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83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据此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会对地球的平均气温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时,采用的研究途径之一是:

研究古气候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和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

(1)有种方法是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元素含量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高低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水酸碱度有关,而海水酸碱度又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将得到的有关数据和通过其它研究途径得到的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对比,即可得到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与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对应关系.海水酸碱度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的科学原理是.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标出坐标轴的含义,并大致表示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

(2)科学家也通过另外途径研究古气候时CO2的浓度变化与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关系.

如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很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请写出两种).

(3)在生物圈中,你认为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请写出两点).

【答案】

(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

(2)大气温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3)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

(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于水生成的碳酸就越大,海水的pH就越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图如下:

(2)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是因为大气温度降低,植物蒸发水分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3)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是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难度不大.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炼草成油不是梦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CO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有的国家利用富含纤维素的草本植物、可食用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甘蔗)为原料,制造草油。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但是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的需求。

其实,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到农业废弃物,再到“能源生物”,这些原料耕作成本低、产量大。

这些植物都能够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它们的种植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

放眼全球,每年可利用上述物质能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超过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在2011年,第一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已建成。

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就要到来。

(1)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其原因是_____(写一条)。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_____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草油的大量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写一条)。

(5)推动草油业的发展,可提高周边农户的收入,给出你的建议_____(写一条)。

【答案】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太阳可再生C2H5OH+3O2

2CO2+3H2O草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多种植能制作草油的作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开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方向。

(2)生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太阳能。

(3)纤维素类草本植物能转化为乙醇,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

2CO2+3H2O。

(4)草油中含有碳元素,草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草油的大量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的说法是错误的。

(5)在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多种植能制作草油的作物,推动草油业的发展,可提高周边农户的收入。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当前,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能已成为一大亮点。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果实,一半在秸秆。

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多种,如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等,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

一、秸秆饲料:

目前,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青贮的过程一般为:

秸秆粉碎→发酵液制备→发酵→饲料。

而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青贮质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二、秸秆沼气:

利用沼气设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沼气细菌的厌氧发酵就会产生可燃性气体——沼气。

秸秆沼气的发展不但解决了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提供了廉价清洁能源。

三、秸秆肥料:

以动植物残体(如富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以制成生物有机肥。

温度是表征堆肥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发酵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一般认为,堆体温度在50℃以上保持5~7天可保证堆肥达到卫生学指标和腐熟的必要条件。

四、秸秆乙醇:

燃料酒精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目前,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酒精技术已相当成熟,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生产,但随着陈化粮消耗殆尽,淀粉质原料存在“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等问题,大量利用粮食生产燃料酒精受到严重限制。

秸秆中含有木质纤维素,利用秸秆生产酒精,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食物短缺等问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是:

其中,在葡萄糖(C6H12O6)转化为酒精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制得。

当今,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大贡献,更成为了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新亮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利用方式中都需要经过_________后才能得到所需的物质。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过程中接种微生物菌剂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5)根据文章信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____。

A.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秸秆沼气属于清洁能源

C.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D.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

【答案】发酵

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ABCD

【解析】

【详解】

(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秸秆所有利用方式中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发酵;

故填:

发酵。

(2)甲烷是有机化合物,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是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故填:

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

(4)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的过程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可以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的高温持续时间,并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故填:

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5)A、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A正确;

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B正确;

C、结合文章原话,将秸秆制成饲料最常用的方法是青贮,故选项C正确;

D、秸秆可以经过化学反应制成沼气或者酒精,可以有效的改善能源结构,故选项D正确。

故选:

ABCD。

4.可燃冰是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其组成可表示为CH4·nH2O,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液化后进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

(1)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___个原子。

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___g二氧化碳。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

A可燃冰的开采不存在任何困难

B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

C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该可燃冰中n=__。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588BC8CH4+CO2

2CO+2H2

【解析】

【分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为清洁燃料,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详解】

(1)甲烷的化学式为

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设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x=88g

故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88g二氧化碳。

(2)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燃料,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过多的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故选B。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16:

18n=1:

9,所以n=8。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根据元素守恒推测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

2CO+2H2。

【点睛】

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从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以来到2020年3月已经蔓延到全世界,过氧乙酸作为高效消毒剂被广泛使用。

过氧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

它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

一般商品过氧乙酸是40%的醋酸溶液,使用前通常先用蒸馏水等将其稀释,消毒时可用喷雾法消毒,也可将其配制成0.2%的水溶液洗手消毒。

过氧乙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无毒物质,若用喷雾法消毒,过氧乙酸在半小时内就可完全分解。

(1)在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的醋酸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

(2)分别指出过氧乙酸的一点物理性质和一点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0g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0.2%的洗手液中含过氧乙酸________g。

(4)不慎让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沾到皮肤上,应做怎样的处理?

___

(5)根据过氧乙酸的性质,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的房间,人若要进去,应注意什么?

___

【答案】过氧乙酸醋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不稳定,易分解0.2用大量水大量冲洗必须在消毒半小时以后才可进去房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的醋酸溶液中,溶质为过氧乙酸,溶剂为醋酸。

故填:

过氧乙酸;醋酸;

(2)根据题目中信息知:

物理性质有: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化学性质有:

过氧乙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无毒物质。

故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不稳定,易分解;

(3)100g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0.2%的洗手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100g×0.2%=0.2g。

故填:

0.2;

(4)根据题目中信息知,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所以不慎让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沾到皮肤上应该用大量水冲洗。

故填:

用大量水大量冲洗;

(5)根据题目信息知:

若用喷雾法消毒,过氧乙酸在半小时内就可完全分解。

所以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的房间,人若要进去必须是消毒半小时以后进入。

故填:

必须在消毒半小时以后才可进去房间。

【点睛】

液体与液体混合形成的溶液中,量大的称为溶剂,量小的称为溶质。

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我们能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些什么呢?

可以将生活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箱。

其实,还可以把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制作方法:

按1:

3:

10的比例将红糖、鲜厨余(水果皮、菜叶等)、水混合装入桶中,盖盖发酵3个月,过滤出液体,得到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防城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生长中的芥菜残留农药进行了研究。

首先检测喷洒农药2小时后初始附着量,然后分四组分别喷洒:

清水,1:

200、1:

300、1:

400(环保酵素和水的体积比,下同)的酵素液,检测96h后3种农药降解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施用化学肥料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一种重要措施,但与此同时,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研究人员分别用1:

250、1:

500、1:

750、1:

1000的酵素液(每周施浇3次)对土壤中有机质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原文作者李方志、韦文芳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的工具是_____。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

(4)四组实验中,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作用最好的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B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C环保酵素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答案】纱布或滤网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1:

300的酵素液AB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纱布或滤网。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4)由图示信息可知,四组实验中,1:

300的酵素液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率最高,故降解作用最好的是1:

300的酵素液。

(5)A、由有机质增幅率图可知,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故A正确;

B、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故B正确;

C、长期施用环保酵素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环保酵素不是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故C不正确。

故选AB。

【点睛】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们的胃液呈酸性,是因为胃腺壁细胞能分泌出盐酸。

胃酸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其易于被消化吸收。

你知道吗?

深受人们喜欢的早餐食品燕麦中常添加颗粒极小的铁粉,它既可以作为双吸剂(起到干燥和减缓食品变质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人体补铁剂。

要把铁粉变为人体需要的、能吸收的营养元素,就离不开胃酸的帮助。

健康人胃液的pH在0.9~1.5,胃液的pH不仅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对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病菌的繁殖有影响。

某医院对99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胃液的pH及胃液中的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表:

分组

胃液的pH

受检患者人数

胃液中检出病菌的人数及比例

A

≤2.0

7

0

B

2.0~4.0

13

3(23.1%)

C

4.0~6.0

26

17(65.4%)

D

>6.0

53

45(84.9%)

 

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并使人感觉反酸或烧心。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抑酸药,能抑制胃酸分泌,但本身不能和胃酸反应;二是抗酸药,能直接与胃酸反应,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等。

胃溃疡患者若服用不合适的抗酸药,会因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患者如长期使用抗酸药,很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

因此,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酸类和抑酸类药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燕麦中的铁粉遇胃酸发生的反应:

_____。

(2)铁粉可以减缓食物变质,是因为铁可以和_____反应。

(3)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的抗酸药是______。

(4)关于文中提到的几种抗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均属于盐类或碱类

B.在使用抗酸药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C.适量使用碳酸钙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时还可为人体补钙

(5)下列关于胃液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胃酸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胃液pH越小越利于人体健康

B.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所以胃液pH越大越利于人体健康

C.胃液pH越大越有利于病菌生存

【答案】Fe+2HCl=FeCl2+H2↑氧气碳酸氢钠和碳酸钙BCC

【解析】

【分析】

【详解】

(1)胃液注意成分是盐酸,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2)食物变质是食物与氧气反应,铁生锈反应掉氧气,食物就不易变质。

(3)碳酸氢钠和碳酸钙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得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4)A、氧化镁既不是碱类也不是盐类,错误;

B、服用药物要适量,正确;

C、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而且因含有钙元素可补钙,正确。

故选BC。

(5)胃液pH的正常范围在0.9~1.5,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酸性越弱越有利于病菌生存,故选C。

考点:

化学用语、化学与健康的知识。

8.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氧炔焰”是指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0°C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

生产上常通过调节乙块和氧气的体积比,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气焊:

利用氟炔焰的高温熔化金属焊条,将两块金属熔接在一起。

该过程需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焊条熔化时改变成分。

气割:

使用过量氧气形成氧炔焰加热,吹掉熔化的金属和氧化物,在金属上形成一条割缝,从而割断金属。

(1)乙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为保证安全,点燃之前应先___________。

(2)气焊时,乙炔需过量,避免金属件及焊条改变成分,请说明主要原因___________。

(3)气割喷嘴模拟装置如图:

先通入乙炔气体并点燃,此时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

再打开另一开关,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

为提高温度,乙炔应从___________(填K1或K2)通入。

由此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___________有关。

【答案】

验纯乙炔过量,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氧气不足,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金属焊条熔化时被氧化,改变成分K1浓度

【解析】

【详解】

(1)乙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点燃之前应先验纯;

(2)气焊时,乙炔过量,氧气不充足,乙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金属焊条熔化时被氧化,改变成分;

(3)乙炔应从K1通入,这样可使乙炔与氧气充分接触;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由此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9.贵州有丰富的溶洞旅游资源,溶洞的形成是二氧化碳循环的结果。

在自然界中,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其发生的变化为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者压强减小,以及温度变化,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析出碳酸钙沉淀,其变化为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年的集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观。

请结合文本回答问题:

(1)岩层部分溶解时,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为_____;

(2)经测定某溶洞中的水为硬水,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洞区居民使用的水壶内常形成一种白色垢状物,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原因是_____;

(4)不能随意进入溶洞的原因是_____;

(5)请写出一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_____。

【答案】化合反应(填化合也可)溶有较多碳酸氢钙[或CaCO3+CO2+H2O=Ca(HCO3)2,合理即可]白色垢状物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而溶解(或CaCO3+2HCl=CaCl2+CO2↑+H2O,合理即可)溶洞中CO2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害(合理即可)光合作用[或CO2与水(海水)反应,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其发生的变化为CaCO3+CO2+H2O=Ca(HCO3)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故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经测定某溶洞中的水为硬水,其原因可能是:

该水中溶有较多碳酸氢钙[或CaCO3+CO2+H2O=Ca(HCO3)2,合理即可];

(3)洞区居民使用的水为硬水,水中溶有较多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钙,故壶内形成的白色垢状物主要为碳酸钙,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原因是:

白色垢状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而溶解或CaCO3+2HCl=CaCl2+CO2↑+H2O;

(4)不能随意进入溶洞的原因是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析出碳酸钙沉淀和二氧化碳、水,溶洞中CO2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害;

(5)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途径之一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或CO2与水(海水)反应。

10.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生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