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70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docx

广告中的生物学知识

警惕产品广告中的伪科学有机食品并不完美

http:

//tech.QQ.com 2009年03月02日08:

59 广州日报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相信宣传含“纯天然”成分的产品广告。

但是事实上,这些产品未必就比含人工成分的产品好。

近日英国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广告通常充斥着可疑的科学论断。

研究发现,如今市场上大量标榜“纯天然”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比含人工成分的产品好

单击此处浏览更多图片

本报综合报道 如今,大量广告商都在利用科学信息来让其产品更具说服力,而且懂得运用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来影响消费者。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对广告进行科学和伪科学的鉴别发现:

生活中的产品广告充斥着大量伪科学信息。

这些滥用科学的现象包括若干种形式,如没有根据的论断、误导人的统计数据以及滥用科学术语等。

通过“虚假联系”说谎

参与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者珍妮·莫洛伊说:

“这些广告不是在直接说谎,而是通过虚假联系间接说谎。

莫洛伊两周前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递交了她的研究论文。

一款著名的“晚间修复”面霜称可以防止紫外线辐射,改善肌肤。

美国标准协会指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夜间防紫外线是没有用处的,因为晚上我们待在室内,而太阳在地球的另一边。

有消脂瘦身霜广告称能够让你两周内变得身材优美。

美国标准协会认定广告许诺的作用超过了研究证明的结果。

然而制造商辩解道,他们认为消费者并不希望产品能够影响到皮下的脂肪组织。

化学成分不可避免

一家知名园林公司宣称它的有机堆肥“100%不含化学成分”。

美国科学促进会对此未予追究,说口语中对“化学”的理解是指“人造”化学品。

2008年10月,英国皇家化学会宣布:

要拿100万英镑奖励第一个能够研制出完全不含化学成分产品的人。

该学会指出,在这份可疑的堆肥广告最后,列举了所包括的无化学品的成分组成:

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长里德对此评价说:

“事实上,我们吃的、喝的、玩的等生活所需的东西,每一样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有机食品并不完美

一些有关产品广告的个人经验也启发了莫洛伊对广告中科学信息的研究。

“大量标榜纯天然的广告让人感到厌烦。

”她举例说,一则含有水果香味的饮料宣称其添加的是所谓“纯天然”香料,按照这种说法,饮料里实际所含的氰化物和蓖麻蛋白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我可不希望喝有这种‘味道’的饮料。

”莫洛伊说。

另外,有机食品往往被视为更健康,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并非那样完美。

比如,有机牛奶所含维E比普通牛奶高50%,但是它的维A含量却要低15%。

有些低脂食品含糖高

如今在市场上能见到不少低脂替代食品,怕发胖的女性尤其热衷于购买。

然而,研究发现,这些食品往往含有更多糖分,以至于制成品的卡路里含量比原始产品还要高。

另一些产品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市场上常有以“益生菌”为卖点的酸乳酪制品广告。

一项研究发现,酸乳酪制品里的益生菌并没有像广告宣传的那样吃到肚子里就能增多。

其实际效果更多取决于食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

莫洛伊指出,对于大多数健康人而言,这些益生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用,而对于那些患上相关疾病的人群倒可能更有效。

据报道,公众对科学信息和广告均拥有较高信任度。

英国政府2005年一项民调显示,70%的人称他们相信一名科学家说的话。

而在2007年,尼尔森媒体研究公司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50%以上的人相信以任何形式发布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

莫洛伊对此表示,不断揭发产品中貌似科学实则虚假的宣传信息,同时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他们就会改变其购买行为。

潘婷与雅诗兰黛广告遭警告宝洁回应中国销量高

  

专家表示:

十元与千元化妆品的区别也许只在于心理感受

  本报记者赵媛报道喜爱购买昂贵化妆品的消费者应该听听医生的劝告:

1000元的护肤品不一定比10元润肤霜更有效。

  近日,英国广告检测委员会(ASA)对化妆品行业提出了警告,认为这个行业有过分的虚假宣传,两个著名品牌宝洁及雅诗兰黛在这份报告中被点名批评,被认为夸张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记者多方了解到,类似的广告宣传也存在于国内。

  化妆品广告语缺乏科学依据

  据英国媒体报道,雅诗兰黛的著名减肥化妆品紧肤液及宝洁潘婷洗发水由于虚假宣传被警告。

专家表示,10元与1000元化妆品的区别也许只在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文中称,宝洁的Pro-V电视广告说:

能够让头发十倍坚韧,效果能够持续终身。

ASA认为这属于夸大其词。

宝洁辩称,所谓伴随终身只是广告的一种夸张的修辞。

然而,英国广告认为,这个词完全可以被理解为这种产品对头发修复的效力。

  一位专家表示,洗发水并不能够添加氨基酸。

他认为,如果广告里的这个说法成立的话,这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是这需要证据,宝洁方面却并不能提供。

  宝洁称,他们的证据表明使用了他们的产品后头发的确强劲了12倍。

但是ASA认为这个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应该被禁止播出。

宝洁则称,禁止播出的建议让人震惊和失望。

  业内人士指出,使用这些夸张宣传的化妆品的消费者应该意识到,有些广告用语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在全球范围内,化妆品行业的产值大概达到150亿英镑,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里面,伪科学的宣传十分普遍。

  遭批评的部分广告语国内也能看见

  记者在国内多个化妆品购物网站上看到,同样的广告语也在国内使用,雅诗兰黛其宣称:

有效控制橘皮组织产生,帮助燃烧现有脂肪,促进身体皮肤本身的能量散发。

据实验表明:

83%的使用者在实验期间发现橘皮组织有效减少;87%的使用者发现皮肤被收紧和提升;78%的使用者发现产品改善了她们的皮肤整体外貌。

此次实验数据是雅诗兰黛根据47位用户在四个星期内使用的跟踪报告得出的。

  对于英国的警告,雅诗兰黛辩解称:

这只是一种化妆品,它只是改变脂肪的形状,而不是用来降低具体的脂肪。

但是英国广告检测委员会却认为,消费者通常的理解就是:

这么说就意味着能够减少脂肪,这个广告会误导消费者,因为厂商并不能证明这种产品的确能够减少脂肪。

  宝洁中国公司回应本报

  就潘婷产品涉嫌夸大宣传之事,宝洁公司给本报发来独家回应。

据宝洁中国公司负责人介绍,潘婷PRO-V洗发水即潘婷氨基酸维他命原系列洗护产品是去年10月份在中国市场上市的,在中国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国内的潘婷广告与英国潘婷广告的创意不同,并且在播出前已经通过中国广告协会的审核,其“秀发重组,美丽重现”的广告语也没有表达出英国被警告的广告中“效果能够持续终身”的含意。

关于洗发水中添加氨基酸的说法,她表示,头发所需的6种氨基酸,潘婷能够提供其中的3种。

并且,这个系列产品的广告在2005年3月份已经在中国播放结束。

  英国广告检测委员会(ADVERTISINGSTANDARDADMINSTRATION):

不属于政府机构,不纳入政府编制,但有一定的执法权,所有广告商、代理商、传媒公司都归其管理。

ASA政府财政不拨款,其经费来源由广告商提供。

所有广告商都必须向ASA交纳费用,一年交纳一次,这是强制性的规定。

费用标准根据广告量确定,广告量越多,交纳的费用越高。

美国如何揭发“张悟本”访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

来源:

外滩画报作者:

周一妍

2010年06月22日17:

58

搜狐微博(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史蒂芬.巴雷特

  史蒂芬.巴雷特被《时代》周刊誉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

30年前他创办了公益组织“国家反健康欺诈委员会”;三十年里,他收集、论证、揭露了超过150位伪养生专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骗局。

近日,巴雷特接受了《外滩画报》独家专访。

针对中国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悟本事件,巴雷特表示:

“面对那些自称是养生专家的人,中国人需要多一点质疑精神。

类似张悟本的伪养生专家其实是很容易辨认的。

他们强调‘病都是吃出来的’,这是伪养生专家的共性。

”  

  10年前的春天,一个关于“圣约翰麦芽汁能够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言论被美国医学会证实是一个弥天大谎。

一时间,所有人惊诧万分,只有一位名叫史蒂芬.巴雷特(StephenBarrett)的美国人坦然处之。

他就是揭露圣约翰麦芽汁骗局的人。

  巴雷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医学硕士期间,发现医学临床实践与医学推论之间存在一个盲区——医学谬误。

上世纪80年代,他与同伴威廉姆.贾维斯联合创办了公益组织“国家反健康欺诈委员会”。

1984年,巴雷特因反对营养物品欺诈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颁发的公众服务特别贡献奖。

  30年间,巴雷特收集、论证、揭露了超过150位伪养生专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骗局,并在200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

同年,他又从美国健康教育协会获得健康教育卓越服务奖。

巴雷特还是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科学顾问,超自然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的特别会员。

  如今,77岁的巴雷特博士是一位全职反伪医学的专家,他的工作室就设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住宅别墅一楼。

每天,他都会上网搜索与健康有关的新言论,或研究那些冉冉升起的“养生明星”,然后将他们推崇的食物送检,并在自己创办的庸医揭露网站quackwatch上全面揭露各类养生骗术。

他有一个百人专家后援团助阵,每当遇到科学难题,他会第一时间求助于他们。

  近日,巴雷特接受了《外滩画报》独家专访。

针对中国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悟本事件,巴雷特表示:

“面对那些自称是养生专家的人,中国人需要多一点质疑精神。

类似张悟本的伪养生专家其实是很容易辨认的,他们强调‘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也是伪养生专家的共性。

  巴雷特坦言,现代便捷的通讯让伪养生专家有机可乘,各式各样的诈骗行为屡禁不止。

“我有一个聪明的朋友曾对我说:

‘庸医从来不睡觉’。

当火箭抵达月球一个星期之后,那些庸医就开始销售‘月球灰’,并声称它对治疗关节炎有奇效。

  揭露美国“张悟本”

  在美国,草药医师、食疗技师以及五花八门的信徒,将史蒂芬.巴雷特称之为“避雷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有一位红极一时的神奇老太安.威格莫尔。

在自传中她宣称,她曾在46岁时罹患结肠癌。

在放弃了常规的医疗手段后,她改为吃小麦草和种子治病,竟然离奇康复了。

从此,她便四处推广自己所谓的“生食疗法”。

  1980年,巴雷特与同伴成立了公益组织“国家反健康欺诈委员会”,威格莫尔成为第一批打击对象。

“我们将小麦草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实际上叶绿素根本不能够给身体解毒,因为它根本就不能被吸收。

而且,小麦草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磷等物质并不比其他食物多。

比如7片小麦草所含的蛋白质才860毫克,而半个煮好的西兰花则含蛋白质2300毫克,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

”巴雷特回忆说。

  获得充足的科学依据后,巴雷特等人开始实施第二步揭露计划:

推翻安氏发布的“小麦草”受益者案例。

  威格莫尔在成立健康中心后,发布了一批会员因食用小麦草病情康复或好转的案例。

巴雷特负责着手调查这些案例的真实性。

凭借他在超自然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工作的丰富经验,巴雷特很快揭露出事实的真相:

威格莫尔公布的几个因吃小麦草治愈癌症的会员中,绝大部分子虚乌有,纯属杜撰;极个别会员食用初期病情有些好转,接着却急转直下,有的甚至已经死亡。

大部分急性病患者治愈病情的案例,也是因为身体自身调节康复,而非食用小麦草。

  巴雷特将调查结论递交马萨诸塞州检查院。

1982年,马萨诸塞州总检察官起诉安氏,起诉的原因是,她的治疗方案让糖尿病患者减少使用胰岛素,并且不让儿童接受正常的免疫接种。

最终安氏败诉。

  巴雷特最得意的一场“清扫行业诈骗”斗争发生在1985年。

那时,美国流行一种“头发健康检查”的养生方法,只要送检者提供一根发丝,经过三四天化验,就能知道送检者身体罹患的疾病,以及营养需求。

于是,巴雷特找来两个13岁的身体健康的小姑娘,在她们头上各取2根头发,总共4根送往13个头发检测场所。

检测结果令他发笑:

13个检测场所的检查报告非但各不相同,就连从一个小姑娘头上取下的两根头发,在同一家检测场所也出现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

其中一份报告诊断出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肾衰竭等23样可怕疾病,并推荐了56种营养药品,而其他报告也纷纷建议送检者服用一些稀奇古怪的维他命、矿物质、酶以及动物器官精华。

  同年,巴雷特撰写的头发健康检查调查报道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这就如同把鸡蛋扔在那些检测机构的脸上,”巴雷特回忆说,“报道一经刊发,市场上一半的头发健康检查机构都关门了。

  推动美国建立与健康欺诈有关的法律

  在美国,管理医学诈骗的官方机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巴雷特告诉记者,尽管FDA已经恪尽职守,但面对健康食品行业一场场来势汹汹的“宣传运动”,依旧无法招架。

“如今,FDA若想铲除市场上无效的产品,必须提供食品危险性的证明。

于是,目前市场出现了上百种尚无危险,但完全无效的产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巴雷特就开始为完善美国法律贡献智慧。

当时,打开美国杂志,就能看到很多宣传用邮购方式购买健康食品的小广告。

于是,巴雷特组织几名志愿者,收集了该年度发行的500本大众杂志,并把所有的小广告收集起来,结果发现,所有宣传具有同一疗效的广告,有些甚至连排版和颜色都一样,但宣传的却是几种截然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大约打几个月广告,然后新的产品更替上来。

巴雷特将这些信息公布在《消费者报告》上,结果这一系列报告成为美国国会议案的基础材料。

美国国会两院联合发起无记名投票,很快通过的一项法案:

美国联邦政府将对重复性的邮购诈骗广告厂商处以每天2.5万美元的罚款。

  1990年,巴雷特同样收集了500本大众杂志,发现里面的邮购小广告减少了2/3。

巴雷特把这次抗争视为“与庸医斗争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此外,巴雷特另一个爱好,就是研究养生专家的“学历”和“行医资格”。

他认为,这是揭露伪养生专家的一个实用快捷的方式。

比如前文提到的威格莫尔,她的头衔虽然是博士,但是其网站上的介绍,却是神学博士、哲学博士、玄学博士,没有一个和医学有关,而且她从来没有获得过行医资格。

  2000年,一个自称能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的养生专家格雷弋里.卡普林格在美国医学界崭露头角,一位艾滋病毒检测呈阳性的美国知名女演员出现在他的诊所里。

巴雷特经过调查发现,卡普林格的医学学位是假的。

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卡普林格的大学本科学位来自非洲的一家“文凭作坊”,而他用于抗癌的神药,其实只是一种由多种保健品混合而成的化学品。

  最终,卡普林格的病人因轻信他的言论延误正常医治致死,卡普林格被判入狱12年。

2001年,地方政府下令,让他赔偿受害者家属100万美元。

  1993年,巴雷特从他的私人诊所退休,成为全职反伪医学斗士。

这些年来,他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并力争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调查型记者。

“庸医凭借媒体的炒作,源源不断地涌现。

30年前,我苦于没办法通过媒体把想法传达出去,而现在,我本人就是一个媒体。

  B=《外滩画报》

  S=史蒂芬.巴雷特(StephenBarrett)

  “伪养生专家的共性是只执一面之词”

  B:

在中国,自称是养生专家的张悟本提出,世界上大部分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甚至癌症,都可以通过食用大量的绿豆、白薯以及茄子来治愈。

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S:

我建议大家不要去相信那些声称仅凭一种单一的食物或是几种食品,就能治愈各种疾病的人。

当你仔细思考他们的主张,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观点全都拿不出科学证据。

他们强调有科学依据,甚至有人假设出一些莫须有的病人来,这些证明是不可信的。

  B:

如果张悟本在美国,你会很快发现他的骗术并揭露他吗?

  S:

其实,早在2008年,我就发表过一篇名为《揭露养生骗子的25个共性》的论文。

如果阅读过这篇论文,你会发现,前面说的几条和张悟本非常相似,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骗术。

比如说第4条:

“养生骗子总是说病是吃出来的”。

事实上,饮食虽然可能导致一些疾病,比如心血管病等,但大多数疾病和“吃”毫无关系。

诸如精神萎靡、疲劳、头疼、失眠等症状,都是因为情绪压力致使的身体反应。

如果身体经常出现这些反应,就应该去医院做健康检查,而不是胡乱吃一些所谓的营养食品。

论文中的第5条是:

“养生骗子提倡吃‘生’的东西,认为现代加工破坏了食品的全部营养。

”经过现代加工的确会改变一些营养成分,但绝对没有养生骗子说的那么夸张。

当他们告诉你烹饪破坏了食物的维他命,他们遗漏了一个事实:

只有少量的维他命对热敏感。

而且他们也不会告诉消费者,维他命只需要从适量的生水果、生蔬菜或冷冻果汁里就能获得每天必要的量。

任何声称矿物质会因为加工或烹饪而消失的都是谎言。

热量根本不会影响矿物质。

  B:

伪养生专家还有哪些共性?

  S:

当谈论营养素的时候,他们只执一面之词。

他们宣称大多数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他们许诺快捷、戏剧性的、奇迹般的结果,他们使用轶闻和证言支持他们的主张,比如有多少人因为食用他们的产品起死回生,他们总是说“减肥很简单”,他们的言论充斥着伪医学行话的免责声明,比如“排毒”、“净化”或者“更新”你的身体;“平衡”内分泌或“电磁能量”,使你达到天人合一?

?

  B:

在美国,有没有一些相关的法律监管这些伪养生专家?

类似张悟本之类的伪养生专家,是否会在美国走红?

当人们看清真相,会不会将他们判入狱?

  S:

在美国有许多法律和法规监管他们,但还远远不足以阻止那些传播假信息或是销售无效药物的养生骗子。

我无法预测他是否会在美国走红,但美国一般不会判他们入狱,除非有人听信他们的骗术导致死亡。

  B:

有没有一些快速的方法教会消费者区分专业医师和伪养生专家?

  S:

首先某人正在销售与健康有关的产品,你就必须引起注意;第二,伪养生专家总是把事情说得很绝对,他会说自己推荐的营养食品对任何人都有效果,这就是判断真伪最关键的一点。

  “中国人需要多一些质疑精神”

  B:

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需求量很大。

中国市场上也有很多养生类书籍,有些电视媒体也会邀请养生专家录制节目。

当张悟本被揭露后,这些媒体应不应该为包装炒作庸医负责任?

  S:

目前,伪养生专家赖以生存的关键,就是大众媒介。

只要社会允许自由言论,伪养生专家就会生生不息。

我认为那些明知道广告内容有误导消费者嫌疑,却一味播放有偿广告的媒体,炒作伪养生专家,应该受到处罚。

  B:

有些电视广告播放的养生、纤体内容的确非常诱人,消费者如何抵御诱惑?

  S:

在美国也有很多此类影片。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此监管非常严厉,禁止了一大部分。

消费者应该记住,真正有效的产品在药店都可以买到,而且它们更加便宜,因为不需要为高昂的专题广告片费用买单。

中国人的确需要多一些质疑精神,避免受那些伪养生专家的感染。

  B:

你认为什么才叫“健康食品”?

  S:

我说不出来。

“健康食品”是一个市场营销的术语,让消费者认为有些食物具有对人体有益的特殊价值。

事实是,食物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含营养。

有些食物的营养含量的确比其他食物高一些,但这是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的。

医学专家公认,适合于绝大多数人的健康饮食是:

适度的脂肪和足量的食物纤维。

  B:

作为与伪养生专家抗争30年的“健康斗士”,你觉得消费者最佳的养生方式是什么?

  S:

首先,人们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的锻炼、食物选择、体重控制,以及安全的行为;其次,大家应该对媒体报道的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和怀疑;最后一点,消费者必须与那些声称“某某食物可以完完全全替代药物”这种观点的养生专家离得远一点。

(责任编辑:

霍键)

科学家点评伪科学广告

  东方网

  打着科学旗号,宣传的却是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内容,这样的广告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

在中国消协发布的第三季度全国投诉分析中,各种虚假广告违法骗人已经成为最大的投诉热点。

  十位科学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揭下伪科学广告的“画皮”。

著名反伪科学斗士、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认为,伪科学广告已经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了。

来自广告监督管理部门的统计也显示,包含有伪科学、不科学信息的广告在各种媒体、户外张贴的广告中几乎都存在,从产品类型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小家电等等。

  如果对这些伪科学广告加以归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片面吹嘘夸大,滥用溢美之词,诱骗消费者过高估计广告中所宣传商品的性能、质量、功效。

·紧密追踪最新科技,这种广告会在产品宣传中不失时机地加上当前最流行、最火的高新技术。

·制造假数据假实验,为了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

·牵强附会胡扯型:

厂家为了达到目的,将原本毫不相关的东西硬扯在一起。

  这些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广告由于厂商的精心包装,社会影响力很大,以致于许多家长、孩子还有年轻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正如郭正谊研究员所说的,这将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社会信任机制的建立祸害无穷。

  某海洋鱼肝油唯心主义,牵强附会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挪威,人口只有四百多万,人均寿命和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

挪威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体育明星,挪威民族之所以能赢得这些荣誉,是和挪威民族“靠海吃海”分不开的……据介绍,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学校还是餐桌,野生鳕鱼肝油已成为挪威人,尤其是婴儿、孕妇“身边的营养师”。

  点评人:

张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这是典型的牵强附会,看似科学其实是唯心主义的东西。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聪明与否,或者是朝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发展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它决不是光靠吃营养品就能奏效的,更不可能靠吃这种鱼肝油。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国家也有许多靠海的地方,世界上甚至还有许多海岛国家呢?

  另外,个人的成长或者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也是个综合的因素,不单单是生物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此外,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形成,是与个人的努力、奋斗等主观因素分不开的。

  某纳米洗衣机0.1纳米技术不存在

  前不久,某公司宣布推出全国首个采用纳米技术的洗衣机,这意味着纳米技术在家电业的技术应用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他们介绍说,“把普通材料制成纳米量级后,它的物理、化学性能就会发生反常变化,成为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自洁、防垢、耐摩擦等特殊功能。

纳米洗衣机的复合外桶,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随时清洁外桶,长时间使用,也可保持‘净水’的洗涤状态。

  点评人:

郭景坤中科院院士

  时下股市纳米板块和社会上纳米宣传热过头,而真正实质性的东西又拿不出,甚至有称推出纳米洗衣机的,令人哭笑不得。

这不利于我国超细纳米技术产业化健康发展。

  华中一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纳米技术的运用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是所有材料粒子均小于100纳米,其次物质的宏观改善是基于粒子尺度的变化。

另外,纳米研究的范围是1到100纳米,0.1纳米是单个氢原子的尺寸,因此所谓0.1纳米层面的“纳米技术”是不存在的。

  某补氧保健品危言耸听,不足为信

  警惕缺氧!

我们被疲倦烦躁、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精力不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所困扰。

您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吗?

科学终于揭示这一现象———缺氧是罪魁祸首!

由于我们的大脑缺氧,我们的心脏缺氧,我们的肌体缺氧,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缺氧,使我们的健康情况愈下……它能充分满足人体对氧的全面需求、增强血液携氧能力,大大提高您的免疫功能,使您每天精神饱满,永不言倦!

  点评人:

肖宏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硕士、《家庭用药》主编

  健康的人并不缺氧。

健康的人只要不贫血、血红蛋白不偏低,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