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72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docx

河南郸城县某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教育基地项目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

**

法人代表:

**

1.1.3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主管单位:

1.1.4项目拟建设地点

1.1.5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资格证书:

1.2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2.1研究依据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2〕16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6、《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发[1999]28号);

7、《河南省十一五教育发展计划》;

8、《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9、《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豫发[2007]14号);

10、《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

11、项目承建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技术资料等。

1.2.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查勘,对项目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总平面布置及建筑结构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节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排、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内容及方案、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1.3工程方案与研究结论

1.3.1建设必要性

郸城县现有人口128万人,全县高中教育中等教育仅占10%,与发达地区50%的比例相差太大,每年仅初三毕业1.2万人,普通高中录取6000人,还有6000名初三毕业生无任何技术就加入了农民工队伍之中,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每年全县就有1万多名青年走向社会,这些人大多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无法适应经济建设的城要,他们急需科学技术知识,故参加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已势在必行,而现有的培训学校设备简陋,功能和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渴望学习技能需求。

据预测,今后三年将是当地初中毕业徨高峰期,培训基础面临较大压力。

为缓解目前教学用房的紧张局面,为基地提高必要的硬件条件、加快基地发展、促进农民就业质量、让他们尽可能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掌握致富的金钥匙,新建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建成后,短训班每年三期可培训3900人,长训班三年制可培训3000人,开设18个专业,在校生可达到5500人。

1.3.2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次建设项目为**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根据目前学校实际情况,拟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和餐厅。

参照《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相关规范和标准,结

合**的实际情况:

新建教学楼一幢,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00m2;新建办公楼一幢,主体为两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600m2;学生宿舍楼两幢,每幢建筑面积2500m2,主体建筑5层,框架结构;学院餐厅主体建筑2层,建筑面积2000m2;总建筑面积:

11200m2。

1.3.3项目管理与实施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

为做好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设计、报批与实施等工作。

项目建设期11个月。

1.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

融资方案:

拟申请河南省黄淮四市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解决。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新增学生规模

学生人数

1000

新增

2

建筑面积

m2

11200

3

动力

3.1

kw.h

25.7×104

年均

3.2

t

1.21×104

年均

4

总投资

万元

1200

5

资金筹措(总投资)

5.1

申请省财政专项资金、

财政配套及学校自筹

万元

1200

1.6结论与建议

项目实施后,将大幅度改善教学条件,加快郸城县职业的教育发展。

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也可以更好地实施阳光工程,完善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进一步为郸城县以及黄淮四市的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项目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良好,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就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目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

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办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并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强调:

“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在职业教育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的示范作用,引导全国15000多所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带动近20余万个专业点为2000余万名在校生提供实训条件。

目前,中央财政已投入8.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8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支持了全国各省份的442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黄淮四市发展,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要求。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三次来我省视察,充分肯定了中原崛起的发展思路,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高度,站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勉励并明确指示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

黄淮四市是中原崛起大局中的薄弱环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宝贵机遇,促使黄淮四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加快黄淮四市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有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中原城市群发展,一手抓黄淮四市等沿边城市的开放开发,才能逐步形成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

加快黄淮四市发展,是构建和谐中原的必然要求;加快黄淮四市发展,也是黄淮四市3500多万人民的迫切要求。

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才能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形成齐心协力、共创伟业的生动景象。

因此可见,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教育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郸城县现有人口128万人,全县高中教育中等教育仅占10%,与发达地区50%的比例相差太大,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每年全县就有1万多名青年走向社会,他们在社会上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有时也起到反面作用,如果把这一批青年组织起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这长,到社会上有用武之地,人们也一样有美好未来,造福于社会。

根据全国、省、市的要求,结合郸城县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次项目拟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和餐厅。

具体理由如下:

1、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在未来的20年里,如果没有基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将难以支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的目标,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我国未来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领先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开发我国最大的潜在源——人力资源。

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但我国技能型人才出现严重短缺,其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因此,大力发展职教,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该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县委、县政府有决心、有信心把该项目建设好、使用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好务,为增加农民收入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加快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

2.3承办单位概况

**是由郸城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整合而成立的。

原郸城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理论课教室16间,实习教室13间,实习车间现在计算机培训用电脑100台,高速电动缝纫机210台,摩托车16辆,125发动机15户,四线、五线包缝机8台,电脑平车6台,双针机2台,圆头锁眼机1台,开设专业有:

服装裁剪与设计班、计算机应用班、摩托车维修班、家电维修班、机电一体化班、电气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班、维修电工班等专业,理论与实习课教师全部是大专毕业生和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技师、高级讲师教学与指导。

校长**,男,1977年10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律专业,中级职称,助理职业指导师。

2000年8月至2003年10月担任郸城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6年4月担任郸城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主任,2006年4月至今担任**校。

第三章办学思想与学校发展规划

3.1办学思想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规,遵循职业教育的常规,科学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服务于当地外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急需的初、中等科技人才。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技能为本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坚持“三职一创”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2发展思路

以发展和建设为主题,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按照“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深化改革,重点突破”的原则,使学院整体建设有新的突破,实现学院发展的奋斗目标。

以特色创优势,以品牌树形象,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之路。

按照“强固优势专业、注重特色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发展复合专业”的原则,切实搞好专业建设,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明显,大部分专业进入良性和快速发展阶段,若干专业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和

较强的示范性。

要选定若干基础条件雄厚、市场前景看好、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重点发展,积极创新,形成特色,树立品牌。

继续贯彻“坚持就业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

突出办学层次,加大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力度,自觉担负起把安阳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的重任,不断增强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坚持师资队伍建设为本的发展观念。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稳步实现师资队伍“量”的壮大和“质”的提高。

要培养部分教师成为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职中心要有更大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要瞄准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专业、教育、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

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办学理念、模式与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持续、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路子。

坚持改革、调整和不断深化管理的发展思路。

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调整中不断前进,在管理中不断提高。

要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瞄准和紧跟科技前沿;要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条件;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不断开创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3.3培养方向和目标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自身办学实际,经过反复讨论和提炼,确立了学校如下办学定位方向和目标:

在办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和以“三农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原则,着力培养三农急需的机电、服装、旅游、种植、养殖、幼师、汽车驾驶、电焊、手机维修、等一线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小企事业单位服务的计算机、电子、餐饮服务初、中级技术人才,为当地产业化结构调整,为社会用人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总体目标定位:

将学校建设成为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在豫北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位次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的办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教育手段,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并注重企业对人才类型,规格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校的教学紧紧围绕着市场的变化。

实践性教学注重于专业特点。

通过几年的为断改革和创新,目前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灵活的并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教学模式。

学校整体办学模式:

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走教、产、学、

研相结合的路子,适时调整专业领域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探索和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对口升学高考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

主要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的培养,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并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地融为一体,确保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高数字的教学效率。

第二模块:

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把职业技能鉴定思路引入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评价体系中,把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与鞭策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

第三模块:

变通高考对口升学在完成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学校鼓励品学兼优,尤其是文化知识基础好、专业理论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当年的普通高考对口升学考试,以便让相当一批优秀生在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以获取高学历、高技能的水平,以便让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章 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

4.1建设场地

**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拟建在**院内,位于郸城县城关镇新城区。

该场址能为学员培训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而且方便全县农民前来学习和培训,周围无厂矿企业,没用工业噪声和环境污染,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能够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避开污染源,是学习培训的良好场所,且该项目符合郸城县城市区域性规划要求。

4.2建设条件

4.2.1气象

郸城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淮河之间。

其他理座标为东径115°04′—115°38′,北纬33°04′—33°49′之间,属于温带在陆季节性气候。

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其特点是:

“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

(1)日照:

年平均时数为2258.6小时,日照率为49%。

一年之6月份最多是223.6小时,2月份最少为131.5小时。

(2)气温:

平均气温为14.6℃,1月份最冷时年平均0.5℃,7月份最热时年平均27.4℃。

极端最高气温为43.2℃,极端最高气温为43.2

℃,极端最低气温为-16.7℃,20厘米历年平均气温为15.1---16.3℃。

(3)降水,平均降雨量为750毫米,历年各月平均降雨量为12.7---186.6毫米,7月份降雨量最多,12月份降雨量最少。

四季分配,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水小于秋季。

年平均雨日84.1—96.4天;中雨以上雨日19.3—21.4天;大雨以上雨日6.8—8.6天;大暴雨日2.1—3.1天,最大降雨量小于200毫米。

降雨强度,一次过程最大降雨量大于200毫米。

(4)蒸发、温度:

年平均蒸发量为1542.2---1920.3毫米,1月份最小,月平均55毫米;6月份最大,月平均毫米相对温度年平均245.3—325.5毫米,相对温度年平均72%,各月历年平均相对温度64—83%,夏季大于冬季。

(5)风:

历年平均风向频风是北至东北同最多,西至西北风最少。

平均风速每秒2.1—4.2米,最大值在4月份,每秒3.2---4.2米;最小值在9月份,每秒2.1—2.8米。

(6)气压:

平均气压1009.6---1011.9百帕。

极端最高气压为1041.0—1045.2百帕、极端最低气压为685.6—990.3百帕。

月平均气压996.1—1022.5百帕,年变化科高夏低,1—7月份逐月下降,7---12月份逐月升高。

(7)霜期:

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至于11月份,终霜期在次年3月份,平均霜125天,平均无霜240天。

4.2.2工程地质条件

4.2.2.1地层结构及岩土性质特征

项目位于黄淮冲积平原区内,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地面斜降1/6000,地面高度一般在黄海标高541米,海拔70米。

地貌受外力作用,具有轻微地面起伏的特点。

地层:

区内为第三系、第四层系地层覆盖。

第三系上更新统为粘土、亚粘土夹砂土薄层,呈棕红色、深棕红色,埋深469.3---480.2米。

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湖各层,埋深189.3—203.3米。

岩性由一套黄棕色、灰绿色与杂色亚粘土、粘土夹薄层亚砂土,混杂铁锰和钙质结核。

在米之间,有3个含水砂层,呈棕黄色夹绿色斑块的细砂、粉砂和中细砂土,颗粒呈次棱角状。

中更新统头晕冲积层:

埋深75.2—95.6米,厚度为1.3.3---117.3米,岩性灰黄色、棕黄色及灰绿色的亚粘土、亚砂土夹钙质和铁锰杂质。

上更新能统冲积湖沼层:

埋深14.0---28.7米,厚度56.9—59.2米,岩性典色、灰黄及灰色、浅棕黄色的亚砂土和亚粘土,夹2—3层灰色及黑色游泥质的亚砂土,有含蚌壳生化石。

4.2.2.2地下水

郸城县属淮河流域,境内大上沟河66条,其中:

最大的河道有黑茨河、新蔡河、清水河、李贯河、晋沟河等5大水系,均为淮河第三支流。

这些沟河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形成较为合理的排水系统。

沟河内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很少,甚至干涸。

本地区地面以下15米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本工程的影响。

4.2.2.3不良地质情况

经过野外钻探、调查,拟建场地未发现古墓、洞穴、暗河、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

4.2.2.4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4.2.3基础设施条件

1、供、排水

学校供水系统善良好,供水水源利用校区水管网,可满足本项目、学校生活及消防用水。

2、供电

学校用电由市政电网供给,供电可靠。

学校已有200KVA变压器一台,建设后用电由项目方统一申请报告,可保障项目需要。

3、通讯

学校外市政道路上现已全部架设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可满足项目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

4.2.4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由郸城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5.1依据

1、《中等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

2、郸城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3、**学校发展规划。

5.2建设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对中等实用人才的需求,进行项目规划建设。

2、项目建设以有效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扩大学校培养规模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

3、根据国家有关学校建设的方针、政策及相关规范、规程,结合郸城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设计。

4、充分考虑**的实际情况,近远期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以满足项目的需要。

5.3建设内容

根据目前学校实际情况,本次**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和餐厅。

5.4建设规模

参照《《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的实际情况,本次项目建设规模如下:

(1)教学楼

新建教学楼一幢,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00m2。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

1

一层

建筑面积520㎡,主要普通教室、门厅、教师休息室等。

2

二层

建筑面积520㎡,主要包括普通教室与教师休息室等。

3

三~五层

每层建筑面积520㎡,主要包括普通教室、合班教室、办公室、休息室等。

(2)办公楼

新建办公楼一幢,主体为两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600m2。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

1

一层

建筑面积800㎡,拟设置文印室、行政办公室、总务处、教研室等。

2

二层

建筑面积800㎡,拟设置会议室、工会团委、活动室等。

(3)学生宿舍楼两幢,每幢建筑面积2500m2。

主体建筑5层,框架结构。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

1

一~五层

每层建筑面积500㎡,每间设有单独的阳台、卫生间和淋浴间每层宿舍楼两边楼梯口设有管理员室。

(4)学院餐厅建筑面积2000m2。

主体建筑2层,框架结构,布局合理、相对独立的更衣室、操作间、售菜间、储藏室、清洗池和餐厅,餐厅内分成若干就餐区域,便于组织管理。

第六章 总平布置与建筑方案

6.1总平面设计

6.1.1总平面设计思想

结合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崭新理念,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具有活力的校园空间。

通过建筑和绿化设计,创造适宜师生学习交流、休息娱乐、尺度宜人、各具特色的外部空间。

(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

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在空间组织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丰富生动舒适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场所。

(2)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校园环境,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塑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3)布局力求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