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745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哈三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戏曲是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又叫民间说唱)的统称。

它是民间文学领域内一个具有广阔天地的门类,占领着农村广大的舞台,在城市的歌坛剧院中也有一定的位置。

我国民间戏曲种类繁多,源远流长,至今尚不下五百种,传统曲目(剧目)成千上万。

目前各地流行的京剧、越剧、汉剧、评剧、粤剧等,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中的民间小戏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说唱成果,加上民间舞蹈的表演艺术,经过广大艺人的苦心创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总体上而言,民间戏曲思想鲜明,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充满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曲艺的多数曲种和小戏一样,是文学、音乐、表演的综合艺术。

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表现主题的方法不同。

戏曲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而曲艺则通过说书艺人的叙述与代言(摹拟人物说白与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就是说,曲艺演员在演唱一个节目时,一般都是以说书人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的,代言插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曲艺以叙述为主,代言并不占主要篇幅。

演员虽然摹拟人物的说白与动作,但很有分寸,不能完全进入角色,不像戏曲演员那样成为故事中的人物。

第二,扮演角色的方法不同。

戏曲演员在一台戏中,基本是一人扮演一个角色,而曲艺演员则是一人多角,在说唱表演过程中时而叙述,时而摹拟剧中人甲,时而摹拟剧中人乙,时而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评论,与观众交流,进进出出,变化自如,文武一身兼,生旦一口唱,形式非常灵活。

这就对曲艺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材要精,叙述要简练,人物语言要个性化,结构要精巧,才便于演唱。

第三,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曲艺的主要题材内容来自民间口头创作,语言和唱腔乐曲都有明显的地方性,乡土气息很浓。

当然,民间小戏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曲艺浓烈突出。

民间戏曲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很好地批判继承。

但是传统的民间戏曲作品,毕竟是过去时代的产物,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作品中难免渗入一些封建意识,特别是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在进入城市之后,和市民文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避免地要污染上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趣,甚至有些低级下流的东西,对于这方面的缺点,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戏曲包含了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这两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B.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在表现主题、扮演角色的方法上有不同。

C.民间戏曲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D.民间戏曲因受市民文学的影响,才具有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想。

2.依照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民间小戏这种综合的艺术门类,是民间曲艺的发展基础。

B.目前流行的京剧、越剧等,都以民间戏曲作为发展基础。

C.曲艺创作选材精、叙述简、语言新、结构巧才便于演唱。

D.民间曲艺的语言应具有口语化、音乐性和乡土味等特点。

3.下列关于“民间曲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曲艺又称为民间说唱,它是以说唱为主,包含一些表演因素的口头艺术形式。

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曲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但它和民间小戏的表演不同,它是以说书人的身份直接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的。

C.民间曲艺以叙述和摹拟为主,这种摹拟不要求过多的形式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具有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特点。

D.由于民间曲艺的艺术形式非常灵活,因此其创作必须满足选材精,语言简练和个性化,结构巧等比较高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

少为县功曹。

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

景壮玄意,署而遣之。

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

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

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

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

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

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

时上邽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

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

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

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

“岐若不至,趣嫁其母。

”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

岐坚卧不起。

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

时颇以为讥。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①,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

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

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

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

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

玄瞋目呼曰:

“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

”促令兵进。

于是攻之,玄子亦死。

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

“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

”诏书下其章。

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

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

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

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

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

谓曰:

“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操常感其知己。

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

自为其文曰:

“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

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

‘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

怀旧惟顾,念之凄怆。

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注】寇抄:

亦作“寇钞”,指“劫掠”。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壮玄意壮:

认为……豪迈B.称疾不就就:

前往任职

C.就玄求货货:

财物D.谦俭下士下:

轻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桥玄“刚急无大体”的一组是()(3分)

①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②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

③岐若不至,趣嫁其母④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⑤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⑥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桥玄做县功曹时,曾以豫州刺史周景的部陈从事的身份,彻查羊昌的罪行。

虽然大将军梁冀试图救下羊昌,但羊昌最后还是被用囚车押解进京。

B.桥玄想让隐居不仕的姜岐出来做官,姜岐托病躺在床上不起来。

桥玄大怒,命令督邮尹益和郡内的官员、读书人都去劝说姜岐,若劝说不成,将逼迫姜母改嫁。

C.桥玄幼子被人劫持,官兵攻击劫匪的同时其幼子也被劫匪杀死。

桥玄请求皇上借此发布命令,凡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

从此京城里,就再没有这种事发生。

D.桥玄能谦恭地对待贤士,有知人察人之明。

曹操地位还很低的时候,桥玄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认定他是能够安定天下的人。

后来曹操常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

(5分)

译文:

(2)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②柘(zhè):

一种树。

8.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9.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对曰:

“,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左传》)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诸葛亮)

(4)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5)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6),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琴 王

文/游睿

他很会拉琴。

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

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

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

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

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

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

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

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天渐渐黑下来。

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

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

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

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

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

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

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

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

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

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

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

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

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

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

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

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琴王的琴声“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可以安然赴死了。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E.“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既含蓄地交代琴王应该已经死了,也使作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

答:

(3)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着两种看法的理解。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欲重整山河,复兴祖国”

周恩来出生在淮安,这里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

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

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

过继母陈氏知书识礼,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

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叩门借债,出入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读书。

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

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

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青年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

天津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

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私立学校。

求学四年,他汲取了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的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

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参加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这些活动反映出周恩来的忧国爱国之思。

他在文章中说:

“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

”他在诗中说:

“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疾呼: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

”他参演话剧,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

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

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寻求救国的方法。

当时的日本,既有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食不果腹的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

这样的现实,使周恩来陷入彷惶、苦闷之中。

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

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

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河上肇的著作也给了周恩来深刻的影响。

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变化,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1919年4月周恩来回到中国,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这张报办得“很有精神”,“敢言”,又有特点,敢说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谌志笃、马骏等20名学生组成了觉悟社,《觉悟社社员歌》中提到了“阶级斗争”。

这年11月,日本驻福州领事指使歹徒打死打伤中国学生和警察,并令驱逐舰侵入中国海域,派水兵登陆挑衅,天津人民决定抵制日货。

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

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镇压学生。

周恩来等20余人被捕。

在牢房中,他们没有屈服,继续燃起光明的火炬。

周恩来开始向难友们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他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

半年的牢狱生活,使周恩来更加坚定,观察、考虑问题更加深刻。

周恩来后来谈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时,说道:

自己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节选自《周恩来传》

(1)下面选项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周恩来的两位母亲精明强干、知书识礼,她们的教育使周恩来从小就懂得劳动人民

的辛苦,拥有了爱国救国的情怀。

B.周恩来在南开读书的时候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参加了各种进步活动,表现出爱国忧国的思想。

C.“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文中引用这些诗句真实直接地表现出传主对自己祖国遭受外敌欺侮的忧虑和痛心。

D.在日本求学期间,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E.1919年天津人民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被捕,在牢房里,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2)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继而投身革命的原因有哪几方面?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3)结合文章谈谈,青年时期周恩来的爱国忧国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革命行动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6分)

答: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留下的誓言,他的一生也始终为之努力奋斗。

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志向对人的一生影响的。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2012年选情不断升温,美国政府以邻为壑,利用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忧患心理提高自身的支持率,使两极化的美国政客团结在一起。

B.在加拿大、法国和台湾等地,均有专家建议对垃圾食品征税,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这种曲突徙薪的做法可能会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C.近几个月来,盗版团体的危言危行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新境界。

有人发现,昆明的一家“山寨”苹果店的装潢看上去与苹果专卖店几乎一模一样。

D.一琴一鹤,边走边看的徒步旅游是一种灵活自由、老少咸宜的旅游方式。

它把锻炼身体与观光游览有机地结合起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服有了很大改进。

美国航天局投入使用的最新式宇航服造价之高达3000多万美元之巨。

B.全体施工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设计独特、雄伟壮丽、坚固美观、雄跨两岸的大桥终于和哈尔滨市民见面了。

C.当参加哈尔滨万人徒步大赛活动的80多名老知青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防洪纪念塔的时候,受到了在此等候的市民的热烈欢迎。

D.燕窝一旦被染成赤红色,它原有的异色和杂质就会被遮盖起来,显得纯净而漂亮,因此,那些杂质多、成色差的燕窝,往往被用来制作血燕。

15.下列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以至于出现“涉假”、上当受骗的现象,最终遭受经济损失的还是收藏者本身

②也是对收藏行为的一种伤害

③尽管收藏者对收藏本身的心态不一,但喜爱是基本心态

④而浮躁的心态则是对收藏行为的一种亵渎

⑤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势必形成盲目心理

⑥有些收藏爱好者“闻风而动”,不管自己喜欢与否,一切以“热”和“利”为标准

⑦自己喜欢,才能更加热衷于收藏

A.③⑦④②⑥⑤①B.⑦③④⑤②⑥①

C.④⑤②①③⑥⑦D.⑥①⑤④②③⑦

16.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1)柏拉图说: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2)卢梭则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3)鲁迅说过: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的含义,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

(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含义的共同点是(2分)

(2)柏拉图侧重的是;卢梭侧重的是;

鲁迅侧重的是。

(3分)

17.“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迅速更新信息、抒发感慨、表达思想,实现即时分享。

请你阅读下面一条“微博”,然后按照要求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感想。

(6分)

我心有爱:

2011年10月工大附中08级8班学生王新迪查出患有白血病,社会各界都在为她捐款献爱心,我们哈三中校团委、学生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请你也加入吧!

要求:

①以宣传“爱心”为主旨,且主旨鲜明;②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③句式整齐;④不超过50字。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而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

②近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早在今年3月,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就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设为一篇,提出了“文化兴国”战略。

③有网友在微博中说,两周以来,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门户,新浪基本上只有一个头条关键词——文化。

也有网友说,中国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文化。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文化的含义、作用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做点什么吧。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或感悟。

要求: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三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D。

因果关系不完全成立。

民间戏曲作品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作品中本身就有一些封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