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837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答案.docx

《教育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答案.docx

教育学答案

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C;2、A;3、B;4、A;5、B;

6、C;7、B;8、B;9、B;10、B

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全面发展是在个性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错误。

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2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没有地位。

答:

错误。

(1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

(2分)

3教学=教+学。

错。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种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教与学行为的简单拼加。

4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答:

正确。

(1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初始才能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已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分)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如何理解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

(2)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

(3)交往意味着师生交往意图的预先设定。

(4)为交往活动,与“施加影响”的教育观之区别在于,它强调引导学生自觉发展。

2.学校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

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

(1)生产力的提高是学校教育产生的物质基础。

(2)文化内容的丰富,使得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

(3)文字的创造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并产生了传授的社会需求。

(4)人类社会的自我组织与管理,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为其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如何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

(1)教育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满足经济发展对有效劳动的需要。

(2)教育促进科技的生产与应用。

(3)教育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4.简述德育中知、情、行、意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1)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

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2)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5.如何发挥班级组织的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第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第三,教导社会规范和训练社会行为。

第四,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二,满足需求的功能。

第三,诊断与矫正功能。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什么是素质教育?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素质教育包含三方面的基本涵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3)素质教育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

内在意义与外在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涵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意义。

其外在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

(3)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为突破口。

(4)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分)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分)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分)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分)

(注:

以上供参考,可视学学生答题具体情况酌情给1-13分。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答:

案例中给出了大量深圳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数据,说明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才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昔日,深圳抓住了振兴经济的规律,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今天,深圳依旧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正在为明天经济的腾飞积蓄力量。

(要求运用人才资本理论分析)

试卷

(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A;2、D;3、A;4、C;5、A;

6、A;7、D;8、C;9、D;10、C

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周围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教师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就可保证成为一个好教师。

错。

要做合格教师,不仅要接受所教学科训练,还要进行教育科学训练,既知道教什么,又须知道怎样教。

3.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

因此,课堂教学应当主要由教师讲话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错。

讲述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佳的选择。

4.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政治课来实施。

错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不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榜样示范、教师身教和校园文化。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教育学的问题主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教育的本质问题或理念问题。

(2)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问题。

(3)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

(4)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达到的目标和状态问题。

(5)学校教育目标之实现的手段与方法问题。

(6)教师问题。

2.我国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取向有:

(1)注重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与社会经济的适应性发展,强调学校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2)注重学校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协调性发展。

(3)注重不同地区学校教育体系的均衡性发展,。

(4)注重学校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同步改革。

3.简述“三因素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1)“三因素论”只着重分析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因,而忽视了人的内因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三因素论”在论述上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强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又批判“环境决定论”;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把教育看作影响人发展的外因,批判“教育万能论”。

(3)在分类标准上显得有点混乱,教育与遗传、环境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按教育是特殊的环境来理解,它应包含在环境因素中。

(4)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着静止地、孤立地、平面化地看问题的缺陷,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幅影响人发展因素的平面、静态分析图,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动态生成性。

4.简述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流程。

答:

第一步,确定课程目标。

第二步,评估课程资源。

第三步,选择、开发课程资源。

第四步,课程资源开发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5.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答:

(1)古代学校以个别施教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2)近代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制和贝尔——兰卡斯特制

(3)向个别教学回归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试评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发展同社会现状紧密相联

(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

(1)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这是教育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关涉教学的性质定位。

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2)一种观点主张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是“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积极创造。

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艺术、过程艺术,它不以美的创造或激发美的享受为目的,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诸环节所具有的艺术的韵味和美的形式上。

教学涉及人、人的情感以及人的价值观等因素,这些“完全不属于科学范围之内”,因此,不宜按照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教学,不能简单地用科学方法去研究教学,

(3)另一种观点主张教学主要也应当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

此观点认为,教学以科学的理念、准则与方法为工具对教学所做的探究及其所揭示的教学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和方法策略。

它更多地反映了教学世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客观性质及其规律性,体现为一套较为稳定的有关教学活动的规则、程序、形式和方法,是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教学的科学性是由人们求“真”的本性决定的。

(4)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即教学的属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而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便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

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教学不仅是一种和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答:

首先,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人才培养过剩,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往往是根据与工业化国家相符的需要加以组织的,因而培养出过多的高水平毕业生。

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源源流向富国,工业化国家则从这些移民发挥的才能种得到了好处。

其次:

(视个人回答情况酌情加分)。

2.答题要点:

第一个小问题只要是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则可酌情给分。

第二个小问题,只要方案设计合理,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则可酌情给分。

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B;2、D;3、C;4、B;5、D;

6、A;7、B;8、A;9、B;10、B

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我国的教育学者对五段教学法又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把五段划分为七段,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组织练习、检查总结、布置作业。

答:

正确。

(1分)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我国的教育学者对五段教学法又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把五段划分为七段,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组织练习、检查总结、布置作业。

这一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大多数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的实际,也容易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接受。

(2分)

2.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来源是间接经验。

错。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完全可以脱离直接经验,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离不开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学习相互作用。

3.成性目标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答:

错误。

(1分)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总体上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成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2分)

4.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错。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动物的反应只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简述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1)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制约

(2)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2.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走向。

答:

(1)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德育课程的改革仍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课程设置趋于灵活多样

(4)课程体制的弹性进一步加大

(5)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引起课程与教学的革命性变化

(6)课程实验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开始表现为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不仅加强了传递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交流、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突显。

具体地说,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

(1)传递文化的功能。

(2)传播文化的功能。

(3)选择文化的功能。

(4)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4.简要评述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其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由人的本性、本能决定,以个体人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为依据,而排斥社会需要、外在要求及外部强迫。

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个人本位论者大都持有性善论。

他们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来规定教育目的的话,就会使教育成为一个外在的强迫过程,就会抹杀人的天性,阻碍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的健全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注重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为起点,尊重人的价值,倡导个性自由与解放,这些观点具有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教育价值,但是它片面地排斥社会对于教育的作用,完全否定社会需要和外部之于学生的要求,显然是错误的。

5.简述教学设计的实践依据有哪些。

答:

(1)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4)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5)有利于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答: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表现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社会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而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答:

(1)长期的研究认为,良好的班集体具有显著的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是: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有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

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职责的核心——班主任角色的其他职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而得到落实的。

班主任的班集体工作策略实质就是通过自身有效的工作实现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2)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要从以下若干方面着手和做好这些工作。

第一,创设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与凝聚力。

第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第三,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培养选用好班级骨干和班干部。

第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和良好的班风,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结构仍然不很合理,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不仅在职业教育中,而且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仍然很低。

这种状况阻碍民间资本顺畅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影响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义务教育在整个政府财政中获得分配的份额。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2、传统的学生成绩册给人的印象是几个冰冷的数字和几句单调的评语。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简化为数字和几句格式化的语言,全然忽略了人的个性和差异。

成长册显得更加人性化,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B;2、D;3、B;4、B;5、B;

6、D;7、A;8、B;9、C;10、D

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答:

不全面。

(1分)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这是一种预设性的课程观,它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

但是,目标作为预期的教学结果同实际学习结果是有一定差别的,把课程界定为预期的教学结果只说明了课程的预期性,并没有说明什么是课程。

(2分)

2.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对。

3.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学行为。

答:

错误。

(1分)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的社会行为。

方法是行为规则体系,因而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行为的规则体系。

行为是具体而且细微的,方法则是行为的框架。

(2分)

4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密切相关,和其他教师没有关系。

错误。

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其他教师应配合班主任加强班集体建设。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教育目的的实践功能有哪些?

(1)指导功能

(2)调节功能

(3)协调功能

(4)评价功能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

(2)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3)三是个体身心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

3.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答:

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

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

因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4.简述启发式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5.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特点。

答:

第一,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对话和讨论是高强度的智力活动。

第三,对话和讨论的方式可灵活安排。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答:

(1)教育作为一种按照社会的要求,由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特殊环境和活动,对人的发展起到一种自觉、有效的促进作用。

教育要自觉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发展,首先必须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等种种前提性条件和依据。

这种适应,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一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或规律,二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或规律。

总而言之,个体身心发展状况及其规律,对于教育来说,首要的意味是教育的适应性,即教育首先应该适应于发展。

(2)教育受制于发展,教育还要引导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教学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适应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

(3)要辩证地看待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本上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应以其准备状态为前提,依据其身心发展的新的可能(最近发展区)来进行。

这种教育就是发展性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4)教育自觉、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或者说教育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蕴含着并且也体现了教育之于发展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2.答案略。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答:

有关课程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理论知识,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3分)

(1)改革课程功能。

(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2)改革课程结构。

(强调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

(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评价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