,因而结香花有“梦花”之称。

传说秦始皇时,宫廷内有一对男女相爱。

女的出身显贵,而男的则出身贫贱,按照当时的法律,他们是不能结婚的。

这对男女万般无奈准备分手时,在结香树上打了个结,寓意他们的感情从此了结。

当年,打结的枝条上开的花不仅比别的枝条多,而且香味特别浓郁。

此事在宫廷内传开后,秦始皇迷信地以为神在保佑他们,就破例让他们结了婚。

此后,民间渐渐形成了打结许愿的风俗。

武汉植物园有一座结香园,虽然种植数量不多,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树龄30年的“结香王”。

每到情人节前后,结香园黄灿灿的花儿缤纷绽放,阵阵浓郁的芬芳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植物园在做原始策划时,结合结香树奇特的习性,把人们眼中普通的结香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重新策划,巧妙地将“人的情感+植物”联系起来做文章,从寄情于树到认识植物、热爱植物。

一位离开故乡去台湾60年,86岁的湖北新洲籍老太太越来越思念家乡的亲人。

新中国成立前,老太太跟随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她希望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亲人。

老太太曾专门回武汉寻亲,但家乡变化太大,通过台办没找到任何线索,她带着遗憾走了。

半年后,老太太又回到武汉,一个月来多方打听,寻亲消息仍一无所获。

为此,老太太十分伤感,离开武汉前来到植物园,原本只希望带一钵家乡的土回去以慰思念,无意中看到了结香树。

她走近结香树,按照风俗在结香树上打结,口中喃喃:

也许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的亲人,希望你能寄托我的思念,给我的亲人们带去祝福。

这件事情经过媒体的报道,两个月后,老太太专门打来电话向我们致谢,说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亲人的消息了。

结香树由此成为吉祥树的象征,不管是恋人还是亲人来到植物园,都会到结香园去打个结许个愿,连分散多年的大学同学也会将团聚的地点选在结香园,大家共同打结许愿,希望彼此的祝福能够传到、愿望能够实现。

如今,在武汉植物园看结香,让时下青年男女喜爱不已,情侣们在情人节当天来植物园在结香树上打结许心愿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活动的成功,总结出从原始策划到实际运作,关键在于执行力,该活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丰富,使活动辐射范围扩大到以“亲情、友情、爱情”三类情感为活动主线,打破原来的“爱情”单行线,使整个活动更加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甚至还出现不少爱情之外的动人情感故事,其中亲情、友情的故事甚是感人,并且出现人数不断上升的趋势。

通过这个科普活动的开展,每年情人节,结香园都能吸引上万游客前来打结许愿,满园“千千情结”的景象甚是壮观。

人们由此寄情于树,将情感与植物紧密相连。

植物一旦被人们赋予了感情,其价值也将不断提升。

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人们将了解植物、认识植物、爱护植物,唤醒公众对植物保护的意识,起到提高植物保护重视程度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植物园的特色资源,推出品牌花卉展,吸引更多游客

每逢黄金周期间,广州市内和市郊多个公园风景区都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展览,当中有许多失败的教训,有些公园和科普基地举办的静态或互动的展示活动,如郁金香展、向日葵展、樱花展等,由于忽视了气候条件、生长环境等因素,展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遭遇亏损。

华南植物园在每次开花展之前都经过各方面充分论证调研,在诸多的花展中冷静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花展,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2009年华南植物园“五一”鲁冰花展

鲁冰花是一种蝶形花科的植物,学名叫羽扇豆,其属名Lupinus直译为“野狼”,寓意这种植物与野狼一样,可野生于荒郊的野地上。

鲁冰花的根部具有根瘤菌,在根瘤菌中固氮酶的作用下,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氨及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中国台湾高山地区常跟茶树种在一起,原因是这种植物据说可以帮助茶叶健康生长,并且可以让茶叶芳香甜美。

另外鲁冰花死后肥沃了土地,让茶树长得更加茂盛。

鲁冰花这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爱——母爱一样无私和伟大。

所以它可以用来象征母爱,作为母亲节儿女最好的礼物。

歌曲《鲁冰花》里唱道: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让鲁冰花成为母爱的象征,华南植物园在5月母亲节前夕推出鲁冰花展显得别有意义。

华南植物园在“五一”黄金周选择特色花卉上下了很大的决心,通过多年摸索和市场调研,2009年“五一”黄金周正式推出鲁冰花展。

华南植物园为什么选鲁冰花做花展?

要找到别人没有做过的,而且适合在华南植物园的气候条件、生存环境种植的,借着一部感人泪下的电影《鲁冰花》及同名歌曲《鲁冰花》,在电影里面,鲁冰花用来象征母爱,它开满乡间田野,点染农村景致,而在花叶凋零后被视为农村的花肥。

有一次,阿明在茶田里面看到一株鲁冰花,以为是杂草,想把它拔除掉。

他的年幼却懂事的姐姐阻止了他。

姐姐告诉阿明,鲁冰花春天开花,芬芳满株,等到缤纷凋谢,散落的花叶虽然混入尘泥,却是在悄无声息地呵护和滋养着茶树。

母亲去世得早,阿明已经不记得妈妈的模样,总是在一个个夜晚,缠着姐姐讲妈妈的事,对着天上的夜星充满期盼和遐想。

“天上的星星会唱歌,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化作春泥更护花,并不起眼的鲁冰花,却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爱——母爱一样无私和伟大。

电影和歌曲充分表达了对伟大母亲的歌颂,借助电影和歌曲的感染力,植物园展出的满眼鲜艳的鲁冰花让人们从视觉上、心灵中产生共鸣,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由于鲁冰花性喜凉爽,不耐酷热,在广州地区,将其种植在户外很难越夏,故这批鲁冰花全部种植在具备降温设施的温室群景区高山/极地植物室内。

各种花色的鲁冰花或成片种植,或三五成群点缀于各种高山植物与景石之间,姹紫嫣红,甚是壮观。

鲁冰花为穗状花序,高高的花葶直立着,一般都会高出叶片之外,花朵聚集生长在花葶的上部,每一束都有几十朵小花,颜色有白色、蓝色、粉色、紫色、紫红色、紫白相间等,盛开时色彩艳丽、激情四溢,让人目不暇接。

花展期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迎来了该园历史上客流最高峰。

曾经几度需要控制参观人流量来维持秩序。

单日游客量过多造成车辆人群拥堵至门口,临时加设四个售票处,才得以缓解。

客流量与2008年同比增长83%,经济效益与2008年同比增长250%。

(二)2010年11月华南植物园举办首届帝王花展

帝王花又名普蒂亚花,是南非共和国的国花。

因其色彩艳丽,造型优雅,故脱颖于世界名贵花卉,号称“花中之王”,被誉为全世界最富贵华丽的鲜切花。

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在广州开幕,华南植物园借亚运之势精心选择了帝王花,它代表着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还象征着胜利、圆满、富贵与吉祥,体现广州亚运“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主题。

让国内外嘉宾和广大市民融入花海之中。

帝王花的筛选主要源于亚运会的主题,又原产南非,从南非空运到栽培护养整个过程多家媒体跟踪报道,从品种选择到立体布展都达到了色彩绚丽、景观别致、景深壮观、场景优雅、合理布局。

展区分为六大部分,17个品种,分别为帝王区、皇后区、皇妃区、金粉区、火焰区、红珊瑚区。

第一届帝王花展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当月门票收入提升150%。

目前帝王花展和鲁冰花展已经成为华南植物园经典并且成熟的花卉品牌项目,每年慕名而来的“花痴”络绎不绝,入园游客人数、经济收益和游客增长创建园以来“三高”,人流量最高,经济效益最高,社会效益最高,也是科学家满意、市民满意、领导满意的最佳证明。

四借助社会关注热点举办特色主题活动

(一)建立国内首个灾区哀悼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为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华南植物园于5月16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征集为汶川地震遇难者种植纪念林的活动,新闻发布后收到了许多个人和单位的来电报名,并于2008年6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为汶川地震受难者种植的纪念林,而且开展了植树捐款活动,第一个为纪念林捐款的是金夫人集团公司,活动期间向社会各界募集到的捐款全部送往灾区,支援灾后重建工作,表达了华南植物园的爱心。

此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进一步提高了植物园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二)利用植物分类学科学识别“周老虎”伪照片事件

2008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

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造假。

关于照片的真假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照片明显是计算机合成的”、“拍的恐怕是‘纸’老虎吧?

”一时间,质疑声迅速升级。

某网为此专门设计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照片中华南虎为假的网友超过半数,占到52.19%;认为是真的占31.66%;另有16.16%表示不好辨别,很难说清。

2008年5月12日,借傅德志先生来华南植物园作学术报告的契机,华南植物园举办了一场别有趣味的傅德志先生与游客见面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学家傅德志先生,在打击和揭露“华南虎”事件中通过植物学的眼光,看出了图片的破绽,傅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对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从照片上叶子与虎的比例不对判断出照片是人为造假的。

他对照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可以认出老虎身边的叶子,是壳斗科的麻栎或是榛子。

这种植物叶子一般长3厘米(跟真老虎眼睛差不多大),不会超过6厘米。

傅德志分析道,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那“老虎”与环境景物尺寸都严重失调。

和“老虎”在同一拍摄平面上的,本来相当实际老虎眼睛那么大小的叶子长度,居然超过“老虎”身子。

这就是照片造假的铁证。

通过一个真假老虎事件的传播,让公众知道科学家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抵制伪科学的,让大家知道植物科学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推广亚洲最大的温室群景区

华南植物园的温室群景区,从高空俯瞰,宛如“漂在水上的木棉花”,艺术地再现了亚洲、非洲与美洲热带雨林和亚马孙河谷雨林的神秘与奇特的生物景观;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南极北极植物到沙漠植物景观,从奇花异果到水下植物王国,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世界植物奇观和植物世界创造未来的神奇魅力。

温室群景区自2009年建成以后,抓住游客好奇的心态,着重对温室内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葩异卉进行大力宣传:

世界上最毒的见血封喉、树上长出来的铁西瓜、石壁根网的双面树、苗寨百年鹊桥树、寓意长寿富贵吉祥的龟纹木棉、能开花的石头花、像生日蛋糕的蓝云、傣族百年洞天树、腰挂炮弹的炮弹树、孕育甜蜜的神秘果、能承载小孩的王莲等这些难得一见的植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看。

(一)石壁根网的双面树

来自越南的双面树(榕树)是生长于古村庄石墙壁的细叶榕(FicusmicrocarpusLinn.f.),展现出石壁根网奇观,也从根的正反两面向我们展示了细叶榕具有不同形状,两种分别承担支撑作用和负责吸收营养与水分的不定根。

随风飘进石墙壁缝隙的细叶榕种子在壁缝中生根发芽,以其强有力的根系在土壤贫乏的石墙壁上形成粗细不一、纵横交织的发达根系群,既支撑榕树粗壮的身躯,又吸收榕树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和水分,使得根的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纹路和颜色,展现了奇特的石壁根网奇观,也使得作为观众的人类不得不佩服自然界中的植物那种沉默、坚韧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

因此,游客风趣地称之为“男人的精神”,这里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最佳摄影点。

(二)壮族百年连理树

温室内还有一种反映自然界天然嫁接的产物,根和树枝交织生长的结果。

细叶榕和斜叶榕形成的百年连理树,我们认为它是坚贞爱情的象征:

有一株细叶榕和一株斜叶榕,它们属同一家族(桑科榕属),自小相邻相伴,趣味相投,青梅竹马,相互交织合生在一起,共同历尽岁月沧桑,最后难舍难分,相依为命地形成连理树。

而树枝又相互合抱,枝繁叶茂,这一奇特的造型,仿佛是有意让情侣们在此合影留念,给他们的爱情以祝福,以最美、最自然的形式诠释了人类所渴望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愿望。

每逢七夕或情人节,都有不少情侣或夫妻专门来此留影纪念,共同见证这美好的祝福。

(三)傣族百年洞天树

傣族百年洞天树来自中国热带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乡村,是热带雨林植物细叶榕完成雨林生存绝技绞杀后展现的雨林艺术奇观。

洞天树“茎”中空。

起初细叶榕的种子成功地附着于一株大树的树干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萌芽。

其根植入被绞杀植物以汲取营养和水分,与所附生的大树和平共处、贮存力量;岁月流逝气生根逐步伸到地面并形成强大的支撑系统,获得自身的支撑和丰富的营养,变得更加强大;随着不定根不断增多、分支融合,形成强大的木质树网系统,团团围绞中间的大树。

中间的大树因生活空间限制和营养不良而逐渐枯萎逝去,细叶榕则取而代之成为一株独立的参天大树。

该树具有超凡的生长优势和卓越的生存技能,被当地傣族村民奉为附有神灵的神树。

在乡村旅游中,商旅人士发现该树奇特的长势技巧和神秘的百孔树网,恍然别有洞天,得名洞天树。

环保人士认为,洞天树神奇的树孔和树顶之天,正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与和谐自然建设中井底之蛙的再现。

游客称此树为“广东鸟巢”。

(四)苗寨百年鹊桥树

跨越非洲雨林和美洲雨林的苗寨百年鹊桥树是细叶榕展示雨林绞杀和遭遇台风的雨林艺术作品。

鹊桥树来自中国热带雨林海南岛的保亭县苗寨。

百年前一次巨大的台风把湍急的溪流边一株被细叶榕绞杀的大树吹倒,树梢倒在了溪流的对岸。

大树枯萎逝去后,细叶榕木质不定根以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紧紧环抱树干的鹊桥桥身。

大树根部细叶榕的气生根植入土壤后长出了新的枝叶,溪流对岸细叶榕树梢的气生根着地成长,形成了鹊桥对岸根繁叶茂的树丛。

游客将之称为“让爱做主”的见证桥。

(五)世界上最毒的见血封喉

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军入侵马来群岛,当地土人奋起保卫家园。

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自制土箭,射中的入侵者几乎无一幸免。

英军闻箭丧胆,以为遇到下了魔咒的“死亡之箭”。

这些箭确实是“死亡之箭”,箭头浸泡了“死亡之树”——见血封喉的乳汁。

见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Pers.)Lesch.是桑科(Moraceae)常绿或半落叶大乔木,体内乳汁含剧毒,是木本植物中最毒的树种,有“林中毒王”之称。

其毒素经伤口进入人体内可使中毒者在20~120分钟内窒息死亡,故得名“见血封喉”;猎人常把其汁液涂在箭头上以对付来袭的猛兽和敌人,故又称“箭毒木”。

见血封喉高可达40米,全株具乳白色树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