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953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docx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导论

导言

第1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闻事业兴起:

15、16世纪,萌芽状态;17、18世纪,开始发育成长(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后,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以普遍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繁盛景象。

4、电子传播时代

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以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广义的电子媒介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电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

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

人们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我们也以此作为开启电子传播时代的大门。

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

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感觉。

一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

以解剖人类传播活动和探究社会信息系统为主旨的传播学,就是上述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日渐凸显的结晶。

 

第2节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1、传播与信息

发生在生命世界的传播现象,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的只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

社会传播,即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

传播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信息。

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活动或行为;从内在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信息概念:

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所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二、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或生物信息的本能性,更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三、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系统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外力,那么最后都将趋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被视为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差异与变化。

有差异有变化,就有信息;差异越大变化越多,信息就越丰富,反之亦然。

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是呈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讯息更指向具体的名物,而信息而包含抽象的意味。

如果说在一个抽象阶梯上,“消息”处在底端而“信息”居于顶端,那么讯息就位于这个阶梯的中部。

2、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传播信息的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又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主要特征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要地位。

发展模式: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使这一理论普及开来广为人知。

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

1970《未来的冲击》、1980《第三次浪潮》和1990《权力的转移》。

《第三次浪潮》:

三个革命性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

奈斯比特:

1983《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经济的现实;加快了变化;新技术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更需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技术不是绝对,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原则)

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1993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我国信息化建设:

1993启动“三金”(金桥、金卡、金关);1997提出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同时,确立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

一、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二、2010年以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1998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3、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及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

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型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传播学是一个总的学科名称,而大众传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探讨中,大众传播学始终居于主流:

一、传播学直接源于大众传播的兴盛;二、传播学的研究大多发端于大众传播的运行;三、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的领域。

第3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及其演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亮的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1、三大来源

传播学的促成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

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传播学的任务是为了认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开展传播。

从学科自身方面讲,传播学乃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传播学三大来源:

一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喂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

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

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的知识进化三部曲:

神学——哲学——科学。

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至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

传播学秉承着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精神而发展起来。

2、信息科学

(1)信息论:

194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传播的数学理论》)。

重要的两点贡献:

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控制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威纳:

1948《控制论》和1950《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

控制的实质无非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而信息的调节又是经由反馈机制进行的。

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

(2)系统论:

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

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

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3、新闻学

多学科交叉特征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

纵向线索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比报学大为拓展,而且由于得力于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的滋养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

新闻学面貌已经逐渐被传播学所改造,其领域也逐渐被传播学所蚕食。

此外,语言学以及关系密切的符号学、修辞学等,也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的论文——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的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学的两个主要意义:

一是从传播的内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的主要作用。

5W理论:

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传播效果

传播学的五种分析:

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传播功能的概括: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实为一张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

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

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把关人”理论: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1940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规模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

“魔谈论”、“靶子论”:

大众传媒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大众传播犹如洪水猛兽所向披靡。

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

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

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探究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

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

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

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

霍夫兰研究主题围绕“劝服”:

如何劝说更见成效,如何开展传播更有利于态度的变化,霍夫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上渗入了传播学的效果分析领域。

研究一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战时宣传问题特别是宣传效果的问题展开大规模研究;研究二阶段:

战后在耶鲁大学进行劝服与态度变化的的研究。

1953《传播与劝服》:

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

包含三方面内容:

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主要作为的三个方面:

其一,他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期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神光的传播学著作。

(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196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82《传播学概论》)

3、两大学派

经验学派(传统学派):

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

批判学派:

以欧洲为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异军突起。

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

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及其文化思潮的大趋势驱动,传播学衍发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股势均力敌的潮流。

两股文化思潮:

一是导源于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正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机身取胜的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现实基础。

一是植根;精神—价值—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正是以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见长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

经验学派以科学性文明,出于三大来源;批判学派以人本性著称,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影响的是“马兰克服学派”。

(20世纪30年代的3M:

马尔库塞、马克思、毛泽东)

霍克海默——1937《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把自己置身于现存体制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事实出发,经由证实性的研究,得出与现存体制相契合的顺从化结论,传统理论的面目是肯定性的;批判理论则使自己超越于既定秩序之外,旨在否定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理想出发,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得出与既定秩序相抵触的叛逆化结论,批判理论的姿态是否定性的。

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特定的理论。

在英国的两股学术力量酝酿了最早的批判性传播研究:

一是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一是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S·霍尔和D·莫利。

政治经济学派:

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指导,着重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媒介的垄断与控制问题。

文化研究学派:

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吸取了法国6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仪式形态学说,着重从文化方面透视当代大众传播的本质,通过解读林林总总的传播符号、讯息、文本而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传播效果:

经验学派的“女王”,批判学派的“妓女”。

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加拿大批判学者D·W·斯迈司两大学派差异的三个方面:

双方选取的研究问题不同;双方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双方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

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侧重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具有思辨的特征,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的意义。

双方差异的根本在于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

E·M·罗杰斯两大学派特征:

经验学派——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第4节精神交往论

从唯物史观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原因:

第一,对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崇尚,美国的传播学在许多场合把传播仅仅最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传播理论中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第二,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第三,我们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交往与传播

陈力丹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概括为“精神交往论”。

交往包括:

以物为媒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

人的交往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是等量齐观相辅相成的。

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交往活动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经验派传播观:

第一,经验派把传播当做独立现象,马克思主义要求从人类的整体关系上考察传播,从人类历史的总体运动枢纽港把握传播;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交往离不开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研究传播先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还得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里所处的地位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制约);第三,精神生产的产品即信息,始终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始终与一定集团、阶层或阶级的利益相关联,体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宗教以及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

2、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辩证的相互作用。

相适应:

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信息社会只能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三,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辩证作用:

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者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三,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小结

本篇导言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

一个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二大学派:

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三大来源:

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四个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五位奠基人物: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

 

第1章传播学的孕育

第一节传播及传播学

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划分,从规模上是依次递增的人类传播行为主要类型:

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身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人际传播就是两个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就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对成千上万的人的传播。

从本质上划分,人来传播活动分属两大类型: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

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是完全平等,是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是现代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

大众传播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与人际传播有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多出了“大众媒体”。

从根本上讲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等要素。

传播总是有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以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即双向传播。

传播:

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传播学: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

非严格意义上讲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人类知识分属三大门类: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分两类:

一是理论性的,二是应用性的。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难于断定它究竟属于理论性的社会科学,还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不过总的来看传播学还是偏向理论性的一面,实际上建立传播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从理论高度审视具体的传播实践,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就是这种居高临下之势的代表。

传播学还很粗糙,许多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还不确定,不少理论和学说还不成熟,尤其是学科的体系与框架还不完整,更不严密。

施拉姆把传播研究比作学术领域的“十字路口”和“租界”;“十字路口”说明很多人路过这里,“租界”则是针对各家学术列强瓜分传播研究的状况而言。

随着信息爆炸和传播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而频繁,对传播问题越来越需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传播学理论越来越显得紧迫。

第2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孕育于20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

我国则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际,才开始引进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方法到理论,它都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中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新闻学和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最大。

对传播学的形成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其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媒介方面。

传播学始于美国、长于美国,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内容就是选举。

竞选人得向选民“推销”自己,需要开展有效的传播。

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争夺市场,必须一方面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广告宣传上做文章;为了推销产品,需要有专门性的机构和相应的理论来指导。

(如果说广告学、公关学以及新闻学是从不同侧面服务于具体传播环节的应用学说,那么传播学则是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对他们进行提炼、升华、抽象、概括的理论基础。

政治和经济两种因素对传播学的催化作用固然十分显著,但都不如军事方面的影响那么直接。

军事上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