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884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拿到试卷:

熟悉试卷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

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来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

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虽然考卷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

1.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

2.先小后大。

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先局部后整体。

把疑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

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

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也可以跳步作答,先回答自己会的问题。

5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

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6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

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7要学会“挤”分

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

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8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

发现错误后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

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

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

考试期间遇到这些事,莫慌乱!

不管是大型考试还是平时的检测,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

遇到这些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办?

为防患于未然,老师家长们应该在考前给孩子讲清楚应急措施,告诉孩子遇事不慌乱,沉重冷静,必要时可以向监考老师寻求帮助。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9.1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庄子于学无所不窥,但真正令人无法    的是他的天才和洒脱。

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

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悄然    。

他只微微一笑,显出大智慧在面对丑恶世界时的从容与最使人    的平淡。

                              

A.望其项背  溶化  喜不自胜B.望尘莫及  融化  喜不自胜

C.望尘莫及  溶化  忍俊不禁D.望其项背  融化  忍俊不禁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重创作者好讥笑搞评论的人是寄生的“木耳”,    ,    ,    。

    ,    ,

    ,鲁滨逊也要依靠他人制造的工具。

①就社会的一切关系来说 ②最初的批评诚然是依附于作品而存在的 ③彼此间原都有互相依存的需要 ④随着时代和自身的发展 ⑤天下决没有绝世独立生活在真空中的人 ⑥它就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A.②⑤①③④⑥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⑤③④②⑥D.①③②④⑥⑤

3.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①③②④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4.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

食饩于邑,甲申①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

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

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

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

“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

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公醉我,我为公制印。

公意得,正学意得矣。

”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

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

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

惊起询,则报曰:

“姜生见。

”侍御遣人谢曰:

“夜分矣,请以昧爽。

”生砰訇曰:

“事甚急。

”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曰:

“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

复曰:

“如此印,不值一醉耶?

”于是痛饮,辨明而去。

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

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

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

“曲蘖吾乡里。

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入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

侍御曰:

“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

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

①甲申:

指1644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于物无所忤忤:

发怒

B.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罄:

完、尽

C.急趋迎之,执手问故趋:

快步走

D.别侍御返里里:

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

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

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入印谱。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3分)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5分)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3分)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朝搴阰之木兰,        。

(屈原《离骚》)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5)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6)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7)辘辘远听,        。

(杜牧《阿房宫赋》)

(8)        ,只是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

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

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

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

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

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

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

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

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

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

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

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

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

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

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

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

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

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

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

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

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

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

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

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

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

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

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

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

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

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

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

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

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

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

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

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

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

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

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

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

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B.围观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13.理解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14.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一“签”障目不见经典

党云峰

①很多文学经典最近被贴上“毁三观”的标签:

《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怎么就变成“毁三观”的作品了呢?

②标签可能彰显特质,更可能是偏见障目。

它会使人无视作品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

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揭露了造成悲剧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

有学者指出:

“福楼拜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

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③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

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

难道高大全就好?

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展现其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

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剖析,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

从《俄狄浦斯王》到纪德的《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④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的过硬理由。

文学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

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

当作者与读者在心境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

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贴标签。

只顾贴标签,却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

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

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

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

正如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签”会导致解读的简化、遮蔽,是不尊重作品的表现,读者常因此而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动力。

B.有责任的作家无所谓道德立场,他应该真实地呈现人物的逾矩、背德、困境,从而警醒读者,促其反思。

C.一部文学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复杂性,反映了时代风云、世态人情,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读者而存在。

D.只有同时具有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并能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使心灵净化的文学作品,才有文学价值。

16.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为例,指出许多经典被贴“毁三观”标签的现象,引出话题,开启下文的分析论证。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文学与科学的差异,前者通过现象披露生活本质,从而生成意义,实现文学的价值。

C.文章指出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再现了一个时代,并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为例,证明这是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D.文章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创作者要在时代的现场秉笔直书,作者引用加缪的话加以论证。

17.请结合文章,探究“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读多少本“及格”?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

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

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

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

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

这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

“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

”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说。

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

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

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每天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

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

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

”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

“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

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

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

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听书具体听什么?

“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

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

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

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

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

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

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

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

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

19.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

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

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

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

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20.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

(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明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的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明;文明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自然、社会的实际行动中……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四)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

2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灵皋论文,亦有数禁,其谓不得用汉赋板重语,实帖括习气,未足为训;而诗赋绮言,在所宜禁,则诚无以易之。

由绮言以推,每下愈况,则有笔札恒语,用成言以代实义者,此最为笔墨之累。

袁简斋所以终身未窥门径,实坐斯病。

大著于俳言藻词淘汰已尽而间或引用成言斯未免玙璠之微玷若浣濯净尽岂特灭除瘢垢直可自成一家。

(节选自《拙存园丛稿·序》)

23.文中提到的“袁简斋”就是    (人名),他倡导的“    ”是我国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2分)

24.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论文”的主要观点。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采用姜维建议用反间计使曹睿把司马懿削职回乡,后司马懿以牙还牙,派人散布谣言,说孔明有称帝之心,离间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